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8 R 8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0 60 7 ( 0 2 1 - 0 5 O 1 0 — 9 9 2 1 ) 50 6 一1 股 骨 头 坏 死 也 叫早 期 股 骨 头坏 死 或 股 骨 头 无 菌 性 坏 死 , 因 其 主 要 病 理 系股 骨头 血运 受 阻 , 受 破 坏 而 引 起 的头 部 骨 质 缺 遭 血 。其 治 疗 也 由 最初 的 单 一 药 物 或 手 术 简 单 治 疗 进 展 到 包 括 人 工 关 节 置 换在 内的 多 种 系 统 治 疗 之 中 。但 总 体 看 来 , 术 疗 手 法 因其 痛苦 大 、 复 期 长 、 限 性广 、 期 效 果 不 好 等 而不 被 众 恢 局 远 多 患 者 所 接 受 。 近 年来 , 内 中 医应 用 的 内病 外 治 的 理论 和 内 国 服 中药 的方 法 对 股 骨 头 坏 死 开 展 了 大量 的研 究 , 积 累 了 丰 富 并 的经 验 ,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本 文 具 体 探 讨 了手 术 结 合 中 药 早 取 期 股 骨 头坏 死 的 临 床 效 果 , 报 告 如 下 。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择 21 . 选 0 0年 2 到 2 1 月 0 1年 1 2月 我 院 收 治 的 早 期 股 骨头 坏死 患 者 4 O例 , 选 标 准 : 龄 在 1 ~ 8 者 ; 入 年 8 O岁 能 积 极 配 合 , 成 临床 观 察 者 ; 规 检 查 无 明显 异 常 及 明 显 心 脑 完 常 肾及 凝 血 功 能 异 常 者 ; 组 病 例均 经 过 X 线或 C 检查 或 MRI 本 T 检 查 确 诊 。其 中男 性 2 2例 , 性 1 女 8例 。年 龄 2 ~ 8 6 0岁 , 均 平 (O 6 2 2 岁 。右 侧 2 4.士 .) 2肢 , 左侧 1 8肢 1 2 方 法 : 有 患 者 采 用 人 工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手 术 治 疗 , 身 麻 . 所 全 醉 , 侧 卧 位 , 大转 子 为 顶 点 , 性 分 离 臀 大 肌 纤 维 , 露 髋 取 以 钝 显 关 节 后 侧 及 大转 子 。切 开关 节 囊 , 露 髋 臼和 近 端 股 骨 。 清 除 暴 异 位 骨 化灶 , 露 髋 臼后 , 据 测 量 大 小 安 装 假 体 并 以试 模 复 暴 根 位 和 调 试 , 规 放 置 引 流 。加 用 自拟 中 药 水 煎 剂 治 疗 , 方 :I 常 组 川 芎 1g 川 续 断 1 g 狗 脊 1 g 桑 枝 1g 独 活 1 g 地 龙 1g 土 0 、I 0、 0、 2、 2、 0、 鳖 虫 1g 仙 灵 脾 1g 鹿 衔 草 1g 骨 碎 补 1g 秦 艽 1g 生 草 0、 5、 2、 0、 0、 5 。1天 1付 , g 口服 , 日分 二 次 服 。 治疗 1 星期 。 每 个 l 3 观察 指 标 : 察 手 术 时 间 和术 后 并 发 症 发 生 状 况 。 随访 _ 观 3 月进行功能评价 , 个 按人 工髋 关 节 置换 术 Har 评 分 标 准 。 ri s 1 4 统计 方 法 : 用 S S 1. . 采 P S 9 0软件 进 行 统 计 处 理 。Har 评 rs i 分 对 比采 用 t 验 , 检 P<O 0 代 表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5

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研究

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研究

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研究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策略,在失眠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和西医角度探讨失眠的病因与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一、中医视角下的失眠治疗策略1. 中医病因辨析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如情志困扰、脾虚不运等。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治疗失眠应根据其病因辨析,从整体上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2.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采用草药疗法治疗失眠,如黄连煎剂、天麻片等。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治疗中。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二、西医视角下的失眠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西医常采用药物治疗失眠,如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产生依赖和药物副作用。

2. 认知行为疗法西医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通过认知和行为上的调整来改善失眠。

