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标签::失眠;循经取穴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失眠的中医治疗

失眠的中医治疗

失眠的中医治疗失眠临床较为多见,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并在平衡阴阳气血的基础上安神定志,重视预防护理,疗效甚佳。

标签:失眠;辩证论治;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性睡眠时间、深度减少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再寐,甚者彻夜不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失眠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1 病因病机失眠在《内经》中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首称为“不寐”。

不寐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情志之伤,或五志过极或情志不遂,影响五脏,皆可使人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过悲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耗血伤阴,心火炽盛,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

肝藏魂,数谋而不决,或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皆可使魂不能藏而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养心安神而致不寐。

如《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失眠病因其次为久病、年迈体虚,或禀赋不足、心胆虚怯。

此类病例或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或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盛,相火上亢,心火盛则神动,肾阴虚则志伤,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致失眠。

如《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或心胆虚怯,神魂不安,善惊易恐而致失眠。

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饮食不节亦为失眠病因之一,脾胃受伤,酿热生痰,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如《张氏医通.不得卧》曰:“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总之,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主要病机不外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

2 辩证论治典籍中对失眠的辩证论治有许多论述,《灵枢.邪客篇》对目不瞑提出了具体的治法和方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不寐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睡时多梦,或彻夜不寐的一种病症,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心烦懊恼等症,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历代医家中也常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不寐发病的病情不一但引起不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思虑劳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体虚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明代张景岳将不寐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两类。

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阳不入阴, 营卫失和是不寐病证的总病机,病位主要在心, 肝、胆、脾、胃、肾, 病性有虚有实, 大多虚症多由于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的调制,易补益气血,壮水制火,实证多因食滞痰浊,责在胃腑,应消导和中,清痰降火,实证病久则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也可转为虚证。

因此不寐的治疗原则,应当重在内脏的调制,兼以祛邪,如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凝神、和胃化痰等。

通过临床经验总结我认为不寐的常见证型主要分为以下七种。

(1)心脾两虚证,此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梦多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本证以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为病机。

心主血,脾为生化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见多梦易醒,健忘心悸。

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故见肢倦神疲,饮食无味。

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本证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饮食乏味为辨证要点。

治法以补养心脾养血安神为主。

方用归脾汤加减方。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炙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大枣,木香,生姜。

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以益心神,适用于思虑太过或者久病气血虚弱的不寐症状。

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大枣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

茯神、炙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

白术、木香、生姜健脾和胃而理气,使其补而不滞,产后虚烦不寐,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数气血不足也可用本方治疗?(2)阴亏火旺证。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发表时间:2017-07-17T14:53:34.7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作者:毛发明[导读]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中心卫生院 262100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2基本方加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与焦虑症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有效性。

一、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治疗失眠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酸枣仁、菊花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和散发体内的湿气来缓解失眠。

同时,中药还能起到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快入睡。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头,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能量流动,恢复阻塞的能量通道。

这样一来,失眠患者的身体得到平衡,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3. 食疗法中医食疗法是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失眠。

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者吃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大枣、莲子、龙眼等,都有助于促进睡眠。

中医强调饮食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因此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减轻失眠症状。

二、中医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等,可以帮助平衡人体内的阴阳能量,缓解焦虑情绪。

此外,中药还有镇定和安抚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焦虑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也很有效。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针灸能够促进人体内的内分泌平衡,缓解焦虑和压力。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紧张和不安。

3. 推拿和按摩疗法中医推拿和按摩疗法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这样一来,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得到减轻,焦虑症状也会缓解。

总结起来,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草药疗法、针灸疗法、食疗法以及推拿和按摩疗法都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

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中医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诊断:1. 详细了解患者情况: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收集病史、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睡眠惯等信息,全面分析导致失眠的原因。

2. 中医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以及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来进一步确定病因。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神经安定药: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酸枣仁等,有助于镇静和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耆等,对于虚弱体质导致的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 安神药物:如黄连、夜交藤等,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帮助入睡。

2. 针灸疗法:- 神门穴:位于手心小指侧,可以调整心神,缓解失眠。

- 印堂穴:位于额上正中,对于失眠伴随头痛有一定效果。

- 神阙穴:位于耳尖上方,可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推拿按摩:- 头部推拿: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 足心按揉:按摩足心的特定穴位,可以镇静神经,缓解失眠症状。

4. 中药熏洗:- 使用中药粉末进行脚底熏洗,有助于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5. 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神经系统。

- 饮食均衡,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

总结:中医提供了多种诊疗方案用于治疗失眠症状,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熏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不寐中医学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标签:不寐;中医护理;调治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多梦不眠;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疼,烦躁,焦虑等症状。

很多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得不到合理治疗,从而引起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等负面影响。

1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①肝火扰心证:各种情志过激,郁而化火,引发不寐。

②痰热扰心证: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引发不寐。

③胃气失和证:食滞不化,脘腹痞满不得卧,遂成不寐。

④瘀血内阻证:心火内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⑤心脾两虚证:劳倦思虑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引起不寐。

