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陈代文毛湘冰余冰何军吴德张克英郑萍虞洁(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育部动物抗病营养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

摘要:抗病营养是研究营养与健康关系的交叉领域,以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的抵抗力。抗病营养研究内容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肠道健康、营养与抗病基因、营养与应激、营养与疾病、营养与抗营养因子6个方面。本文在构建抗病营养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基础上,综述了四川农业大学近几年在猪抗病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适宜的营养素、营养源和营养水平及其组合可以明显增强猪的抗病力,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营养;抗病;猪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猪的健康水平是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健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养猪业一直面临疫病的威胁和困扰,不但使其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因防病治病大量使用药物导致猪肉安全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猪健康问题必须依靠综合措施,在继续加强和规范猪病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管理的同时,寻求新思路、研究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十分重要和必要。抗病营养理念和技术则属此范畴。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营养是决定健康的关键因素。四川农业大学于2005年提出―抗病营养‖(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的概念,这是一个研究动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兴交叉领域。通过研究,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进而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抵抗力,确保动物健康,减少疾病,降低用药,取消药物饲料添加剂,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

1 抗病营养概念与研究内容

营养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影响动物生产潜力和效率,也决定了动物健康状况。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集中在营养缺乏和过量中毒的危害方面,逐步认识营养与健康的表观关系。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探索营养与免疫的关系,并逐步拓展到应激—免疫—营养

的互作方面。但直至今天,尽管有不少文章和著作发表[尤其是Adams[1]在2001年提出了动物营养与免疫系统、胃肠道、非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全方位营养对畜禽养殖的重要性],但该领域的研究很不系统和深入。从广度上看,营养不仅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影响健康,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动物抗病基因的表达、调控肠道微生态环境、影响特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干预霉菌毒素和自由基对健康的危害等多种途径影响动物健康,但其定性定量作用规律尚未建立;从深度上看,营养可调节动物内分泌、生长相关因子、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而影响动物健康,但其分子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尚不清楚。同时,由于营养素在动物体内代谢具有交互作用,这不仅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也影响营养素在动物机体中抗病效应的发挥。因此,营养与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传统的营养与免疫的研究不能涵盖全部范畴。研究并揭示营养对动物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是动物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开展这一难题和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可为动物健康养殖和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四川农业大学在深入分析和总结相关学科发展并结合自身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抗病营养‖的概念,用此术语来统领营养与健康关系研究领域,同时也显示营养对健康的特殊作用和营养学朝着保健和抗病方向分支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营养抗病的理念逐渐得到广大学者和行业的认可,抗病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的雏形已经凸显。

抗病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与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其目的是要回答动物吃什么、吃多少和怎么吃才能确保动物最大抗病力。抗病营养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见图1,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与免疫。本方向重点研究营养对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功能发挥的影响,建立提高动物一般免疫力的营养原理和技术。2)营养与肠道健康。本方向重点研究营养对肠道发育、功能和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确保肠道健康的营养原理和技术。3)营养与抗病基因。本方向重点研究营养与抗病基因表达的互作规律,探索抗病的表观遗传规律,建立抗病遗传的营养调控原理和技术。4)营养与应激。本方向重点研究各类应激对营养代谢和需要的影响,建立抗应激营养原理和技术。5)营养与疾病。本方向重点研究营养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建立提高特异疾病抵抗力的营养原理和技术。6)营养与抗营养因子。本方向重点研究抗营养因子(重点是霉菌毒素)对免疫应答和营养代谢的影响,建立缓解其危害的营养原理和技术。

图1 抗病营养研究内容及目标

Fig.1 The content and aim of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开展并完成上述研究,需要营养学家、生化学家、生理学家、免疫学家、病理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将传统营养学和医学手段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以及组学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方法相结合,需要长期坚持和稳定投入,方能取得进展和突破。其中,最难的难点当属科学合理的研究模型的建立,包括建模方法、评价标识、模型可靠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

2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四川农业大学近几年在猪抗病营养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涉及内容包括:营养与猪的免疫调控;营养与肠道微生态环境及健康的关系;猪抗病力差异的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表达的营养调控;氧化应激及抗氧化营养;营养与病原微生物关系;霉菌毒素及其防霉抗霉营养措施。主要进展介绍如下。

2.1 抗病营养研究模型

成功构建抗病营养研究模型是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本团队探索了猪活体和细胞层面的免疫应激模型、氧化应激模型、病原微生物诱导的疾病模型、霉菌毒素攻击模型,构建了适合一定条件的研究模型[2-11]。但由于每种模型均涉及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参与的复杂的生理病理反应,要选择最佳应激源、确定适宜引入方式和剂量、筛选敏感监测标识、明确应激持续时间都十分困难,有待深入研究。

2.2 营养与非特异性免疫

本团队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养分和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益生素等非

营养性物质与仔猪和母猪一般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淋巴细胞

数量、T细胞亚群组成、免疫球蛋白浓度、细胞因子浓度和基因表达量等为评价标识,提出了正常状况下保证猪最佳免疫力的养分需要量。

以仔猪为对象,研究了饲粮蛋白质水平和氧化锌添加量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弄清了锌与蛋白质水平互作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确定了仔猪饲粮适宜的氧化锌与蛋白质水平[12-13]。

以生长猪为对象,探讨了部分氨基酸和维生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色氨酸和苏氨酸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提高猪的生长性能[9]。

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断奶仔猪为对象,研究了营养水平、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效应,确定了母猪和仔猪获得最佳免疫保护效应的硒源和硒水平及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的营养水平[14-16]。

妊娠鼠模型研究发现,适度提高维生素A、维生素E和色氨酸的供给量可改善体液免疫功能,提高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Th1/Th2免疫平衡,从而给胚胎发育提供免疫保护,提高胚胎存活率[17-19]。

此外,本团队的研究还发现,在母猪和仔猪饲粮中添加寡糖、植物提取物和微生态制剂等也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免疫力[14,20-21]。

通过研究,初步构建了营养调控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途径和机制,见图2。

图2 营养调控猪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途径与机制

Fig.2 The way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s regulating non-specific immunity in swine

2.3 营养与肠道健康

有学者应用猪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了饲粮及断奶应激对仔猪小肠发育的分子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哺乳仔猪肠道发育过程的分子基础,以及不同蛋白质源饲粮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

影响的分子差异[22]。同时发现,初生后3日龄和断奶(21日龄)后3 d是仔猪肠道发育的关键转折点,蛋白质源不同影响肠道发育[22-23](图3)。

图3 仔猪肠道发育全基因表达谱及营养调控关键时间节点与营养要点

Fig.3 The whole-profile gene expression in the gut of piglets,

and the key timepoint of nutrients that were regulated by nutrition 宫内发育迟缓(IUGR)显著影响仔猪肠道发育和健康,肠道形态结构、肠细胞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线粒体功能等均存在明显缺陷,改变营养模式可能缓解IUGR的缺陷;与肠外营养比,采用全肠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健康,降低坏死性肠炎(NEC)发生率;初生仔猪饲喂初乳较配方乳更能促进仔猪消化道发育,增强消化酶的活性,阻止微生物黏附,降低NEC发生率[24]。

营养源不同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也不同[25-28]。用21日龄断奶仔猪进行的系列研究发现,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来源不同,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形态结构、消化酶活性、大肠菌群结构、微生物代谢产物均存在显著差异。酪蛋白优于大豆蛋白,玉米蛋白最差,添加氨基酸平衡氨基酸模式后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豌豆淀粉优于玉米或小麦淀粉,木薯淀粉最差;椰子油优于玉米油或鱼油,棕榈油最差。同时发现,就肠道健康而言,纯合饲粮不如自然配合饲粮。营养源差异的机制与宿主内分泌、微生物结构和代谢产物有关,营养源、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决定了肠道健康(图4)。

