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新版化学氯气教案

高中新版化学氯气教案

高中新版化学氯气教案
主题:氯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
3. 掌握氯气的危害性以及安全防护知识。

教学重点:
1. 氯气的性质和应用;
2. 氯气与水的反应机制。

教学难点:
1. 氯气对人体的危害;
2. 安全防护知识的传达。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课本;
2. 实验器材:试管、氯气生成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氯气的概念(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

二、氯气的制备实验(15分钟)
1. 将氯化钠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观察氯气的生成过程;
2. 观察氯气的性状和气味。

三、氯气与水的反应(10分钟)
1. 将氯气通入水中,观察氯气与水的反应;
2. 解释氯气与水的反应机理。

四、氯气的危害性及安全防护知识(10分钟)
1. 讲解氯气对人体的危害性;
2. 传达氯气实验操作时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

五、小结与反馈(5分钟)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向学生提问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讲解氯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安全管理措施,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 回答问题的准确与否;
3. 总结学生对氯气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备注: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教资高中化学氯气教案

教资高中化学氯气教案

教资高中化学氯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掌握氯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3. 能够解释氯气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教学重点:1. 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氯气的制备及应用;3. 氯气的危害与防护。

三、教学内容:1. 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等。

2. 氯气的制备方法- 工业制备:电解食盐水;- 实验制备:盐酸与过氧化氢反应、氯化亚铜与硫酸反应等。

3. 氯气的应用领域- 工业上用于生产塑料、药品、杀虫剂等;- 水处理领域用于消毒;- 实验教学中可用于气体收集等。

4. 氯气的危害及防护- 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较大危害; - 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做好通风、穿戴防护装备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氯气的性质、制备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2. 实验法:进行氯气的实验制备和气体性质的观察,增加学生实践经验;3. 案例分析法:通过氯气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氯气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实验评价:对学生进行气体实验操作的评价,检查学生实验技能。

六、教学反馈:1.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强化知识点;2. 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七、教学扩展:1. 让学生研究氯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知识面;2. 组织学生进行氯气危害与防护方面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上为高中化学教资《氯气的性质及应用》的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氯气教案教资

高中化学氯气教案教资

高中化学氯气教案教资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
学生年龄:16-18岁
课题:氯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 掌握氯气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1. 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氯气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3.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食盐、浓硫酸、氯化铁、试管、气涨管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装置等。

3. 教学资料:有关氯气的课件和教学参考书。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投影仪展示氯气的化学式和结构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讲解氯气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氯气并观察其性质和化学反应。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是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3. 教学中是否充分展示氯气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深刻理解。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氯气教案教资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谢谢!。

氯气的教学设计方案

氯气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氯气的制取方法、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3)了解氯气的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氯气的制取方法、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2. 教学难点:(1)氯气的制取实验操作;(2)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氯气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途?(2)教师讲解:氯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制药、消毒等领域。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教师讲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溶于水等;(2)教师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等。

3. 制取方法(1)教师讲解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利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1)教师演示氯气的制取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5. 应用领域(1)教师讲解氯气的应用领域:水处理、制药、消毒等;(2)学生讨论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氯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合作精神等;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氯气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可通过电解盐水制取,电解时阴极反应产生氢气,阳极反应产生氯气。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氯化钠溶液2.导电池(含两个电极)3.酸性氯化钾溶液4.滴管5.橡皮注射器6.试管7.吸管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导电池放在实验台上,并将两个电极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注意阴阳极的正确连接。

2.将导电池的正极连接至阳极端,负极连接至阴极端。

3.打开导电池电源,调节电流强度为适当值。

4.开启导电池电源后,观察电解池中的变化,在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则无气泡产生。

5.用滴管取一滴酸性氯化钾溶液,滴于气泡之上,观察气泡颜色变化。

6.用橡皮注射器吸取气泡,将其转移到试管内,用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试管内气泡的变化。

7.在试管开口处,用吸管吸取气体,将一小部分气体脱离实验装置。

8.关闭导电池电源,结束实验。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禁直接吸入氯气,以免发生危险。

2.操作时需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

3.操作导电池时要注意正确连接,禁止误接触电源。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可以观察到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端则无气泡产生。

当滴加酸性氯化钾溶液时,气泡会变为橙黄色,这是因为沙氏反应(4OH¯→O2 + 2H2O + 4e¯)的产物氧气(O2)与酸性氯化钾溶液中的氯化钾(KCl)反应生成臭氧。

将气泡吸入试管中后加入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到试管内气泡的变化,可以发现气泡的体积在饱和盐溶液中有所减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学生对氯气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氯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八、实验延伸1.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氯气和其他物质的反应,探究氯气的应用领域。

高中化学试讲氯气教案

高中化学试讲氯气教案

高中化学试讲氯气教案课程名称: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主题:氯气
教学内容:
1. 氯气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2. 氯气的应用及危害
教学目标:
1. 了解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氯气的应用及其危害;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氯气的性质;
2. 氯气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氯气的制备方法;
2. 氯气的危害。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集气瓶、试管、滤纸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钾、浓硫酸等;
3. 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氯气及其应用,引发学生对氯气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
a. 氯气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b. 氯气的应用及危害。

3. 实验操作(20分钟)
a. 实验1:氯气的制备
(1)取一定量的氯化钾和浓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适当温度;
(2)观察产生的气体,收集氯气。

b. 实验2:氯气的性质
(1)将氯气通入溶有蓝色废漆水的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2)将氯气通入试管中有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观察变化。

4.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氯气的性质及应用,并注意其危害。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氯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但是需要关注学生对氯气危害的认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氯气》教学设计

