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诗歌

合集下载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艾略特(1888-1965)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

1908年开始创作。

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

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艾略特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

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籍。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

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

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现代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流派现代诗歌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新潮流,它的出现以及不断演变的流派给传统诗歌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流派。

一、象征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

它追求通过符号和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宇宙真理。

这种诗歌形式常常是模糊和多义的,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季节》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他通过描写四季的变化,表达了人类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沉浮,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奇妙共鸣。

二、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诗歌流派。

这种诗歌形式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批判,注重表达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突。

表现主义诗歌通常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反叛的力量。

德国诗人乌特的《尖叫之夜》是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他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夸张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充满压抑和痛苦的世界,展示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和困境。

三、超现实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试图在诗歌中超越日常现实,探索潜意识和想象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诗歌常常采用离奇的形象和语言,打破常规的逻辑和结构。

法国诗人布列东的《自动诗》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他将无意识的文字随机组合,用一种毫无逻辑的方式表达意识流和梦境,使读者体验到超越常规思维的奇妙感觉。

四、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拒绝传统诗歌的规范和限制,试图打破诗歌的边界,并融入其他艺术形式和媒介。

后现代主义诗歌通常以碎片化、混乱和多样性为特点。

美国诗人艾舍伯里的《太阳四分之三》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他将诗歌与视觉艺术相结合,通过排版和图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使诗歌成为一种更为多元和开放的媒介。

总结:不同的现代诗歌流派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通过诗歌这种媒介去探索个体内心的世界以及社会的现实。

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的区别

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的区别

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的区别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他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从这点上来说,诗情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时候的梦境极其相似.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对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重视首先,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在他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其次,瓦莱里指出了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的构思过程,”不仅是我所说过的那个'诗的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要有许多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指出”'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和诗剧《心愿之香》、《幻泉》、《胡立痕的凯瑟林》、《1916年的复活节》等,论文被收入《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等书中.象征的内涵和象征主义美学风格提出诗歌的”隐喻符号“与象征的”玄想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被编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其意思是,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也就是说,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体系化的,象征是隐喻的体系.隐喻与象征的区分:认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这就是说,(1)象征具有隐喻性,或隐喻是象征的基础;(2)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和动人.关于象征的内涵,他说:“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这种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而且,“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因此,叶芝认为,“诗歌感动我们,是因为它是象征主义的.”叶芝还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不满足于表现外在世界,而要使诗“显露它心中的图画”;(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它是世界的内在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4)“诚挚的诗的形式”“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提出了用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完美的形式和韵律,在排除外在世界和日常意志的干扰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他认为所谓的“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而“理性的象征”则“只唤起理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在叶芝看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在理性与神迷结合中创造象征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叶芝认为艺术象征体验的获得与创造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在创作和领会一件艺术品时,尤其是如果那件艺术品充满了形式、象征和音乐时,会把我们引向睡眠的边缘”.这自然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真正的象征须在这种似乎神秘的心意状态中才能萌发出来.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他说,“常常正是这种哲学,或者这种批评,激发了他们最令人惊叹的灵感,把神圣的生命中的某些部分,或是以往现实中的某些部分,赋予现实的生命,这些部分就能在情感中取消他们的哲学或批评在理智中取消的东西.”于是“灵感就以令人惊叹的优美形式出现了”.他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从重视理性的观点出发,叶芝也批评了某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象征主义的“纯诗”论象征主义的“纯诗”论的核心有两点:其一,诗不能沾染散文因素,纯诗是一种“用耗竭的手段逐步排除诗中的散文因素而得到的诗.”其二,诗应当富于音乐美.这个由波德莱尔倡导的主张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一贯信条,魏尔伦要求“音乐先于一切”,创造了“无词的的浪漫曲”.吉皮乌斯提出“诗是统治世界统治心灵的音乐”,写出了行云流水般动听并且有巫术般暗示魔力的诗句.瓦莱里要求诗以新奇的声音、节奏、韵律组成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纯诗拒绝散文化,要有音乐性.作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西方的“纯诗”理论依次经历了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这样一个渐次的历史过程,才在瓦莱里手中得以最终的提出.1920年,瓦莱里在为柳西恩·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撰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纯诗”概念.到1922年至1923年瓦莱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我说的'纯’与物理学家说的纯水的'纯’是一个意思.我想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我过去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也仍然认为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任何诗歌只是一种企图接近这一纯理想境界的尝试.“'纯诗’这个术语并不妥当,因为在人的头脑里,它是与道德的纯洁性的概念联系着的,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涉及这个问题.相反,我认为纯诗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分析性的思想.总之一句话,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它当然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诗歌作品的一般原则,引导我们去进行非常艰巨和非常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的感化作用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方面的关系.不提纯诗,而用绝对的诗的说法也许更正确.绝对的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对于由词与词的关系,或者不如说由词的相互共鸣关系而形成的效果,进行某种探索.实际上它首先要求研究受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在这里,瓦莱里已将对“纯诗”的思考集中在语言方面上,并明确表示“纯诗”只是一种企图接近却难以达到的“纯理想境界”.后来,瓦莱里又通过“对诗歌意义强调”的论述,对自己的“纯诗”理论进行较为完善的修正与补充.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德文学随笔集》等.“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庞德将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歌创作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主义宣言”.庞德的“意象”定义:(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的诗,叫《神州集》.诗表面是一种形象,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2)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按:亦释“情结”).(3)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瓣”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得了的感觉.”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从上述意象主义立场出发,庞德对未来诗歌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一定会变得较为坚实,较为清醒.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https:///question/1411cae0e5fff27a06236 b944516ecb7.html。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篇一: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本文从李金发的创作入手,评论了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和作认为李金发引进和创作的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形式和诗歌意象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历史地位一提起李金发的名字, 许多人并不陌生, 因为他总是和一个诗歌流派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诗歌流派在20年代中后期风靡一时, 虽然它不属于诗歌发展的主流, 但它断断续续地影响了中国新诗坛70余年, 迄今诗坛上最前卫的现代诗派, 仍能从它那儿追溯到或明或暗的承接关系, 它就是象征诗派, 而象征诗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便是李金发。