图4 营养源对猪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Fig.4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 sources on gut health of swine 合理使用低聚糖、活菌制剂、酸化剂、酶制剂、丁酸钠、高剂量铜均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保障肠道健康,而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20-21,29-32]。

饲料形态(颗粒或粉料)或状态(固体或液体)影响仔猪肠道健康[33]。

在机制方面,初步探索了营养因素对肠道形态结构、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构建了肠道保健营养原理[13,20-22,29-31,34-35](图5)。

图5 动物肠道保健营养原理

Fig.5 The nutritional mechanism of health protection in animal gut

2.4 营养与抗病基因

对藏猪、梅山猪和杜长大(DL Y)猪的比较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LR)、β-防御素(pBD)、维甲酸诱导基因(RIG-1)、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等抗病基因的表达量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和组织特异性[36-39]。藏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梅山猪,后者又高于DL Y猪(图6)。

图6 不同品种猪抗病力差异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表达的营养调控Fig.6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isease-resist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different breeds of swine, and the nutri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disease-resistant genes 以猪小肠细胞系IPEC-J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微量元素锌、精氨酸和异亮氨酸对pBD表达的调控效应[36-37]。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营养物质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pBD基因的表达和蛋白分泌。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和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MEK-ERK)通路可能分别是维生素A影响pBD-2基因表达和影响pBD-1、pBD-3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之一。

用DL Y仔猪或藏猪进行的活体试验发现,在正常和病原微生物攻毒2种状态下,饲粮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可提高组织中pBD-1、pBD-3、TLR、RIG-1和MAVS基因的表达[36,39];添加精氨酸有缓减应激导致的采食量下降的效应,增加各组织的pBD-1、pBD-2、pBD-3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因免疫应激导致的仔猪TLR4和TLR5及其下游信号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p65 mRNA等的过度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产生,进而缓解免疫应激[5,37];一氧化氮(NO)是介导精氨酸(Arg)调节免疫应激状态下TLR4信号途径的关键信号分子[37](图6)。

2.5 营养与应激

2.5.1 免疫应激

以仔猪为对象,以注射脂多糖(LPS)为手段,建立了仔猪免疫应激模型。结果表明,免疫应激后短期内可导致仔猪处于高度免疫活化状态,采食量急剧下降,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分泌而影响仔猪肠道形态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肠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改变养分代谢方向,仔猪整体蛋白质代谢朝着分解代谢加强、合成代谢降低的方向进行;营养需要模型发生改变,应激初期饲粮整体蛋白质需要量降低,理想氨基酸模式发生变化,苏氨酸和色氨酸与赖氨酸之比大大提高,应激后期的恢复期,蛋白质和赖氨酸需要量增加[7,10,40-41]。对锌的研究发现,NRC(1998)推荐的仔猪锌需要量足以满足正常条件下仔猪生长和适宜免疫力的需要,但在免疫应激条件下需要大大提高锌的添加量[35]。

营养缓解免疫应激的途径与机制如图7。

图7 营养缓解免疫应激的途径与机制

Fig.7 The way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s alleviating immune stress

2.5.2 氧化应激

饲喂氧化鱼油和腹腔注射diquat都可诱导仔猪产生氧化应激[3,15,42]。表现为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血相改变,组织细胞过氧化损伤加剧,肠黏膜损伤,养分转运载体的表达量和养分的转运能力显著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在氧化应激状况下,仔猪硒的代谢和需要量发生变化,0.2 mg/kg的硒添加量不能满足机体抗氧化的需要;硒抗氧化应激的机制可能与影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分泌、调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生成以及NF-κB活性有关;同时,氧

化应激导致仔猪体内色氨酸和精氨酸的代谢改变[15]。氧化应激通过增强肝脏色氨酸2,3-加双氧酶活性来提高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通过提高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mRNA表达、增加精氨酸内源合成关键酶鸟氨酸转氨酶(OAT)的活性、降低肝脏和肺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mRNA的表达来改变精氨酸的吸收和代谢[43]。在应激条件下,提高精氨酸添加量可以通过调控精氨酸的代谢、维持精氨酸内源稳定性,增加精氨酸的有效性,调控内分泌、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等综合途径缓解氧化应激;增加色氨酸添加量则通过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系统基因、促食欲相关基因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仔猪生长、食欲及炎症过程,发挥其抗应激作用[44](图8)。

图8 营养缓解氧化应激的途径与机制

Fig.8 The way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s alleviating oxidative stress

2.6 营养与疾病

在构建模型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营养对病毒(猪圆环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弱毒苗(猪瘟、伪狂犬病弱毒、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杆菌)攻击下仔猪的保护效应,揭示了营养调节猪特异性免疫力的机理和可能途径[4-6,9,11,19,25,39,45-46](图9)。

图9 营养调控特异性疾病的可能途径和机制

Fig.9 The possible way and mechanism of nutrients regulating specific diseases

生物素和叶酸促进IFN-γ合成,缓解圆环病毒(PCV2)对猪淋巴组织的破坏,促进免疫应答反应和PCV2抗体生成,发病率降低10%[4,6]。维生素D通过促进仔猪轮状病毒(RV)抗体和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生成,调节RIG-1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降低RV攻击下仔猪肠

道黏膜炎症反应,显著降低腹泻率[39](图10)。

图10 维生素D对轮状病毒攻毒的保护机制

Fig.10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vitamin D on rotavirus challenge in pigs

精氨酸通过提高母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抗体水平,降低死胎率和弱仔率;血浆

蛋白粉作为蛋白质来源能显著提高接种猪瘟弱毒苗仔猪抗体效价,且显著提高其血清IFN-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11,45]。色氨酸可促进生长猪IGF-1分泌及特异性抗体合成,缓解因接种PRRSV和伪狂犬病毒(PRV)弱毒苗引起的生长抑制[9,19]。苏氨酸通过增强淋巴细胞功能,促进特异和非特异性抗体产生,下调TLR表达,降低炎性因子产生,以及促进蛋白质合成等途径缓减PRV对仔猪的损伤[9,46](图11)。

图11 苏氨酸伪狂犬攻毒的保护机制

Fig.11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threonine on pseudorabies virus challenge in pigs

椰子油和鱼油可通过改善仔猪糖脂代谢、肠道发育及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缓解大肠杆菌(O8:K87/K88ab)攻击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的负面影响[25]。精氨酸可下调仔猪TLR4和TLR5及其信号途径关键分子表达,缓解沙门氏菌杆菌(S.C500)对免疫系统的激活[5]。

2.7 营养与霉菌毒素

本团队重点研究了霉菌毒素对健康的危害及防霉抗霉营养技术。在调查分析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47]的基础上,以仔猪和生长育肥猪为对象,研究揭示了自然霉变饲粮(以含镰刀菌毒素或黄曲霉毒素为主)在导致采食量下降、小肠黏膜结构损伤方面的毒性效应,发现自然霉变玉米导致仔猪肝脏和空肠黏膜氧化损伤,改变空肠形态结构和养分转运载体基因表达量,降低养分消化率和转运能力,改变肠道微生物平衡,进而抑制仔猪生长[2,48]。仔猪采食量下降的原因是血清中与采食调节相关的激素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48](图12)。

