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编制:王浩审核:高一化学组2016-12-05【学习目标】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原理上解释溶洞、钟乳石的形成,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木炭燃烧过程的有关反应。
3.了解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
【学习重难点】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自主学习】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1.转化过程2.溶洞的形成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2)实验方案与记录: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1)设备:高炉(2)原料:、铁矿石(主要成分)。
(3)原理: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
(4)过程:写出下列方程式① CO的生成:②铁矿石被还原:【注意】高炉炼铁中实际的还原剂实是CO2.木炭的燃烧(1)燃烧过程中谈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2)转化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①②③④。
3.水垢的形成:(1)主要成分:CaCO3和Mg(OH)2(2)形成原理:①②Mg(HCO3)2=====MgCO3+H2O+CO2③MgCO3+H2O====Mg(OH)2+CO24.碳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和合成出有机化合物尿素,由此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界限。
三、【核心突破】CO2与NaOH的反应1.CO2与碱反应时产物与二者的相对量有关,当碱足量时生成碳酸盐,当CO2足量时,生成碳酸氢盐。
如(1)CO2不足时:(2)CO2足量时:【思考】试分析CO2与NaOH的反应有关量与产物的关系2. CO2、CO32-及HCO3-间的相互转化CO2COC①②③④①与活泼金属氧化物反应:CO 2+Na 2O=Na 2CO 3 与过量碱反应:CO 2+2OH -=CO 32-+H 2O ②与过量酸反应:③与少量酸反应: 与CO 2、H 2O 反应: ④与碱反应: 受热分解: ⑤与酸反应: 受热分解: ⑥与少量碱反应: 与CO 32-、H 2O 反应:【随堂练习】1.(双选题)关于高炉炼铁的原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铁矿石在高温下被还原成铁单质B .生铁中杂质被氧化C .铁矿石在高温下被焦炭还原成铁D .铁矿石在高温下被CO 还原成铁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B .CO 2+Na 2CO 3+H 2O===2NaHCO 3C .3CO +Fe 2O 3=====高温2Fe +3CO 2D .Ca(HCO 3)2=====△CaCO 3+H 2O +CO 2↑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澄清石灰水 B .通过灼热炭C .通过水D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4.向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A .Na +、CO 2-3B .Na +、HCO -3C .HCO -3、CO 2-3D .Na +、OH -5.无色气体X 跟灼热的炭反应得到一种无色气体Y ,Y 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又得到无色气体X ,则X 、Y 分别是( ) A .O 2、CO 2 B .CO 2、CO C .CO 、CO 2 D .O 2、CO6.要除去CO 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 气体,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过( ) A .饱和NaHCO 3溶液 B .Na 2CO 3溶液 C .饱和石灰水 D .NaOH 溶液7. 某固体物质A 受热分解,生成B 、C 、D 三种物质。
碳的多样性学案2

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学习目标】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原理上解释钟乳石、溶洞的形成,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木炭燃烧过程的有关反应。
3.了解碳单质、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
4.通过了解CO2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知识回顾】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实验室制取CO2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离子方程式,并分析该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写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所发生化学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分析该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课本,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分析和概括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2.结合课本的活动·探究,完成下列表格,体验溶洞的形成过程。
3.结合课本交流·研讨,分析在炼铁过程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问题探究】探究活动:CO2与碱溶液的反应1.若向澄清石灰水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如何用图像来表示沉淀的变化关系?2.结合上面的有关内容思考:如何用50ml 1mol/L NaOH溶液与CO2制备纯净的Na2CO3溶液?3.往100 mL NaOH溶液中通入CO2,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较低温度下,小心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M。
通入CO2的体积V(CO2)/mL(标准状况下,下同)与M的质量W/g的关系如图。
(1)A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2)C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入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3)推算B点时M的组成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及通入CO2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mL。
4.向100 mL 3 mol·L-1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测得最后溶液的pH >7。
高一化学: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学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2课时学案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洞的形成过程(2)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①高炉炼铁高炉炼铁的进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但实际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是。
相关反应为:a、一氧化碳的生成:C + O2 CO2、。
b、氧化铁的还原:。
②木炭燃烧在木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着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a、C→CO:。
b、C→CO2:。
c、CO→CO2:。
d、CO2→CO:。
③水垢的形成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来水中的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壶底积聚便形成了水垢。
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合成出有机化合物,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界限。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练习]点燃2O2C第1页共2页1、(1)若CO2混有CO,除去的方法是;(2)若CO2混有HCl,要得到纯净的CO2,其方法是;(3)若CO混有CO2,除去的方法是。
鲁科版《碳的多样性》导学案

溶液都显性,因此被用做食用碱
(2)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Na2CO3、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
为什么?
