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阴历是怎么一回事 公历和阳历是怎么回事
公历是什么?阳历阴历是什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公历”是我国人给起的名字,《汉英词典》上没有与之相应的英语词,只有“格里历”。公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的名称,可是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与年之间最多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和藏历里某一节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是不对的,它应该属于阴阳合历的农历和藏历中的阳历部分,因为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与太阳无关பைடு நூலகம்
三、阳历与公历
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阳历农历阴历公历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阳历、农历、阴历、公历的区别和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阳历”、“农历”、“阴历”和“公历”这几个词,但很多人可能对它们的准确含义产生混淆。
本文将分别解释这几个历法的概念和意义。
阳历阳历是一种使用太阳周期来划分年份和日期的历法。
大多数国际社会采用的是阳历,包括使用格里高利历的西方国家、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
在阳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大多是固定的。
农历农历是一种以农业季节和节气为基础的历法。
在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农历仍然被广泛使用。
农历的一个特点是采用阴阳历交替的方式,一个月可能有29或30天,而一年也不是固定365天。
农历与太阳历有一个月份或15天的偏差。
阴历阴历是一种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和年份的历法。
这也是许多传统宗教、文化和民间习俗所采用的历法。
阴历的特点是一个月有29或30天,一年可能不是固定的365天,而是根据月亮的转动周期。
公历公历是一种通过科学计算以太阳为基础的历法,是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一词通常指格里高利历。
格里高利历是在天主教会议中制定的一种日历,以弥补儒略历在累积误差方面的缺陷。
公历采用固定的月份和天数,一年被定义为365天,每隔四年有一个闰年,因此平均每年有365.25天。
总结综上所述,阳历、农历、阴历和公历都是不同的历法体系,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目的而存在。
阳历以太阳为基准,农历以季节和农作为基准,阴历以月球运行为基准,公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历法。
每种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记录历史事件。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都是什么意思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是什么意思阳历、阴历、农历和公历是一些常见的时间计量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历法的含义,起源和应用范围。
阳历(Solar Calendar)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太阳历。
它以一年的时间为周期,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则根据具体的月份而定。
现代世界普遍采用的阳历标准是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是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颁布的。
阳历以全年的日数为基准,是以太阳的视黄经为准来计算时间。
阴历(Lunar Calendar)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农历或月历。
阴历是古代中国等东亚国家传统的历法,许多农历国家现在仍然在特定的传统和节日中使用阴历。
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按照农历古法定为29天或30天,因此一年的时间为354天,比阳历短约11天。
农历(Traditional Lunar Calendar)农历是一种根据农作物生长变化和气候变化划分年月的历法。
农历和阴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在中国等一些地区,农历常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农历中一年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且与阴历的月份有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公历(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是现代世界主要采用的历法,也称西方历法或现代历法。
公历主要是以阳历为基础,由原先的罗马儒略历演化而来。
它是以一年365天和一个闰年366天来计算时间。
公历在社会、政治、商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并成为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标准。
综上所述,阳历、阴历、农历和公历是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不同时间计量方式。
每一种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应用范围,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历法来进行时间计量和安排生活。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
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意思,阳历和公历是一个意思,区别如下:
一、时间不同
1、阴历: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周期的纪年法,1月≈30.4369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并且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2、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的纪年法,1年≈ 365.2422天。
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的二月有29天。
二、计算方式不同
1、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来计算。
2、阳历: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三、来源不同
1、阴历:阴历是中国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2、阳历: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
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日历的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

日历的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一、公历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公历,即阳历,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而建立的历法。
公历最早起源于罗马,经过多次修订和演变,逐渐成为世界上通用的时间计量系统。
公历以一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通过闰年和闰月来修正日历年和实际年份之间的差异。
二、农历的定义和起源农历又称阴历,是以月亮的变化为基础而建立的历法。
在农历中,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确定。