《氯气》教学设计

《氯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与目标本教学设计涵盖了氯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技能,并熟悉氯气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对氯气的性质和制法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尚不够扎实,本教学设计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氯气的性质和制法,加深理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氯气的各种用途和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氯气的发现史和生活中的氯气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氯气的学习。

(2)讲解氯气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备氯气: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技能。

(4)氯气的用途: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各种用途。

(5)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技能和理解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为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2.解决方法为解决以上难点,本教学设计将采取以下措施:(1)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3)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具准备与教学环境布置1.教具准备:实验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教学PPT等。

氯气教学设计(共8篇)

氯气教学设计(共8篇)

氯气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氯气教学设计《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授课形式从“授〞转移到“导〞上。

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在认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已经用到了观察、实验、比拟等研究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的根底上,本节进一步对研究物质的根本方法和程序进行整合。

本节设计是本着“低起点、密台阶、高落点〞的根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较低的思维起点,利用问题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教材分析】《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单元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又适于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同时体会到了观察、实验、比拟等研究方法,并且通过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学习了解了氧化复原反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氯离子的检验,溴水中溴单质的提取等知识对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探究方法有了简单了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任务型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和碱的反响〕,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分类、比拟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广泛用途,适时对学生进行平安教育,体会如何科学使用化学物质为人类效劳。

培养其主动探究精神和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氯气与水的反响及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作者钟慧萍工作
单位
增城市荔城中学任教年级及学科高三化学
课题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构建氯气知识体系,掌握氯气的有关性质和用途。

2、学生通过画“价—类二维图”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会书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掌握物质分类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3、学生通过素材和试题的情景提取信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属广州市第五类生源组,在高三年级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面对高考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已有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经验但遗忘程度较大,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欠缺回归教材的主动性,方程式书写、综合试题分析能力较差等,所以课堂的设计注重的是方法的引领和基础的落实,一步步给学生搭建平台,运用思维导图、“类别-价态”二维图帮助学生梳理归纳知识、形成一套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解题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互帮互助增强小组之间的合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考纲要求了解氯气的性质及应用,并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性质;知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Cl2、Br2、I2的物理性质特点;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Cl2、Br2、I2氧化性强弱规律。

氯是典型的非常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过的无机化学知识以及体会氧化还原理论、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应用和实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为复习非金属元素性质的规律积累了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及物质的分类等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对学习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

高三的复习更加注重旧知识在新情景下的应用,通过“思维导图”和“类价二维图”将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情景和试题学会提取信息,构建解题思路,对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思维导图这个方法归纳知识,构建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从素材和试题的情景中提取信息,将知识应用在新的情景中。

五、教学评价课堂上采用自评、生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向交流互动;利用课堂汇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学结合等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两题】通过课前两题熟悉和落实高考考点,提高解题速度(13广调)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H+ + OH-=H2O
B.AlCl3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Al3++3OH-=Al(OH)3↓
C.铜溶于稀硝酸:3Cu+8H++2NO3-=3Cu2++2NO↑+4H2O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a2++2ClO-+H2O+CO2=CaCO3↓+2HClO
(13广调)1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B.将足量盐酸加入混有少量CaCO3杂质的Na2SO4中可除去杂质
C.将混有少量HCl的Cl2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HCl
D.将Fe(OH)3固体加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活动2【讲授】环节一:通过”思维导图“构建氯气(Cl2)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1】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建构氯气(Cl2)知识体系。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氯气的有关性质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2),易液化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2】请同学们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具备的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H2)反应:
2、与金属单质(Na)反应:
3、与水反应:
【学生活动3】完成《复习用书P37【学生活动4】》氯水存在如下平衡:Cl2+H2O≒HCl+HClO,能使氯水中c(HClO)增大的措施是。

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分析解题思路。

4、与酸(HI、H2S、H2SO3等还原性酸)反应:
5、与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
6、与盐(KI、Na2SO3等还原性盐)反应:
7、与有机物(甲烷、苯、乙烯)反应:
活动4【活动】学生展示和教师点评书写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单号组展示1234,双号组展示567):
1、与(H2)反应:Cl2+H2=2HCl
2、与(Na)反应:Cl2+2Na=2NaCl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
4、与H2SO3反应:H2O+Cl2+H2SO3=2HCl+H2SO4
5、与氢氧化钠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6、与KI反应:Cl2+2KI=2KCl+I2
7、与乙烯反应:Cl2+CH2=CH2→ CH2ClCH2Cl
活动5【活动】学生活动,领会氯气的性质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完成《复习用书P37【学生活动4】》
①1mol铁在足量Cl2中燃烧,转移电子数为 3 N A。

变式:1molCl2与铁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2 N A。

②1moCl2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1 N A。

③1moCl2与足量淀粉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2 N A。

④判定正误:1moCl2溶于水发生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N A。

(错)
活动6【讲授】三、氯气(Cl2)的制备
1、工业制法:
①分析其解题思路:
②学生动手画出实验装置图并写出两极反应式。

活动7【导入】三、氯气(Cl2)的制备
2、实验室制法
根据情景书写反应方程式:瑞典科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过程中,将其与浓盐酸共热制得刺激性的黄绿色气体。

活动8【讲授】四、氯及其化合物“价—类二维图”①完成氯及其化合物“价—类二维图”。

②用箭头将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连接起来。

【教学反思】
“思维导图”、“价—类二维图”是元素化合物复习的重要工具,它将散落的知识有序地整合,并能通过相互转化引导学生回忆方程式,方便教师利用方程式进行拓展、提升,从而达到最高效的复习效果。

本节课需要学生在梳理整理有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怎样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通过“思维导图”、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及释疑解答,尤其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层层推进式的设疑,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能够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通过与高考试题的接轨,体会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