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此专题以提取海水中储量丰富的化学物质为载体,探究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

“氯气的性质”是本专题第一单元中的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单质—氯气的性质,为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学习。

教材通过“活动探究”形式介绍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氢氧化钙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等;并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再结合课标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学生在本堂课中除了要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还要掌握几个典型实验的装置、现象和原理等内容。

二、学习者分析在前两个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所以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简单实验方案,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通过前期分析发现,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欲望强,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系列化学实验,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描述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③列举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及新制氯水的成分。

④能说出可逆反应的特点。

⑤通过探究氯气与铁、铜、水的反应,初步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①知道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与一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理解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②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参与课堂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提出问题。

③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学会从多媒体材料和文本材料中筛选信息并实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态度,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设计「篇一」关于化学教案氯气第二课时[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的性质,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氯气的知识。

[板书]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所观察到的和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板书]1.氯气的物理性质(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2)易液化(3)密度比空气大(4)能溶于水[过渡]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请大家根据氯原子的结构来分析和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讲解]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极易得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显示-1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金属、非金属及化合物发生反应。

[设问]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可提醒学生在学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时所学到的例子)[答]氯气可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也可和非金属H2反应生成氯化氢。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设问]从前面碱金属的知识我们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对于性质不活泼的金属,氯气是否也能与其反应呢?(展示铜丝、回忆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演示实验4—1,铜在氯气中的燃烧)[讲解]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棕黄色的烟是CuCl2固体小颗粒。

CuCl2溶于水可因为溶液浓度的大小而分别呈现出绿色和蓝色。

[板书][提问]写出Cl2和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谁是氧化剂?[学生活动][板书][讲解]铁比铜更易和氯气反应,由于氯气的氧化性较强,所以,当其和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总是高价氯化物。

[设问]①氯气虽能和铁反应,但我们贮存氯时,却用主要成分是铁的钢瓶,为什么?(通常条件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起反应)②氯气能与镁、铝反应吗?如能,写出反应方程式,并预测其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铜相比如何?[过渡]初中我们学过氯气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它们反应时的现象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试即知。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五篇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五篇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五篇一、设计思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

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教材解读与分析“氯气的性质”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

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性质;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氯气的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氯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氯气在水中溶解的原理和反应;(3)了解氯气的用途和安全隐患。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氯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2. 氯气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2)与金属反应:Cl2 + 2Na = 2NaCl(3)与有机物反应:Cl2 + CH4 = CH3Cl + HCl3. 氯气的用途:消毒、漂白、合成氯碱、农药、制冷剂等。

4. 氯气的安全隐患: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氯气的性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氯气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氯气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2. 讲解氯气的物理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2)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3.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1)通过实验演示氯气与水、金属、有机物的反应;(2)分析反应原理,总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4. 讲解氯气的用途(1)介绍氯气的消毒、漂白、合成氯碱、农药、制冷剂等用途;(2)强调氯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讲解氯气的安全隐患(1)分析氯气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等特点;(2)强调氯气的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安全隐患;(2)引导学生关注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环保意识。

《氯气的性质》教案

《氯气的性质》教案

《氯气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氯气的制备方法;(3)学会使用氯气进行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氯气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碱、金属等反应;(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氯气的制备方法;(3)氯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原理;(2)氯气实验中的安全操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实验室用氯气发生器;(2)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实验仪器;(3)化学试剂:浓盐酸、碱石灰、金属等。

2. 教学资源:(1)教材、课件;(2)实验操作视频;(3)相关论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氯气的发现历史;(2)提问:氯气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教学内容:(1)氯气的制备方法;(2)氯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溶解性等);(3)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金属等反应)。

3. 实验操作:(1)演示氯气的制备过程;(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氯气的性质;(2)讨论氯气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提出课后探究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3. 查阅资料,了解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氯气在生活和环境中的认识。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特点及教学内容本单元的特点是在化学学科知识范畴内较多地渗透了化学社会学的观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的面很广。

以身边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为切入点,以化学实验探究为抓手,来介绍化学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本单元分为二大内容,一是氯、漠、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制备,二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材从介绍学生熟知的海水中所含丰富的元素引入怎样从海水中提取卤素单质及化合物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通过“氯碱工业”演示实验及设备介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学科特点。

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服务的,学化学要达到学以致用,同时认识化学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通过对氯气的性质实验能使学生了解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一一实验探究法,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

次氯酸的杀菌漂白、新型灭菌消毒剂等“信息提示”和“视野拓展”,增加了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及利用化学知识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层次分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要方法,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通过新教材体现。

