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影响着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否,还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备受人们关注。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导致了道路规划设计的片段化和局部化。

城市道路的建设方式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城市道路的管理和维护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道路损坏和交通堵塞问题难以根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便捷性,更多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设计出更加便利和安全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更多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和技术,呈现出更加绿色和生态的道路形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科技化和智能化,更多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道路设施,提高道路的智能化水平。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更多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设计更加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的道路网络。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出人性化、环保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的特点,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希望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道路环境。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现代艺术:运用现代艺术元素,提升道路绿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道路排水与照明规划设计
道路排水设计
排水设施:设置雨水口、检 查井等排水设施
雨水排放方式:采用明沟、 暗沟或管道等方式排放雨水
排水流向:确定排水流向, 避免积水
防洪排涝:考虑城市防洪排 涝要求,确保道路排水系统
与城市排水系统有效衔接
量而定。
设计要点:支 路设计应注重 提高道路通行 能力和安全性, 合理设置交叉 口和交通设施, 满足居民出行
需求。
特殊道路
高速公路:全封闭、多车道、控制出入,设计时速高 快速路:仅次于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设计时速较高 主干路:连接城市主要功能区,设计时速较高,交通量大 次干路:辅助主干路,设计时速较低,交通量较小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重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 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对城市环境的负面 影响。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重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道路 景观。
保护环境
城市道路规划设 计应优先考虑环 境保护,确保生 态平衡和可持续 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地形、 地貌和自然环境, 避免大规模破坏 和改造。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设计
交通信号灯
定义:交通信 号灯是用于指 挥交通的红绿

功能:控制车 辆和行人的通 行,保障交通
安全和秩序
种类:分为红、 绿、黄三种颜 色,每种颜色 代表不同的交
通指令
设置:通常设 置在交叉路口 或重要路段, 以方便交通管

交通监控系统
交通监控系统的功能:实时监测道路交通 状况,控制交通信号灯,收集交通违法信 息等。
道路照明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技巧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技巧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技巧概述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良好的道路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并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的技巧,帮助您在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1. 交通流分析在进行道路规划和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交通流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交通速度和交通流方向等信息,可以了解道路的使用情况和交通状况。

这有助于确定道路的容量需求,以及是否需要增加新的道路或进行现有道路的改造。

2. 道路网设计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需要考虑整个道路网络的设计。

道路网络应该能够连接各个重要的城市节点,包括商业中心、住宅区和工业区等。

同时,需要合理分配不同道路类型的比例,如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次要道路等,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3. 交通规则和标志道路规划和设计还需要考虑交通规则和标志的设置。

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可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确保交通规则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增加非机动车和行人设施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

增加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等非机动车和行人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这也有助于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缓解交通压力。

5. 绿化和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合理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元素,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提供愉悦的行驶和步行体验。

同时,绿化还有助于吸收噪音和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6. 公众参与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时,应该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听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公众参与有助于建立共识,并减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争议。

7. 可持续发展考虑最后,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

采用可持续的交通模式和技术,如公共交通和电动车辆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指为了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合理布局、设计和建设城市道路网络的过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规划设计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城市交通干线和次干线,还引入了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环线等不同类型的道路。

2. 交通一体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不再是单一的道路建设,更注重交通一体化的发展。

这意味着道路规划设计需要与公共交通系统相互配合,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3. 绿色环保: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和生态保护,使城市道路既能满足交通需求,又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噪音污染。

4. 智能化发展: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信号灯和车辆控制等技术手段,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交通服务。

1. 综合交通规划: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综合交通规划,将不同交通方式(包括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绿色化的综合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效能。

3. 绿色交通建设: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绿色交通建设,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比重,推广电动交通工具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减少汽车的使用和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

4. 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优化交通流线,减少交通堵塞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正朝着多元化、交通一体化、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综合交通规划、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安全、高效、环保的城市交通服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单选题]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大、中、小类,下列哪项分类数量是(江南博哥)正确的?()[2019年真题]A.3大类、4中类、8小类B.3大类、4中类、6小类C.2大类、4中类、8小类D.2大类、4中类、6小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第12.2.1条规定,按照城市道路所承担的城市活动特征,城市道路应分为干线道路、支线道路,以及联系两者的集散道路3个大类;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中类和8个小类。

[单选题]2.快速路辅路的功能相当于()。

[2019年真题]A.Ⅰ级主干路B.Ⅱ级主干路C.Ⅲ级主干路D.支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第12.2.3条规定,城市道路的分类与统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城市快速路统计应仅包含快速路主路,快速路辅路应根据承担的交通特征,计入Ⅲ级主干路或次干路;②公共交通专用路应按照Ⅲ级主干路,计入统计;③承担城市景观展示、旅游交通组织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道路,应按其承担的交通功能分级并纳入统计;④Ⅱ级支路应包括可供公众使用的非市政权属的街坊内道路,根据路权情况计入步行与非机动车路网密度统计,但不计入城市道路面积统计;⑤中心城区内的公路应按照其承担的城市交通功能分级,纳入城市道路统计。