⑥心胆气虚证:因受到惊吓,心神不安,而致夜寐不宁。

2 不寐症状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2.1多梦不寐①情志调护,保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解决思想负担,耐心地进行心理护理。

畅情志,惊者平之,郁者乐之。

②生活起居有常,注意调养,加强锻炼,可做气功或太极拳调畅气血,调节阴阳平衡。

③穴位按摩,睡前劳宫对涌泉穴搓揉100下。

④失眠贴穴位贴敷。

贴压心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⑤耳穴压豆。

取穴:心、神门、皮质下、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7-03-17T11:30:38.197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期作者:谭泽雄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失眠的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中学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失眠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与精神、行为、躯体等因素相关,在现代化社会中,失眠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失眠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失眠的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

关键词:失眠;中西医;治疗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以睡眠障碍为主的疾病。

随着生活节凑加快,工作压力过大,加班、熬夜是经常到事情,造成失眠呈普遍现象。

我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出现过失眠的症状,如果失眠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精神状态下降,严重的会影响生活与工作,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为潜在的隐形杀手。

本文通过对失眠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进行研究探讨。

1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与分类
1.1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睡意全无,患者对自己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意,影响患者白天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一种症状。

1.2 失眠的诊断
失眠主观诊断:(1)很难入睡,睡眠较浅、醒后不能再睡等睡眠障碍;(2)白天有头晕、全身乏力、昏睡、萎靡不振等症状;(3)只有睡眠的减少,白天没有因睡眠的减少而不适的患者,不能诊断失眠。

失眠的客观诊断标准:(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2)睡眠维持障碍:睡眠醒来的时间每夜都在三十分钟以上;(3)睡眠总时间减少,在六个小时以内。

1.3 失眠的分类
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1)紧急性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的;(2)亚急性的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以上,小于半年的;C慢性失眠:发病在半年以上的。

依照病因分为:(1)原发性失眠症:身体患有严重性疾病或心理因素等因素,造成长久性的失眠;(2)继发性的失眠:是因压抑、焦躁或各种疼痛引发造成的失眠。

从临床表现分为:(1)入睡期失眠:时间大于三十分钟的失眠;(2)失眠维持障碍,夜间醒来次数大于两次,时间大于三十分钟;(3)睡眠结束较早,比以往要早一至两个小时,总睡眠时间在六小时以内。

按照严重性分为:(1)轻度失眠,不是经常发生,对生产质量影响很小;(2)中度失眠:每晚都会发生,对生活质量有影响,会出现一些焦躁、身体疲乏等症状;(3)严重失眠:每天都会发生,对生活质量影响严重,临床症状明显突出。

2 西医对失眠的治疗
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善症状、保持正常睡眠习惯、恢复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倡导采用综合疗法来治疗失眠,包括病因治疗、加大睡眠常识的指导、药物性治疗三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急性失眠的患者应早期采取药物治疗;亚急性失眠患者,应早期采用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慢性失眠患者应咨询专家后,依据专家指导采用药物治疗法。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苯二氮卓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至今,被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分为四类:一是超短效类适用于入睡困难患者;二是短效苯二氮卓类,适用于易醒患者有明显效果,包括去甲羟基安定、32羟基安定;三是中效类苯二氮卓类:包括硝基安定和氯羟安定;四是长效苯二氮卓类,常用的有舒乐安定和西地泮。

苯二氮卓类药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能延长睡眠的总时间。

缺点副作用较大,会导致患者出现白天困倦、精神运动受影响、呼吸暂停、心脏骤停、及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临床常用药物有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此类药物只具有催眠功效,没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以调节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治疗时不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三,抗抑郁药物。

当心情障碍患者出现失眠时,可以加用镇静的作用的阿米替林、多塞平、氯丙米嗪等。

在治疗早期使用很可能加重失眠,因此,当前如何正确利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失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随着西医疗法的发展,激素替代疗法开始在失眠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最为常用的就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主要由5-羧色胺代谢产生,如果缺乏5-羧色胺,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合成,但是关于该种疗法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3 中医对失眠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认为失眠病机是由于气血的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临床症状。

中医药有辨证论治和个性化治疗的独特优势。

在失眠的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方法。

虚症治法应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实证应清火化痰,消导和中。

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用六味地黄丸和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痰火内扰用温胆汤;心肝火旺用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丸;胃气不和用保和丸;心脉瘀阻用血府逐瘀汤。

4 结语
总之,总之,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中西医治疗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只有注重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加强自我调节,适当运动,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来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才是治疗失眠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岩,周凤翔,陈嘉峰. 失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01)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02)
[3]杜艳丽. 浅谈右佐匹克隆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03)
[4]陈成辉,潘艳琳,苏丽平,陈肖虹,何丽芳. 失眠的治疗药物疗效与应用策略[J]. 海峡药学. 2014(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