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优秀4篇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优秀4篇记叙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学会列作文提纲。
教学重点确定写作材料,列好作文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2、懂得作文的步骤。
3、确定要写的一件事,能列好作文提纲。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
那么,哪些事情使你难忘呢?2、交流,适当板书。
二、确定材料1、比较事情,哪一件更难忘?(1)没听妈妈的劝告,把钱放在浅兜里,结果跑丢了。
(2)不听爸爸的话,在火车站乱跑,与爸爸失散,急得爸爸差点犯了心脏病。
(3)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车闯红灯,被警察批评。
(4)不遵守交通规则,翻跃隔离栏杆,后背被铁签子划破,缝合了十几针,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疤痕。
2、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以上所举四个事例,都可以称得上难忘,但是比较起来就可以发现:1、2虽然事出原因都是不听家长的话,但所犯错误造成的结果不同,程度不同。
所以2要比1难忘。
3、4虽然事出原因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一个只是被警察批评,另一个是以“血”换教训,显然,后者比前者令人难忘。
3、从材料中选择最难忘的,而且是真实的写在草稿本上。
三、列提纲、指导方法1、要想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写。
可采用倒叙、顺序、插序的手法,先编写提纲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2、自学习作提示,初步列好作文提纲。
3、交流,及时指正不足。
4、学习范文《阿姨送我上医院》,列出提纲。
5、对照课文,查漏补缺。
(经过部分的提纲要列具体一些)提纲只是一个框架,要想写得好,还要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尤其要抓住它们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与此同时,如果再能抓住其中一种事物作为线索,那么文章将更精彩。
例如:有一个小同学写雪天骑车带人造成了表哥骨折这件难忘的事,就抓住了看车、骑车、推车、撞车这个线索,同时又抓住了高兴、得意、难过这些情感的变化,使文章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叙文作文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叙文作文教案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叙文作文教学为核心,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之转化为文字,创作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记叙文。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文章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结构布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记叙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指导学生如何构思文章结构,使其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范文和相关写作技巧。
3. 写作素材:提供一些生活场景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写作技巧讲解: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如如何开头、如何发展情节、如何结尾。
3. 写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进行写作练习。
4. 作品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作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写作技巧:如何开头、如何发展情节、如何结尾- 常用的表达方式:描述、叙述、议论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所学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叙文。
高一下学期语文作文教案: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化虚为实+”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 化虚为实”[训练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熟读一些精彩的记叙文2.掌握化虚为实的方法,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出血肉丰满的记叙文。
[训练重难点]如何在记叙中穿插使用“化虚为实”。
[过程指导]回顾近几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文,一些考生写出的记叙文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倒是因行文中不合体式的“硬伤”或者表达方面的原因而痛失分数。
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应确立这样的信念:敢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一、明确记叙文的体裁特征记叙文主要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某种感情的文章。
就文章的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而言,记叙文还表现为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诸多体式。
记人、叙事密不可分。
写人要写出个性,写事要写出波澜。
二、记叙文写作的常规思维无论何种形式的记叙文,从下笔之前的构思到文字形态的呈现,总要经过作者精心独到的营构,这个过程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确定好主题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作者对文章所记写的内容的总的看法或评价。
在文章中,它是统率一切的灵魂,是贯穿全篇的红线,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此为据,自觉受其约束。
衡量文章主题确立是否够好的标准:1.正确,指所确立的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符合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2.鲜明,指文章的主题必须明确表示作者对所记写事物的理性判断和感情倾向。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部的记叙都必须围绕它展开。
有些材料的运用看似旁逸斜出,其实它们一般都是为了深化或升华主题。
(二)精心选择材料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为此,作者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对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说“要像关卡的税吏们的百般挑剔”。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6篇)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6篇)【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学生的A卷基础习题;2.阅读讲解:阅读之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知识回顾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映象。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为补充。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象征(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情节更生动感人。
衬托手法:正衬/反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其中一种情感。
表达技巧直接抒情表现手法间接抒情动静结合渲染用典虚实结合描写记叙表达方式议论说明【例题剖析】亲亲麦子(节选)张佐香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中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立意需深化》教学设计

-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业的修改,或者重新提交作业。
- 教师应再次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修改作业,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 作业评价与总结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评价和总结。
- 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包括记叙文的结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基本技巧。他们对于如何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于写作往往充满了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喜欢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这次特别的生日中,我学到了许多。我学会了感恩和珍惜,我明白了友谊和家庭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这次生日派对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强,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例题三:请以“一次难忘的志愿服务”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环境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化立意,体现人物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
答案:一次难忘的志愿服务