农历主要用于农事和宗教活动的安排,不同地区的农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公历和农历的差异和联系1.时间计量方式:公历以太阳周期为基础,农历以月亮周期为基础。
2.年份长度:公历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农历一年的长度为354或355天。
3.闰年和闰月:公历通过闰年调整年份长度,农历通过闰月调整月份长度。
4.使用范围:公历是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农历主要在东亚地区和阿拉伯世界使用。
四、公历和农历的文化意义1.纪念节日:不同文化和国家使用不同的历法来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2.民俗风情:公历和农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活动。
3.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也存在着特定的历法标准和计量方式。
五、公历和农历的未来发展1.科技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精确测算时间,促进了公历和农历的精密化。
2.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历法的共同化和融合,推动了历法的发展和完善。
3.环境保护:人们开始关注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或许会出现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新型历法。
以上是关于日历的公历和农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什么意思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含义和区别阳历、阴历、公历、农历这四个词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被提及,但很多人对它们的含义和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对这四种历法进行解释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阳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或格里高利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基础的历法。
阳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基本上是30或31天,除了二月份可能会有28或29天。
以恒定的时间间隔划分,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例如西方各国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
阴历阴历又称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阴历一年共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不同,大约为29.5天。
由于以月相周期划分,阴历和太阳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节气、节日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公历公历是指普遍公认的历法,即阳历,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颁布的历法改革中确定。
公历采用以太阳为基础的时间计算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历法之一。
农历农历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历法,也是一种阴历。
农历的月份与阴历相同,但因为以农业为中心,因此在农历中还特别标注了一些农民的节日和农事活动时机,比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
农历在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仍然有较广泛的应用。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区别1.基础原则不同:阳历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阴历基于月亮的周期,公历是普遍公认的历法,农历则以农业生产为依据。
2.月份计算:阳历的月份比较规则,每个月的长度接近30或31天;阴历每个月不等,大约为29.5天;公历月份较规则,一年分为12个月;农历也是12个月,但还会标注一些农民的节日和农事。
3.实际应用:阳历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阴历在东亚地区仍有应用,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农事方面;公历是最为普遍的历法之一,被全球广泛采用;农历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历法。
结语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
了解这些历法的含义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法的演变和应用,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明晰和准确地表达时间概念。
阴历、阳历、农历常识

阴历、阳历、农历常识古代天文历法一、阳历、公历、西元、公元、洋历所谓阳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是国际通用历法。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有阴阳的思想,易经的易字就是日和月的组合,阳最直接象征就是太阳,阴最初象征就是月亮,太阴。
所以,我们来百姓常说阴历、阳历说到根本就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阳历,也叫公历,说白了就是当人们能够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就是太阳历,阳历。
最初能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时间的是古代埃及人。
埃及人计算出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点,最早形成了太阳历。
后来,埃及人的阳历被古罗马凯撒修订成儒略历。
古埃及再到后来,儒略历被意大利的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与克拉乌等学者加以改革,形成了格里高利历。
这种格里高利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
逐步成为西方历法的通用版本,所以叫做公历。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格里高利历,故又名曰“国历”。
为与中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
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因为这种历法从西洋传来,公历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的。
所以,中国老百姓也叫它“洋历”。
地球公转二阴历、朔望历那么相对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阳历纪年来说,阴历就是计算月亮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纪月。
阴就是太阴,就是月亮。
公众号,军师府。
就是我们常说的几月初几。
也叫月历,因为是远古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观察月亮的朔望现象而定的月份长度大约29天半,所以把29天和30天定为一个月,然后一年分十二个月。
我们从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几乎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古代埃及、古达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都是采取阴历的。
因为必定人类在远古时期更便于观察月亮的周期。
月球公转但是,按照月历计算,一年就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了,比阳历的365天又四分之一日比,每年就要少11天,那么就要把季节打乱了。
因为季节的变化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确定的。
阴历阳历农历怎么区分

阴历阳历农历怎么区分