通过检测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发现,霉菌毒素的危害可能与毒素导致的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有关[49]。进一步的系列研究证实了这一推论。体内外试验揭示,硒和维生素E能够缓解霉菌毒素

对大鼠和仔猪肠细胞的氧化损伤,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且硒是通过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途径的防御作用而发挥其降低毒素危害效应[49-50](图12)。

图12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营养防霉抗霉的机制

Fig.12 The harm of mycotoxins and the mechanism of nutrients resisting mycotoxin

3 抗病营养的应用

抗病营养的应用技术包括:第一,应用抗病营养需要参数配制抗病饲料;第二,开发应用抗病饲料新产品,包括生物蛋白质饲料、生物能量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性配合饲料等。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初步探明了主要养分的抗病营养原理和功效,建立了10多种养分的抗病营养需要量,研制了10多种具有抗病功效的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一些产品已在企业生产使用。应用这些成果,规模猪场的发病率可以降低20%~30%,生产性能和效益显著改善,药物使用量显著下降,显示抗病营养具有明显的功效和潜力。

4 小结

抗病营养的研究与应用符合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安全、优质和环保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此领域的研究时间短,很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理论与技术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抗病营养理论与技术体系及其机制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健康的本质、确保猪的健康和猪肉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ADAMS C A.Total nutrition:feeding animals for health and growth[M].England: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1.

[2] 雷晓娅.自然霉变玉米及甘露寡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

川农业大学,2011.

[3] 徐静,余冰,陈代文.Diquat诱导的生长猪氧化应激持续时间及适宜的应激标识[J].中国农业科

学,2008,41(12):4359–4364.

[4] 陈宏.生物素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8.

[5] 陈渝,陈代文,毛湘冰,等.精氨酸对免疫应激仔猪肠道组织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动物营养

学报,2011,23(9):1527–1535.

[6] 高庆.饲粮添加叶酸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

业大学,2011.

[7] 李建文,陈代文,张克英,等.免疫应激对仔猪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影响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

报,2006,37(1):34–37.

[8] 廖波.25-OH-D3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肠道免疫功能和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D].博士

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9] 沈杰.添加苏氨酸和色氨酸对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弱毒苗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血液参

数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10] 吴春燕.免疫应激对断奶仔猪整体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2.

[11] 詹黎明.不同蛋白来源对接种猪瘟弱毒苗仔猪生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硕士

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12] 刘军.饲粮不同蛋白质和锌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血液和淋巴器官中细胞因子的影响[D].硕士学

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13]岳双明.不同蛋白水平日粮添加高锌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作用和肠道粘膜免疫的影

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14] 黎文彬.酵母硒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应激早期断奶仔猪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2009.

[15] 袁施彬.仔猪氧化应激及硒的抗应激效应和机理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7.

[16] 林燕.母体纤维营养对胎儿和生后生长发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

业大学,2011.

[17] 罗晓容.维生素A对感染伪狂犬病毒妊娠雌鼠免疫功能及繁殖性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18] 罗小林.维生素E对病毒感染妊娠雌鼠繁殖性能及免疫功能的保护效应[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2009.

[19] 邱时秀.日粮色氨酸水平对感染伪狂犬病毒妊娠雌鼠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

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20] 陈代文,张克英,王万祥,等.酸化剂、益生素和寡糖对断奶仔猪粪中微生物茵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及其互作效应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06,18(3):172–178.

[21] 邹健.银耳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

农业大学,2006.

[22] 孙云子.哺乳期及断奶后饲喂不同日粮仔猪小肠发育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23] 孙云子,余冰,陈代文.不同蛋白源日粮对断奶仔猪小肠形态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1(12):34–37.

[24] 车炼强.宫内发育迟缓和营养对新生仔猪消化道生长发育及坏死性肠炎发生机理的研究[D].博

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25] 刘忠臣.不同来源脂肪对仔猪的营养效应及对E.coli攻毒的保护作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26] 亓宏伟.不同来源蛋白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健康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

川农业大学,2011.

[27] 相振田.饲粮不同来源淀粉对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和健康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28] 邹芳.不同种类脂肪对大鼠生长性能及微生态效应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

大学,2009.

[29] 陈代文,张克英,余冰,等.仔猪饲粮添加酸化剂及黄霉素对生产性能、消化道pH和微生物数量的

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4):16–19.

[30] 毛倩,陈代文,余冰,等.复合益生素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盲肠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J].中国

畜牧杂志,2010(17):34–39.

[31] 梅绍锋,余冰,鞠翠芳,等.高锌和高铜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消化生理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09,21(6):903–909.

[32] 王纯刚,张克英,丁雪梅.丁酸钠对轮状病毒攻毒和未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J].动物营养学报,2009,21(5):711–718.

[33] 唐仁勇.饲料不同形态、状态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消化生理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2004.

[34] 贾刚,蒋荣川,晏家友,等.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28日龄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的保护及修复效应研

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9,40(10):1478–1486.

[35] 孙国君.锌对仔猪及小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9.

[36] 陈金永.猪β-防御素基因表达特点及维生素A的调节作用[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10.

[37] 齐莎日娜.猪β-防御素基因表达特点及精氨酸的调节作用[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10.

[38] 朱浩妮.不同品种仔猪TLR s表达规律及V A对仔猪TLRs表达量影响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39] 赵叶.不同猪种抗病毒相关模式识别受体基因表达差异及维生素D的抗病毒作用与机制[D].博

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40] 车炼强,张克英,丁雪梅,等.免疫应激对仔猪肠道发育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分泌的影响[J].畜牧兽

医学报,2009,40(5):676–682.

[41] 吕继蓉.免疫应激对仔猪生产性能和蛋白质需求规律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2.

[42] 李丽娟,陈代文,余冰,等.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肌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

报,2007,19(3):199–203.

[43] 吕美.氧化应激对仔猪色氨酸代谢和需求特点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

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2009.

[44] 郑萍.氧化应激对仔猪精氨酸代谢和需求特点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

业大学,2010.

[45] 杨平.饲粮添加L-精氨酸或N-氨甲酰谷氨酸对感染PRRSV妊娠母猪繁殖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

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46] 赖翔.饲粮添加苏氨酸对PRV诱导的免疫应激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

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47] 杨晓飞.四川地区主要饲料霉菌毒素分布规律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7.

[48] 苏军.镰刀菌毒素对猪的抗营养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博士论学位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49] 虞洁.自然霉变玉米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50] 陈平.赭曲霉毒素A对IPEC-J2细胞Nrf2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硒的保护效应研究[D].硕士学位

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Recent Advances in Swine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CHEN Daiwen MAO Xiangbing YU Bing HE Jun WU De ZHANG Keying

ZHENG Ping YU Jie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 Animal Nutrition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is an interactive field between nutrition and health. It aims to reveal nutritional regulatory rules for animal health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to establish nutrition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system for disease resistance, to improve animal resistance to various stresses and diseases. The research ranges can be defined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trition and immunity, gut health,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stress, pathogenic diseases, or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swine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originated from our laboratory after defining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areas of 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izing nutrients, nutrient sources and nutritional levels or their combinations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improve the health status of pigs.