[单选题]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2012年真题]A.道路附属设施设计B.交通管理设施设计C.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D.道路横断面组合设计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般包括:①路线设计;②交叉口设计;③道路附属设施设计;④路面设计;⑤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属于建筑规划设计的范围。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 总则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优化都市用地布局, 提高都市旳运转效能, 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旳交通条件,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全国各类都市旳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旳交通规划为主, 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旳衔接、市域范围内旳城镇与中心都市旳交通联络。

1.0.4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都市总体规划为基础, 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送旳需求, 发挥都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旳增进和制约作用。

1.0.5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都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构成部分。

1.0.6 都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旳和水平;1.0.6.2 确定都市交通方式和交通构造;1.0.6.3 确定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都市对外交通和市内旳客货运设施旳选址和用地规模;1.0.6.4 提出实行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旳重要技术经济对策;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旳提议。

1.0.7 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7.1 确定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多种交通旳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旳分布和用地范围;1.0.7.2 确定各级都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重要交叉口旳形式和用地范围, 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旳位置和用地范围;1.0.7.3 平衡多种交通方式旳运送能力和运量;1.0.7.4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旳提议。

1.0.8 都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旳规律, 结合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旳多种方式客运网络, 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都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旳联合运送方式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城市交通、交通设施、道路网布局等方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城市化进程、车辆保有量增加、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道路的需求变得多样化。

除了满足通行需求外,人们还希望道路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例如步行街、自行车道、绿化带等。

2. 老旧设施的更新:部分城市的道路设施存在老化、破损等问题,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这些更新改造工作涉及到道路表面的修复、交通信号灯的升级、交通设施的增设等。

3. 交通拥堵问题:随着城市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逐渐突出。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需要通过优化道路布局、增加交通设施、合理引导交通流等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

4.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

综合交通枢纽将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公交、地铁、轻轨等)相互衔接,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1. 绿色环保: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增加绿化带、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等,以减少道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智能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结合智能交通技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采用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等,实现交通流的优化调度。

3. 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需求,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交通环境。

增设人行天桥、人行隧道、步行街等,提供更多步行、骑行的便利条件。

4.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将城市道路规划与地铁、公交、自行车共享系统等相结合,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是多样化需求、老旧设施的更新、交通拥堵问题等;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绿色环保、智能化、人性化设计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畅通与拥堵、城市空气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当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和规划建设的滞后性,很多城市面临着道路资源短缺的问题。

许多道路设计本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2.城市交通规划滞后,合理性不足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有序性和畅通性。

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和交通运输的混乱。

城市交通规划中缺乏对多元化出行方式的考虑,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机动车,而忽视了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出行方式的重要性。

3.城市环境问题凸显,可持续性亟待提升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对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长期的机动车依赖,城市交通排放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凸显。

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应该立足于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方式,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趋势1.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布局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综合立体交通规划,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通过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导航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绿色出行倡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倡导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的依赖。

通过城市绿道的建设和交通管理的优化,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便利的出行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避免设置或少设泵站;雨水管应移和倾覆。

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式中:V——设计车速;Φ——路面横向摩阻系数;i一一道路横坡。

考虑车辆抗侧滑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式中:μ——横向力系数;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与之成正比。

乎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

(2)超高当条件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

当一条道路的设计—车速V与横向力系数μ选定后,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将取决于曲线;直径的大小。

按《城市道路设汁规范》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乎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内道路,大多数的车辆车速不高,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般均不设超高。

2.加宽与超高、加宽缓和段(1)平曲线路面加宽在曲线段上行驶的汽车所占有的行驶宽度要比直线段宽,所以曲线段的车行道往往需要加宽,其加宽值与曲线半径、车型几何尺寸、车速要求等有关。

道路子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乎曲线内侧加宽。

(2)超高、加宽缓和段超高缓和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

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5—20m。

加宽缓和段是在平曲线的两端,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

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K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

如曲线不没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m的加宽缓和段长度。

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

(二)掌握城巾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

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般平面十字交叉口(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交叉口按怪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道路类型主干路次于路支路单位出入口交叉口设计车速(km/h) 25~30 20~25 15~20 5~15转角半径(m) 15~25 8一10 5—8 3~5(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l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

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lm)。

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l一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平面环形交叉口多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的交叉口和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

当相交道路总数超过8条时,就应当考虑道路适当合并后再接人交叉口。

(1)中心岛形状和尺寸的确定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多采用圆形,主次干路相交的环行交叉口也可采用椭圆形的中心并使其长轴沿主干路的方向,也可采用其他规则形状的几何图形或不规则的形状。

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需要,计算时按路段设计行车速度的0.5倍作为环道的设计车速,依此计算出环道的圆曲线半径,中心岛半径就是该圆曲线半径减去环道宽度的一半。

(2)环道的交织要求环形交叉是以交织方式来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一般在中等交通密度,非机动车不多的情况下,最小交织距离最好不应小于4s的运行距离。

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称为交织角,交织角越小越安全。

一般交织角在200~300之间为宜。

(3)环道宽度的确定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车行道,其宽度需要根据环道上的行车要求确定。