新教材在重视过程,注重体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同时,也体现知识的内容联系,知识的系统性及知识间的相互渗透。

2、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作用地位①《氯、漠、碘及其化合物》这一单元主要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范畴是继初中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后,安排这一族元素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2)学生能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

(3)学生能够理解氯气的氧化性,学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氯气的使用和排放需要严格控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水、碱的反应。

(2)氯气的氧化性及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1)氯气与水反应的微观过程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2)氯水成分的探究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烧瓶、导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浓盐酸、二氧化锰、铁丝、铜丝、氢气、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淀粉碘化钾试纸、新制氯水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氯气泄漏事故的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氯气的性质。

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能了解到氯气有哪些危害?为什么氯气会造成这样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氯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3、氯气的化学性质(1)氯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演示实验:分别将铁丝、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氯气在反应中的作用(体现氧化性)。

(2)氯气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演示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反应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

2.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

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接触过氯气的场景呢?对,游泳池消毒、自来水消毒等。

那么,氯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呢?我们就来一一揭晓。

2.氯气的物理性质我们来看看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它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气体,但冷却到-34.6℃时,会变成液态。

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

氯气还能与一些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乙醚等相互溶解。

3.氯气的化学性质我们来看看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

(1)与金属反应:氯气能与钠、铁、铜等金属反应,相应的金属氯化物。

(2)与非金属反应:氯气能与氢气、磷、硫等非金属反应,相应的氯化物。

(3)与水反应:氯气能溶于水,氯水。

氯水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有氯气、水、氯化氢和次氯酸。

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将高锰酸钾固体加入浓盐酸中,加热,即可制得氯气。

(2)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将二氧化锰固体加入浓盐酸中,加热,也可制得氯气。

5.实验操作(1)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2)将试管倾斜,加入浓盐酸,使高锰酸钾与盐酸充分接触。

(3)加热试管,观察氯气的产生和颜色变化。

(4)将产生的氯气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观察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氯气。

(1)简述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此专题以提取海水中储量丰富的化学物质为载体,探究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

“氯气的性质”是本专题第一单元中的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单质—氯气的性质,为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学习。

教材通过“活动探究”形式介绍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氢氧化钙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等;并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再结合课标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学生在本堂课中除了要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还要掌握几个典型实验的装置、现象和原理等内容。

二、学习者分析在前两个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简单实验方案,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通过前期分析发现,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欲望强,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系列化学实验,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描述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③列举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及新制氯水的成分。

④能说出可逆反应的特点。

⑤通过探究氯气与铁、铜、水的反应,初步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①知道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与一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②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参与课堂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提出问题。

③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学会从多媒体材料和文本材料中筛选信息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态度,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②体会实验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③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氯气化学性质与氯水成分的分析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顺序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心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教师系列提问的预设。

1.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程倡导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即“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因此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演示、学生实验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2.教学顺序的确定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改变过去的一贯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新教材编排,将教材核心内容进行整合。

要求学生从媒体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3.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以教师的系列提问为辅助,设置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活动:在活动中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改变原来只关注事实性知识的教学,转变成以问题为课堂核心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并将习得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去。

4.中心问题的选择和教师系列提问的预设“氯气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但主线不是很明确。

鉴于教材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氯水的成分以及相关原理在工业上的应用,又联系到20XX年曾发生几起较大的氯气泄露事故,而氯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牵涉到氯气的运输、在工业上的应用、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等等,能够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很紧密地结合,因此以氯气泄露事故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防范措施等为基础,加上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中心问题。

以思维能力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求达到辨别能力水平;氯气与水的反应的相关内容要求达到运用能力水平;氯气的化学性质相关实验的设计要求达到创造能力水平;对氯气泄露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出合理的判断要求达到评价能力水平;建模能力水平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尚无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提问。

六、教学用品1.药品:氯气、铁丝、铜丝、水、稀盐酸、石蕊试液、pH试纸、AgNO3溶液、稀硝酸、红纸条、Na(o琦2溶液、Ca(OH)2溶液等。

2.仪器:集气瓶、试管、橡皮塞、滴管、玻璃片等。

3.其他: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室进行,课前应将实验用品分组放在实验桌上。

七、教学过程设计1.呈现中心问题【用PPT展示问题及其情境】20XX年3月29日晚6时许,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由山东开往上海方向的槽罐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解放牌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