Key words: nutrition; disease resistance; pigs

18、近五年我国猪营养研究进展

专题报告近五年我国猪营养研究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蒋宗勇 在养猪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只有养好猪,才能给猪场带来经济利益。而在饲养过程中,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养好猪的必要条件。在养猪的各个环节,母猪、仔猪、育肥猪,其所需营养均·有所差异,因此要细化饲养管理。 母猪营养 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近些年,我国保持年上市生猪6.6亿头,母猪存栏量约为4800万头,但我国母猪生产性能远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平。过去五年内,母猪营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这些规模化猪场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瘦肉型母猪和传统母猪的营养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母猪的营养水平及能量水平对妊娠母猪体况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体况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母猪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其繁殖性能。在生产实际当中,规模化养猪场妊娠母猪采取限饲的手段,根据体况的胖或瘦来凋节其饲料用量,让其达到理想的体况。郑爱荣等报道,妊娠35d以内按照维持需要的1.2倍饲喂母猪,其胚胎存活率最好,显著高于维持需要的2或0.6倍,所以这个阶段,控制营养水平非常重要。徐盛玉等进一步证明饲喂过高或过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引起母猪孕酮分泌过高或过低,降低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视黄醇等,降低胚胎成活率。 营养水平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能量水平。实际生产中,妊娠母猪一般采用限饲的管理方法,能量水平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周平等报道,按NRC推荐量给59.0kg后备母猪减少或增加叫12.5个百分点的饲粮能量水平,母猪发情率随能量水平增加而提高。但若过度限饲,母猪妊娠期( 30d至分娩) 能量限饲( 80%NRC推荐水平)会抑制后代仔猪早期生长及肌纤维发育,降低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此外,在生产实践中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在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3%油脂粉,可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 限饲也有一个弊端:在猪场中,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妊娠母猪傲傲叫,因为每天给它们的饲料量非常有限,它们很饿。那么应如何解决呢?在生产实践当中,往往在饲料里面适当的添加粗纤维,比如苜宿草粉、麦糠、米糠、稻谷等,可增加饲料容积及母猪饱腹感,改善繁殖性能。张金枝等报道,妊娠母猪从妊娠25d到分娩,饲粮中添加20%苜宿粉可显著提高母猪体增重、断奶窝仔数、哺乳期仔猪成活率。这种做法具有晋遍性,在很多猪场都已经得到证实。初产母猪、经产母猪所需纤维水平也有所不同。第1胎母猪饲粮含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为10.8%,每日摄入量为222g,第2胎母猪饲粮NDF水平为15.8%,每日摄入量为365g可显著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我国泌乳母猪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采食量上不去,泌乳母猪因采食量或者能量不足而降低泌乳住能的很常见,因而提高能量摄入是生产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提高?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

《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包括、、。 2、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种途径。 3、国际饲料分类中,青绿饲料指天然水分含量≥的新鲜饲草、人工牧草等。 4、生产上常用的合成氨基酸主要有、和。 5、通常将乳脂含量为的乳称为标准乳。 6、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性有,无氮浸出物含量,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且 品质差。 7、反刍动物瘤胃分解脂肪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8、皮肤不全角化症、青草痉挛症、夜盲症和脂肪肝分别是缺乏、、 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青绿饲料描述正确的是()。 A、干物质含量高 B、粗纤维含量高 C、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好 D、胡萝卜素含量较低 2、动物在氧化供能时,三大能源物质的利用顺序为()。 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B、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D、三大物质同时被利用 3、下列缺乏可造成鸡的滑腱症的是()。 A、VB4 B、VB11 C、Mn D、泛酸 4、下列属于体内消化实验方法的是() A、全收粪法 B、尼龙袋法 C、消化道消化液法 D、人工消化液法 5、饲料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繁殖最适宜的含水量是()。

A、65-75% B、30-40% C、80-90% D、45-55% 6、氨基酸的吸收部位为()。 A、小肠 B、大肠 C、胃 D、肝脏 7、对生长猪,下列组合中哪一种含有非必需氨基酸()。 A、赖蛋色精组 B、亮异苯苏缬 C、赖组亮缬色 D、蛋异苯苏谷 8、下列具有协同作用的元素为()。 A、VE-Se B、Mo-Cu C、Mo-S D、Fe-Zn 9、最适合做鱼类能量饲料的原料是()。 A、玉米 B、豆粕 C、稻谷 D、小麦 10、浓缩料中不含有的饲料原料是()。 A、蛋白质饲料 B、能量饲料 C、添加剂饲料 D、矿物质饲料 三、名词解释 1、美拉德反应 2、能量饲料 3、益生素 4、载体 5、日粮 四、简答题 1、饲养标准中饲料标准数值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动物的初乳有什么特点? 3、试述唾液作用? 4、简述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一般营养特性? 5、简述青贮饲料的营养特性? 6、简述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7、简述铁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五、论述题 详述应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猪饲料消化率的过程及计算方法?

小麦抗病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 小麦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 目前报道的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多集中在对一些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上。如Chen等利用共转化技术将来源于水稻的类甜蛋白基因转入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Bobwhite中,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可以延迟赤霉病的发生。Anand等从受赤霉病菌侵染的苏麦3号cDNA文库中获得了编码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及类甜蛋白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入到感病品种Bobwhite中,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温室及大田的抗性鉴定。在温室条件下,一个共表达几丁质酶及葡聚糖酶基因的株系可以延缓病菌侵染的扩散(Type II resistance),但在大田条件下,没发现转基因株系对病菌的最初侵染(Type I resistance)有明显作用。Rs-AFP2是一种来源于萝卜的抗菌肽,体外试验表明该抗菌肽可以强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菌素生长。廖勇等通过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该基因转入小麦扬麦12中,目前已经获得转基因植株,进一步的抗性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 除了转一些抗菌蛋白外,一些与抗性相关的基因也被用来进行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如拟南芥的NPR1基因(Nonexpresser of PR genes)可以调节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Makandar等将此基因转入了小麦Bobwhite中,实验结果显示,NPR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可以加快小麦在病原菌侵染时的内源防卫反应。 在进行植物源抗性基因研究的同时,研究者还对一些来自于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了植物转基因研究,期望能够获得可提高赤霉病抗性的转基因植株。TrilO1基因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T-2毒素的弱毒基因,该基因编码3-O-乙酰转移酶可将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如T-2)的羟基氧化为羰-乙酰基,使其活性减弱。Okubara等将TrilO1基因转入感病的小麦品种中,共获得四个转基因株系,这些株系的胚乳和颖壳里都检测到TrilO1转录物的积累,温室的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可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病症。 5 展望

