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叛逆心理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原因及引导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原因及引导【摘要】青春期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心理叛逆现象普遍存在。
班主任在引导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的表现和原因,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叛逆行为往往源于对权威的挑战和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班主任需要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威形象来引导学生。
班主任的关怀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和引导,学生的叛逆行为将逐渐得到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班主任,引导,认识,理解,原因,挑战,社会影响,家庭因素,策略,沟通,师生关系,权威形象。
1. 引言1.1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的普遍现象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青春期学生中。
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变化较大,对外界的探索和挑战性也逐渐增强。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期,学生常常表现出冲动、反抗、叛逆等行为,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和无奈。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叛逆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对权威的挑战、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等。
他们往往表现出反叛、自闭、独立性强、不合群等特点,无法理解和接受成年人的观点和决定。
这种叛逆行为不仅给青少年自己带来困惑和痛苦,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第一指导者和引领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需要认识到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的普遍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难关。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班主任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班主任在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青春期中,心理叛逆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禁果效应”。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
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
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
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
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
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
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面对青春期叛逆心理

怎样面对青春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
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
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
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3.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4.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的弱点。
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
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叛逆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叛逆心理一、叛逆心理的现象在高中生中普遍存有从教很多年,我经常会发现很多中学生存有不同水准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很多学生叛逆心理很强。
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高中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中生的叛逆心理主要反映在这几个方面:在家庭中,一反小学、初中乖巧听话,与家长经常沟通,经常讲校内,班内看到的人和事的习惯。
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的观点,当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极度反感父母亲理解他在学习生活中的事情。
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不接受倾向明显,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甚至公开敌对;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
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增大。
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
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开家长会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在学校中,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认。
对老师的教育极度反感,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在课堂与老师抬杆,顶牛。
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对老师的批评报以仇恨的目光,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讽刺表现进步的同学,对表现好的同学无端打击、实行挖苦。
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我行我素,如学校不准校内骑车,有的同学就偏要骑。
在社会上学所谓“酷”而违反常规,如超速骑车,三五成群斗狠,破坏公共设施,乱涂乱写,毁坏教学设施等来发泄旺盛精力的行为。
二、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对成长的危害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其后果是严重的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准确的行为。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案例: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
对于这一点,小强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
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咨询师分析: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
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
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
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
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应对策略: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点播: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子淑女风范。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1、青春期心理特点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就对任何事物倾向持批判态度,同时他们又担心外界无视他们的成熟与独立,便通过“标新立异”的行为和言语来确立这种地位,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2、学业负担过重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很多时间,学习就等于听课和做题,学生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作业,学习不到生活常识和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当成绩不好时还会的到家长和老师的“围攻”,久而久之厌烦情绪越来越严重,慢慢产生叛逆,在其他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和自我满足,而一旦这种学生充分体验到这种满足感时,往往就会上瘾,这就是很多学生为什么迷恋网络的原因。
3、学生得不到应有尊重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孰不知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因此正确的沟通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式特别重要的。
另外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过度关心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叛逆,当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时,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形成叛逆。
总之是多方面的,如果家长好老师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初中生叛逆的危害“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
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原因及引导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原因及引导【摘要】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出现显著变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心理叛逆的现象。
青春期心理叛逆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发育、心理安全感、社会独立等因素。
班主任在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引导。
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采取恰当的引导方法,如倾听、鼓励、引导、激励等。
成功案例的分享可以为其他班主任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叛逆,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个性发展。
班主任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叛逆,班主任,工作,原因,表现形式,角色,责任,引导方法,成功案例,重要性,意义,价值。
1. 引言1.1 青春期心理叛逆的定义青春期心理叛逆是指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的反叛、敌对、挑战权威等行为。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同时也会出现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
青春期心理叛逆是青少年在探索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学校、家庭、社会规则的不满和反抗,对权威人士的抗拒和挑战,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质疑。
这种心理叛逆通常伴随着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等特点,给青少年本人和周围人带来困扰和压力。
班主任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中需要了解青春期心理叛逆的特点和原因,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在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叛逆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转折期,他们对世界、对自己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挣扎。
