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中马的意象内蕴探赏

杜甫诗中马的意象内蕴探赏

杜甫诗中马的意象内蕴探赏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忧。

在他的诗歌中,马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内蕴和象征意义。

一、马与战争在杜甫的诗歌中,马常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作为战争的重要工具,马在战场上奔驰、嘶鸣,成为战争和动荡的象征。

例如,《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通过描绘马和战车的声响,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

二、马与英雄马在杜甫的诗歌中也常常与英雄形象相伴出现。

英雄骑在马背上,挥鞭策马,展现出威武、豪迈的气质。

例如,《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通过描绘英雄骑马射箭的场景,展现了英雄的威武和英勇。

三、马与漂泊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漂泊和流离,而马则成为他表达这种漂泊感的重要意象。

在《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通过描绘马在广阔天地间的漂泊,表达自己身世的孤苦无依和内心的苍凉。

四、马与时光流逝在杜甫的诗歌中,马还常常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奔腾的马蹄象征着时间的飞速流转,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例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描绘马奔腾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五、马与忠诚马在杜甫的诗歌中还象征着忠诚和坚贞。

在古代社会,马是忠诚的象征,它们对主人忠心耿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会背叛主人。

杜甫通过描绘马的这种品质,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和坚贞的赞美和追求。

例如,《病马》中,“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通过对病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奉献精神的赞美。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马意象具有丰富的内蕴和象征意义。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目录引言 (1)一、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流变 (1)(一)先秦时期的桃花意象 (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意象 (2)(三)盛唐诗歌的桃花意象 (2)二、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 (2)(一)杜甫诗歌桃花的春色春意意象 (3)(二)杜甫诗歌桃花的赠离恨别意象 (3)(三)伤时感怀的意象 (3)(四)桃花源意象 (3)(五)诗人身世的感慨 (4)三、杜甫诗歌桃花意象的特征 (4)(一)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 (4)(二)深具托喻与沉郁悲观的情怀 (4)(三)“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感 (5)(四)杜甫桃花诗意象的现实主义色彩 (5)四、杜甫桃花诗的影响 (5)(一)悲凉身世的诗歌创作 (6)(二)杜甫桃花诗中人格象征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6)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题材和植物意象,自古就有关于桃花的吟诵与描写。

桃花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着相当篇幅,反映着唐代社会对桃花的普遍关注,杜甫的咏桃诗在唐诗中的艺术成就首屈一指。

杜甫的咏桃诗与传统古诗的美人意象相区别,也不同于陶渊明式的憧憬,他对桃花的刻画细致,具有深刻的托喻意味。

诗人描写了桃花的形象美和对桃花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关怀,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

深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认识唐诗的文化意蕴,增进唐诗多种意象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甫诗歌桃花意象形象美情感寓意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以花卉作为描写及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颇多。

花卉文学作品沉淀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心理,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潮在《幽梦影》中指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桃花诗的兴起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桃花的吟颂作品,《周南·桃夭》篇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上)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

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者之心,表现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理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重要的品质如“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并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

因此“诗圣”的称号既有文学的涵义,更有文化的性质和意义。

受儒家思想影响,历代文人关心天下苍生,特别置身乱世。

杜甫是这些诗人的代表。

他一生中经历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他的诗歌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又有“诗史”之称。

一、忧国忧时,心系社稷杜甫生于盛世末期,年少时即志存高远。

他登泰山时写了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绘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

他早年曾“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称赞“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写了《忆昔》描述出开元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后来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唐代盛世的社会风貌。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完整版)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完整版)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闲来翻捡杜诗,发现描绘飞鸟的诗篇很多,这些种类不一、姿态万千的飞鸟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它们或离群掉队,苦苦挣扎于浩茫云天;或展翅奋飞,搏击凡鸟而雄视天下;或一展歌喉,欢呼春天,歌唱自由;或联拳静卧,露宿沙头,安享静谧……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鸟一人生。

品读、体味、揣摩、想象这些灵性活现,意趣无穷的“飞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杜甫曲折多难的人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下面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作中的飞鸟意象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类析,。

