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1.2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教学设计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 会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2. 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网,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和对比学习的复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
2. 感受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教学难点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归纳,建构知识网络复习法。
教学过程(1)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CaCO3+ CO2+H2O===Ca(HCO3)2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 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的形成(1)溶洞形成的化学方程式:CaCO 3+ CO 2+H 2O===Ca(HCO 3)2(2)钟乳石、石笋形成的化学方程式:Ca(HCO 3)2=====△CaCO 3↓+H 2O+CO 2↑ 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a .一氧化碳的生成:C + O 2=====点燃CO 2 、C + CO 2=====点燃2CO b .氧化铁被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CO + Fe 2O 3=====高温3CO 2 + 2Fe 2.木炭燃烧①2C +O 2=====点燃2CO ②2CO +O 2=====点燃2CO 2③C +O 2=====点燃CO 2④CO 2+C=====高温2CO 3. 碳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转化 4.水垢Ca(HCO 3)2=====△CaCO 3↓+ H 2O+CO 2↑ 课堂小结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当堂检测1. 向下列物质: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垢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在初中有一定了解,而对这些转化在自然界中、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不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模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高炉炼铁装置模型,编制学案板书设计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素异形体。
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Na2CO3和NaHCO3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化学性质?3.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4.Na2CO3和NaHCO3如何转化?情景导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而碳的转化与我们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情境:创设一些与碳及其化合物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针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碳元素为切入点,如碳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应用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碳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
2.碳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介绍碳化合物的分类,如有机物和无机物,并讲解不同类型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如加热碳酸钙、反应条件等,并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碳的化学反应:讲解碳的化学反应,如燃烧反应、还原反应等,并示例说明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碳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乐陵一中臧君岭一、课标解读二、知识再现知识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碳是构成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既有态的碳元素,又有态的碳元素,如。
2、碳的常见主要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3、同素异形体是指,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等, 和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4、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化学方程式(2)、还原性:∆+Cu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HN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温2Si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g O H C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1、碳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还原性举例:可燃性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举例: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举例:氧化性Mg CO CO 2、自然界中碳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的,像32CO Na 这样含有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 _,像3NaHCO 这样含有____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___。
3、3NaHCO 和32CO Na 的性质比较(三)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植物通过__________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形成_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_,再转化为淀粉。
(2)空气中的_________有很大一部分被海水吸收,溶于水_________逐渐变为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想:
-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利用化学软件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作业、测验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b.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c.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4.碳及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教学评价的设想: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操作、书面作业、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对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木炭、金刚石、石墨等,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的角色,碳酸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初步认识到碳及碳的化合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及其化合物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单质的性质;(2)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认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3. 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现象;3. 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区分碳的化合物性质;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2. 学生准备:了解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仪器;3. 实验准备:准备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2. 探究碳的单质:分组讨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实验观察;3. 认识碳的化合物: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概念和性质;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与拓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
金刚石、石墨、C
、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60
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
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
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
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知识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
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
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各种碳单质,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
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而导致物理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
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碳的各种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对比,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通过预习,能够初步了解碳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3、灵活的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好处,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三、重点、难点
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CO、CO2的性质
3、Na2CO3、NaHCO3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并查阅资料,完成预习案。
(二)教师准备
1、将学生每六人编为一小组,每三组编为一大组。
2、编制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案。
3、准备实验用品(直尺、金刚石、石墨、C60模型、足球、等质量的碳酸钠
和碳酸氢钠固体、两支10mL的量筒、稀盐酸、两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镁条、酒精灯、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