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的中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itp优势及新思路

中医治疗ITP优势及新思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产生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PAIg),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的疾病。
属中医的“血症”、“发斑”、“肌衄”等范畴。
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
病机为邪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而且易虚实并存,“虚”常见有阴虚、气虚;“实”常见热和瘀。
故长期以来,《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使大多数中医所遵循的通治血症的大纲。
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曾分别按照西医标准治疗模式,纯中医治疗模式分别施治,发现中药治疗上疗效更好。
而中西医结合能更好的利用各自的长处,可达到短、长期俱佳的效果在传统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和治则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细胞学、免疫学等经大量研究,进一步提出: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内的诸多血液病类型,贯彻其发展过程的基本机理,就是湿、热、毒、虚四个字,并提出了反映其在患者机体内层次传递的特性的“三级微生态内环境”假说,依此为指导,开创三级微态内环境全平衡生血疗法。
这样就产生了另一条病因病机理论:湿热毒虚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类血液病的根本发病规律,湿在脏腑,为外因所致;由湿生热,为外邪淤内;湿热入血而生毒,毒循血行,而致骨髓内造学微环境发生问题和障碍,或造血功能障碍,或血细胞生成类别失衡,或致免疫功能紊乱等,血小板减少症即使免疫紊乱兼造血机能失衡,致使血小板生成机制受损,破坏增多。
所以传统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辨证施治,应当在此要旨的统领下进行。
即针对人体内不同的层次环境——脏腑内环境、血行微环境、骨髓内微环境实施层级干预和调节,以实现对湿、热、毒、虚传递过程的阻断和逆转。
纯中药治疗优势总结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激素是首选药物,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明显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股头坏死。
同时伴随激素的减量,血小板也随之降低,停药后绝大部分复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辨治浅探

中图分类号 :R33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2)05-0114-02 证 型:BDA
【摘 要 】 ITP是 以 出血 为主要表现 的血液 系统常见病,ITP血小板低下,紫癜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是 治疗难 点,本文结合 临床 实际,从 “外邪 引动伏火”、“水不涵木 ”、“阴虚及 阳”三个方 面对 ITP的中医病机进行 了分析论 述,并提 出泻火宁络 、育 阴 潜 阳、调理脾 ’ 的治疗对 策。
【关键词 1 ITP;复发; 中医病机;气火失调 [Abstract] ITP is a comlnon blood system diseases,bleeding as the main performance,ITP thrombocytopenia,purpura recurrent,
1 ITP的中医病机
历代医家对血证病 因病 机有较多论述 ,其 中 《景岳全书 · 血证 》说 :“血本 阴精 ,不宜动也 ,而 动则为病 ;血主营气 , 不宜损也 ,而损则为病。盖动者 多由于火 ,火盛则逼血妄行; 损者 多由于气 ,气伤则血无 以存 。”提纲挈领 的将血证病机概 括为 “火盛”和 “气伤 ”两个方面,关于治疗提 出应掌握 “有 火无火 ”及 “气虚气实 ”的辨证 。据此 ,现代医家认为紫癜病 的病机为热盛迫血 、虚火扰络和气虚 不摄 。ITP迁延 日久而常 发者 ,表现为紫癜反复发作,基于血证的中医理论,将其复发 机制 归纳如下 : 1.1感受外邪 ,引动伏火外发,灼伤脉络
74位当代医家治疗ITP用药规律探讨

74位当代医家治疗ITP用药规律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当代医家在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有关74位血液病专家有效治疗ITP的中医药方药,用EXCEL 2013软件录入单味药,建立数据库。
结果 74位医家139首方剂中,共使用188种药物1486频次,使用频次在60次以上的有甘草、丹皮、黄芪、生地和当归。
其中辨证为热盛迫血型治疗方38首,使用频次在19次以上的主要有生地、丹皮、水牛角和芍药。
辨证为气不摄血型治疗方54首,使用频次在27次以上的主要有黄芪、当归、甘草和白术。
辨证为阴虚火旺型治疗方36首,使用频次在18次以上的主要有生地、甘草和女贞子。
讨论通过分析,可发现中医药治疗ITP以治血、治气、治火为基本法则,按照药物的出现频率高低,初步认为,临床治疗ITP的一般用药为甘草、丹皮、黄芪、生地和当归五味药。
ITP从用药归经规律分析,应从肝脾论治,方可奏效。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用药规律辨证分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ITP可分为急性型(AITP)和慢性(CITP)两种,在疾病的早期很难鉴别,所以本文章对各医家治疗ITP的中医用药将不按西医分型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血证”、“发斑”、“衄血”、“葡萄疫”和“虚劳”等范畴。
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可归纳为气、火、瘀,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1]。
临床上各血液病专家治疗本病的方剂中其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从这些医家的经验中总结治疗ITP的一般用药规律,可以给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思路和依据,为以后ITP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资料和方法1.1 数据来源运用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V6.32,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治疗经验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1995年~2016年有关对ITP中医药治疗经验的论文共98篇,共24位医家的治疗经验[3]~[28];通过血液病和血证著作,搜索得50位医家的治疗经验[1]~[2]。
ITP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ITP的中医辨证论治
血热妄行型
主证:起病急骤,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鲜红而密集,舌 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无气、血、阴、阳虚损见症, 常可伴见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 证候分析: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火热毒邪内伏营血,或阳 明胃热炽盛,复感六淫外邪,以致化火动血,灼伤络脉, 血热迫血妄行,络伤血溢,故可见紫癜色鲜红而密集,出 血量大而猛,病为实热证,故脉数有力,舌红,苔黄,若 兼湿邪,则可见苔黄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内容提要
国内外西医对ITP的认识
ITP国际工作组报告 国内西医专家共识
中医对ITP的认识 ITP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ITP国际工作组报告——ITP命名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 介导而发病,避免使用“idiopathic(特发性)” “purpura(紫癜)”一词认为不合适,因为许多患 者仅有血小板减少,并无出血体征 “ITP”的缩写仍然保留,但它代表的是 “immune thrombocytopeni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