环道上一般布置3条机动车道,1条车道绕行,1条车道交织,1条作为右转车道;同时还应设置1条专用的非机动车道。

车道过多会造成行车的混乱,反而有碍安全。

一般环道宽度选择18m左右比较适当,即相当于3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再加上弯道加宽值。

5.立体交叉口设计(1)组成:跨路桥、匝道、外环与内环、人口与出口、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引道。

(2)设计:交叉口的交通量很大,采用平面交叉难以解决交通时,为了提高通行能力可以采用;行车速度达80~120km/h的高速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时,为保证行车速度与安全,可以采用立体交叉;干道与铁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对于交通和交通安全有特殊要求;交叉出的地形适于修立体交叉时,可以采用。

(3)形式:根据立体交叉结构形式不同分为:隧道式和跨路桥式;根据相交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是否能相互转换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

其中,分离式立交,相交道路互不相通,交通分离。

主要有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的立交,快速道路与地方性道路(次干路、支路、自行车专用路、步行路)的立交;互通式立交:可以实现相交道路上的交通在立交互相转换。

又分为非定向式立交(包括直通式、环形、菱形、梨形、苜蓿叶式等形式)和定向立交两类。

(4)技术:路段设计车速一般80km/h,环形立交的环道设计车速一般为25~30km/h,匝道25km/h。

道路宽度:干道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75—4.0m;自行车道可达6—8m。

匝道:其曲线半径决定于车辆行驶速度,双向行车宽12.5m,单向行车宽7.0m。

纵坡:最小不小于0.15%。

竖曲线:当主干线上相邻两坡段的纵坡代数差超过0.5%时设竖曲线。

(三)熟悉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l停车场的分类(1)按车辆性质分: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2)按停车场的服务对象分:专用停车场、公用停车场2.车辆停放方式(1)平行式平行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平行,是路边停车带或狭长地段停车的常用形式。

特点所需停车带最小,驶出车辆方便,但占用的停车面积最大。

用于车道较宽或交通较少,且停车不多、时间较短的情况,还用于狭长的停车场地或作集中驶出的停车场布置,也适用停放不同类型车辆及车辆零来整走。

例如,体育场、影剧院等停车场。

(2)垂直式垂直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垂直,是最常用的停车方式。

特点: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最多,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但用地紧凑且进出便利,在进出停车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至少有两个车道宽。

(3)斜放式斜放式停车车身方向与通道成角度停放,—般有300、450、600三种角度。

特点:停车带宽度随车长和停放角度有所不同,适用于场地受限制时采用,车辆出入方便,且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

有利于迅速停车与疏散。

缺点: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方式要多,特别是300停放,用地最费。

3.车辆停车与发车方式(1)前进式停车、后退式发车:停车迅速,发车费时,不宜迅速疏散,常用于斜向停车;(2)后退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停车较慢,发车迅速,平均占地面积少,是常用的停发车方式;(3)前进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停车迅速,发车迅速,但平均占地面积较大,常用于公共汽车和大型货车停车场。

4.设计原则(1)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规模、用地、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等要求及停车设施的性质进行总体布置;(2)停车设施出人口不得设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一般宜设置在次要干道上,如需要在主要干道设置出入口,则应远离干道交叉口,并用专用通道与主十道相连;(3)停车设施的交通流线组织应尽可能遵循“单向右行”的原则,避免车流相互交叉,并应配备醒目的指路标志;(4)停车设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设计。

5.公共停车设施(1)路边停车带一般设在行车道旁或路边。

多系短时停车,随到随开,没有一定的规律。

在城市繁华地区,道路用地比较紧张,路边停车带多供不应求,所以多采用计时收费的措施来加速停车周转,路边停车带为16—20m2/停车位。

(2)路外停车场包括道路以外专设的露天停车场和坡道式、机械提升式的多层、地厂停车库。

停车设施的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是按当量小汽车进行估算的。

露天停↑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车场为25—30m2/停车位,路边停车带为16—20m2/停车位,室内停车库为30—35m2/停车位。

停车库可分为坡道式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两大类。

1)直坡道式停车库由水平停车楼面水平组成,每层间用直坡道相连,坡道可设在车库外或车库内。

这种停车库布局简单整齐,交通线路明确,但是用地不够经济,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多。

出口单车行驶宽度为3.5m,双车行驶宽度不小—了6.0m。

2)螺旋坡道式停车库与直坡道式停车库相似,每层楼面之间用圆形(螺旋式)坡道相连,坡道可为单向行驶或双向行驶(双行时上行在外,下行在内)方式。

布局简单整齐,交通线路明确,上下行坡道干扰少,速度较快,但螺旋式坡道造价较高,用地稍比直行坡道节省,单位停车占用面积较多。

3)错层式(半坡道式)停车库由直坡式停车库发展而形成的,停车楼面分为错开半层的两段或三段楼面,楼面之间用短坡道相连,因而大大缩短了坡道长度,坡度也可适当加大,错层停车库用地较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少,但交通线路对部分停车位的进出有干扰,建筑外立面呈错层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