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叛逆问题,班主任作为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担负着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重要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所在学院:经济与法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郑嵘学号: 1220210177指导教师:陈艳完成日期:2014年4 月20 日目录一、叛逆心理的概述 (1)(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1)(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 (2)(一)定力不强,容易被误导 (2)(二)自大,目中无人 (2)(三)逃学、厌学 (2)(四)孤僻,自卑 (2)三、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3)(一)主观原因 (3)(二)客观原因 (4)四、预防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措施 (5)(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5)(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5)(三)自我调节,改善心态 (6)(四)优化群体环境 (6)(五)遏制社会不良信息传播 (6)参考文献 (8)致谢 (9)摘要现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学生自身压力很大,而长久以来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一直都未改变,这样易导致学生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
中学期的学生又处于敏感阶段,各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导致叛逆。
本文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展开,以生活实例的形式分析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从家庭、学校、自身、群体、社会等方面寻找预防叛逆心理的措施,以致于更好的帮助逆境中的青少年。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原因;对策ABSTRACTNowadays social development faster and faster, making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 lot of pressure, but the parents 'long' Succeed, Wang Cheng-feng, "the idea has neither changed so easily lead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of increasing pressure. Students in the semester and at a sensitive stage, the pressure is more likely to lead all aspects of treason. From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bellion started in the form of real-life examples of the analysis mainly rebellion, to find measures to prevent rebellion from the areas of family, school, self, group, community, etc., so that better help adversity teen.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rebellion; reasons; countermeasures中学期间是孩子成长的高峰期,不仅在生理上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心理上也有很大的波动。
这一期间的学生叛逆性较强,如果没有及时的沟通和疏导会引发很多问题。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难管,遇事不愿与家长沟通,自我意识较强,迫切的希望摆脱束缚。
长期以往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
逃课去“三室一厅”上课不认真听讲,公然扰乱课堂秩序等等。
老师和家长教育一番,时常会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多了嫌啰嗦。
有时过多的管教则会产生过激的效果,凡事喜欢对着干,不时搞一些恶作剧,更为严重的还会参加打架斗殴。
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对症下药,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免误入歧途。
一、叛逆心理的概述(一)叛逆心理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采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
这是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
它和中学生执拗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
这一阶段的学生,因心理和生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产生一些对外界事物的排斥和敌对的心理。
这段期间学生的情绪波动性很大,容易急躁、不满,会无端的怀疑和否定身边的人和事。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人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分别为新生儿和青春期,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断奶期”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表现出种种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则为以下几点:(1)自发性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个体间的影响自发形成的。
这阶段的学生不能较好的把握自己的情绪,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会出现抵触的情绪。
做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经常出现“跟风跑”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自发形成的。
(2)可变性中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是观点和想法都没有稳定。
而外界的诱惑是多样的,经常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所以想做到独立是很难的。
由于这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不稳定,加以引导和控制还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叛逆具有可变性。
(3)封闭性青春期的学生在很多时候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不愿与人诉说,当别人在开导时也是似听非听的不做声。
当遇到这一类型的学生是最累的,因为不能给其惩罚,又不愿意与你诉说。
总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让身边的人来猜自己的心声。
(4)盲目性中学阶段属于青春过渡期,学生的好奇心、模仿能力都比较强。
因为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总是不明情况的盲目行动,遇事不能冷静的思考,总是不顾后果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冷静思考。
(5)社会性现在的信息很发达,中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很大,大量社会信息的传播会导致叛逆心理的诱发。
因社会信息得不到筛选,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信息经常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中学生不分好坏容易被误导。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处于中学期间的学生是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不管男女都或多或少的有叛逆的心理。
归纳一下,初中生叛逆心理的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定力不强、容易被误导很多初中生在刚进学校时还是个听话的孩子,但在之后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怪异的现象。
例如经常语出惊人、不听话、脾气急躁、口出狂言等等,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出现都是由于自身的定力不强导致的,因为不能分清楚行为的对错而被误导 。
(二)自大,目中无人遇事时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是中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现象。
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经常目中无人,在处理事情的方式过于想当然,不能做到妥善合理的解决,并且不听旁人的意见,觉得自己能够独自处理好。
往往自大、目中无人的态度会把事情搞砸,但是又不愿意服软认错。
(三)逃学、厌学在中学生的眼里对于校外生活很憧憬,对于校外的世界较感兴趣。
特别是初三的学生,面对这升学的压力和学校的管教,这种现象会更加突出。
学校里的枯燥生活与外面的诱惑形成对比促使他们逃学,厌学。
(四)孤僻、自卑这阶段的孩子对于荣辱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直不如别人的地方会感到羞愧和自卑。
这一时期的学生行事过于极端和冲动,对待事情没有全面的考虑。
对于外界的压力不能很好的承受,再加上他们不愿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与苦闷经常会造成多悲剧。
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意;孤僻,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些表现都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导致的。
如2007年1月19日正午12点左右,日照一中一9班的生投湖自杀,查因该生早恋受到班主任严厉批评。
2012年5月12日江苏省宿迁市一名初二年级的小男生因为无法承受老师的打骂而上吊自杀等等 ,生活中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
三、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家长感叹孩子为何越长大越不听话,越让人操心。
那么影响青春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具体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
(一)主观原因(1)年龄特征青春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少年期和青年期。
少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主性,冲动性错综复杂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孩子观念新潮,情绪波动大,自以为是等等。
青年初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能有较为完整的逻辑思维,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形成了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阶段学生虽已经接近成熟,但是在心理上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情绪上还是过于冲动。
(2)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生理成熟是判定青春期的直接标准。
处于生理发育期的青少年主要有三个特征:身高体貌发生明显变化、性器官的发育和大脑神经系统的日趋完善。
这一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高速发展期,对于突如其来的身体变化很多学生会不知所措。
因为缺乏生理方面的常识总觉得自己是不是与别人不同,这种现象会带来很多心理问题。
(3)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关系、社会化、信仰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界定为“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骚动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性大,抗压能力较差。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告别了之前儿童时期的生活方式,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经常会遇到难题,没有成熟的思想观念和逻辑思维处理难题,经常出现问题堆积影响心理发展。
(二)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让人感觉温暖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积极的影响,而一个坏的家庭环境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行为[4]。
父母的情感状况是否稳定,是否经常争吵和赌博的现象,管理孩子的方式是否民主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青春期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犯错误经常用打骂和体罚的方式来处理,长期以来会让孩子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感情不稳定会导致孩子不相信他人容易自卑,经常争吵有赌博现象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情绪冲动、暴力现象。
这些不好的家庭因素都会诱发孩子叛逆心理。
(2)学校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校教育中教师又占主要地位。
很多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做的压迫式教育,根本不与学生交流,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5]。
在中国,很多的教师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会进行偏爱,这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可能做不到公平公正的处理。
还有就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有的老师因为气愤而打骂学生,这样长久以来会造成学生与教师的敌对心理。
这些不良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