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意象
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

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杜诗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杜甫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里回顾一生,发出“哀伤同庾信”的悲叹;①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又说“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两处相联,发现杜甫与庾信在漂泊他乡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庾信是南人北寓,杜甫是北人南泊。
北马南船,杜甫在南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与舟船有了联系。
“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1],是南宋范成大的诗句,“杜老”即指杜甫。
杜甫在《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中写道“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又在《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中说到“君今起舵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范成大将杜甫的诗句“杜陵老翁秋系船”、“余亦沙边具小舟”合并浓缩为“沙头杜老舟”并写入己诗,足见杜甫在生活上与舟船是很密切的。
缘此,笔者即试析一下杜诗中舟船意象的独特风貌。
一、舟船意象渊源与杜诗中的舟船意象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独木舟,随后演变出空间更大的木板船。
最初“舟是指用于江河两岸的过渡工具,而船则是沿水道上下航行的远行工具”[2],舟、船“普及之后,最先的这种过渡与远行的区分就不明显了”[3],可并称为舟船。
早在先秦时,诗歌中就出现了舟船意象,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柏舟》)。
作为诗歌意象的舟船,在言语表达层面上,由于古人分类的细致、修辞等因素,除了舟、船,尚有航、舸、桨、棹等多种表达。
而先秦至盛唐,杜甫诗歌中出现的舟船频次是最多的,高达470余次。
②杜甫笔下的舟船意象始于其身处北方之时,但数量较少。
杜甫真正在生活上与舟船密切相关、在诗歌中大量涉及舟船意象并凸显其自身特色,是从漂泊西南开始的。
二、杜甫诗歌中舟船意象的特点自先秦至盛唐,诗歌中舟船意象的表达情境,多为渡水场景、泛游描写,情感上多为玩乐、离情、隐逸等。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

杜甫诗歌风雨意象杜甫诗歌风雨意象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
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那么这样的意象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两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即“意”与“象”。
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细述起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知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事象。
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
“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那么”物象”便是”象”的一个重要成份。
论杜甫诗歌中的孤舟意象

杜甫原本怀有 “ 窃比稷与契”
( 《 自京赴 奉 先 咏 怀五 百 字》 ),
■ ■
… 。
韵》 )的悲屈生活。残酷的现实使 他都能听到惊心的啼哭之声 ,而这 他 “ 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逐渐破灭 种啼哭是因战乱妻离子散、家破人
7 0 ■臣疆盈互 圈
………
教 研 成 果 因
亡的悲啼之声。这里的孤舟即为诗 人的化身 ,无依无靠 ,随时可能遭 到危险。但是为了生计,他又不得 不到处奔走和冒险 ,这无非增添了 诗人内心的恐惧感。 大历五年 ( 7 7 0 ) ,舟至耒 阳方
田驿被 大水所 阻 ,停泊 五天 ,差 点
无依无靠 ,孤苦伶 仃 。他在 《 孤
_ ▲◆
■■ 教 研 成 果 因
杜甫 诗歌 中 出现 了不 少孤 舟意 并造成 巨大 的心理落 差 。因为对 朝
象。这一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 程 ,被杜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个
性 ,显得厚 重而更有 质感 。 时而流
母
杨 佳 富
廷渐渐失望 ,对自己深感孤寂和微 贱,对人生充满苦闷与迷茫,所 以
临江活。刘侯天机精 ,爱 画入骨
髓 。 自有 两 儿 郎 ,挥 洒 亦 莫 比 。
情只能再次登舟涉水 ,以 “ 弃物” 十二韵》 )的信心与梦想 。但在他 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若耶 之身登 “ 穷途”之旅 ,迷茫无着的 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 十年 漫游 生活结束后 ,来 到京师 漂泊感和穷途末路的恐惧感侵蚀着
翁 暝蹋 孤舟 立 ” ,这样 的情 景 即为 他 向往 已久 的 隐逸生活 的写 照。在 得 他 的生活失 去了经 济来 源 ,生 活
意象、语象之辨——以杜甫《绝句》为例

诗 词意象 自然不 是新 鲜话题 , 里老 话题重 提 . 因为 这 是 很多 人误 将语 象 当做 意象 , 而这里 所说 的“ 很多 人” 指 的是 , 高 校 汉语 言 文 学 专业 的学 生 和他 们 曾视 作, 至少 也 是较 有代 表性 的著 述 。因此 , 这里 我们针对 老话题 中某 个看 似没 有疑 义 的流行见 解试做 一次 诘难 。诘难 围绕人 们耳 熟 能详 的《 句》 杜甫 ) 绝 ( 一诗 的释读展开 。 两个黄 鹂鸣 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 天
“ 、 门” 窗” “ 就不是 诗 中意 象吗?于是 补充为 : 十个意 象。学生 们声 称 自己的 中小学语 文老 师也 都是 这么 理解 的 ,还有 学 生拿 出诗 词意象研 究方 面 的专著来 证 明他们所 持见 解 的正 确性 。我们认 为 , 上述 理解 有把 语象 误作 意象之 虞 , 这件 作 品含有 的诗 歌意象 应该 是六 个 ,其 中 四个意 象直 接 出现在
曩 董 蓦 堇 誊囊 警 ”薯 一 蔓 誊
曩 薯蓦
i 嚣 誊誊
誊 誊
蠢 警
薯 毒霪
誊 誉
i
2l 号中 o2 年 旬
意 象 、语 象 之 辨
以杜 甫《 句》 绝 为例
梁 长 应
( 阳师范学 院 中文系 , 衡 很 高 , 一 不过 , 个 语 词 很 少在 被 准 象 运 用 , 多是 意 象 和 语 象 这 两 个 术 语 的 误 用 或 滥 用 。本 文 以 杜 甫 《 这 大 绝
句》 为例 , 对此 问题进行 分析 。 关键 词 : 象 意象 杜 甫《 句》 释读 语 绝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意象