1、阳历:等于公历
所谓公历和阳历指的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进行旋转,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我们通常理解为一年四季,但如果精确成数量的话,就是365.24天。
这里大家就应该能明白了,0.24×4大概就是一天的时间,所以每隔四年会有一个闰年,具体体现在2月份。
闰年就是29天,非闰年28天,我们平常都是按照的阳历进行生活的。
2、阴历:月相的变化
古人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总结出来的一个月圆月缺一个月的时间,大概就是29.5天。
这也是小月份29天,大月份30天,这样一年大概就是354天。
阴历一般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几月初几,也就是过生日的那个历法,真正过生日需要按照大家的阴历过,这也是区分阳历和阴历的重要特点。
3、农历:中国古人的节气智慧
由于阴历和阳历之间相差11天左右,这样三年就会相差一个月,如果把阴历和阳历合在一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农历并不完全等同于阴历,这里就要提到有人连续过两个月的生日这种情况,这其实是和二十四节气之间有关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和阴历是怎么一回事公历和阳历是怎么回事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农历、阴历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孩,压根就没听说过农历这一说法。
比如我们过年过中秋节等都是按照农历算的。
通常所说的阴历也叫农历、夏历。
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
也叫旧历。
公历称为“阳历”,民间的传统的“夏历”、“农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
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公历=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农历=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1,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
2,阴历--以太阴(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闰年为13个月)所定出来的历法.(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
3,公历--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
为太阳历,即阳历。
4,夏历--中华历代所用的历法,始自夏代,
故称是阴历,历代都在不断修改,后来加上24节气后,成了阴阳合历。
5,农历--与夏历没有什么区别.历法为农事而立,所以中国人叫它农历.其中的24节气是按太阳年24等分而得,这是阳历部分.农历的月日及闰法属于阴历部分,编在一起就成了和阴阳合历.我们平常没注意,叫惯了阴历不加区分。
农历和阴历的区别1、阴历是农历,但农历不仅是阴历。
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包括象这样“八月十五月亮圆”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记录的阴历。
也包括“清明节”这样按“节气”来表达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这样的太阳历。
所以,经常会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2、从字面上理解,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
农历分为阴历和阳历就是这样的表示。
但自从采用西方的“公元历法”,现在的阳历就基本上专门来表示也是“太阳历”的“公元历”。
这主要跟我们的习惯有关。
因为作为中国日期记录及节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农历中的阴历来定义的。
比如“除夕”就是腊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
端午节等等都如此。
而用农历中的阳历来表示的好象只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清明节”。
农历中的阳历就是24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起来,农历中的阳历倒更能代表“农历”这个称谓。
您应该经常听到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等历法的叫法,但公历和阳历是一回事吗?阴历和农历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还是先来看看历法的分类吧。
古今中外历法的名目甚多,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阴历(又称为太阴历,因古代把月亮称为太阴):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
它的特点就是月的平均日数要以朔望月为基础,也就是符合月相的变化。
一年为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其中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全年共354天。
可是,一年12个朔望月共长为29.53056×12=354.3671个平太阳日。
这样,一年就比12个朔望月短0.3671日,3年就短约1天。
为了使历年长度接近12个朔望月的长度,每3年就设置一个闰年,凡闰年就在12月末加1天,使12月从原来的小月变为大月,即从29日变为30日。
阴历每年比回归年约短11日。
因此,它的最大缺点是与四季寒暑无关。
显而易见,这种历法对生活和生产,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极不方便。
因此,现在世界上除了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关系仍在使用阴历外,其他国家早已不再使用阴历了。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年的基础,以一个回归年长度为依据。
它的月数和月所包含的日数都是人为规定的,没有任何天象依据。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就属于阳历。
我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是,当时不用公元作为纪年。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改用公元作为纪元,普遍采用了公历。
阴阳历: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又称夏历)就是一种阴阳历。
顾名思义,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的基本周期。
它的月像阴历那样以朔望月为基础,完全符合月相。
它的年平均长度像阳历一样以回归年为标准,完全符合四季的交替。
一年有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至于哪一个月是大月,哪一个月为小月,则要根据朔和朔的日期间隔而定。
两朔日期相隔为30日时定为大月,两朔日期相隔为29日时定
为小月。
全年平均为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长度短了约11日,3年约差33日。
为了使历法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每3年就要设置一个闰年,闰年加1个月,该年为13个月,全年共384日或385日。
然而,就是这样,阴阳历仍比回归年短。
怎么办呢?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早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代,就发现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可以使阴阳历的历年平均长度更接近回归年。
也就是说,在19年中应有12个平年(每年有12个朔望月)和7个闰年(每年有13个朔望月)。
12×12+13×7=235个朔望月235个朔望月=29.53059×235=6939.6887个平太阳日19个回归年=365.2422×19=6939.6018个平太阳日两者在19年中只差0.0869日,约合2小时5分8秒。
当然,具体的置闰要根据实际天象计算结果来安排,哪一个月为闰月要根据24节气来定。
看到这儿,您应该不会再把阳历和公历、农历和阴历弄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