母猪维生素营养研究与应用-姚军虎

母猪维生素营养研究与应用 姚军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母猪饲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肢蹄病、少乳症、产弱死胎、乳房炎、子宫炎等问题,其发生和发展与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适时足量补充维生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上述问题。维生素的作用特殊且复杂,其中维生素多以辅酶的形式参与动物体内多种养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并调控激素的分泌和动物免疫力。维生素的作用方式及其大小有赖于其他养分的供应,并与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母猪对添加维生素的反应多样且很不一致。相对于其他营养素,目前对母猪维生素的营养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和深入,主要就V A、B -胡萝卜素、V E、叶酸、生物素、V C、V B2、V B12、胆碱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维生素作用的生化机制、维生素的效价、维生素与母猪免疫力间关系、维生素的需要与供应等进行研究。本文将综合分析主要维生素作用机理、饲料中补充维生素的效果、母猪维生素的需要量与供应。 1 母猪维生素作用机理及其效果 1.1 V A与B -胡萝卜素 V 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V A时生殖系统等组织上皮细胞发生鳞状角质变化,引起炎症,并降低动物的免疫力。V A参与母猪卵巢发育、卵泡的成熟、黄体形成、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和胚胎发育等过程。视黄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能促进胎盘催乳激素的合成,以刺激乳腺发育。母猪缺乏V A时,胚胎畸形率、死胎率和产后死亡率增加。 一般认为母猪排卵数为15-20枚,卵子受精率为90-95%,因此,母猪怀孕时约有14-18枚胚胎细胞,怀孕初期胚胎死亡率为30-40%(Anderson,1978;Pope,1988,1990),母猪子宫能支持12-14个胎儿的发育(Christenson等,1987;Chen等,1993),但一般母猪窝产仔数平均为10头,可见,仍有潜力提高母猪窝产仔数(Pusateri等,1999)。Pope等(1990)认为胚胎发育越同步,胚胎成活率越高。Whaley等(1997,2000)分别对饲喂高能日粮(11.0Mcal ME/d)的母猪,在第二个发情周期的第15天或第7天颈静脉一次注射1×106IU V A,促进了排卵前卵母细胞发育,改善了早期胚胎的一致性和胚胎成活率。Coffey等(1993)在仔猪断奶时给经产母猪注射200mg B –胡萝卜素,增加了窝产仔数,在断奶时、发情期内或发情第7天注射V A或B-胡萝卜素,窝产仔数增加0.6头。Brief等(1985)表明,颈静脉注射V A或B –胡萝卜素比口服在改善V A缺乏时胚胎成活率方面更有效。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 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总水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初水。烘干后的剩余物在空气中平分可制得风干样品。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无氮浸出物NFE: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一、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 1)水分: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2)碳水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体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3)蛋白质: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二、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 (一)水分:饲料除去水分后的剩余物质称干物质。干物质有风干物质和全干物质之分。样品在60-6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风干物质;样品在100-10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全干物质。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均集中于干物质中,所以干物质是动物营养的主要来源。 (二)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三)粗蛋白质:是饲料有机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分析上=N×6·25,凯氏定氮法 (四)粗脂肪: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五)粗纤维: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多缩聚糖等,它是影响饲料利用率的重要限制因素。(六)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组织中出淀粉外所有多聚糖的总称,非淀粉多糖可分为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和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其部分

小麦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小麦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时间:2014年3月3日作者:周某信息来源于一览饲料英才网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在猪饲料中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前苏联,欧洲(法国)和北美(加拿大)等小麦主产区,畜禽饲料中多使用小麦作为主要能量饲料-。在我国,小麦能否在猪日粮中应用主要取决于小麦与玉米的营养价值与价格的比值。当小麦的营养价值特性好于玉米时,用小麦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猪能取得很好的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然而,对于小麦对猪的营养价值的评价,提高小麦的饲用价值的科学加工手段,小麦在动物饲料中使用的合理比例,以及培育适合于饲料应用的新品种小麦一直都是国内外动物营养和饲料工业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小麦化学成分与对猪的营养价值 小麦按种植时间分为冬小麦、春小麦;按皮色分为红小麦、白皮麦、花麦;按麦粒质地分为硬小麦和软质麦。小麦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小麦品种、土壤类型、环境状况、肥育状况的影响. 硬质小麦的蛋白质含量(l%-16%)比软质小麦(8%~10%)高,但于物质、能量及蛋白质利用率两者相差不大。小麦赖氨酸含量为031%~0.37%,相当于玉米赖氨酸含量(0.25%~0.27%)的1.24%~1.48%。猪饲粮易发生不足的色氨酸与苏氨酸,小麦分别含

0.15%~0.16%与 0.33%~0.38%,分别相当于玉米含量(0.07%~0.08%与0.32%~0.34%)的200%与103%~119%。就三种氨基酸的猪的表现消化率而言,小麦和玉米有着相同的苏氨酸消化率,小麦的赖氨酸消化率比五米高(71%:69%),色氨酸的消化率则要更高一些(78%:67%)。小麦的能量大致与玉米相等,其喂猪的消化能含量为 14.23 MJ/kg左右,相当于玉米消化能含量(1423~1448 MJ/kg)的 98%~100%。小麦粗脂肪含量(1.6%~2%中亚油酸(0.58%~0.70%咱含量仅为玉米含量(3.6%~42%和1.62%~1.82%)的45%左右和37%左右,这对肥有猪而言是一优点,但对幼猪而言是值得注意的缺点。 小麦的钙和磷含量较玉米高,且小麦中含天然植酸酶,磷有较高消化率,用小麦代替玉米、高粱时,可降低豆粕和磷酸氢钙的使用量小麦除了不含胡罗卜素,维生素 E的含量低于玉米外,各种B族维生素的含量均高于玉米,特别是烟酸对猪的生物学效价比玉米高。小麦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非淀粉多糖(NSP),主要包括纤维素、戊聚糖、混合链一葡聚酶,果胶多糖,甘露聚糖,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等。小麦NSP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类,不溶性NSP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对小麦营养价值影响不大。水溶性NSP(主要是戊聚搪)被认为是小麦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其抗营养作用主要与其粘性及对消化道生理。形态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有关。由于水分含量低,猪消化液粘稠度同其他家禽相比相对较低,因而通过戊聚糖酶降低消化食糜粘稠度的效果较差。而且,猪盲肠微生物区系对能量代谢有较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精)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抗源的选择 广泛授集育种原始材料,从中筛选具有能抗某种或某几种,或抗某一病害的不同生理小种的亲本作为抗源,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抗病基因的主要供体之一是作物的近缘野生植物,目前育成的各种作物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将野生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或其衍生种)导入新品种而育成的。一般说来,作物初生基因中心或多样性中心,即寄主、寄生物的共同发源地,寄主的抗病类型和病菌的毒性类型,往往最为复杂多样。例如美国在土耳其南部授集到一个小麦标本(编号PI178383),能抗条锈病4个生理小种,腥黑穗病的35个和矮腥黑穗病的10个生理小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在6723个原始材料中筛选抗草丛矮缩病的抗源,结果从印度的一个野生稻(O. nivara)中找到了抗源。苏联在墨西哥野生棉种中找到了抗棉花黄萎病的抗源,并育成了抗病品种塔什干1号、3号。 其次,选用抗源时,必须了解本地区本作物主要病害病菌类型及主要生理小种的组成、抗源的抗谱大小。如1963年因出现条中13、16号小种,使南大2419小麦失去抗性;1972年出现新小种条中18、19号,使阿勃、丰产3号小麦失去抗性。据研究,抗源的抗谱与抗性持久性有关系。例如抗条锈品种尤皮Ⅱ,抗10个小种,对1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18年;丰产3号对7个小种免疫,5个小种抗,2个小种感,维持抗性9年;北京8号对1个小种免疫,2个小种抗,6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4年。 选育抗病品种,利用野生近缘植物或古老的地方品种,往往会带来若干不易克服的缺点,所以一般以利用其衍生种作抗源比较好。例如,用“高加索”作为抗白粉病亲本,高加索的抗源来自德国品种牛朱特(牛朱特与无芒4号杂交,再与无芒1号回交育成高加索),而牛朱特的抗源来自黑麦,抗源也可用人工诱变方法自行创造。 必须指出,抗源单一化,实质上就是品种单一化,容易使新品种失去抗性。因此必须广泛授集抗源。 例如,日本从1932年就开始进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析研究工作。已鉴定出稻瘟病菌有T、C、N三个群共18个类型,并鉴定出14个抗病基因,其中只有pi-a和pi-i是日本的,其它12个基因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中国的“杜稻”、“荔枝红”(pi-k基因),美国的“辛尼斯”(pi-z),巴基斯坦的“塔杜康”(pi-ta、pi-ta1),印度的TKM-6(pi-z t),印尼的“金娜”(pi-b),马来西亚的“美丽克库宁”(pi-b)等。目前由于生理小种的变化,如中国的杜稻等具有pi-k,或pi-ta2等基因的抗病品种已失去抗性。因而如能累积对所有小种的抗病基因,则可以增强品种的抗病性。 日本对水稻抗白叶枯的育种也十分重视。按日本病原菌的菌型和其相对的抗病品种,大致分为四个群和五个菌系(表1)。 其中I型菌系群在日本全国都有分布,黄玉群对菌系I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X a-1所控制,而R. Emas群对菌型I和II的抗性是由两对联锁的显性基因X a-1和X a-2控制的。 二、育种材料的抗病性鉴定

