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4)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5)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1)或因寄所托(2)当其欣于所遇(3)及其所之既倦2、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备:bèi①具备,完备。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齐全,周详,周到。
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词,尽,皆。
《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④充数,充备。
《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防备,准备,预备。
《左传•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⑥设施,措施。
《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5、语法特征。
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
6、通假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7、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8、前以降及物故。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名作动)2、【谦称】有下列6种:(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3、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4、《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5、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6、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8、古今异义的词--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9、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10、暴:bào ①猛烈。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文言虚词: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4、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5、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通假字: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7、古今异义: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8、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9、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0、文学常识:《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1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12、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3、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14、成语: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二、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15、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不拘于时(介词,被)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16、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是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的代表散文有《师说》《马说》《祭十二文》,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黔之驴》。
3、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4、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5、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6、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7、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8、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9、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10、文言句式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11、《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2、三尺:法律。
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走得快;游水14、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名作动)15、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6、明代传奇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清代传奇剧《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分别是洪、孔尚任。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毕: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又为用长柄网捕捉。
《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②完毕,结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竭尽,终尽。
《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
林嗣环《XX》:“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4、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
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他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1079年,被贬黄州,其间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赋,课文所选为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5、“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6、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7、《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8、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9、【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10、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归谬法12、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13、得:此言得之(对)1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5、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5、文言虚词:且。
(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
6、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
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
《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7、一词多义:1、之:①吾将瞷良人之所之(前者是助词,后者是动词,去,往)。
②之祭者,乞其余(向,介词)。
③而良人未之知也(它。
代事情的真相)。
④又顾而之他(到,往,动词)。
⑤通国之弈者也(的,助词)。
2、施: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迤,暗中跟踪)。
②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施行,实行,动词)。
④妾不驱使,徒留无所施(用处,动词)。
2、卒:①卒之东郭蕃间(终于,最后,副词)。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名词)。
③初,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通"猝",突然)。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古今异义: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2、文言虚词: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3、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二)名词作状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三)动词作名词:1、君亦无所害(害处)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四)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五)形容词作动词: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六)一般动词的使动: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损害(形作动)5、理解下列词语:《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士兵从前线上败下来,-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
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
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6、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哈克贝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7、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9、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10、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1、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12、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3、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施恩德(名作动)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 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6、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7、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8、文言句式: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9、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10、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1、常用的表达方式:(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
所遇(4)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
爱的事物)(5)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
当于名词短语。
(1)或因寄所托(2)当其欣于所遇(3)及其所之既倦
2、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
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备:bèi ①具备,完备。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齐全,周详,周到。
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词,尽,皆。
《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④充数,充备。
《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防备,准备,预备。
《左传•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⑥设施,措施。
《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6、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7、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的隐士,不满于XX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
8、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9、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10、《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11、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2、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欲与(之)俱(往)。
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文言固定句式: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13、词义-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14、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5、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1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法院院长。
17、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18、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20、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21、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22、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3、“三言”小说是指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
拍案惊奇》。
24、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
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25、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
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26、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2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2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29、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30、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1、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32、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33、文言虚词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4、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35、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36、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37、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
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8、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39、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40、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
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3)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
于所遇(4)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
所喜爱的事物)(5)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1)或因寄所托(2)当其欣于所遇(3)及其所之既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