提示:二者与酸反应的原理分别为:
Na2CO3: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 +HCl=NaCl+H2O+CO2↑
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②与碱反应:Na2CO3与NaOH不反应,而易与Ba2+、Ca2+的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如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
如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③与盐反应:Na2CO3与CaCl2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对热稳定性: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
即:碳酸钠比碳酸氢钠。
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其方法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2CO3(正盐)和NaHCO3(酸式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
如:Na2CO3和NaHCO3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Na2CO3:
①
②;
Na2CO3→NaHCO3:。
答案
参考课本。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2009、11、17【学习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自学方法:阅读教材全解或是基础训练或是课本自学过程:新课预习: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含碳化合物可分为和。
含碳无机物中有两种重要的氧化物CO和CO2。
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由于人类活动经由多途径增加大气中的CO2,使CO2的含量猛增,从而导致效应。
2.模拟溶洞的形成。
(1)实验目的: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2)实验方案与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继续向上述悬浊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将所得上述溶液小心地加热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
3.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原料:焦炭、铁矿石、空气。
原剂CO生成的方程式为:。
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2)木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3)水垢的形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内壁常含有水垢。
写出形成水垢的主要化学方程式,用食醋浸泡,再用水清洗可除之,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有机物(填化学式)。
小结:从下面视角总结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视角①:各类物质间的转化视角②:不同价态含碳物质间的转化:针对性练习:1.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A.O B.N C.C D.H2.在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岩石的风化④海水的吸收⑤工业上制干冰⑥使熟石灰变石灰石等这些过程中,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是A.仅①B.仅①⑥C.①②③D.①③④3.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1、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2)鲁科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2)鲁科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2)鲁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2)鲁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节 碳的多样性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碳元素的存在⎪⎪⎪⎪⎩⎪⎪⎪⎪⎨⎧⎪⎪⎩⎪⎪⎨⎧⎩⎨⎧......葡萄糖蛋白质大理石化合态石墨金刚石游离态碳元素 2.不同碳单质列表比较要点提示 注意此处空半格金刚石、石墨、C 60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是指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3.不同碳单质的结构特点 (1)石墨的结构特点石墨的片层结构①C原子呈层状排列,每层上的所有C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②片层内每个C原子与它周围的3个C原子相连,形成平面正六边形。
(2)金刚石的结构特点最小环状结构①每个C原子与它周围相连的4个C原子形成1个正四面体。
②每6个C原子形成1个最小的环状结构,6个C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3)C60的结构特点C60中的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①球状结构,形似足球,号称足球烯。
②每个C60分子中,含有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
4.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C60等,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O2、O3。
要点提示注意此处空半格(1)同素异形体可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同素"即同种元素,“异形”即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2)同素异形体中只含1种元素,是单质,不是原子,更不是化合物。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碳及其化合物转化的多样性。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界中、生产和生活中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从含碳各类物质间的转化、不同价态间含碳物质间的转化两个视角,总结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并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溶洞的形成、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木炭燃烧的现象、水垢的形成与消除等,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⑵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如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等。
2、能力目标⑴通过探究溶洞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⑵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⑵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⑶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⑷通过介绍有机物的发现史,体现化学科学的伟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知识方面: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过程与方法方面: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巩固】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硬,石墨质软D.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E.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石墨F.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G.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H.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俗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
