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合集下载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是在延安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照顾孤儿和流离失所的儿童而设立的。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所,更是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园。

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和失去父母的儿童的庇护所。

这些孩子们在保育院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

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在延安保育院,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用心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保育院的故事,还包括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和孩子们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他们一起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他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也见证了一群孩子们的成长和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50余名“红二代”观看《延安保育院》 倡“延安精神”

50余名“红二代”观看《延安保育院》 倡“延安精神”

50余名“红二代”观看《延安保育院》倡“延安精神”
中新网延安9月28日电(记者田进)50余名曾经在保育院生活过的“红二代”28日故地重游,齐聚陕西延安观看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回忆儿童时代的保育院生活,同倡“延安精神”。

1938年,为解除抗战军民的后顾之忧,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

延安保育院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几经转移,1949年11月,迁驻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儿童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讲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遭遇敌军袭击,战火中遗留的孩子被送到延安保育院,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成长的故事,集中展现延安保育院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时期的生动景象。

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主创方对200多名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进行半年多的采访,抢救性地搜集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以及书刊、信件、照片等大量珍贵的保育院史料。

“难忘宝塔延水情,更思摇篮养育恩。

……”28日,50余名“红二代”朗诵诗歌、故地重游,并与《延安保育院》小演员们合唱了曾经的校歌。

“我的孩童时代在保小度过了5年。

”现年75岁的霍鸣洲告诉记者,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保育院的“孩子”“阿姨”彼此之间同甘共苦、感情深厚,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曾在“保育小学”执教28年的崔鹏已经86岁,他回忆,当时不仅在学校教授语文课程,还负责学生们的早操。

“我认为当时提出的…又学习、又玩耍‟,对现在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据介绍,《延安保育院》全剧融入舞蹈、民歌、秧歌、道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旨在展现延安保育院承载的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现实意义。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一开场,看到那些孩子,心里就软乎乎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就像娇嫩的小花儿,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暴风雨给摧残。

而延安保育院呢,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天地。

保育院里的那些保育员啊,那可都是天使下凡。

他们对孩子们的爱,那真不是盖的。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

要知道,在当时,自己的生活都那么艰苦,还能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些孩子,这得是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责任感啊!我在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无私呢?估计够呛,光是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把我愁死,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保护孩子的安全。

再说说那些孩子吧。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都特别懂事。

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好像都有一种特殊的坚强。

不像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闹个没完。

他们知道感恩,知道自己能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早熟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整个故事里,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转移那段了。

一边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那紧张的气氛啊,就像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我坐在观众席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自己比那些保育员还着急。

当看到他们成功转移的时候,我这颗心才“扑通”一声落回了肚子里,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

看完这个剧,我就一直在想。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好啊,和平、富足。

可这些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在延安保育院成长起来的孩子,后来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这就像是一颗爱的种子,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种下,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觉得这个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来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这种精神啊,就应该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下次要是有朋友还没看过这个剧,我一定得拉着他去看,让他也感受一下这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延安保育院小学效长百岁回忆

延安保育院小学效长百岁回忆

延安保育院⼩学效长百岁回忆2019-10-01郭青:1925年加⼊中国共产主丈青年团。

1935年在陶⾏知进⾏⽣活教育实验的新安学校从事教学和抗⽇宣传⼯作。

1938年到延安进⼊抗⼤学习,后分配任延安保育院⼩学部(简称延安保⼩)校长。

直⾄离休,他始终⼯作在教育战线。

延安保⼩的学⽣多半是⾰命烈⼟和中共⾼级⼲部⼦⼥,如罗亦农的孩⼦罗西北、谢⼦长的孩⼦谢绍明、的侄辈⽑远志、刘少奇的孩⼦刘爱琴等。

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多数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桃李忘不了⽤慈爱和德智体美的⽢露哺育了他们的园丁,每逢郭青的诞⾠,保⼩的学⽣们就会不约⽽同地聚集到⽼校长的⾝边。

按中国的传统习俗,今年是郭青的百岁诞⾠,我们有幸随同贺寿的学⽣们⼀起去拜望这位令⼈尊敬的百岁红⾊园丁。

⾛进郭青陈设颇为简朴的家,我们便沉浸于往事追溯的河流……辗转到西安,才知道⾃⼰带的是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项英的⼥⼉1938年初南京陷落后,苏南⼤⽚地域相继沦⼈⽇寇之⼿,国民党溃军和逃避战⽕的⼈流在苏北涌动,新安学校的教学已⽆法维持。

这时,学校留守负责⼈郭青,接到带领新安旅⾏团在外宣传抗⽇的校长汪达之的来信,要他带本校⼀位叫张苏云的⼥学⽣去西安。

郭青带着刚刚7岁⼩苏云匆匆离校,于兵荒马乱之中来到了淮阴,此时苏北的铁路客运已处于半瘫痪状态。

郭青看见铁路上停着⼀列货车,⼼想这列⽕车总是要开⾛的,便拉着苏云攀上了⼀节敞篷的货车车厢。

也不知过了多久,货车启动了,他俩就搭乘这免费的货车到了安徽蚌埠。

在蚌埠,他们换乘驶往西安的列车,继续向西北⾏进。

车过陕西潼关的夜间,突然遭到了风陵渡的⽇军炮击,车上的灯顿时全部熄灭,所有乘客都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响动,列车在⿊暗中冒着炮⽕疾驰,冲脱了险境。