南农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复试

动物营养学 2009年 一、名词解释(60) 1.维持需要 2.美拉达反应 3.合生素 4.微量元素 5.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6.限制性氨基酸 7.日粮纤维 8.dEB 9.干物质10.基础氮代谢 11.过瘤胃蛋白12.MHA 13.青草抽搐症14.日粮15.球安 二、简答题(30) 1.“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不需要的氨基酸”,这句话对吗?说明理由 2.列举2~3种酸化剂,并说明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3.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的总体内容 4.青贮的制作要点 5.玉米和小麦的营养价值比较 6.列举参与瘤胃发酵调控的的饲料添加剂(5个商品名或化学名) 三、论述题(60,其中5、6选做,第4题20分) 1.氧弹测热仪的使用原理以及测定总能的具体步骤 2.比较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差异 3.瘤胃酸中毒的机制和预防方法 4.实验设计:植酸酶对产蛋鸡的作用。动物安排选择、饲料的选择、样品的收集和制备、指标选择及理由、统计方法、注意事项 5.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6.缓解动物热应激的营养方案 2008年 一、名词解释 1.ADF、NDF 2.RDP、UDP 3.MHA 4.HACCP 5.Maillard反应 6.GMP 7.类胡萝卜素8.瘦肉精9.肌胃糜烂素10.Aw 11.synbiotics:合生素,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它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快速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作用更显著持久。12.多发性神经炎(VB1)14.NSPs 15.DEB 16.离子载体(聚醚类):一类由链霉菌属和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制剂,它可与金属离子作用,作为这些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载体(莫能菌素、盐霉素)。17. Premix 二、问答题 1.国际饲料分类及分类依据,并谈谈我国饲料资源状况和开发前景。 2.瘤胃的环境。常见的几类微生物,并说出常用于分析的瘤胃微生物,并谈谈常见的瘤胃消化代谢实验技术。 3.简述动物胃肠道的生长发育过程,并简述影响胃肠道发育的因素。 4.请你说说饲料营养对畜禽胴体和肉质品质的影响。 5.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说说如何做好饲料安全的措施。 2004年 一、名词解释(25分)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 陈代文毛湘冰余冰何军吴德张克英郑萍虞洁(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育部动物抗病营养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 摘要:抗病营养是研究营养与健康关系的交叉领域,以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的抵抗力。抗病营养研究内容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肠道健康、营养与抗病基因、营养与应激、营养与疾病、营养与抗营养因子6个方面。本文在构建抗病营养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基础上,综述了四川农业大学近几年在猪抗病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适宜的营养素、营养源和营养水平及其组合可以明显增强猪的抗病力,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营养;抗病;猪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猪的健康水平是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健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养猪业一直面临疫病的威胁和困扰,不但使其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因防病治病大量使用药物导致猪肉安全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猪健康问题必须依靠综合措施,在继续加强和规范猪病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管理的同时,寻求新思路、研究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十分重要和必要。抗病营养理念和技术则属此范畴。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营养是决定健康的关键因素。四川农业大学于2005年提出―抗病营养‖(disease-resistant nutrition)的概念,这是一个研究动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兴交叉领域。通过研究,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原理和技术,进而提高动物对应激和疾病抵抗力,确保动物健康,减少疾病,降低用药,取消药物饲料添加剂,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 1 抗病营养概念与研究内容 营养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影响动物生产潜力和效率,也决定了动物健康状况。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集中在营养缺乏和过量中毒的危害方面,逐步认识营养与健康的表观关系。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探索营养与免疫的关系,并逐步拓展到应激—免疫—营养

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作者:李德发 我国在生物饲料和畜禽无抗生素养殖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重视。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年出栏超过6亿头。生猪无抗生素养殖也就自然成了动物健康养殖的重中之重。 生物饲料是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生产的动物饲料或饲料原料,其主要特征是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或酵母菌等有益于动物健康的微生物。自2006年1月起,欧盟已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随后,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畜禽无抗生素饲养规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在生物饲料和畜禽无抗生素养殖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重视。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年出栏超过6亿头。生猪无抗生素养殖也就自然成了动物健康养殖的重中之重。 微生物发酵技术为饲料工业提供了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等)、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乳酸、乙酸)和活菌制剂等大量产品。传统的饲料加工手段(粉碎、混合、膨化、制粒等)基本没有涉及生物化学变化,微生物发酵是高度集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对饲料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很多饲料营养学家断言,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饲料加工很难有新的突破;不发展生物饲料产业,动物的健康养殖很难推广实施. 1猪无抗养殖的主要途径 1.1改善养殖场的卫生环境 养殖场的卫生环境对生猪的健康有决定性作用,养殖环境很差,生猪是不可能健康的。欧洲和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舍得投入,生猪的养殖成本至少有50%是用于人工和养殖环境等硬件设施,饲料成本不足50%;我国在这方面相对很差.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户,饲料成本至少占70%.环境设施很简陋。我国民间经常说脏得像猪,其实猪是爱干净的动物,我们在这方面亏待了它。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还有很多困难。 1.2添加高效的生物制剂和抗生素替代品 在现有养殖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猪健康养殖一直是我国养猪业重点关注的课题。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添加抗生素或者替代品。如今抗生素的限制越来越严格,高效的生物制剂已成了必然的选择. 2替代抗生素的主要制剂(添加剂) 替代抗生素的商业产品很多,正在实验室研究的制剂则更多。 2.1益生菌 益生菌又称微生物活菌制剂或微生态制剂,是由许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构成的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活菌制剂。它们可以在动物胃肠道内抑制和排除有害微生物,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酸。降低胃肠道内的PH值,或者产生过氧化氢和少量抗菌物质如乳酸链球菌肽、嗜酸素等,从而保证了胃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

大麦在猪饲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

大麦在猪饲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谢申伍,田姣 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 大麦属禾谷类作物,在畜牧业中大麦作为能量饲料用于饲料生产。文章对大麦的资源状况、营养特点及其在猪饲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大麦是我国主要谷物之一,其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与玉米相近。与玉米相比,大麦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但是粗纤维和非淀粉多糖(NSP)等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因此对单胃动物来说,能值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稍低。国内外对于大麦替代玉米作为猪饲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有大麦在日粮中的最佳添加量,不同加工方法对大麦饲用价值的影响,大麦替代饲粮中的玉米对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大麦日粮中加入专用复合酶制剂后对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1大麦的资源状况 大麦属禾谷类作物,栽培面积占全世界谷类作物的第6位,主要产地包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国家及北美洲的广阔地带。我国也有广泛种植,年产量已达700多万吨,种植面积遍及全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大麦可用于酿造啤酒,也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我国用于饲料生产的能量饲料主要还是玉米和小麦,但小麦的价格随季节变化较大,大多情况下比玉米价格高,而我国玉米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但产量区域分布不均,不能满足饲料生产需要。因此,能量饲料的就地解决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麦作为南方的能量饲料资源,霉坏率低、适口

