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描写关于自然风的古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描写关于自然风的古诗赏析风是由空气流淌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光照耀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上升,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共享一首关于风的古诗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解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凹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漫慢慢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态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平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消失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解释秋高:秋深。
怒号(ho):大声吼叫。
三重(ch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ng):高。
塘坳(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意象、语象之辨——以杜甫《绝句》为例

诗 词意象 自然不 是新 鲜话题 , 里老 话题重 提 . 因为 这 是 很多 人误 将语 象 当做 意象 , 而这里 所说 的“ 很多 人” 指 的是 , 高 校 汉语 言 文 学 专业 的学 生 和他 们 曾视 作, 至少 也 是较 有代 表性 的著 述 。因此 , 这里 我们针对 老话题 中某 个看 似没 有疑 义 的流行见 解试做 一次 诘难 。诘难 围绕人 们耳 熟 能详 的《 句》 杜甫 ) 绝 ( 一诗 的释读展开 。 两个黄 鹂鸣 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 天
“ 、 门” 窗” “ 就不是 诗 中意 象吗?于是 补充为 : 十个意 象。学生 们声 称 自己的 中小学语 文老 师也 都是 这么 理解 的 ,还有 学 生拿 出诗 词意象研 究方 面 的专著来 证 明他们所 持见 解 的正 确性 。我们认 为 , 上述 理解 有把 语象 误作 意象之 虞 , 这件 作 品含有 的诗 歌意象 应该 是六 个 ,其 中 四个意 象直 接 出现在
曩 董 蓦 堇 誊囊 警 ”薯 一 蔓 誊
曩 薯蓦
i 嚣 誊誊
誊 誊
蠢 警
薯 毒霪
誊 誉
i
2l 号中 o2 年 旬
意 象 、语 象 之 辨
以杜 甫《 句》 绝 为例
梁 长 应
( 阳师范学 院 中文系 , 衡 很 高 , 一 不过 , 个 语 词 很 少在 被 准 象 运 用 , 多是 意 象 和 语 象 这 两 个 术 语 的 误 用 或 滥 用 。本 文 以 杜 甫 《 这 大 绝
句》 为例 , 对此 问题进行 分析 。 关键 词 : 象 意象 杜 甫《 句》 释读 语 绝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歌色彩意象初探

杜甫诗歌色彩意象初探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色彩意象是他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元素。
本文将初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色彩意象。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以具体的色彩形象来描绘自然和社会的景物。
例如,在《春夜喜雨》中,他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好雨”用鲜明的绿色,表达了春天来临的喜悦和生机。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白露”和“明月”以清冷的白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还常常与情感相结合,传递出深沉的情感体验。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和“故乡”以高洁的白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眷恋。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里的“江月”以深沉的蓝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此外,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也常常用来描绘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的“城春”用春天的绿色,与“国破山河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在《登高》中,他写道:“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这里的“落叶”和“寒鸦”以凄凉的灰色,传递出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忧虑。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丰富多样,既能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又能传递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些色彩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领略其中的色彩意象之美。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意蕴

精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全国卷三---广西省等)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 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 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精品
(五)要知道一些常见意象的 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浮云 落日 杜鹃 流水 秋 月 落花 酒 雁
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禾黍秋风,浮云飞蓬; 羌笛悠悠,芳草萋萋; 雁阵惊寒,冷月无声; 徘徊小径,送别长亭; 风飘万点,浊酒飞红; 枫叶飞霜,细雨梧桐;
精品
•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 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 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 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精品
五、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蕴?
(一)关注意象,也 要关注非意象词语。
二、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意 象、创设意境呢?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创境以尽意
精品
三、读懂意象,悟 透意境,是读 懂诗的关键。
精品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精品
人鸡 迹声 板茅 桥店 霜月 。,
四、意象的组合
精品
(一)意象之间可能 有主次之分
精品
旅夜书怀 杜甫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3、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喜雨带给人的总是生机与希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不是写实而是绚烂的想象。在満怀喜悦的对春雨的熟视与耹听中,诗人已联想到经春雨滋润会争相怒放的簇簇花团。这种充满着诗意的想象,既是诗人即时心境的生动而形象的吐露,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怀,其中一样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
(唐.戒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濛濛隔断桥。
(陆游《书怀》)
吟雨诗中常常用到的“隔”字,所表示的,是空间形式上的一种限制和障碍,而其主体心理形式,则呈献为幻灭与迷茫,其中的“雨中断桥”是最具有启示性的状态意象。“断桥”揭示的路途不通、前程渺茫就意味着绝望与破灭。比如陆游的“烟雨濛濛隔断桥,”其忧患情怀,无疑已经超越了对某具体场景的指涉,而具有了涵盖某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实--人生中理想的破灭、进退无路的悲哀。唯其如此,“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从元人张鸣善的慨叹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带有普遍性的特定情感。但当然,它也暗含了人们渴望拯救的求助欲念。第二、以冷雨萧萧来传达诗人的凄凉漂泊之感。“萧萧”意味着寒冷与凄凉,而在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仅仅只是温度意义上的处在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内心的抑郁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诗歌意象分类归纳七大类