A.苏打、小苏打B.胆矾、绿矾C.火碱、烧碱D.纯碱、烧碱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B.通过灼热的碳层
C.通过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4、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3,最好的方法是( )
A.加热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学习目标】
1、了解Na2CO3和NaHCO3的相关性质。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在生产中的循环。
3、通过探究活动完成对Na2CO3和NaHCO3的鉴别。
【课内探究】
1、通过阅读P64和P65页相关内容,请整理Na2CO3和NaHCO3的所有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2、请试着把1题中的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
3、阅读P65页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画出碳循环的网络图
4、阅读P68内容,请写出所有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找出还原剂。
【重点知识整理】
【巩固练习】
1、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只有①③④⑥B.只有①②③④⑥⑦
C.只有①③④⑤D.只有②③④⑤⑥
2、当下列物质分别滴加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 )
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贝壳④锅垢⑤白云石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④⑤C.只有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氯化钙溶液B.石灰水C.饱和碳酸钠溶液D.次氯酸钙溶液4、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其分子式为NaHCO3·10H2O,在空气里易风化
C.可以跟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正盐
D.与碳酸钠相比,若质量相同,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得到的CO2多
5、要除去硫酸钠里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应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钡溶液B.稀硫酸C.石灰水D.氢氧化钠
6、关于NaHCO3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酸反应放出等量的CO2所消耗的酸比Na2CO3少
B.相同温度下溶解度比Na2CO3要大
C.热稳定性比Na2CO3小
D.NaHCO3只能和酸作用不能和碱作用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Na与H2O反应:Na+2H2O====Na++2OH-+H2↑
B.Na2O与盐酸反应:O2-+2H+====H2O
C.NaH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CO32-+2H+====CO2↑+H2O
D.NaOH溶液与小苏打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
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HCO3-+H+====H2O+CO2↑的是 ( ) A.NaHCO3+HCl溶液B.Na2CO3+HCl溶液
C.NaHCO3+Ca(OH)2(少量)溶液D.NaHCO3+NaOH溶液
9、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
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10、可以说明溶液中大量存在CO32-的理由是()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 .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 .加入氯化镁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且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 .加入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反应现象如C 所述
11、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 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分别盛放 ( )
A .水;无水CaCI 2固体
B .饱和NaHCO 3溶液;浓H 2SO 4
C .浓H 2SO 4;饱和NaHCO 3溶液
D .饱和NaHCO 3溶液;稀H 2SO 4
12、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
现加热5.00 g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 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 )
A .3.38 g
B .4.58 g
C .4.16 g
D .4.41 g
13、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时,其产物不随反应物用量比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是( )
A .C 和O 2
B .NaOH 溶液和CO 2
C .Na 2CO 3溶液和盐酸
D .Na 和Cl 2
14、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的是 ( ) ①Na 2O 2(Na 2O) ②NaHCO 3(Na 2CO 3) ③Na 2CO 3(NaHCO 3) ④NaOH(NaHCO 3)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5、向含有7.4 g 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气体后,得到8 g 白色沉淀,则通入的CO 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
A .0.08 mol
B .0.10 mol
C .0.12 mol
D .0.18 mol
16、已知A 、B 、C 、D 、E 五种物质,且A 、B 、C 、D 中均含有钠元素,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E 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2)写出A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为一定量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曲线。
试回答:
(1)OA 段曲线和AB 段曲线所对应的反应方程式是
OA :
AB :
A B O 沉淀质量(克) 通入CO 2体积(升)
(2)A点时已参加反应的CO2和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B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和(填离子符号)(4)将B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以看到的现象
是。
18、现有18.4g 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经过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
通过计算,求出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练习中提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