ITP国际工作组报告—— ITP的分期
新诊断的ITP:指诊断后3个月以内的血小板 减少的所有患者 持续性ITP:指诊断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 少的所有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 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所 有患者
ITP国际工作组报告—— ITP的分期
内容提要
国内外西医对ITP的认识
ITP国际工作组报告 ITP诊疗国内专家共识
中医对ITP的认识 ITP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ITP诊疗国内专家共识 —ITP的定义
国际ITP工作组新近提出将ITP定义为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凸显 其免疫发病机制,并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ITP)取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的 建议。
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8徐皓鲍计章朱文伟周永明9(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中图分类号:R55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75X(2022)07-1229-03doi:10.3969/j.issn7004-745X.2020.07.051【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ITP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从ITP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ITP的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ITP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药综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岀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岀血或内脏岀血而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治疗ITP的主要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巴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但仍然存在患者病情反复迁延、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发挥了其方证结合等独特优势,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ITP的文献报道较多且效果显著,笔者就近年中医药治疗IT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病名中医学文献中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之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岀血,或内脏岀血,可将其归为“血证”“紫?”“发斑”“&血”葡萄疫”等范畴,临床常伴有头晕、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故有“虚劳”之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血液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将此病统一命名为“紫瘢病”,以区别于过敏性紫?的病名“紫?风”。
2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ITP病因病机的主要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虚责之为气虚、阴虚,病位在肝、脾、肾;标实主要是热毒、瘀血,部分医家认为湿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西医诊治策略

脾切除术后处理
• 术后血小板升至1000×109/L者,应给阿司匹林或潘生丁,防 止血栓形成
• 脾脏切除手术后常规抗感染,预防手术后肺炎球菌的发生 • 对无脾脏患者建议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治疗策略
• 维持一个安全的血小板数。在一般情况下血小板数>(30~50) ×109/L且无出血症状。
• 并非要求达到正常范围。 (参照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成人、儿童及孕妇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指南)
“安全”的血小板计数建议
• 口腔科检查≥10×109/L • 拔牙、补牙≥30×109/L • 小手术≥50×109/L • 大手术≥80×109/L • 自然分娩≥50×109/L • 剖腹产≥80×109/L • 脑、眼手术≥100×109/L
疗效分析
• 好转: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正规治疗后,约80%病人在2周内上 升,3~4周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
• 无变化: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正规治疗后3~4周内血小板计数不 能恢复正常,应考虑以下情况:(1)本病诊断是否正确;(2) 治疗措施是否得力。
• 恶化:是否存在新的感染,或新的病毒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其副作用,是很必要的。
中医诊治难点— ITP重症的治疗
• 若本病PC20×109/L以下,甚或者10×109/L以下,极易发生内 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由于中医药提高血小板计数疗效慢, 仍可以在西药积极抢救的同时,运用辨证施治,加止血药,如 大黄黄连泻心汤、茜草、仙鹤草、血见愁、地榆,提高止血效 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 ~5)/10 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 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
多年来中医治疗ITP 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但中医临床报道多为自拟方、个案报道或临床经验总结,无法保证疗效重现性。
因此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合理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成为治疗ITP 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即是探讨ITP 的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行为,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为患儿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实现同病同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共43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龄1 ~ 18 岁。