-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记叙文写作顺序作文指导教案

记叙文写作顺序作文指导教案English:In the narrative writing process, it is important to follow a specific structure to ensure that the story flows smoothly and engages the reader. A well-organized narrative should have a clear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with each part serving a specific purpose to move the story forward.To start,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set the scene and introduce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setting. This helps establish the context for the story and grabs the reader's attention. The middle of the narrative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plot and building tension or conflict. This is where the main events of the story unfold and the characters face challenges or obstacles.Finally, the conclusion should provide a resolution to the conflict and tie up anyloose ends. It should leave the reader with a sense of closure and satisfaction, while also possibly offering a moral or lesson learned from the story.By following this structure, writers can create compelling narratives that captivate readers and leave a lasting impression. Remember to use descriptive language, vivid imagery, and engaging dialogue to bring the story to life and make it more memorable.中文:在叙述性写作过程中,遵循特定的结构非常重要,以确保故事流畅并吸引读者。
作文课题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作文课题成果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学生的记叙文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2、会运用不同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
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
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写人的文章理解的时候要看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要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在这上面来理解。
因为落脚点就是通过事来表现人。
如果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是是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这就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如果说这篇文章也记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写事的文章。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应各有侧重。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写作记叙文首先要了解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在把握记叙文特质的基础上再去精巧的构思内容。
首先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
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
所以,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其次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
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
记叙文写作教案: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写作:起因、经过和结果【知识引导】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这是被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
按照我们的理解,显然应该重新排序,顺序是: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这三句话正表示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可见,我们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这件事才能明明白白。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是训练记叙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可见,写清楚一件事是写好复杂记叙文的基础。
写一件事,不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难以使人信服; 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不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事件的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
所以只有让事件要素完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才能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但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的作文时经常会犯以下错误一、没有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具体,重点不够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不够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一些学生不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记叙一件事,使文章的条理不够清楚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篇一: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出来。
(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1、什么是记叙的顺序?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序。
顺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要注意顺序不等于文章不分主次地记流水帐。
应做到层次明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比如写《记一次升旗活动》,一般是从旗手擎旗入场开始写到结束,但不等于把参加升旗活动的每一个人及每项步骤写得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运用顺序的方法时,要注意做好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工作。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这种写法叫倒叙。
倒叙方法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文章平铺有叙,能使结构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运用倒叙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倒叙与顺序相接的地方把时间交代清楚,要有必要的交代语句,使读者觉得头绪清楚。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叙部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运用得当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逼真,叙述内容更详尽易理解。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
简称补笔,它可以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三)围绕中心选择材料1、什么是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么是中心?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
3、中心和材料的关系材料是文章反映的范围,是文章的内容。
中心是全部材料所表现的主旨。
中心必须借材料来体现,材料必须通过中心来组织,材料是受中心支配的,为中心服务的。
而离开材料,中心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离开中心,材料仅仅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素材,不能算作一篇文章。
4、对中心思想的要求中心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生活实践中,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提炼时要求中心思想积极、集中、深刻。
积极:我们向别人宣传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集中:就是一篇文章要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
所以,哪详写,哪略写,这要根据中心思想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来定。
深刻:就是要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使我们的认识能提到较高的程度。