性好,适合猪饲料生产,具有开发前景。大麦粗纤维和NSP含量较高,但可以通过粉碎、膨化、制粒等方式,并添加专用复合酶制剂以提高大麦饲喂效果,用于猪饲料中替代部分或全部的玉米,对降低饲料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大麦的营养特点 大麦与玉米的营养指标见附表。大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含量也高于玉米。但皮大麦粗纤维含量达4.8%,是玉米的200%,裸大麦约为2%,比玉米稍高。皮大麦粗纤维含量高是影响其作为单胃动物饲料有效能值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皮大麦与裸大麦的无氮浸出物含量均>67%,主要成分是淀粉,但均<玉米(71.8%)。影响大麦用于猪饲料饲喂效果的另一个因素是NSP含量较高。大麦的NSP主要为β-葡聚糖、木聚糖和纤维素,其中β-葡聚糖含量达4.0%~8.0%,木聚糖含量为6.6%,纤维素含量达4.0%~8.0%,平均达6.0%。 附表玉米与大麦部分营养指标 大麦与玉米相比,营养物质消化率较低,饲喂价值相当于玉米的90%,原因

超声波在猪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超声波在猪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测量技术在猪育种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其方法的改进和技术的发展往往能推动猪育种的快速发展,最著名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猪屠宰后测量背膘厚度的办法被活体超声波扫描取代,使活体间接选择瘦肉率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遗传进展和经济效益。几十年来,超声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猪的育种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将超声波的活体测量结果作为判断依据运用于猪胴体性状和某些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超声波在我国猪的育种工作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处于研究阶段,但在应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1 超声测量原理及育种中活体测定的重要性 超声波频率在1~5MHz之间,尤以3.0~3.5MHz使用最为普遍。超声测量技术的原理是超声仪器发射的超声波在活体内传播时,遇到声阻值不同的组织交界处时会产生界面反射,产生一个较强的反射波,即回声,根据回声的强弱、分布即可推断不同组织在物体内的位置和大小,从而测量出其长度、周长、面积等信息。由于猪的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内脏、子宫壁、胎膜等不同组织间声阻值具有较大差异,能产生可识别的界面反射,因此这为超声波应用于猪的活体探测提供了基础。根据图像信息显示的成像方式分类,超声仪器主要分为A、B、M型,A型以波幅变化反映回声情况,为幅度调制型;B型为灰阶实时超声,采用灰度调制的二维声像图显示法,每个光点的亮度与回声的振幅(强度)成正比;M型采用辉度调制的时基显示法。动物育种上常用的是A、B型超声仪,随着技术的进步,B型应用日益广泛。猪活体各种不同组织间,由于密度、声阻值以及所处位置的深浅不同,返回由不同灰度的像素构成的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我们便能迅速、直接的获得猪活体的某些胴体性状指标和肉质性状的数据。此外超声波设备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并具有减少对猪的应激的特点。因此,超声成为目前改良猪肉品质的新技术之一,在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和评定胴体价值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猪肉品质的追求。世界家畜育种目标正由数量、产量的提高转向肉质品质的改善。在猪的育种工作中,育种的重点已由原来的降低背膘厚、提高生长速度,向提高繁殖性能、改良肌肉风味品质、提高抗逆性等方面转变。 在猪的肉质的等级评价过程中,肌内脂肪含量或大理石纹评分是判断和评价肉质优劣的主要因素和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传统评价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种猪,而常采用后裔、同胞宰后测定,但这种方法会延长世代间隔或降低选种准确性,给育种工作带来困难。况且这些传统方法繁琐、耗时、效率低下,除不可避免的会有样品损失外,某些指标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偏差。因此,超声技术作为一项直接、无损、快速的可用于活体猪测量某些胴体指标和某些肉质指标的评价方法,其探索和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2 超声波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超声波设备最初应用于人类医学领域,主要分为A型机和B型机。Wild首次作了超声应用的相关报道,认为超声技术具有无损、刺激性小的特点,可用于活体动物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定量研究。随后在1956-1957年间,超声仪便已用于测量牛和猪活体的皮下脂肪。目前,猪的育种中A型机一般用来估计给出的解剖部位的脂肪和肌肉厚度,由于它能降低猪在测定时的应激,从而取代了手术式探尺的测定,但在较深的组织的测定上有其不足。B型机可以测定不同密度的各种特异性组织,现在用来估计背膘厚度、背最长肌的肌肉厚度、肌肉面积和肌肉周长等。由于它能非常精确地实时给出动物组织图像,称实时超声(real-time ultrasound machine),实时超声波技术为传统猪的选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允许在猪活体上进行无损测定,而且花费较小。目前其测量精度可达到(±)1.5mm,所需时间仅为l~2秒。现在常用来进行猪活体的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的测定。 2.1 超声用于猪活体膘厚和眼肌面积的测定测定活体膘厚和眼肌面积,在猪育种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在猪的遗传育种和性能鉴定上作为2项重要的指标参数而深受重视。超声技术测定猪活体的背膘厚度和眼肌厚度或面积已广泛应用于遗传改良。Wilson和Gresham等利用B超测定猪活体的背膘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邓立新等采用加拿大 AMI-900兽用B超仪,利用其直观的B超影像对猪的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同时活体测定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檀俊秩研究表明,福州黑猪早期选择时,以超声波活体测膘,结合体重及体长等指标,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楼平儿等用超声测定不同年龄阶段猪活体超声背膘厚,认为活体

猪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

猪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 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使用好维生素是较为令人头疼的事。一般营养性添加剂是根据饲养标准来确定的。饲养标准所列的维生素需要量应是**需要量,是养殖动物处于中立温度区,健康良好条件下从饲料中获得的量。但在生产中,出于环境条件、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储存时间、饲料组成、生产水平及饲养对象健康情况变化较大,所以根据生产经验,其饲料中的添加量要比饲养标准中建议的需要量高。 日粮中维生素的推荐量一般均大于饲养标准中的需要量。生产维生素产品的公司所提出的推荐量均大于科学工作者或品种公司的推荐量,一般应科学工作者或品种公司的推荐量。饲料中按维生素生产厂家推荐的添加维生素量可能对饲养动物健康与体内储存有一定好处,但在经济效益上不一定达到理想结果,维生素的合理添加会大大促进饲养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生产者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和生产饲喂效果,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含量建议考虑以下因素: 1.一般植物性饲料中不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即使经包囊技术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容易失活,所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推荐量比需要量应大几倍到十几倍。维生素K、维生素E推荐量比饲养标准应高3倍~5倍。 2.维生素B2与维生素B5添加量应高于饲养标准的需要量,提高1.5倍~2倍。 3.常用饲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6含量丰富,为了降低成本,用量可比饲养标准需要量低一些。动物性饲料和豆饼饲料中含有较多胆

碱,所以添加量应比饲养标准需要量低为宜;同时氯化胆碱呈碱性,与其他维生素添加剂一起配合时,影响其他维生素的效价,一般不予混合在内,应单独添加。 4.生物素在饲料中含量丰富,可以比需要量降低一些;生物素价钱高,添加一定量时未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商用维生素中均不加生物素。 5.其他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泛酸可按需要量添加,饲料中含量作为一个安全量看待。 维生素添加剂添加量一般每吨饲料中添加200克~300克。