诗歌意象分类归纳七大类
诗歌意象分类归纳七大类,具体如下:
1. 自然意象:以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花鸟、风雨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人文意象:以人类社会中的人物、事件、风俗、历史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 情感意象: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4. 哲理意象:以哲学观念、道理、寓意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 艺术意象:以艺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6. 宗教意象:以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道教、佛教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 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意象。
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以王维 、杜 甫和李 商隐“ 意象诗 歌为例 雨” 伍 燕闽 , 李 想
( 西大学 文学院, 广 南宁 5 00 ) 30 1
摘 要: 雨这一 自 然事物到 了 唐代 已成为诗人钟 爱的抒 情意 象, 折射 出 唐人 的 内心世界和精神 面貌 。不 同时代诗 人笔下
的 雨亦是风格迥异 , 体现 了一定的 时代特征 。本文通过分 析王 维、杜 甫和李 商 隐笔 下 “ 意象 的不 同特 点 , 雨” 以窥见唐
・
场清新灵动的雨 , 使诗境清 澄透 明, 玲珑剔透 , 宛如
一
泓秋水 。诗中的雨犹如一位丹青 妙手, 向我们呈现
了一幅空灵 明媚、 幽静娴雅 的山水画 。
收 稿 日期 :0 1— 6—1 21 0 1
1 ・ 8
盛唐山水 田园诗的大量 出现 , 与隐逸 之风盛行有
材和作者生活的时代 背景密不 可分 。安史之乱后 , 唐
别是在诗歌 繁荣 的唐朝 , 成 为 了诗 人抒 发情 感 的 雨 常见载体 , 千姿百态 、饱 含深情地呈 现在读者 面前 。
“ 雨洗新秋出” 春 夜喜 雨” 雨 夜 怀人 ” 等使 、“ 、“ 等
又 ,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 , 《 云 “ 灯下草虫鸣。 , ” 潇潇
整首诗 的诗境别样悠远深邃 。《 全唐诗》 中收 录的雨
直接关系。这一时期 的诗人 , 或长或短 的隐居经 王朝逐渐走 向下坡路 , 多有 从其写雨诗我们 能够深切的感 历, 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 向往归隐山林 , 有一种隐 受到诗人对时局 的隐忧 。作 为盛唐最后一位诗人 , 杜
居情结 , 王维就是一位“ 亦官亦 隐” 的诗人 。盛唐诗人 隐居不 是 消极遁 世 为 隐居 而 隐居 的纯 粹 隐 者 , 们 有 他 的以隐居作为步24 途 的终南捷径 , 的将归隐作为 ,= . J - 有 净化心灵、提升 品格 的方式 , 显然王维属于后 一种 。 甫把 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 , 用浓墨重彩反映时事 , 是 杜诗异于盛唐诗 的地方 , 中唐写实诗歌做 了榜样 。 为 3李商隐笔下的 与 自我心灵的写照相交融 . 雨” 晚唐大家李商 隐 以“ ” 雨 为题 的诗 有 1 2首 , 而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
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那么这样的意象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
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即“意”与“象”。
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
原
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
象。
“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具体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
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
物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象,它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比如说杜甫的名诗“春望”写战乱国破时的怆凉场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其中的“花”与“鸟”便是自然景物,花开花落,鸟宿鸟飞都有着它们各自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本来是不会因人的情绪变化而有何感应变化的;二是“意象”中之物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而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
是作者在作品里借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文的类存在物,由具体名物构成。
那么同样是以杜甫这句诗为例,由于这“花”与“鸟”都被作者选用入诗,成为了作者为达意而取之象,那么这“花”就不再是原先生长在土壤中的花儿,“鸟”自然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中林野之间的鸟儿了,它们被作者赋予了思想和情感,由于具备了“:人性”,即人的心理和情商,所以,花儿会因伤感忧思而泪洒如雨,鸟儿也因离愁别恨而心胆俱裂。
其实弦外之音,是作者内心因充满了沉痛忧虑才看花瓣落而潸然泪溅,闻鸟悲啼而心愈惊惧。
物象在意象成分中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
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
在诗文创作中,离不开模写物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写。
“心境万物生”,作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与物游”,附丽于物。
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依附物,从而确立“意象”中之物象。
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
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
当然,很多作品中,意象并非都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意”与“象”并非绝对的统一,有时意象重心在“象”,此时
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物象,特指由具体名显的景物事物构成的纯意象作品,称为”立象尽意”.如:王昌龄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是一首物象诗,一共杂合了六种景物,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和泊船,却活泼而生动地把一幅欣喜盎然的早春图勾画在我们面前;
有时意象重心在“意”,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语象”(表情达意时的点缀式意象作品);我姑且将其称为”点象尽意”.如:刘禹锡的“秋日”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从一开篇到末尾,除了第三句用了一个自然物象,即“排云上”的“一鹤”之外,其它三句全是直抒作者情思,看似单一的物象描绘,却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豪迈洒脱。
同样起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另一种以“意”为重心的情况,在众多的文学鉴赏中被称为“直言其意”或“直抒胸臆”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颇的,本身就是意象概念的含混。
就算作品中没有直接的事景物象的描写或点缀,但就作品此时呈现出来的'“事象”而言,(事象即事件,事物,事理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它本就是“象”的一种,怎能就被看作透明的,说是“直言其意”哩?象我们熟知的乐府古诗,几乎都是叙事咏史之作,你能说它们没有意象,直抒胸臆么?例:崔颢的五古“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衡塘,移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崔诗中难度较大成就也较高的优秀作品,他借一江舟偶遇的女子之口,大胆而又蕴藉地表达了一种归心似箭又客旅寂寞的心情。
语句浅近却又含意深隽,这便是一首典型的“事象”诗,记述的是一件偶遇搭白的事件过程,诗论家王夫之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墨气所射,似表无穷,无一字处皆奇异也。
”,可见“事象”创作的魅力那么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称之为“事象尽意”。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意象的运用范围是很广的,诗歌意象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
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金风:秋风。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水:①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②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风雨
单看雨有喜雨、愁雨、禅雨、悲雨等
情绪不同意象的表达也不同
风
则有塞外之风,悲壮也 ;杨柳之风,依恋也;山雨欲来之风,征兆也……
若风雨同用则其意自不必说有灾祸、艰难、困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