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精)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的定义,产生标志,特征等(第三周)

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创造出来的各种体外媒介是人体自身的器官和感官的 延伸——房子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延伸;服装是皮肤 的延伸;眼镜是视力的延伸;话筒是嗓音的延伸;汽车 是脚的延伸;面对面的交谈是五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 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 同时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每一项新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 种感官的平衡状态产生变动,使某一种感官凌驾于其他 感官之上,造成“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如何理解 这句话?
辩证看待“媒介即讯息 ”
麦克鲁汉的这一观点,对于人们充分认识各种传 播媒介的出现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有 积极意义的。
但是,没有具体内容就谈不上大众传播。麦克鲁 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播 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信息内容 的作用,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而成为一位 技术决定论者。实际上,传播活动产生的效果, 大半不在传播媒介,而在于信息内容;媒介与信 息相互影响,但并不能相互代替。
新的媒体的环境 广播、电视数字化(多频道、高清晰) 互联网(海量信息、多媒介大融合) 代理人 (电脑机器人、数字管家) 新式新闻(信息和娱乐结合,更及时 生动) 广告的变化 ......
广告的பைடு நூலகம்化
传统上针对广大匿名受众的大众媒介广告逐渐朝 另外一种更小众、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传播形 式转变。如果人们开始用信息代理人或知识机器 人来浏览信息的话,那么大众媒介的广告将会向 数据库市场营销的方向转变:在新的营销手段中, 广告商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甄别潜在的买主,然 后派送直接的促销广告。根据顾客的最近的一次 购买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他们推荐产品, 还可以根据人们正在浏览的书籍或唱片信息向他 们提供实时的建议等等。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完整版)大众传播学教案.doc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教案编写格式与基本要求教案是教师以章节和课时为单位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授课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
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也不等同于讲稿,教学大纲是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而教案则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
一、教案的基本格式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1、教案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开课分院、上课班级、任课教师,课程内容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内容。
2、教学单元教案主要包括授课学时、授课章节,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章、节)、教学方式、基本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本次课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等。
二、教案的编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3、科学安排进度,突出重点,讲清那点,注重启发。
4、精心选用教学手段,注明其使用时机。
5、教案应存入各教研室教学档案。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学年 /学期)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案编写时间2018 年 3 月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课程编号15061210总学时学分 232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性质讲课:32 学时理论课()实验课()实验:学时任课教师赵月阳职称助教实习:周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7 级一、二、三、四班本课程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课程内容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传播学本身也由一门生疏的舶来简介和学科变成了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学科,具主要参考有了前所未有的学科地位和重要影响。
这一切都说明,传播学适应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资料需要,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C.R.赖特“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第五章 大众传播

2. 社会协调: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媒介常常会批评并指导人们对周围事件作反应。宣传符合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和曝光某些偏差行为,建立社会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规范,帮助社会达成共识。
? 可能的负面功能:强化遵从,将固定模式永久化;媒介的造假事件(假形象或假人格)。
? 负功能:刻板成见(刻板印象)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信息泛滥、表面关心之下的冷漠,花费大量时间在传媒上,失掉行为主动性。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过程
1. 报刊与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前,报刊因为面向群体定性化,不能称为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人人都看的廉价报纸“便士报”(penny paper) 问世,报刊成为大众传播。
3. 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代在社会成员中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增加了社会凝聚力,个人得以和社会融合。
? 可能的负面功能:大量复制的信息阻碍了个人之间的创造性交流;减少了社会亚文化群的种类;标准化趋势,阻碍了文化生长。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赖特在1959年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第五讲: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一)信息环境
1. 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具有特殊涵义的信息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