花鲈营养饲料研究进展

※饲料技术※ 花勢营养饲料研究逬展?作者:马文羽苗玉涛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花萨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但能保障花鉀的基本生长需求,也对花萨机体的各个器官起着调节作用。营养饲料在花 鲂的肠道、细胞、免疫机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花萨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病害频繁发生,病害的防治越发受到重 视。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从营养免疫学的角度对病害防治进行研究,采用营养饲料可以提高花萨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鱼 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对花勢的营养作用,和近些年研发的花萨营养饲料产品,以及花纱营养 饲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花勢;营养免疫;饲料 [中图分类号]S96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613(2019)04-0034-03花鲂(Lateolabrax japonicus ) 又称为海餉、七星餉、寨花等,由 于其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并且 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 势(Men K 等,2014)。2016 年其 年产量已达13.94万吨,是我国 养殖产量较高的海水鱼类(农业 部渔政渔业管理局,2017)。不同 的花鲂饲料,能在其机体内调节 各个细胞和器官功能,维持其机 体的平稳生长(张浩辉,2018), 但因为各种饲料成分不同对花 餉鱼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优良 的营养饲料能扩大花鲂的养殖 规模,提高商业价值。1氨基酸1.1蛋氨酸氨基酸中的蛋氨酸是水产 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且具有重要 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体内蛋白 [基金项目]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A201701C10)。[通讯作者]苗玉涛,讲师。质合成,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 发育(Skiba-Cassy S 等,2016)。 当蛋氨酸不足时,会导致养殖鱼 类生长抑制等不利影响(WangZ 等,2016)o 张树威等(2017)研究 表明,添加外源蛋氨酸会显著促 进花鲂的生长,其中添加0.6% 水平的外源蛋氨酸,花鲂的增重 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其中羟基 蛋氨酸钙的生物效价更高,为 DL-蛋氨酸的134.15%;另外, 添加外源蛋氨酸还可以提高花 鲸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鱼体 的肝脏健康。1.2牛磺酸其次,氨基酸中的牛磺酸也 不可或缺,牛磺酸在餉鱼内具有 多种功能,包括胆汁结合作用、 渗透压调节作用、神经递质功 能、抗氧化作用等。柳茜等 (2017)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牛 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均可提 高餉鱼幼鱼的生长,同时可以改 善鲂鱼肝脏和肌肉中的氨基酸 沉积。1.3 L —异亮氨酸氨基酸中的L_异亮氨酸也 是花鲸生长的重要氨基酸,参与 调解促胰岛素分泌与蛋白质合 成,为谷氨酰胺合成提供底物, 作为机体内组织器官蛋白质代 谢的信号物等,对机体组织修复 和生长,维持机体氮平衡有重要 作用。路凯等(2015)研究表明, 生长中期花餉对饲料中L-异亮 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88%和 1.84%饲料干重,占饲料蛋白质 的 4.41% 和 4.32% 02脂类棕櫚油富含维生素E 以及 0-胡萝卜素等优质的天然抗氧 化剂(Ng Wk 等,2007)。在鱼油 需求日益增加、鱼油价格大幅升 ? 34 ?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 1.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2.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3.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饲料: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准确定义)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5.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5.蛋白质互补: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 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6.IP(理想蛋白):指日粮中各氨基酸含量与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吻合,动物可最大限度的利用饲料蛋白质。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理想蛋白中各种氨基酸(包括NEAA)具有等限制性,不可能通过添加或替代任何剂量的任何氨基酸使蛋白质的品质得到改善。 7.维生素: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求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先体物。 8.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9.常量元素: 动物机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Ca. P .Na .K .Cl .Mg. S等7种。 10.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碘硒钴钼氟鉻硼等12种,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8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 11.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猪的抗病性及抗病育种

■ 遗传育种 602005.12 众所周知,疾病是现代养猪生产的一大天敌,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尽管预防接种和药物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能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从长远来看,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猪对病原的抗性,开展抗病育种具有治本的功效。而畜牧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认识还很肤浅,但抗病育种巨大的潜在效益,正有力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抗病性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抗病性是指一般所称的抗逆性或抗性,即在现有饲养条件下,畜禽抵抗不良外界环境(如缺乏饲料、不适气候)及抵御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狭义抗病性则是指畜禽对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抗病力,即本文所指的抗病性。 1.1 MHC与抗病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上世纪70年代命名的一种白细胞抗原系统,它是与抗病性和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一组基因群,编码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并存在广泛的多态性。MHC编码3类(Ⅰ类、Ⅱ类、Ⅲ类)基因,这些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紧密连锁形成单倍型,呈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猪的MHC(SLA)位于猪的7号染色体上,其遗传结构及功能与人及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差别,包括Ⅰ型和Ⅱ型基因,其中Ⅱ型基因显示出极强的多态性。Rothschild等研究报道,5个美国猪种对支气管败血巴氏杆菌的免疫应答处于SLA的控制下,这表明SLA复合体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性皮肤恶性黑瘤与SLA复合体有关;腹泻造成的断奶前死亡率和对寄生虫的抗性与SLA的单倍型类型有关。 1.2 抗性基因的来源及表达 抗性基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主要包括①基因代换,在生物群内存在大量的中性基因,在正常条件下不对动物产生直接影响,但当环境剧变时,其中一部分中性 基因被激活,成为抗性基因。②基因转换,有些基因本来具有某种生理作用,在不利条件下,转化为动物的抗性基因。③基因突变,在不良的作用下,正常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抗性基因。通过这些途径产生的抗性基因,提高了畜禽适应性,在恶劣环境下,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被保留,反之被淘汰。这样,自然选择加快了抗性基因在群体内的扩散。 近些年来,有关哺乳动物抗性基因表达研究较多的是热应激基因。热应激基因是编码应激蛋白的一类基因。热应激蛋白质(HSP)是动物细胞或组织突然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诱使热应激基因表达产生的一类蛋白质。研究发现,热应激基因在编码区和调控区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且只有在热应激条件下,才能产生热应激蛋白质。研究还发现,动物体内存在一种δ32蛋白质调节热应激基因的表达。δ32参与构成RNA聚合酶全酶,能够识别该基因的启动子。在正常条件下,δ32与RNA全酶结合。识别基因的启动子;在热应激条件下,HtPR(rpOH)基因的启动区阻遏被解除,HtPR基因大量转录并翻译,产生大量的δ32。在高温时,动物体内δ32浓度增加,δ32竞争性与RNA聚合酶结合,进而识别热应激基因的启动子,促进HSP的合成。 1.3 抗病性的遗传力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或多或少受遗传因素的控制或影响,一般认为,特定病原体侵袭所致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在不同种群、不同个体中的易感性是不同的,这种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遗传素质或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不同种群、不同个体对疾病(主要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抗性大小也同样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制约,猪、牛易感口蹄疫,而马不易感口蹄疫,这些天然抗性差异显然主要由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所决定的。个体对疾病的抗性体现在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功能和免疫应答能力,这种抗病能力的大小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即遗传力。表1列出了猪对某些疾病抗性的遗传力。 猪的抗病性及抗病育种 孙寿永 徐 琪 (扬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摘 要:抗病育种是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畜禽对病原的抗性,增强畜禽的结实性。本文主要介绍了猪抗病性的遗传基础及制约抗病育种的因素,重点论述了抗病育种的几种途径,并对猪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猪;抗病性;抗病育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