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
江西南昌最美10大古村落,物华天宝之地古韵传承千载

江西南昌最美10大古村落,物华天宝之地古韵传承千载江西,南昌。
古有洪都、豫章之称,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又有“物华天宝”之美誉,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八一南昌起义”,使她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驰名天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昌最美10大古村落,寻觅物华天宝之地千载古韵传承。
1.安义千年古村群安义千年古村群位于安义县石鼻镇,它算是南昌规模最大、最为大家熟知的古村群了。
安义古村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组成,呈三角形分布。
三个村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并以“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园风光、最有古郡风韵、最有乡村风貌”的“四最”特点,跻身江西“十五”生态旅游行列。
2.三江镇前后万村前后万村位于南昌县三江镇,原是北宋神宗年间古兵部尚书万迪公因金兵攘扰,护送隆佑太后南迁,在隆兴遇后唐八世祖解公八世祖,家属留下,居于隆兴郊外的板湖,后又迁至现在的后万村址,迄今800多年。
世代文风蔚盛,人才辈出,据万氏族谱记载,北宋至元、明、清朝代,后万村族人共考取进士15名、举人17名、贡生44名,国学生70多名,秀才142名。
村中古迹很多,现在的老宅约有61幢,大多数是明、清的建筑,也有少量民国时期的建筑。
3.架桥镇艾溪陈家村进贤县架桥镇艾溪陈家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与安义古村、新建汪山土库是各有千秋。
穿行其间,宛如回到明清,感受着500年前的兴衰起落。
自明朝陈氏始祖建立“义门世家”坊起,陈家村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明清两代,全村共出10名进士,现存46幢近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匾额多达23块。
其中的东庄园“云亭别墅”与西庄园“羽王岑山馆”建筑群,即为清代后期留下的建筑艺术文化遗产,云庭别墅是中国”别墅“这一词语的最早出处。
这里古建筑雕刻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是一幅多彩多姿展示赣地历史民俗民情的画卷。
4.文港镇曾湾村曾湾村在进贤县文港镇,村前有村庄巷门牌坊3座,为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吴为谦家族而建。
浙江绍兴最美15处古村落,古越山水风情别样静美

浙江绍兴最美15处古村落,古越山水风情别样静美浙江,绍兴。
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绍兴的周边,还私藏着15处美丽古村落,一起来看看1 东澄古村上虞岭南乡,东澄古村,居于覆卮山千年古梯田入口处右侧。
这里民风醇厚古朴,街巷曲折宁静,白墙黛瓦掩映,更难得的是异常地干净,野静风清,组成了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
东澄村位于上虞最高峰覆卮山之上的古村落,上有世纪冰川,下有千年梯田,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更是美不胜收。
驱车沿着山路蜿蜒向上,开进这座被群山围绕的美丽山村,一幅幅原生态的乡村美景图跃入眼帘。
东澄古村刚好位于覆卮山梯田入口处,背倚层层梯田,地形开阔而空旷,气势很大。
著名的冰川石浪,就在覆卮山半山腰上:三条由重重叠叠、浩浩荡荡的巨大鹅卵石汇成的石河,呈“川”字形排列,蔚为壮观。
海拔380多米的东澄村,千百年来,山民一直以石为邻,依山为伴。
民居往往是就地取材,极富特色。
村口的广场上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
东澄村四周环山,背靠覆卮,第四纪冰川在这里留下遗迹,还有千亩千年梯田静静守候,石浪、石屋、石路、石梯田是它的最大特色,显出古村落不同凡响的历史底蕴。
走进东澄村,当地村民自己用石头垒起的房子格外醒目,村民们说,住在这种房子里冬暖夏凉。
依山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旧旧的瓦、粉白的墙、朴实的村民,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自然。
2 五夫村五夫老街为出名。
位于现在的驿亭镇五夫村,而早前,五夫是作为一个“镇”存在的。
据《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记载,宋代以前,上虞只有一个镇,那就是“五夫镇”。
伴随着五夫的几度兴衰,五夫老街也几经繁华与萧条。
经过历代的发展,五夫古建筑到上世纪已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阁、二寺、三庵、四庙、五祠堂、六墙门、七桥、八牌轩、九井、十弄堂。
钟灵毓秀生态地 神奇浪漫织女洞

钟灵毓秀生态地神奇浪漫织女洞——沂源县织女洞省级森林公园风景片解说词“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
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王松亭游览织女洞时留下的诗句,诗中充满了对当地优美自然风光的由衷赞美。
在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的沂源县,有一处“在天成像、与地成形”的稀世奇观,那就是因“牛郎织女传说”闻名于世的牛郎织女风景区。
牛郎织女景区的核心园区——沂源县织女洞省级森林公园,就坐落在这里。
织女洞森林公园位于沂源县中南部,面积约5300亩,森林覆盖率92.7%,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淄博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公园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著名的爱情文化发源地—牛郎织女景区为核心,东西绵延20公里,南北1.5公里,线路长、景点多、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450余种、低等植物130余种、野生动物210余种。
公园核心景点—牛郎织女景区的地貌特征逼真显现了“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与地成形”的奇观,是“牛郎织女传说”目前在国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化遗存,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园区内主要景点有织女洞、牛郎庙、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情人谷、织女泉、叶籽银杏、祈愿阁、九重塔、无生殿、玉皇阁、八路军兵工厂遗址等人文景观和各种石刻碑林。