5、材料的选择第一,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
第二,材料要真实。
就是说要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
第三,材料要典型,要注意以小见大。
所谓典型,就是要在同类材料中尽量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材料。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材料内容是大事还是小事说的。
大事,如开什么大会,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固然可以写,但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也可以反映深刻的主题。
第四,材料要新颖。
就是要能体现出时代特点,要有新鲜内容,要有独特地方。
(四)根据中心确定详略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详写,就是为了使中心思想鲜明突出,把所要表现的人物、事迹或所要说明的问题写得具体些、详尽些。
略写,就是为了顾及全篇,突出中心,把那些和中心思想关系不十分密切,表现力不是很强的内容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2、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在一篇记叙文中,不要对所有的人物或事件都平均用力一一写来。
也就是说,记叙应当有详有略。
一般地说,记叙文的开头、结尾部分较简略,而中间部分较详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出身来历等叙述较简略,而对其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或事件的具体经过等描写较详细;对不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时比较简略,而对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表达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则比较详细。
就人物而言,详写的是其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就事件而言,详写的是具体的经过。
一人几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件事,略写其他;几人做一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人而略写其他。
这样,才能详略得当平中有奇,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3、注意问题在记叙文里,详略不当突出表现在是记流水帐。
究其原因:一是想到哪写到哪,事先没作好详略的安排;二是没有真正掌握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详略这个写法。
(五)合理安排文章的线索1、什么是线索?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将文中的场景、人物、事件、情感、思想等连接起来,形成贯穿全文的整体。
一般一篇文章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
写作记叙文,往往先确定线索。
尽管题材多种多样,笔法千变万化,构思各有奇妙,但只要把握住线索,行文自可变化自如,文章浑然一体。
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托物抒情、意蕴深远,取材广泛、挥洒自如。
2、记叙文安排线索的几种方法A、事物线,以某一贯穿始终的物品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如《倚天屠龙》、《一双绣花鞋》、《项链》、《党员登记表》。
B、事件线,以事件的发展经过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武二郎醉打蒋门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人物活动线,以某时某地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主来贯穿全文。
如《雷雨》、《包身工》、《茶馆》、《荷花淀》。
D、人物感情线,以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为主来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如《藤野先生》、《琐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六)合理运用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的运用应做到以下两点:1、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应有一个最起码的认识,就是文章的叙述性要强,叙述能力要高,这种叙述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不能是干涩无味的,也不能是直白空洞的,应学会完整生动的叙述。
描写对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来说,主要指肖像要神似,动作应传神,心理需真挚,语言必个性;对于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来说,则离不开场面描写;而对于所有的记叙文体来说,细节描写用的好,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多种表达方式应综合使用正如上文所言,运用具体、详实、生动的记叙能给人以鲜明的形象,但在记叙文中,只有记叙描写而没有议论、抒情,文章的中心就无法突出,具体内容也显得苍白,所以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就十分重要。
这时议论抒情就可粉墨登场了。
应该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亦在此。
平凡的小事加以有针对性的抒情议论,文章能蜕变成天鹅,成为开格文,这里的议论不要只在文尾昙花一现,还应做到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自然折射理性的光辉;这里的抒情切忌矫情,应缘情而发。
总之,不可喧宾夺主,画龙点睛即可。
四、训练题目以美陪伴着我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专题二【训练目的】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
【写作指导】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
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
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
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
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特别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写,都十分传神。
2.行动描写。
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
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
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
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
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
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
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
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
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
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
(《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3.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描述人物语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能自然地揭示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即使同样内容的话,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也会不一样。
有一个同学做过这样的观察:马路边,一个个体自行车修理摊刚开张,主人是个瘸子。
一位老工人见了说:残疾人有这个本事,难得!唉,天无绝人之路啊! 一个待业青年见了,说法不一样:天不灭曹,该他有碗饭吃!我们四肢俱全倒还不如他呢! 一位街道老太太的感想又不同: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儿。
三种说法都有同情主人的意味,但老工人更多赞赏,待业青年有点不服,老太太只是可怜;在表述上都用了格言谚语,却反映了不同的风格。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还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应求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4.心理描写。
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描述,如思想、感情、愿望、体验等。
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无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写言行实际上也是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如果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描述,那就是直接描述。
直接描述心理,常用他想的形式,描述者把人物所思所想直接标出,一般要加引号。
如果转化为写、说者的口吻,就不能再用引号了。
通过梦境描写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不仅可以表现人物易于觉察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把他的潜意识表现出来。
此外,心理描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来进行。
5.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指人物那些看似普通平常、实则具有丰富个性和精神情感内涵的外在表现,它可以是言行的,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仪态服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