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意象在杜甫的诗歌里,沙鸥这个意象可真是个奇妙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大多沉重,情感深邃。
但是一说到沙鸥,哎,感觉瞬间轻松了不少。
沙鸥这小鸟,飞来飞去,悠然自得,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只有愁苦,也有一些快乐的小瞬间。
想想,沙鸥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那姿态真让人心情大好。
它的轻巧、自由,让我们想起那些追求梦想的时光。
说到沙鸥,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江河湖海那种潇洒的样子。
想象一下,水波荡漾,阳光洒在水面上,沙鸥在空中一展翅,真是画面美得不行。
它那种自在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要效仿。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面对困难,难免会有无奈和不顺,但沙鸥教会我们,偶尔抬头看看天空,放下心中的烦恼,可能就能找到一丝平静。
杜甫在诗中描写沙鸥,往往是用来衬托他自己的境遇。
那种孤独和苦闷,和沙鸥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
像极了咱们日常生活,有时候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快乐,而自己却像个落单的沙鸥,飞不出那片阴霾。
不过,这种对比其实也很真实,正如人生的各种滋味,有时候苦,有时候甜。
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也能更深地理解生活的多样性。
再说说沙鸥的飞翔,感觉就像是在提醒我们,人生嘛,飞得高也好,飞得低也好,关键是要有那种“飞”的勇气。
沙鸥每次展翅,都是在告诉我们,别怕跌倒,别怕失败。
生活中,总会有些意外,像沙鸥突然改变方向,可能我们也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航线,去迎接新的挑战。
这样的想法是不是特别振奋人心?杜甫用沙鸥传达的那种洒脱,跟我们日常说的“活在当下”不谋而合。
咱们常常会因为未来而忧虑,或者被过去牵绊,结果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
就像那沙鸥,它不会停下脚步去想明天要去哪,而是专心享受当下的飞翔。
它在水面上滑翔,在微风中舞动,这种状态,简直就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包袱,像沙鸥一样轻盈。
沙鸥的意象还有一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孤独。
杜甫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的是国家的困境和个人的失落,沙鸥的孤独让人倍感共鸣。
它在广阔的水面上独自翱翔,仿佛在映射着杜甫内心的寂寞。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诗歌色彩意象初探