其中织女洞在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于2010年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为馆藏同一主题(爱情)邮票最多的博物馆。
公园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完美地融合了森林生态、民俗风情、历史古迹、特色物产等各类资源要素。
公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92.7%,野生资源十分丰富。
这里山青谷幽,树木繁茂,花团锦簇,松柏凝翠,枫栎添彩。
这里植被丰富多样,有柏、松、栎、银杏、卫矛、合欢、山榆等木本植物和黄芩、何首乌、益母草等草本植物72科,303种。
宁波大岭古道景点介绍

宁波大岭古道景点介绍
宁波大岭古道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路线。
以下是对宁波大岭古道景点的介绍:
1. 大岭古道起点:大岭古道的起点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柴桥镇,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拱门,标志着古道的开始。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2. 历史意义:大岭古道是古代宁波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通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它曾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要道,见证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3. 风景名胜:沿着大岭古道行走,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道路两旁是茂密的山林和田园风光,有时可以看到古老的农舍和村庄,颇具田园诗意。
4. 古道遗迹:在大岭古道上,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
例如,古老的石桥、石碑、碑亭等,这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探索古道文化的重要景点。
5. 徒步和户外活动:大岭古道是徒步和户外活动的理想选择。
沿着古道行走,可以感受到宁静和宜人的环境,同时锻炼身体,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6. 文化体验:除了自然景观,大岭古道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你可以参观当地的村落,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
游览大岭古道时,建议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带上足够的水和食物。
此外,为了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请遵守当地的规定和道德准则。
请注意,上述介绍仅为一般性概述,具体的景点和体验可能会因
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前往大岭古道之前,建议您进一步了解最新的旅游信息和当地指南。
大岭村景点简介

大岭村景点简介
大岭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北部,占地面积3.5736平方千米。
这个村庄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的代表,同时也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一员。
大岭村被誉为广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广州市首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和广州市首批旅游文化特色村,更于去年底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走进大岭村,你将会看到始建于南宋,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古村风貌。
这里的街巷悠长,白麻石街道通向水乡,石桥、古塔、祠堂、门楼、牌坊等古迹环绕,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村的历史变迁。
此外,这里还保留有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多达112处,包括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显宗祠、始建于宋代的陈氏大宗祠和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两塘公祠等极具岭南特色的古迹。
例如,显宗祠的墙壁由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垒就,历经500年的风雨,蚝壳依然坚固;两塘公祠门口的菩提树已经见证了600年的风云。
这些都让大岭村显得古朴而厚重。
总的来说,大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值得您来此探寻历史的痕迹,体验古老的生活气息。
伟人故里古镇江湾

伟人故里--千年古镇江湾龙脉——婺源,犹如水中静女。
其文化性格缘自“徽州,民间属号“龙”江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
自宋至清,这里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和一代伟人江泽民。
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选入《四库全书》。
千年古镇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由东而西蜿蜒流过。
这里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构筑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江湾是一方风水宝地,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绿茶、雪梨久负盛名。
