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旧事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反思—4.3、荷塘旧事 ▎长春版

《荷塘旧事》课后反思《荷塘旧事》是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往事”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
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
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了描绘颜色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同时,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往事,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通过美景旧事,使作者认识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层次清楚,描写生动,又贴近生活,充满童趣,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佳作。
因此,结合我们学校“四读一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增加了训练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练习写复杂的提纲笔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感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学生对荷塘的美景不陌生,对同年龄的小伙伴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对本文的故事容易理解,但对“那荷塘却如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不好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自读梳理——细读解疑——品读体味——读中积淀——练写”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部分。
通过师生欣赏荷塘美景,共读回味荷塘的美(课文第3,4自然段)导入到荷塘趣事的版块。
提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在这美丽的荷塘中有哪些事情让作者深深怀念?”让学生浏览课文,用学过的方法概括小标题,并批注感受。
荷塘旧事读后感

荷塘旧事读后感荷塘旧事是清代文学家周汝昌的一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荷塘的一次游玩为背景,通过对荷塘景色、荷花、荷叶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荷塘中的莲花和蜻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对荷塘的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用“水光潋滟晴方好”来形容荷塘的清澈明净,用“荷叶何田田”来描绘荷叶的广阔和繁茂,用“鳞鳞”来形容荷叶的形态。
这些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
接着,作者对荷花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他用“露华浓”来形容荷花的白皙,用“芳姿”来描绘荷花的娇艳,用“且”来形容荷花的妩媚。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荷塘中的蜻蜓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
他用“蜻蜓立上头”来描绘蜻蜓的飞舞,用“娇小玲珑”来形容蜻蜓的娇小,用“翩翩”来描绘蜻蜓的优美。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蜻蜓的灵动,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用“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来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话语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的深切思考。
在荷塘旧事中,作者通过对荷塘景色、荷花、荷叶和蜻蜓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他还通过一些简短而深刻的话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的向往。
这些内容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因此,荷塘旧事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荷塘旧事》反思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
作者回忆了儿时外祖母家旁边的荷塘美景和在塘中戏水以及自己遇险、伙伴相救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向往之情,赞美了那里的景色、生活和人。
本课语言优美、质朴,故事描述具体、生动,情节紧凑,学生较容易把握故事的情节。
五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能够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完成对课文内涵的解读,教学时可以文章中“溺水被救”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读中学法,读中悟情。
荷塘是主人公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这美丽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淳朴善良的小伙伴,也是“我”受到心灵熏陶的地方。
在教学本课时之前,我采用配乐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先回顾荷塘的自然之美,再讲发生在荷塘的人和事,使学生更入情入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表演“溺水获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铁链般”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想象、理解,同时也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伙伴的淳朴善良,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不足之处:1、由于是公开上课,心里过于紧张,没有完全放开,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2、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像这样的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多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较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流于形式,给学生的评价用语也显得单一,枯燥。
3、本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对旧事的理解花费太多时间,导致拓展延伸部分的教学有点仓促。
其实,旧事中的第一、二件事,文本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交流,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这样既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拓展部分的教学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对学生加以指导。
总之,以后每一次教学都要注意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在设计时更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写景的散文,主要是写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你都有样的感想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荷塘旧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荷塘旧事读后感篇一最近,下校听课时听到了城关刘老师执教的《荷塘旧事》一课,刘老师优美的语言,清晰的流程,灵活多样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深处。
刘老师在教学《荷塘旧事》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
刘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本节课紧紧围绕“荷塘旧事为什么令人难忘?”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通过反复的读悟,感受到了荷塘的景色美、生活美,进而体会到了人情美。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
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我想,刘老师所执教的《荷塘旧事》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刘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的画面?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刘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和胆量”。
“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
“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教案范文借鉴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教案范文优秀7篇《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
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本文整理的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教案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荷塘旧事》学案篇一一、教材简析《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
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三、重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四、难点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
体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说说针对这些词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2、你们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么?能不能用文中的句子来概括全文呢?出示中心句,读一读,由学生针对这一句来质疑。
(三)初读荷塘美景,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1、师配乐范读课文2—4自然段,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荷塘的景色。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塘?3、说了这么多词,最能表达这荷塘景色的还是一个字,那就是-----(美)板书美4、请同学们也来仔细地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看看是怎样描写出荷塘的美的?生自由读,边体会。
荷塘旧事读后感