从2013 年1 月~ 2014 年12月期间(路径实施后)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3例患儿列为路径组,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龄1 岁~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6 例伴鼻衄,3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将从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路径实施前)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0 例患儿列为非路径组,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1 ~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5 例伴鼻衄,2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_海文琪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优势_海文琪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中医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到之处,让我们跟随中医海文琪一起来了解。
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是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
现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有关,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疗效不佳,采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常规疗法,因激素的禁忌症和副作用而使很多患者形成激素撤减综合症而不能根治。
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较大,停药后易复发,易导致骨髓抑制和诱发肿瘤的危险而不能广泛应用。
脾全切更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
近年来,大剂量丙球冲击,血浆置换等新疗法不断出现,但仍缺乏根本性的治疗措施。
中医中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具有改善出血症状快、稳定性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ITP患者所接受。
虽然中药治疗疗效不如激素疗效快,但比激素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激素经动物实验证明相当于很强的温阳药,长期应用可致机体阴阳失衡,同时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而导致激素撤减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能及时恢复,而造成本病的复发及加重,这也是形成激素撤减敏感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1、中医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出血性疾病,发病以中、青年居多。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史书上早有此病诸症记述,属中医学的“血证”、“葡萄疫”、“温病发斑”、“血瘀发斑”等范畴。
历代中医文献较详尽的记载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病症的机转与变化,给有效的治疗该病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治疗的方法: 支持治疗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免疫抑制剂治疗 脾切除 其他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支持治疗 : (1)止血:氨甲环酸、止血敏或立止血等; (2)控制感染:特别是急性ITP,常伴有感染; (3)血小板输注:PLT<20×109/L,或者出血 严重者,应注意休息,防止 各种创伤及颅内出 血,同时输注血小板悬液16U,采血后6h内输 入为宜,可保持80%—90%的血小板活力,而 采血后24h者,其活力明显下 降。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热毒、血瘀为标 热迫血行多见于急性 ITP 或慢性 ITP 急性发作期。外感 内伤,蕴毒于内,血热妄行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血无火不 升”,“出血总缘于热”。 《血证论》云:“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 《景岳全书· 血证》亦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盖 动 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瘀血:贯穿于ITP 的始终,瘀血既是出血的病理产物,同 时瘀血阻络又使血不循经而加重出血, 《血证论》言:“此血 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 瘀为要。”此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情志 饮食 劳倦 脏腑内伤 胃阴 肾阴 亏虚
阴虚火旺
火热灼伤脉络
小儿纯阳 之体阴不 足阳有余
溢于肌肤紫癜 久病失调 肝肾阴亏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三、气虚不摄:气能生血、摄血。《血证论》
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 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 血脱,气迫则血走。”此处所言之气乃为脾 气。
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所有患者
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三个条件的患者:①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 ②需要(包括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 险;③除外了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确诊为ITP。 重症ITP: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显著的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和/或 内脏出血。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脾切除:
切脾的适应证为: (1)慢性成年患者,经半年以上积极中医结 合内科治疗无效者。 (2)妊娠6个月内出血严重者。 (3)有颅内出血倾向,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 者。切脾后宜继续中医中药巩固治疗。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达那唑:
rhTPO(特比澳): 白细胞介素11: 美罗华: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一、邪毒内蕴
血溢脉外 留于肌肤 发为紫癜
外邪侵袭 蕴毒于内
邪毒 气血 相搏
血随火升 上出清窍
吐血、鼻衄
移热下焦 灼伤阴络
便血、溺血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二、阴虚火旺:朱丹溪《平治会萃》中云:
“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常饶,阴道常乏,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 四而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 成易亏如此。阴气易亏,所变之证妄行于上, 则吐衄,衰固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 便红。”因此阴虚火旺常可引起衄血发斑。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三)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当分虚实,可根据起病缓急、病变
部位、出血颜色、舌苔脉象等加以判断。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三)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热盛迫血)
主证: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