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孕育出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有25人,是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保存完好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一九二四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拆毁。
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
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为国内所罕见。
敦崇堂敦崇堂又名中宪第,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清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宅第,是一组坐北朝南横向布局的徽派建筑,店堂、落轿厅、会客厅、正屋厅,四间横向相连,各有大门出入,又以内门相通,后为花园,建筑之气派,充分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富有。
正屋为一脊两厅,双天井,两层楼建筑。
由东侧开大门出入。
钟灵毓秀 醉美仙居

钟灵毓秀醉美仙居钟灵毓秀,醉美仙居,是对浙江省温州市仙居县的最好概括。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仙居县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县内有雄伟壮丽的仙居山,这是中国南方名山之一,素有“南天童话王国”之美誉。
仙居山拥有壮丽的山峰、奇特的岩石、清澈的溪流,处处看到的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登上仙居山的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仙居县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仙居县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千岛湖、大龙湫、鹰嘴奇石等,都是旅游者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仙居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仙居县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道教文化之乡”。
仙居县内有众多的道教庙宇,如道观、观象台等,其中以九宫山庄最为著名。
九宫山庄作为道教的圣地,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
仙居县还有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如大塘古村、东茂街、舍堂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了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仙居县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仙居县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仙居县的龙船文化。
每逢端午节,仙居县的龙船比赛就会举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赛。
龙船比赛是以纪念古代爱国将领屈原为主题,同时也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民间传统活动。
龙船比赛的气氛热烈、炫目的龙船和各个队伍的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仙居县还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仙居的特色小吃有仙居肉馄饨、石桥炒饭等,这些小吃口味独特,制作精细,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仙居县还是鱼子酥的故乡,鱼子酥是一种口感酥脆的传统糕点,制作精良,十分美味可口。
皖南最美十大古村落

皖南最美十大古村落1. 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被誉为中国画里的“圣境”。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徽派建筑为主,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漫步宏村的古巷,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2. 西递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漳村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西递村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明珠”。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古巷里,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中。
3. 塔川塔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大源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塔川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徽派特色,村中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漫步在古老的街巷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4. 西溪西溪,位于安徽省歙县西溪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西溪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以水墨山水为主题,呈现出一种千年传统的古风。
古老的石板街道、斑驳的青石墙、古朴的木质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5. 婺源婺源,位于安徽省上饶市婺源县,是一座秀美的古村落。
婺源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以徽派建筑为主,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漫步在婺源的独特街巷中,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6. 安阳村安阳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镇,是一座古老而迷人的村落。