荷塘旧事读后感《荷塘旧事》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而闻名于世。
小说以荷塘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徽因与柳宗元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段爱情的描写,曹雪芹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在小说中,林徽因和柳宗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林徽因是一个温柔善良、纯洁美丽的女子,而柳宗元则是一个文雅俊逸、才华横溢的才子。
两人在荷塘相遇,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和家庭的原因,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
小说以林徽因的回忆和思考展开,通过她的内心独白,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林徽因对柳宗元的爱情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她将自己的爱情理想化,认为爱情应该是纯洁、高尚的。
而柳宗元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对爱情的态度更加务实,他认为爱情需要经营和珍惜。
两人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分离,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主要冲突。
通过对林徽因和柳宗元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爱情需要珍惜和经营,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
同时,他也认为,命运是无法预料的,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命运考验,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在小说中,林徽因和柳宗元虽然最终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美好,也给了读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荷塘旧事》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小说中的荷塘成为了爱情的见证者,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荷塘虽然清幽美丽,但其中却隐藏着无数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都成为了荷塘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爱情和命运依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荷塘旧事_北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

《荷塘旧事》教后反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
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生活。
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之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三件事的学习感受体会文章的“人性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研究《荷塘旧事》一课时,就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文既有美景描绘,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叙述,因此朗读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现出小伙伴的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因此,上课中力求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并贯穿教学始终。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如: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
“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
“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
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
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再现了比赛的激烈。
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小学语文《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研究《荷塘旧事》一课时,就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三件事的学习感受体会文章的“人性之美”。
课文既有美景描绘,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叙述,因此朗读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现出小伙伴的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因此,上课中力求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并贯穿教学始终。
一、比较朗读,感受比喻的好处。
景物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单靠朗读,学生可能不能直观地感受到比喻的好处。
在这个重点的突破中,我引导学生把比喻的句子删去后再读,比较前后的感觉,通过直观的比较,教会了学生一种逆向思维,也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
二、小组交流,品词品句,读中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如: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
“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
“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
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
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等再现了比赛的激烈。
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文章的高潮之处是“我”溺水时,作者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
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在备课组老师的的帮助下,结合这对新课标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文中所记趣事刺激、惊险,孩子们一读就被这些事情攫住眼球。
而描写月牙泡的文字虽然也是文章的重点,和事情比,却没有那样吸引人,所以教学本文切忌以“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这样的问题
进入文本。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在备课组老师的的帮助下,结合这对新课标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
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的写法及其作用,学习细节描写。
3、感受小伙伴淳朴、聪明、勇敢的性格和小伙伴对作者发自内心的爱。
怎么样更好的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呢?在这一点上我犯了难。
过分的强调细节描写,就有可能上成一节写作课;阅读指导的多了,写作指导可能就上不透。
怎么办?郁闷了整整一周,一个个的教学设计被枪毙了,但是始终找不到很好的教学方案。
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是终日的思虑感动了什么,竟然得于一个茅塞顿开的深夜偶然。
于是没有再进行试讲。
我就大胆的走进了研讨课的课堂。
有了充分的备课作为基础,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就为我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在课堂上真的能进入学习状态,真真切切地与文本对话,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师生间的对话就达到
了融洽自然,真的是水到渠成。
总之,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课堂上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沟通与交流,试想如果一节课,学生与老师不配合,教与学完全脱节,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作为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时刻在三尺讲台,把握教学命脉的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谐才能创造美”的课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会继续为追求“和谐创造美”而努力奋斗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基于波斯纳的这个观点和众多教育专家的见解,许多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反思方法,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导致反思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度,反思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使教学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入,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实在值得反思。
一、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
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
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
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
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
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
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二、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
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
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
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
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
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
学识浅薄,无以支撑。
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
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
定会更大。
四、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
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
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以写促思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
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
在反思笔记中,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可以写获得的启示,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
比如,使自己喜悦的教学现象、满意的教学效果当中,自己实践了怎样的理念?以后的教学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情形、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今后的教学中,要解决这个(或这一类)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怎样的设计?等等。
通过撰写教后反思,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
法,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不少教师面对“教学反思”不是不想为,而是不会为、不能为!面对这种现状,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的反思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反思能力,让每一位教师不但想反思,而且能反思、会反思;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
只有这样,教后反
思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之目的。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原文链接:
/teacher/xinkecheng/200810/2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