到了⼈地⽣疏的西安,郭青因没有收到汪达之的信,不知投奔何处,⽽⾝边的盘缠已所剩⽆⼏。

他暗⾃打算先去找个教书的差事,挣钱维持⾃⼰和苏云的⽣计。

汪达之的信终于辗转⽽来,郭青看了信才知道,他历尽艰⾟带到西安的⼥学⽣,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希望和坚韧。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延安保育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纪念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见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无数儿童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保养身体、受到呵护。

这个保育院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之地,更是象征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这里,展示了当时延安人们生活的模样、学习的情景,还有领导人的指示和精神启示。

这个展览馆不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延安保育院的历史,更通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苦难和奋斗。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

这些照片展示了当时保育院中的孩子们的快乐和坚强。

他们有的带着微笑,有的正认真学习,有的又在玩耍。

这些孩子们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不仅拥有了在战乱中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保育院里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和付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动荡没有让他们的希望消失,相反,他们更加努力地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延安保育院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付出。

站在延安保育院的广场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坚韧的精神,它唤起了我对民族复兴的热爱和使命感。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精神的力量。

在这个地方,我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韧劲和坚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难,始终坚守信念。

延安保育院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民情感的地方。

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部分。

保育院建立于1938年,是为了解决当时解放区孤儿、失依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而设立的。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接受着教育,得到了关爱,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地教书育人,他们用爱心和耐心教会孩子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生活、互相帮助,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感人的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失依儿童的避风港,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保障。

同时,保育院也成为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摇篮,许多孩子在这里接受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了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今天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保育院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代孩子们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种子不断发芽。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向前,勇往直前。

愿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孤儿院,为无依无靠的孩子提供庇护和教育。

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并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和有爱心。

他们不仅提供孩子们基本的生活照顾,还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作人员们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并
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待孩子们的
责任感和关爱之心,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延安保育院给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们在保育院里有一
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
玩耍、学习,建立起友谊和互助的关系。

这种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宽慰和温暖,让他们
找到了归属感。

另外,延安保育院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们可以接受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将
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让他们更有自信和自尊心。

在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们在保育院得到了温暖的庇护和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都变得更加光明。

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一点点的贡献,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和
教育机会。

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记忆中爸爸一把将小项云抱起来,放在他腿上。

他看她,她也看他。

他问小项云:“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好像是在问别人家的孩子。

他问什么,小项云就说什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激动的。

虽然小项云一直很羡慕身边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可以撒娇,但爸爸真的突然“冒”出来后,小项云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小项云长到了7岁半才第一次见父亲。

散会后,爸爸要带小项云一起回去住,可小项云感觉和爸爸仍是怯生生的,不好意思,就说宿舍的同学都在等她,要先回学校去。

于是爸爸派警卫员把她送回了学校。

直到第二天放学,爸爸来学校接小项云,带她到他住的窑洞,又带着小项云一起到延安保育院见弟弟,弟弟是早她几个月到的延安。

就这样,爸爸和小项云,还有在延安保育院生活比小项云小4岁的弟弟,总算在延安团聚了。

可惜弟弟到了晚上拼命哭,要找保育院阿姨,吵得爸爸没法休息,又给他送回了保育院。

记忆中爸爸对小项云很好,白天他去开会、工作,晚上接小项云回来,早上送她上学,有空时还给她洗脸、洗脚、洗衣服。

有一天,爸爸请郭青老师吃饭,小项云记得爸爸亲自给郭青老师斟上了酒,但她却把郭老师的酒杯抢了下来说:“郭老师不喝酒,不喝酒!”两个大人相视而笑。

在延安中央组织部门前,马海德医生为他们一家三口拍摄的照片,就成了这次团聚的纪念,也是他们姐弟与父亲的唯一一张合影。

爸爸在里面笑得特别开心,后来有人说,这是项英一生中笑得最灿烂的一张照片。

有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告诉小项云,说爸爸有任务,马上要离开延安,所以他白天来学校,想再来看看小项云。

但是,学校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已经躲进山里上课,于是小项云和父亲还来不及告别,就这样分开了。

小项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便是与父亲只相处了12天。

直至今日,她对父亲的性格没什么直接印象,但一个在延安保育院时“慈父”的形象永远深植于小项云的记忆深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保育院孩子学习、生活有个显著的环境特点,就是半军事化。

他们起床、早操、吃饭、上课、睡觉等,都有严格的纪律。

但在课外活动、民主生活、师生关系上民主平等、独立自主,一点也不受半军事化管理的限制。

正因为这样,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特别强……”这是1944年7月30日的重庆《新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是《延安保育院怎样对儿童进行教育?》。

俗话说:逆境中的娃娃早成熟!在延安保育院的娃娃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赵战生小朋友是凌莎院长的儿子,他长得活泼可爱但并不特殊。

中外记者团参观时,他是小合唱队的成员,小家伙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队列里,那表情,那姿态,活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兵。

他们唱完《黄河大合唱》后,面前的记者们拥了过来,把他们围在了中间。

路透社记者武道走过来,先把镜头对准战生拍了一张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表向战生夸耀说:…好看不好看?‟战生抬头看了看那亮闪闪、金灿灿的手表,脸上露出了喜色,小家伙刚要说好看,话还没出口立刻又咽了回去,马上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把头转了过去。

记者仍不放松地问:…喜欢吗?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

‟说着就准备摘手表。

保育院的娃娃,如何应付这场面,真让旁边的先生、阿姨着急!小战生又抬头看了手表一眼,出乎记者意料地摇了摇头,坚决地大声说:…不要!如果我长大了工作需要,公家会发给我的。

‟说完就想走开。

记者们仍围着他问:…那么,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回答更加响亮:…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人民的勤务员。


这一语惊人的回应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

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保育院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

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延安保育院孩子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

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

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

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