杜甫诗歌色彩意象初探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色彩意象是他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元素。
本文将初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色彩意象。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以具体的色彩形象来描绘自然和社会的景物。
例如,在《春夜喜雨》中,他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好雨”用鲜明的绿色,表达了春天来临的喜悦和生机。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白露”和“明月”以清冷的白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还常常与情感相结合,传递出深沉的情感体验。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和“故乡”以高洁的白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眷恋。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里的“江月”以深沉的蓝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此外,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也常常用来描绘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的“城春”用春天的绿色,与“国破山河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在《登高》中,他写道:“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这里的“落叶”和“寒鸦”以凄凉的灰色,传递出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忧虑。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丰富多样,既能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又能传递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些色彩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领略其中的色彩意象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意象
杜甫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风格特征,解析这些意象,可以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
杜甫诗歌中的浊酒意象
(一)
酒为诗之媒,酒是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酒力的升华能够使诗人们孕育出好诗。
“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像这样痛饮度日,以酒遣兴的事例不在少数。
谈到酒,我们大都会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个有着“花间一壶酒”的浪漫情怀的“诗仙”、“酒仙”李白,却忽略了那个将内心愁苦酿成一壶浊酒的杜甫。
清代《全唐诗》选杜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酒的诗就有300余首,与他同时期的李白相比较,杜甫诗中的酒不是李白诗中经常出现的“金樽清酒”,大都是浊酒,而且相对于李白的醉饮来看,杜甫诗歌之中的“浊酒”意象更加注重表现的是酒后清醒之后的刺痛之感,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就造成了杜甫诗歌之中包含独特文化内涵和思想内蕴的特殊的“浊酒”意象。
(二)
唐朝是一个崇尚美酒的典型时代,朝野上下,市井内外,都会把酒当作媒介,当时的人们也通过酒的媒介来传递感情,抒发精神情趣。
在占其诗歌总数20%之多的饮酒诗中,杜甫的“我生性放诞,雅俗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都是他的饮酒生活的写照,即使到了老年,他也以酒为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以看出杜甫不仅是“诗圣”,“酒圣”这一名号也非他莫属。
对于杜甫来说,酒不但是个性张扬时的催化剂,是沉郁悲怆时的浇愁之物,更是他不得志时苦闷之时的象征物。
他的诗歌中鲜有“美酒”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出现次数众多的“香醪”“春醪”“浊醪”等“浊酒”意象。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谷物加酒曲酿酒,唐人酿酒,多用黍米和糯米。
这在唐人诗作中也有记载,“酿黍长添不尽杯”(司空图《力疾马上走笔》)就是说的用黍米酿酒。
唐代的米酒按当时的酿造模式又可分为浊酒和清酒。
浊酒的特点是酿造时间短,成熟期快,酒度偏低,甜度偏高,酿造工艺也比较简单。
浊酒的酒液比较浑浊,米滓往往漂浮在酒面上,如同浮蚁一般,故而唐人咏及浊酒,多用“蚁浮”或“浮蚁”来形容。
杜诗中的酒多为浊酒,但有时也用别的词来替代,如“蚁浮仍腊味,欧泛已春生”(《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对雪》)。
杜甫也称酒为“香醪”,“ 醪”也是浊酒的意思,杜诗“细草偏称坐,香醪懒再酤”(《陪李金吾花下饮》),“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崔驸马山亭宴集》)。
也有时候,杜甫将酒称作“浊醪”,“ 浊醪自初熟,东城多鼓鼙。
”(《泛溪》)。
(三)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二):“域中自庄生以还,只颂酒德”,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状况变迁带来的.个人内心情感的变化,酒在历代诗人心目中已获得大大超越其本身的原始的作为饮料的内涵,而成为一种包含多层文化和思想内蕴的复合体,钱老先生的这句话也是由酒这一单纯的已经道出了酒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演进中的这一特质。
“江湖”和“庙堂”历来都是知识分子难以解决的矛盾和痛苦的根源,或借酒佯装癫狂避世自隐,或携酒横刀立马x立军功,酒成了古代人类物质文化形态和个体心灵审美创造主客体融汇的特殊凝结物。
这对于杜甫这位从小就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现实主义诗人来说,这一点就更加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他饮酒诗中的“浊酒”意象。
就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杜诗中对于酒的称呼是个人情感在客观事物身上的映射。
诗人自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就开始偕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华州往泰州,中间又辗转多地直到夔州,这期间遭逢贫穷和战乱,在这样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诗人没有能力买好酒,
所以他诗中的“浊酒”也合情理。
但在这期间,杜甫也曾多次受人接济酒肉饮食,所以也不排除他内心凄凉苦痛,而感觉他喝的酒因着人之色而由“香”变为“浊”。
对于文人特别是像杜甫这类志在“兼济天下”的人来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些外在的生活上的困苦都是可以忍受的,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精神上的苦痛。
杜甫是社会的良知,当他看到百姓的苦难,国家的破败不堪之后,即使是玉盘珍馐,琼瑶美酒在他眼中也只是糠糟浊酒了。
他的名作《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正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诗人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只能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一“浊酒”写出了诗人此时此刻在此情此景中万悲于心头的潦倒,生活在当下社会环境之中的诗人也就再也吟不出“春酒杯浓琥珀薄“这样的诗句了。
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杜甫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之下的“奉儒守官”的思想消解了酒在一般意义上带给诗人的狂放洒脱的印记,而变为带有沉郁哀伤色彩的“浊酒”意象。
从杜甫的十五世祖开始,几乎世代都在当朝担任大大小小的官职,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中的杜甫就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对官职的向往,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杜甫是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求援引,这和他家庭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莫砺锋先生更是做过非常精确的计算,提到在今存杜诗中,共有四十四处提到了“儒“字。
也许正是儒家文化在根源上对于杜甫的影响,他没有沉溺饮酒佯狂自醉,而是用一杯浊酒掩盖了政治的无情和自己的无奈。
(四)
贺拉斯说:“不喝酒的诗人写不出千古流芳的好诗”。
托穆尔说:“酒是诗人的骏马,跨上它,可以遨游环宇”。
酒是连接诗人与社会,连接社会和诗歌,连接诗人和诗的桥梁。
诗酒风流,有酒处也多有诗。
文人多饮酒之人,也大都是醉饮,所作的诗也是写己怀,杜甫饮酒也多醉饮,但却是身醉而心不醉。
他
在诗中写酒,借助酒的参与,暂时麻痹自己的神经,但是诗人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仍然热爱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在高蹈独立的酒兴中沉思当下,心系人民,酒不是他忘却现实苦闷的“腐肠贼”,而是把诗兴导向更广阔空间的引路者。
杜甫饮酒诗中的浊酒意象给我们展现了更为真实深刻的唐代现实状况,他的饮酒酒诗是他心路历程的反应,而这浊酒意象则是杜甫更为深刻的灵魂,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与酒为友的另一个杜甫,展现了他作为时代脊梁的更广阔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