安阳村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被誉为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一。
宁静的村庄、曲折的小巷、古老的建筑,勾勒出一幅古代农村生活的画卷。
7. 石城石城,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石城村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以明清建筑为主,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明珠”。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漫步,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
8. 徽州徽州,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大源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徽州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以徽派建筑为主,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之一。
漫步在曲曲折折的小巷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
大岭村依菩山之阳环山而建,三面河涌,玉带河贯穿全村,村落整体上沿玉带河和菩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民居在菩山和玉带河之间呈半月形分布,正所谓“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
”正因为村依菩山因此大岭村原名菩山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建大岭圩,从此得名为大岭村。
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广州府番禺县除管辖广州城内外街区外,另设5个巡检司,总共管辖6都(司)78堡131鄙569村,大岭属茭塘司署大岭堡。
民国时期改设区乡,大岭属第三区。
建国至今属石楼镇,包括下村、上村与龙漖三个自然村。
2 0 0 2年大岭村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2 0 0 7年大岭村成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根据历史记载,如今大岭村的陈氏和许氏迁移至此地的年代几乎相同,大约在南宋高宗至绍兴年间,因此,大岭村开村时是由陈氏和许氏共同开发的。
大岭开村以来,重视文教,文化底蕴深厚,据大岭村陈、许二姓的族谱记载,南宋至清代,大岭共出过探花1名,进士34名,举人53人,其中入选番禺县志列传记载的就有十多个人。
至今已近900年历史的大岭村内留存的古塔、祠堂、门楼、牌坊、石巷等等古迹赋予了这座古村古朴与厚重的气息,诉说着了大岭村在悠悠岁月长河中辉煌史。
许氏与陈氏两大开村主迁入大岭村始末据大岭村志,许氏家族是大岭村的开村主之一,而且早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约1119——1139年)就迁居到大岭。
许氏原籍浙江省绍兴府,据传许氏有一个女儿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被册封为皇后,“兄凭妹”的哥哥也被调派到广东的南雄为官,进了皇宫的皇后因为思念家乡便归来探亲。
未料到宫里的太监竟然诬陷她跟兄长串通谋反作乱。
皇帝误听谗言,龙颜大怒,降罪于许家,为了躲避这样飞来横祸,许氏不得不举家迁徙。
又根据许氏在大明正统四年所称的,其祖先在南宋时期迁徙广东而居。
因此,许氏很可能是在两宋之际因受北方金兵的威胁,而跟随广大中原移民包括官僚在内的宋代政权步步南迁而来。
可能与大多数中原移民一样,许氏家族先在与江西接壤的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定居,在珠玑巷后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迁入珠三角地区,最终落户大岭,大岭的许氏始祖星朗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许氏家族到了大岭后便与其他氏族共同开发大岭村,可谓一波三折才孕育了这座千年古村。
保昌县(今南雄县)位于粤北,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在移民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的很多移民就是由大庚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州的交通要冲。
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自两汉到唐末的数次北民南迁过程中,珠玑巷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两宋再次掀起的移民高潮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徒岭南腹地,落脚珠江三角州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不仅是许氏祖先,就连大岭村陈氏的先祖最初也是由于战乱迁徙到珠玑巷。
《陈氏族谱》记载:“(江西) 始祖讳晖,唐昭宗时登第官宦,大理寺评事原名徽,因避杨行密之乱改名晖,自金陵徙居(江西) 和柳溪古巷……”,“保昌君讳轼字彦约,乃唐时评事公,晖祖之九世孙,积中公之次子也,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任南雄路教授守臣,以文学擢保昌县尉,原配曾氏生三子:晦叔,宏( 弘) 叔,华叔……继娶庶祖妣增城吴氏生四子:世宁、世清、世昌、世盛。
”原来,大岭村的祖先是岭北的“品官之家”,据说早在唐末,陈氏家族的祖先陈晖因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终于在唐末昭宗时期金榜题名,官至大理寺评事。
其实陈晖原名叫陈徽,在朝为官时恰逢杨行密之乱,当时的江苏可谓首当其冲,百姓们因为战乱饥不果腹。
为了躲避战乱,陈徽从此改名陈晖,并由江苏南京迁移到的江西泰和柳溪古巷,因此大岭村的陈族把此地作为本族的发祥地,还把祖祠命名为“柳源堂”以示纪念。
陈晖在柳溪古巷定居之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其九世孙彦约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彦约也功成名就,于北宋仁宗癸亥(公元1023年)奉命到广东南雄县教谕,后晋升知县。
他在家乡娶了妻子曾氏生了三个儿子,可惜第一任夫人曾氏早逝,于是又娶了增城的吴氏,生了四个儿子。