疗疗程中常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法等,改变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建立健康的睡眠行为模式。

三、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1.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综合利用中药和西药治疗失眠,以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选取中药,并与西药相结合,达到调节身体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

2. 中西医结合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中西医结合失眠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增加对治疗的积极性。

3. 饮食及生活规律调节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还包括饮食及生活规律的调节。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适当的进行运动和放松活动,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综上所述,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失眠治疗策略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饮食及生活规律调节等手段,综合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 ,这篇文章值得一看通常而言临床将失眠定义为一种存在睡眠障碍或失去睡眠能力的病症,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会诱发各种问题,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大。

长期失眠被称为失眠并或失眠症,人体的休养和自然修复的过程均需通过睡眠来完成,因此,长期失眠的患者应对自身病症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失眠?失眠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一、什么叫失眠?失眠是睡眠质量与失眠时间无法满足人体正常需求,并对日间社会功能造成影响的主观体验之一。

失眠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上,或夜间觉醒次数在2次以上,或睡眠质量差,多梦、浅眠,或凌晨早醒。

(二)总睡眠时间短于6小时。

(三)次日清晨有精神不振、头昏、乏力、嗜睡等不适感。

如果满足上述三条表现,那么便可以认为患有失眠症。

二、失眠的分类有哪些?(一)长期性失眠症长期性失眠症指患者每周有3天以上的时间处于失眠状态,而且持续时间在30天以上,临床将这种情况归为长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是一种疾病表现,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二)偶尔失眠偶尔失眠也称之为一过性失眠,该症状指患者短时间内的其余时间均可正常睡眠,仅有几天时间出现失眠情况,引起该症状的机制通常是由于患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患者可以不用治疗或服用催眠药物。

三、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虽然失眠症不属于器质性病变,但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与影响,较器质性病变更严重。

(一)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进而会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二)长期失眠会对人的情绪、注意力、精力等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对于以开车为主要作业的人员来说极为危险。

(三)长期失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与身体素质下降,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速衰老。

(四)失眠还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或加重因素;还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疾病、反流性食道炎等病症;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耳鸣、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神经性皮炎、脱发等皮肤病;造成女性月经紊乱、不孕,男性前列腺炎、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增加恶性肿瘤患病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1 诊 断标准 . 2
1 统 计 学 方 法 . 7
1 . 西医诊断标准 .1 2
参照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 制定的 《 中
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国精神病分类 与诊断标准(C M一 一 )19 C D 2 R )9 6年修 订标准 中失眠 ) 症诊 断标准制定 : 1有失 眠的典型症状 , () 以睡 眠障碍为几 乎唯
维普资讯

中医中药 ・
2 0 年 l 月第 4 卷第 1 期 07 0 5 8
中 医 西 结合治 眠 疗失 症疗效观察
钱 惠峰
(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神经 内科 , 江苏苏州 2 5 0 ) 10 3
【 摘要】目的 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 眠症 的效果 。方法 7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照组 3 例 , 9 对 9 口服艾 司唑仑 l g每晚一 m,
依据 19 9 3年 国家卫生部 颁布 的 《 中药新 药临床研究 指导 原则 》】 , 口 判定 分级如下 。临床 痊愈 :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 问睡
眠时间在 6 h以上 , 眠深沉 , 睡 醒后精神充 沛。显效 : 睡眠 明显好
成两组 , 中治疗组 4 其 0例 中, 2 , 1 ;年龄 4 男 2例 女 8例 4—8 5 岁, 平均年龄 6 . ; 43岁 失眠病程 3个月 一2 , 0年 平均病程 29年 。 .

2 结果
两组睡眠( P<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 5
表 1 两组睡眠改善疗效比较 ( 例)
的症状 , 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 眠 , 包括入睡 困难 , 易醒多梦 , 晨
醒过早 , 醒后 不能再睡 , 醒后感 不适 、 疲乏或 白天困倦 ;2 上 述 () 睡 眠障 碍每周至少 发生 3次 , 并持续 1 月以上 ; 3失 眠 引起 个 () 显著 的苦恼 或精神活 动效率下 降 , 或妨碍 社会功能 ;4 不是任 ()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变化,失眠症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失眠症患者入睡困难,睡眠质量较低及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睡眠质量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求,对人们日间工作状态及生活状态产生影响,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