(一)、苍鹰。

杜甫青年时代写过一首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首联点明画鹰,矫健不凡的苍鹰挟风带霜,虎虎生威,使得洁白如雪的画绢上仿佛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颔联、颈联描写苍鹰的神态.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几个简单而逼真的细节活画出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

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题画赞鹰,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二)、飞鸟。

《春望》前四句这样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前两句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画面破败萧索,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后两句写春望所感:国破家亡,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意境凄惨悲痛,读来令人心惊肉跳。

显然,两联四句,前后关涉,诗人意在以山花泣泪,飞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离乱伤怀,满目凄凄的忧患之感。

《南邻》写朋友山居生活的幽雅情趣。

前四句“锦里先生马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写客人来访,主人素面尘心,热情相接;儿童笑语相迎,天真可爱;小鸟阶除啄食,不惊不乱。

十、唐诗.杜甫的诗歌意象

十、唐诗.杜甫的诗歌意象

十杜甫的诗歌意象一、杜甫及其诗歌杜甫(712—770),盛唐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精深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以卓荦不凡人格和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有言:“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被誉为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成就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中。

杜甫的诗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真,又是唐代社会的镜子。

读书仕游,困守长安,为官流亡,漂泊西南,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通过意象而勃发出来,书写出唐朝历史的时移事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媒介,而杜甫诗歌中意象作为其诗歌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杜甫忧国忧民观念内涵和情感意蕴,更以自身形象生动的动态而流传至今,是杜甫诗歌中重要的文化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西使,唐置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一二句主要写良马的强健。

而如今逢战乱,马群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

三四句便是一片凄凉,是当时战争造成后果的的描写。

骕骦是古代良马名。

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这两句是对良马的肯定,深意便在于说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马。

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

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

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马死山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

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和英雄气概。

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迥立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这首诗中的马是具有深刻内涵的,这是一匹生长在精良质地的骏马,是真龙种,虽然在战争中屡遭创伤,并且消耗巨大,但仍是龙种,身上有着强烈的战场意识,无时无刻不思报效国家,而今虽老病,但为国家可以随时舍身。

这匹马的精神就是作者自己的精神,作者虽然身弱,病困,但心仍思报国,自己出生于大唐盛世,那种融化在血液里的建功立业豪情从未消减,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紧密相连,以报效国家为己任,这样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伟大人格。

杜甫的身上就像我们展示了这种伟大的人格美,读来令人震撼。

作于同年的还有《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杜甫在华州任上干了一年,便因为对肃宗失去信任,也是由于性格的倔强,而辞去官职,走向了山野,举家来到了边地侵州。

作于此时的《病马》是写给自己所乘之马的一首诗,首两句写马陪伴自己走过了许多苦寒之地,言马旅途艰辛。

后二句写马老了,伤病侵袭。

后四句则是感慨,这首诗随写的是自己的乘坐之马,其实写的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在愤然辞官之后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同时作者此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一波三折的经历恰如病马的经历,马对工作尽力,同样是指作者对本职工作的尽心尽力。

写马品性善良淳厚也是在写自己的品性。

最后两句的沉吟既是对于马也是对于自己,更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慨叹与担忧。

晚年的杜甫常用老马,病马来比喻自己的凄凉处境。

凝视着流血的大地,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杜甫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从放荡齐赵的裘马轻狂到漂泊西南的颠沛流离孤苦,在作者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和每一次心灵迁变过程中都留下了记忆,那便是“马”。

读一首诗便是和诗人作一次交谈,读杜甫的咏马诗,有时觉得自己就是诗人,有时看自己就是笔下的那匹马,诗人正是用他内心情感倾注于诗作之上。

虽言马实则言己,马与自己已经融为一体,不离不弃,共担荣辱。

读马便是在读诗人的心,两心交汇之时,就是灵光一片,自己的心也融入进去。

马,有太多作者的影子,是作者忧国忧民情怀与伟大人格美融汇一体的结晶:心怀天下,志存九霄,坚定理想,不懈奋斗;民胞物与,仁爱广博,心当有爱;风华物语,流年经销,本心不变。

一匹马,一颗心,一个人,天下万物皆相所互爱,则国盛民强,如此,诗圣何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