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定义和分类2. 翻译的基本原则3.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4.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翻译的定义和分类,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提供翻译实践案例,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 讨论:分组讨论翻译实践案例,分享翻译心得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练习成果,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翻译实践案例供学生练习和讨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进行课堂讲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翻译案例,让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模拟翻译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翻译心得和经验。
4. 反馈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翻译方法和技巧。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进度。
3. 实践环节: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翻译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复习与测评:每章节结束后,进行复习和测评,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提要:功能语言学对意义有系统深入的探讨,而翻译过程想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便是对意义的理解,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必然在翻译实践中给译者指导。
本文在简要论述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知指导意义。
关键词:意义;功能翻译理论引言:近年来,功能语言学有了系统的发展,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也被众多理论学者和翻译实践者认同,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为翻译实践指出了有效的实用方法。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
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功能与意义: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
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
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
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
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
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
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
李奇(G.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
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 言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 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 语文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按活动方式分: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 (translation) 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 述文体、新闻文体和艺术文体 按处理方式分:全译、节译、摘译、编译和译述
1919-1949
鲁迅 “宁信而不顺” 《毁灭》《死魂灵》 瞿秋白、茅盾、郭沫若、 朱生豪等
From the founding of P.R.C to the present
中国译协 翻译学科建设 翻译行业
翻译的定义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辞海》)
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 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 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 有重要意义。
翻译的标准
( 1 )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A. F. 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4.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翻译的原则(如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传达原文意义等)2.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词义转换语义增减句子结构调整3. 翻译实践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翻译错误分析4. 文化差异与翻译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调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进行英汉互译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翻译案例,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和策略。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的质量。
3. 翻译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翻译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4. 期末考试:设置翻译相关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参考书籍:翻译理论著作、翻译案例集等。
3. 网络资源:翻译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小时30分钟。
七、教学进程1. 第一阶段(2周):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解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第二阶段(3周):讲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第三阶段(4周):进行翻译实践,包括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错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一方面,翻译理论需要
依托翻译实践得以验证、完善和修正;另一方面,翻译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践和提纯自身的技能。
因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二者最好要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发展。
仅在翻译理
论层面上研究翻译问题是不够的,也需要跟翻译实践紧密结合。
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质量,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加出色地翻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