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展开以下分析。

一、失眠症失眠症(见图1)是持续性难以入睡疾病,患者对睡眠不满意,表现为睡眠障碍。

失眠症可独立发生,也可与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合并发生。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及生活调理、药物治疗。

失眠症能分为慢性失眠症及短期失眠症等类型,慢性失眠症是持续3个月以上失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失眠症的发生率随之提升,女性发生失眠症的概率较高。

发生失眠症与人们不愉快的生活及焦虑情绪等存在联系,失眠症患者主要表现便是入睡困难或者早醒,患者白天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

失眠症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快速入睡,使患者睡眠质量改善,让患者有足够的精力工作。

图1失眠症二、失眠症的中西医治疗在中医领域中,失眠症属于不寐范畴,古今中医理论中对失眠症论述较为丰富,多数医学者认为失眠症分为虚证与实证。

心作为统领五脏的根本,若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睡眠则正常。

若表现为虚证,患者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且坐卧不安。

若为实证患者在外界风险邪毒影响下,心神受扰,夜不能寐。

中医理论中认为人的觉醒情况及运动关系密切,失眠症发生与阴阳失调及阳盛阴衰存在联系。

西医领域中,失眠症与生活节律存在关系,生活不规律导致褪黑素分泌,在夜间大量分泌褪黑素后,人体生物节律改善,神经功能随之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γ-氨基丁酸含量与人们觉醒相关,该元素作为中枢神经抑制剂,可达到催眠及镇静功效,使大脑兴奋度降低,失眠患者体内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较低,因此,睡眠状态不良(见图2)。

图2长期失眠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采取教育及药物治疗,常见药物是巴比妥类,对人体脑干产生反应,改善人体呼吸功能及睡眠功能。

巴比妥类药物对人体阻塞通路进行疏导,减轻患者兴奋度,使患者安稳进入睡眠状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 例患者随机的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

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PSQI 的评定方面,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PSQI 中各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标签:温针灸;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诊并符合中西医不寐(失眠)的诊断标准的60 例患者,根据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其中男13例,女17 例;病程最长26周,最短6周;年龄最大62岁,最小23 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病程最长24 周,最短5周;年龄最大65岁,最小22岁。

2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x±s)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病程治疗组3013/1747.12±10.868.23±3.21对照组3012/1847.48±10.358.45±2.65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确立中医诊断标准、证候标准与失眠轻重分级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科协会所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心理生理性失眠诊断标准中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确立西医诊断标准[2]。

全部病例均符合:①上述失眠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中医证候属心脾两虚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版),其中不寐属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失眠 症疗 效 观 察
侯 合 云
( 阳市龙安 区东风乡卫生院 , 安 河南 安 阳 4 5 0 ) 50 0
【 摘要 】目的
B组患者采 用艾 司唑仑 与奔豚汤 ( 水煎 服 , 日 每
选择 9 4例 临床 确诊 失眠 患者 , 其 分为 A、 。 将 B 2组 平均每 组
状缓解 时间明显早于 A组 ; 治疗方案 实施结束后失眠症状再次
复发 率 明 显低 于 A 组 。结 论 运 用 中西 医结 合 方 法 治 疗 失 眠
症 临床 效 果 非 常 明 显 。
完全恢 复正 常或 能够 维持在 6h以上 ,睡 眠质量非 常理想 , 醒 后精力 充沛 ; 效 : 状基本消失 , 显 症 睡眠质量有 明显改善 , 睡眠 时 间延长 3h以上 , 睡眠深度也 明显增加 ; 有效 : 症状有所减轻 , 睡 眠时间延长 程度不 足 3h 无效 : ; 睡眠情 况没有 任何改 变目 。 1 统计学方法 . 4 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 , 数资料采用 计
4 例 。A 组 患 者采 用 艾 司唑 仑进 行 治 疗 ; 7 B组 患者 采 用 艾 司唑
1 , 剂 每天分早 晚 2次服用 ) 联合进行治疗。对治疗后 2组患者
的失眠症状改善情况 、 院接受治疗 的时间 、 眠症状缓解 时 住 失 间、 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并 发症情况及治疗方案实施结束后 失眠 症状再次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分析 。
( 收稿 日期 :0 2 0 一 6 21—3o )
之气不能输 , 乃致合污下降而下利 。 谓“ 所 湿胜则濡泄 , 泄泻者 , 水湿所 为也 ” 。朱丹 溪幼科全书谓“ 凡泄泻 皆属于湿” 。所谓“ 脾 土强者 , 自能胜湿 , 如土虚不 能利 湿 , 风寒 与热 , 则 皆得 干之 而 为病” 小儿肠 胃嫩弱 , 。 因解脱逢风冷 , 哺不消而变吐利。 乳 北宋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79例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79例效果评价
山 石 职 互 压 亏 陀 亏 搪 2 0 1 3 年 第2 3卷 第 2 期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C o n t i n u i n g Ed u c a t i o n Vo 1 . 2 3 No . 2 2 01 3
Me d i c i ne
CHEN Ho n g
( 1 0 9 H o s p i t a l o f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T a i y u a n 0 3 0 0 0 6 , S h a n x i ,C h i n a )
[ A B S T R AC T]O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i n s o m n i a t r e a t e d b y t h e c o m b i n e d t h e r a p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
[ 中 图分类 号 ] R 2 5 6 . 2 3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i - 0 1 2 6( 2 0 1 3) 0 2 00 - 4 3 02 -
Ef f e c t Ev a l ua t i o n o f 7 9 I n s o m ni a Ca s e s Tr e a t e d b y Tr a d i t i o n a l Chi ne s e a nd W e s t e r n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M e t ho d s:1 5 8 c a s e s i ns o mn i a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Bo t h o f t h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障碍、抑郁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抑郁评分评定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降低抑郁评分,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运用。