彦约年老退官之后,与儿子华叔仍然留在南雄,妻子和其他的儿子返回江西故地。
华叔跟父亲在此长居,其后代遗庆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道美,道诚,道通。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间,金军步步南进,战火纷乱,民不聊生,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继续一直往南迁徙,珠玑巷的居民也继续南下迁移到珠三角地区。
遗庆也是在南宋初年(约1127——1131年)从珠玑巷避乱南来到了大岭凤翔里,从此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庄氏家族与大岭村的渊源大岭村内有一村叫龙漖村(又名“荔枝岗”),1952年并入大岭村,成为大岭村重要的组成部分。
龙漖村以庄姓为主,追溯庄氏家族的祖先也是名门望族。
据说庄氏家族的祖先庄森祖籍河南中州汝宁府固始县人,庄森公,字文盛,行一郎,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在唐朝末期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中了进士甲榜,从此仕途畅达,任黄门都监,还被派往广东担任广州都督刺史。
唐末潘镇割据,内政腐败,目睹世风日下,大唐气数已尽的森公后来便退官归隐田居。
也许是由于战乱,公元885年森公的兄弟王潮、王审知迁居福建,哥哥王潮不幸早逝,弟弟王审知在泉州桃源里善定居下来,在此繁衍生息,独霸一方,自立为闽王。
出生名门的森公的后人不负祖先的荣耀,在宋朝年间英才辈出,入朝为官者不在少数,并且都为忠义之士,即使宋朝眼看就要被元军所灭,庄氏家族依然对宋朝忠心耿耿。
据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森公的后人感激先祖深受皇恩浩荡,不惜倾尽家财保护逃亡中的末代皇帝。
并且族中的有识之士还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军,可惜因寡不敌众,兵败江西汀泽津,以身殉国。
随着元军的步步南下进攻,森公的后人不得不举家搬迁,散入广东各地定居,现在龙漖村的庄氏就是森公的后裔,具体情况无从考究。
只知在明朝宣德年间(1246——1435年),庄氏从东莞福永迁入大岭村,当时在村前有一条蚝涌长满了大量的蚝,庄氏祖先便在这里定居以养蚝为生。
大岭村姓氏的分布和关系历史上,大岭的三大姓氏为陈、许、庄,但是除此以外,大岭村还曾有马、洪、曾、郑、何、刘等族群居住。
据说许氏的祖先星朗以许地街一带为居住点,许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家子弟,还建了四家祠堂,不过因为战乱而不存,现在的许氏宗祠是1999年重修的。
许氏虽为最早的开村主之一,不过其后代留居大岭村的并不多,很多人因生计所迫远走他乡,现在许姓人家在大岭已是小宗族了,因此许地街现在也有不少陈姓居住。
庄氏主要分布在龙漖村;陈氏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散居大岭村各处;洪姓、郑姓居住团埠头一带;刘姓、马姓居住在马山岗一带;曾姓居住在中约曾园一带;何姓居住在河埠头一带;刘姓居住马山偏东地名“刘庆孙”一带。
历史上洪、郑、曾、马、刘都已经迁走,明洪武八年(1375年)广州左卫官兵以及移民到番禺屯田开村,其中岳溪、应塘就在大岭附近,何姓也转迁到西邻的岳溪村居住。
另外,大岭还生活着一部分是太公以前的奴隶,实际上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曾存在的世仆,即“宗族奴隶”,这些人有的已加入陈姓,有的仍保留原来姓氏。
另有些是解放后人住大岭的,个别是随母回大岭居住的。
此外,在大岭社围曾棚,原有水上人家原住岳溪围仔,民国期间落籍大岭。
近代广东地区居民有不少漂洋过海谋生计的华侨,大岭村也不例外,至2004年,大岭村有华侨、港澳乡亲1215人。
由于一个地方存在众多不同姓氏的人家,因此处理好个族群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陈、许曾经都为大岭村的大宗族,也是约在同一时代最早迁居大岭村的,也许是因为饱受战乱之苦,陈、许两家的先辈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于是相约和平共处。
从陈、许两家清代所立的碑文可以看出,“启看我大岭乡陈许二姓纲族而居,历数百余年如同一家,相安无异。
今为保存土地物业以免他日凋零,合议计划特出此禁约:凡我乡内屋宇及墟铺地盆不得典买与外乡人世。
如系拆毁砖瓦木石,亦不能卖出外乡……如有不肖子侄私自与外乡人订价变卖者,查出定即革胙出族,罪及儿孙,永不能复胙。
如做中人系我乡人者,亦照此办法。
”这段碑文透露出几方面的信息,碑文中说到陈许二姓历数百年如同一家,可见两家祖先一直和平共处,没发生重大的矛盾或者冲突;为了保护两族共同的经济利益(一般是土地物业),还结成了的联盟关系,可见大岭村的开发离不开族群之间的和平共处。
大岭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现在大岭村东南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亭,于1996年12月建造是为了纪念大岭村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史迹及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据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番禺等地相继沦陷,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当时的大岭村是抗日游击区之一。
1939年5月番禺地区俊杰抗日同志社在大石留春园成立,大岭村群众积极参加,并成立了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乡分社,陈超任主任,开展抗日宣传,组织起民众抗日自卫队。
1940年底,大岭村建立起中共大岭村党支部,并加强了对抗日自卫队的领导,吸收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发动青年参军参战。
这些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先后有14人在不同的战场上光荣牺牲。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大岭村,其青年才俊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悲歌。
从开村至今已近900年的大岭村,历尽各种变迁,但始终书香不绝,人才辈出,不仅在古代王朝时期独领风骚,在抗战时期一样为了保存国家和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大岭村保存了大量岭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映衬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