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 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舌燥,喜冷饮,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 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生地、丹皮、双花、 连翘、石膏、紫草、仙鹤草、小蓟、白茅根、黄连、 竹叶、玄参、羚羊角粉、麦冬、藕节等。出血明显 可加用三七粉、艾叶炭、黄芩炭、棕榈炭等炭类止 血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 西医结合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科 周延峰
2012年5月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一 ) 概述
是以血小板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为特征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与免疫机制异常造成血小板减少有关。 其特征是未成熟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细 胞破坏,大量血小板在脾、肝和/或骨髓被清除引起 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 胞数量增多、循环中出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和/ 或补体。 临床表现多为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或 内脏出血,女性患者常出现月经量过多 。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二)病因病机
虚损为本:本病是一本虚标实之证。是以脾、
肾虚损为本。肾主骨生髓,主藏精,精血同 源,肾精不仅可以化生为肾气,也能够化生 为血液。如《张氏医通》指出:“气不耗, 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 血。”其次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灵枢· 痈疽》云:“肠胃受谷,……中焦 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是为血……”。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三)辨证论治
3.气不摄血证
主证:起病缓慢,紫斑色紫暗淡,多散在出现,时
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女子月经绵绵不 断,量多色淡,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 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 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党参、黄芪、白术、云苓、 焦三仙、当归、杭芍、生地、熟地、补骨脂、肉桂、 仙鹤草、三七粉、茜草等。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一)病名的认识
中医无此病名,据其证候,当属血证之紫斑,发斑、衄血、 肌衄、葡萄疫、崩漏等。 《黄帝内经》首载有衄血、后血等血证。如《灵枢.百病始 生》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 则后血。”指出饮食、劳倦因素可致出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 “紫癜、紫印、青记,自古无良方,不 知病源也。”认为本病治疗困难,病因不明。王氏主张用血 府逐瘀汤等活血祛瘀治疗,首创本病从瘀血论治之大法。 目前中医临床入径把本病的中医病名暂定为“紫癜病”。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其 作用机制为: ①可能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抑制抗体与血小板结 合和/或阻滞单核—巨噬细胞对结合抗体的血小板 清除作用,减少血小板的过多破坏和在脾脏内的阻 留,使血小板寿命延长; ②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出血症状; ③刺激骨髓造血:对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作的出 血症状均有一定疗效,近期有效率达70%-90%,但 停药易复发。泼尼松常用剂量为每日1—2mg/kg .现 有用地米片40mg/天,连用4天。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四)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 治疗原则:
①PLT≥50xl09/L(或≥30X109/L),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紫癜,罕见发 生重度出血,常规不需要治疗; ②PLT<30X109/L (或50X109/ L ),伴有明显的粘膜出血或潜在出 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胃溃疡等)者,有治疗指征,可用糖皮质激素; ③ PLT<20X109/L ,有明显粘膜出血或有严重威胁生命的出血患者应 立即住院.行重危护理,应用大剂量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注射大 剂量免疫球蛋白和输注血小板; ④经内科治疗半年,血小板数仍低于30xl09/L,有出血症状,可行脾切除 治疗。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一般用400mg/kg.d,连
用 5天,3-4周重复1次,多用于急性ITP及出血 较重者。70%左右的患者有效。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疗适应证: 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
②初治后数月至数年后复发的病例。通常与 糖皮质激素合用。
总之,ITP的诊断除了结合该病的自身特点外,仍以排除诊断法为主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三)ITP分型(专家共识)
新诊断的ITP:指诊断后3个月以内的血小板减少的所有患者
持续性ITP:指诊断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所有患者。包括没有自 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四)治疗
常用免疫抑制剂:
①长春新碱(vcR):1.5—2mg/次,每周1次,静脉滴注维持6—8h对难 治型病例较 好.疗效需4—6周。一般用药后1—2周血小板即回升,停药 后2—3周大多数病例又可复发;也有间歇性给药而可维持血小板不下降 的报告。该药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 ②环磷酰胺:口服量为每日50—200mg;或静脉注射,每隔3-4周1次, 每次400mg-600mg,一般需3—6周才获效果,血小板回升后再维持4-6 周。 ③硫唑嘌呤:1.5—3mg/kg· d),分3次口服。一般需治疗数月后才见疗 效,该药较安全,可以长期维持治疗.但完全缓解者不多见。临床上与 泼尼松合用,疗效更好。
ITP(紫癜病)的中医诊治 (三)辨证论治
4.瘀血阻络证
主证:瘀斑色紫而暗,月经有血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黧 黑,或伴有胸闷胁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则: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 芍、丹参等。 此证型可单独一型,但一般与其他三型合并存在,即所 谓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同时本病是一慢性病,又有久病入络 之说。在其他证型的辨治过程中常同时加用活血化瘀之剂, 以防止血留瘀。
西医诊治ITP的进展 (五)疗效标准
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 以上。持续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临床治愈。 良效: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或较原水平 上升30×109/L,无或少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 以上。 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