标签:中西医;失眠;睡眠障碍;抑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失眠患者越来越多[1]。

已往对于失眠患者主要采取西药治疗,但其临床效果并不显著。

我院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收治的50例失眠患者采取中西药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10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睡眠不足,入睡困哪,易醒。

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8±3.5)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
2.5±0.6)年。

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6.4±4.0)岁,病程0.6~4.2年,平均病程(2.7±0.8)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口服脑蛋白水解物13mg,3次/d,治疗周期大约4w。

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前1w口服脑蛋白水解物13mg,3次/d。

同时结合西医治疗,①针刺疗法:此方法应用广泛及久远,其应用毫针刺,可分为辩证取穴或特定取穴法。

②推拿疗法:此類方法比较普遍,主要配合针刺疗法,对人体头部穴进行按摩。

③耳穴疗法:主要用于耳穴贴或耳穴针刺法,按压4min/次,按压5次/d,睡前按压时间可稍长些。

西医进行治疗4w。

4w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抑郁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情况。

睡眠障碍及抑郁评分分别采取睡眠障碍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量表评分细则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障碍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评定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5d、第10d、第15d评分分别为(10.2±5.6)分、(7.9±4.8)分、(8.2±6.0)分。

对照组患者第5d、第10d、第15d评分分别为(1
3.7±6.3)分、(11.3±5.0)分、(12.4±6.1)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5d、第10d、第25d睡眠障碍评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为(38.5±5.0)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45.5±4.3)分。

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5
3讨论
西医认为失眠主要与生理及心理因素有关,主要是指患者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持续的睡眠状态,导致的睡眠不足,不能达到正常的生理需要而影响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2]。

患者主要以难以入睡、易醒、多梦、疲倦及白天困倦等症状。

以每周发生3次,以持续1个月以上即可确诊[3]。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长期服用药物,但相关研究发现,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其长期的临床效果并不显著,且易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及耐受性,甚至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及记忆力[4]。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与自身的情绪、饮食及心胆虚怯等其他因素有关。

其主要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身体的阴阳失调,其发病部位主要是心肝[5]。

在中医方面治疗失眠患者,其方法有很多种,如:针刺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电针疗法、耳穴疗法、熏蒸疗法等等。

其可以选择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改善患者是睡眠状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5d、第10d、第25d睡眠障碍评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降低抑郁评分,提高其治疗效果,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75.
f[2]王雷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46-57
[3]刘连续.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67-170.
[4]周艳丽,杜彩霞,高希言.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40例[J]中医研究,2009,22(4):56.
[5]蔡经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效果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7):70-71.编辑/许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