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2、劳神过度
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 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ppt课件
2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基本概念
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活动。
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 不同的情志反应。
ppt课件
26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表现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饮食不节
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
痔疮) 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 二、饮食不洁 1、饮食变质 2、饮食污染 3、寄生虫
ppt课件
35
三、饮食偏嗜
1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 偏热:损伤脾阴、胃热 2 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目前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ppt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一节:六 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 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课件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差异
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病邪。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六章病因病机第⼀节病因(⼀)六淫即⻛、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性善⾏⽽数变⻛性主动⻛为百病之⻓寒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1.多⻅于冬季,也可⻅于其它季节。
2.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伤府阳⽓。
寒为阴邪,易伤阳⽓寒邪袭表:恶寒直中太阴:脘腹冷痛、吐、泻直中少阴:⼿⾜厥冷,下利清⾕,⼩便清⻓寒性凝滞寒邪袭表:⼀身尽痛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寒犯关节—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或痛痹)⽓⾎凝结、经脉阻滞—痛寒性收引寒邪袭表:⽆汗寒客关节:关节挛急作、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经脉拘急—收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易伤脾阳:腹泻、⽔肿、痰饮留滞脏腑,⽓机升降失常易伤阳⽓阻遏⽓机湿性重浊其症沉重、秽浊湿性黏滞其症黏滞不爽:⼤便不爽、⼩便涩痛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eg :湿疹、湿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类⽔⽽就下,易伤⼈体下部,以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燥邪凡致病具有⼲燥、特性的外邪温燥(初秋)凉燥(深秋)燥性⼲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易扰⼼神⽕热易伤津耗⽓⽕热易伤⻛动⾎⽕热易致疮痈(⼆)疠⽓⼀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戻⽓)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病,症状相似发⽣和流⾏因素⽓候异常环境和饮⻝预防隔离社会因素(三)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与内脏精⽓的关系(1)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精⽓(2)脏腑精⽓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3)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五脏反伤本脏怒伤肝喜伤⼼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先伤⼼数情交织,多伤⼼肝脾⾳响脏腑⽓机喜则⽓缓怒则⽓上思则⽓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四)痰饮⼈体⽔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的病因。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第六章病因

3.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易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粘腻重浊 E.易袭阴位
4.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均为阳邪 C.均可挟湿 D.均伤津耗气 E.均可致疮痈
5.虚邪是指:
D.直接伤及脏腑 E.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13.湿滞于内则多:
14.水饮停聚则多:
15.痰形成后则多:
A.心盛乘肺 B.肝盛乘脾 C.脾盛乘肾 D.肺盛乘肝 E.肾盛乘心
16.过食咸味可致:
17.过食甘味可致:
18.过食苦味可致:
A. 脐周疼痛 B.皮下结节 C.肛门奇痒 D.腹大如箕 E.手足瘙痒
19.蛔虫病的临床常见:
20.蛲虫病临床常见:
21.钩虫病临床常见:
A.外感病因 B.内伤病因 C.其他病因 D.内生五邪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22.水湿痰饮致病属于:
23.饮食、劳逸、致病属于:
24.药邪、医过属于:
A.汗出恶风 B.皮肤干涩 C.狂躁妄动 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E.下利粘液,小便混浊
47.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
A.肛门奇痒 B.食欲亢进 C.形体消瘦 D.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
E.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
48.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
A.有异食癖 B.脐周疼痛 C.初起见皮肤瘙痒 D.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
A.寒湿内停 B.气血不足 C. 恣食厚味 D.过度劳累 E.湿热内积
40.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性黏滞 C.寒性收引 D.寒性凝滞 E.易伤阳气
《中医第六章病因》课件

病因的案例探讨
肺痨病的病因分析 中风的病因分析 高血压的病因分析
病因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1 现代病因学的发展
基因病因学、分子病因学等的快速发展,为病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2 中医病因理论的现状与问题
囿于狭隘的学术传承以及现代医学语境下的理解困境,病因理论亟需更新。
3 中西医结合病因研究的前景
疾病发生。
3
饮食病因
暴饮暴食、偏食寒凉食物等不当饮食
疫病病因
4
引起疾病。
瘟疫、流行病等传染病因体内外感邪 而发生。
病因的临床应用
病因与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因素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病因与预防
加强病因监测,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现并预 防患病的可能性。
病因与调理
根据病因因素,采用相应的调 理方法,调整身体状态,增强 抵抗力。
中医第六章病因
本节课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医的病因学理论体系,探讨病因在中医诊疗中的作 用与意义。
病因的概念
病因的定义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诊断和治疗疾病 的重要依据。
病因的分类
精神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 等。
病因的理论
1
望闻问切
通过四诊观察,了解病因及病变部位。
情志病因
2
过度悲喜、忧思恐惧等精神因素导致
中西医结合可以为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激发新的研究热点。
总结
病因在中医中的重 要性
病因研究的意义与 价值
建立科学的病因理 论的必要性
病因、病机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 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 人体。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 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由 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容易损 伤人体的阳气。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故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损伤相应的脏腑,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影响脏 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 阳邪。所以常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 的部位。临床常见头痛、身背项疼、鼻塞咽痒、 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 特性。
③风为百病之长: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
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 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 机能偏盛,久之则可损伤其他脏腑,破坏 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2)饮食的寒热偏嗜:
饮食寒热偏嗜,可引起脏腑阴阳盛衰变 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过食生冷寒凉之 品,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而 见脘腹冷痛喜按,泄泻清稀等症状;若偏 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而 见口渴、口臭、腹满胀痛、便秘等症状, 或酿成痔疮。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病因
一、填充题:
1.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的共同致病特点。
2.风邪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3.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4.火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 、_____ 、___ 、_____ 、、。
5.寒邪的致病特点_____ 、、。
6.湿邪的粘滞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7.七情内伤常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怒则气上,喜则,惊则、则
气下、悲则。
8.七情的变化对病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9.饮食不节主要包括、。
10.劳神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11.瘀血所致的出血,通常表现为和。
12.痰饮致病的特点,除易阻气机,壅塞经络气血,易扰心神外,还包括
和。
二、选择题:
1. 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2. 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3.寒邪的性质是:()
A 其性开泄
B 其性重浊
C 其性凝滞
D 其性干涩
4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5.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阻遏气机 B 损伤阳气 C 凝滞收引 D 粘滞重浊
6.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7.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8. 六淫中最容易导致出血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9.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
A 上炎
B 动血
C 耗气
D 伤津
1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11.六淫中易伤人阳气的病邪是:()
A.寒湿
B.寒风
C.湿邪
D.火湿
12.易引起气血凝结阻滞不通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13.与痰饮成因关系最小的内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肾
14.形成淤血的原因是:()
A.气虚
B.气滞
C.血热
D.以上都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A.肌肤甲错
B.出血、紫绀
C.刺痛据按
D.唇甲色淡
16.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 ()
A. 脏腑
B. 经脉
C. 血液
D. 气机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
A.痰
B.饮
C.水
D.湿
18.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19.“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是因:()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过逸
20.下列哪种不是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
A.饮食失调
B.情志内伤
C.过度劳累
D.服药不当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
2. 风性主动
3. 六淫
4. 湿性趋下
5. 七情
6. 瘀血
7. 痰饮 8.疫气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寒性收引?
2.何谓湿性重浊?
3.如何理解“火易生风动血”?
4.如何理解七情为致病因素?
5.在什么情况下饮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6.何谓疠气?致病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七情致病与六淫致病有何不同?
2.痰饮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3. 试述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原理。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 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
2.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3. 动摇不定
4. 表现阳热之象,易于伤津耗气,主要侵犯人体上部,易致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
阳性疮痈
5. 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6.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7. 气缓,气乱,恐,气消
8. 影响脏腑气机,直接伤及内脏
9. 饥饱失常,饮食无时
10. 心,脾
11. 血色多呈暗紫,夹有瘀块
12.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二、选择题:
1.B
2.B
3.C
4.C
5.B
6.D
7.B
8.A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D 16.D 17.D 18.A 19.A 20.C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
因。
2.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3. 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 湿邪致病,具有以发生于人体下部病变为主的特点。
5.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
应。
6. 淤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7.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8. 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四、简答题:
1.答: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点。
故寒邪侵犯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
腠理闭合,经络筋肉收缩痉挛的致病特点。
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筋挛而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等。
2.答:(1)重,指沉重、重着,是指湿邪致病具有沉重、重着的特征。
如感受湿邪,
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
(2)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排泄物
秽浊不清而言。
如湿邪为病,可见面垢眵多、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浊涩滞不畅,妇女黄
白带下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状。
3.答: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症。
火热之邪燔灼肝经,
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运动失常,可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火热之邪侵犯血脉,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至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
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成为致病因素。
5.答:饮食致病,主要有三个方面:(1)饥饱失常:长期饮食不足,以致精微营养缺乏而生病。
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食伤脾胃而生病。
(2)饮食不洁:进食不洁或食入有毒的食品,可引起肠胃疾病何肠道寄生虫病,甚至发生中毒。
(3)饮食偏嗜:可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缺乏而引发疾病,如伛偻病、夜盲症等。
6. 答:疠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病发急骤,病情危笃。
五、论述题
1.答: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病邪从口鼻入侵由表入里,而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到质病变的发生,并表现出不同的情志改变。
如怒伤肝,肝病可表现触烦躁易怒;喜伤心,心病可表现出哭笑无常。
此外,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人如有激烈的情志波动,往往可以使病情改变,甚至引起病情变化。
因此,在疾病的防治中,要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因素。
2.答:痰饮的症候特点,据其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临床见症不一。
若痰壅于肺,可见咳喘痰多;痰浊犯胃,可见呕恶脘闷;痰迷心窍,可见昏迷、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颠仆;痰气凝结于咽,可见咽中梗阻有异物感觉;痰滞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
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肋,则胸肋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痰溢肌表,则肌肤水肿,身体困重。
3. 答: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虚致瘀,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迟缓涩滞。
气虚无力统摄血液,血逸脉外,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则停积体内,而致血瘀;(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血液迟滞不畅,而致血瘀;(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滞。
感寒之后,寒邪使血行涩滞,经脉拘急,皆可导致血瘀;(4)血热致瘀,热入营血,血热互结;或外感温热之邪,或脏腑郁热内发,火热邪气煎熬津血,血液粘滞不畅;热邪灼伤脉络,血逸脉外,积存体内,均可形成血瘀。
(5)津亏致瘀,津液亏损,血液浓缩粘稠,以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6)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致瘀,心主血脉,心功能失常,无力推动血行,可见淤阻心脉。
脾失统摄,肝不藏血,血逸脉外,停积体内,可见皮下瘀血及内脏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