与事故发生地相距300米的地方,是一个村庄,住有l万名村民。

中毒死亡28人,送医院治疗285人。

事故发生地的东北侧是一片麦田。

这个季节的小麦,本应是翠绿的,但是这片麦田呈现出的却是金黄色!村民告诉记者,一夜之前麦田还是绿色的,但是经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过几个小时的氯气“浸泡”,绿色的小麦己变成可以收割时的颜色,金黄一片。

油菜已被氯气熏得枯黄。

20XX年6月,重庆某纸厂在其周围厂区存放的7个大约200公斤的废弃氯气罐,·由于氯气罐体放置年限过长,罐体大部分严重腐蚀,发生氯气泄露事故。

事故发生时,周围空气中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钢瓶附近的低洼处可见到明显的黄绿色气体残留。

事故造成3人死亡。

类似的氯气泄露事故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和观察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1)为什么原本翠绿的小麦会变成金黄色?(2)如果你是参与事故抢救的其中一员,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3)这样的事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怎样自救?(4)为什么氯气泄露事故频频发生?(5)怎样从源头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教师讲述】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来进行今天的学习,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原理。

【板书】二、氯气的性质2.氯气的物理性质【教师提问】资料中能得到氯气的哪些信息?工业上的储存方式?【学生思考并回答】氯气呈黄绿色、有毒、可液化、密度大于空气、工业上储存于钢瓶中等等。

【教师请学生总结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板书】1.物理性质①黄绿色气体②有刺激性气味③有毒④密度比空气大⑤能溶于水⑥易液化3.氯气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的反应【教师讲述并提问】从材料中发现,工业上将氯气加压液化后,储存于钢瓶中进行运输和使用,但时间比较长的话,钢瓶会被氯气腐蚀,怎样解释?【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实验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氯气与铁、铜反应的实验。

教师应强调实验安全和注意点。

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参与其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不与铁发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氯气能与铁等大多数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2.化学性质(1)与金属的反应(2)与水的反应【教师讲述】回顾中心问题:氯气泄露事件的处理方法。

【学生思考】【PPT展示】氯气泄露事故救援的相关图片:消防员在对氯气泄漏现场不断喷出水幕,以稀释空气中氯气浓度,防止氯气扩散【教师提问】①消防员采用了什么措施?②为什么可以用水进行处理和稀释泄漏空气中的氯气?③处理中,氯气是溶于水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或者两者都存在?④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

①氯气是否溶于水?实验设计:向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约1/5水,然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充分振荡,观察氯水为浅黄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溶于水。

提出新问题:氯气溶于水,它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多媒体动画演示:在20ml的针桶里先吸取10ml氯气然后再吸取3ml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还剩余4ml的氯气。

结论:常温下1体积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

②氯气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猜测:不反应;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元素的守恒的角度去分析,去推测。

推测结果:氯水中可能含有的分子有:水分子、氯分子等;可能含有的离子有:H+、Cl_等。

深入提问:如何检验可能含有的Cl_和H+呢?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实验方案:a.检验Cl_的实验设计方案:向氯水中加入AgN0溶液和稀硝酸溶3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b.检验H+的实验设计:用紫色石蕊试液;用州试纸等。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将加石蕊溶液的试管振荡,又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红色变浅,并且逐渐消失,溶液中有使颜色褪色的物质。

教师提问:a.这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是什么?b.水和干燥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吗?c.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吗?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是不是盐酸使氯水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e.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学生实验:a.往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品红试液。

现象:不褪色。

结论:说明盐酸没有漂白性。

b.向干燥氯气集气瓶中放入一半湿润一半干燥的红纸条。

现象:结果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不腿色。

结论: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不是C12本身。

教师讲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Cl:与氏O反应的生成物HC10。

次氯酸(HCIO)能使染料等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于漂白。

氯气与水的反应,反应的产物是次氯酸和盐酸,且该反应具有可逆性。

次氯酸见光分解。

[板书](2)与水的反应氯气溶于水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新制氯水的成分:分子:C12、HClO、H2O离子:H+、Cl-、ClO-(3)与碱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向新制氯水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看到什么现象?写出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学生观察并回答]新制的氯水褪色。

[教师提问]为什么新制的氯水会褪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板书](3)与碱的反应C12+ZNaOH====NaCl+NaC1O+H2O(4)与非金属反应[教师讲解]氯气也能够和非金属发生反应。

【多媒体展示】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的实验视频。

[教师讲解]实验现象: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重新定义燃烧。

[板书](4)与非金属反应4.氯气的应用:漂白粉的制取[知识拓展应用]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讲解]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为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