象征主义并非中国产舶来品0,李金发则是介绍它到中国诗里来的正因为如此,当年名不见经传的20 余岁的李金发名噪一时, 尽管从他成名起批评便伴随着他, 而他的诗作虽多名作却极少, 但是, 他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 其先驱者是查理#波特莱尔charlesbaudelaire, 1821) 1967) 他以其诗集5恶之花6 和文学理论著作 5美学探奇6、5浪漫派艺术6, 从创作实践到理论倡导, 充分阐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 在题材上, 他一反浪漫派末流歌咏风花雪月的陈词滥调, 把艺术的视野转向城市生活的喧嚣丑恶和现代人们内心的苦闷颓废。

他说: 在我看来,把恶之美提炼出来是有趣的。

0 在艺术方法上,他打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直抒胸臆和客观白描等艺术手段, 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显现内心的微妙世界。

他认为人的内心活动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契合与感应的关系, 自然界的气象万千和草木风云都是可以向人们发出感应气息的象征的森林0。

波特莱尔的这些艺术原则,后来就成了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以及整个现代诗派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手法。

到19 世纪80年代,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新崛起的诗派正式形成, 代表人物是保尔#魏尔伦paulverlaine, 1844) 1896) (arthurrimbauol, 1854) 1891) 和史推方#马拉美 stphane mallrm 1842)1898) 。

象征主义诗歌部分 翻译

象征主义诗歌部分 翻译

波德莱尔感应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鹿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钱春绮译)契合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行经这片象征之林,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邃的幽暗,漫漫如同黑夜,茫茫如同光明,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肤般新鲜,像笛音般甜美,像草原般青翠,有的香味却腐烂、昂扬而丰沛,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琥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竟芳菲,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飞白译)契合大自然正是一座神殿,那充满活力的柱石往往发出朦朦胧胧的喃喃的声音;人漫步穿越这一片象征的森林,森林投出亲切的目光,注视着人的举止。

宛如来自远处的一阵阵悠长的回声,融入深邃而不可思议的统一体中,像光明一样无边无际,又像黑暗一样无穷无尽,香味、色彩、声音纷纷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鲜嫩如儿童的肌肤,轻柔如双簧管的音调,翠绿如草地,——有的香味则腐朽、浓郁,涵盖了万物,流露出无限的天地万物的心迹,仿佛龙涎香、房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着精神的振奋与感觉的激昂。

(张秋红)应和自然是一庙堂,那里活的柱石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音……人穿过象征的林从那里经行,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视。

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广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有如洞箫,翠绿有如草场,——别的香味呢,腐烂,轩昂而丰富,具有着无极限的品物底扩张,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烟香,那样歌唱性灵和官感的狂欢。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篇一: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本文从李金发的创作入手,评论了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和作认为李金发引进和创作的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形式和诗歌意象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历史地位一提起李金发的名字, 许多人并不陌生, 因为他总是和一个诗歌流派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诗歌流派在20年代中后期风靡一时, 虽然它不属于诗歌发展的主流, 但它断断续续地影响了中国新诗坛70余年, 迄今诗坛上最前卫的现代诗派, 仍能从它那儿追溯到或明或暗的承接关系, 它就是象征诗派, 而象征诗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便是李金发。

象征主义并非中国产舶来品0,李金发则是介绍它到中国诗里来的正因为如此,当年名不见经传的20 余岁的李金发名噪一时, 尽管从他成名起批评便伴随着他, 而他的诗作虽多名作却极少, 但是, 他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 其先驱者是查理#波特莱尔charlesbaudelaire, 1821) 1967) 他以其诗集5恶之花6 和文学理论著作 5美学探奇6、5浪漫派艺术6, 从创作实践到理论倡导, 充分阐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 在题材上, 他一反浪漫派末流歌咏风花雪月的陈词滥调, 把艺术的视野转向城市生活的喧嚣丑恶和现代人们内心的苦闷颓废。

他说: 在我看来,把恶之美提炼出来是有趣的。

0 在艺术方法上,他打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直抒胸臆和客观白描等艺术手段, 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显现内心的微妙世界。

他认为人的内心活动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契合与感应的关系, 自然界的气象万千和草木风云都是可以向人们发出感应气息的象征的森林0。

波特莱尔的这些艺术原则,后来就成了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以及整个现代诗派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手法。

到19 世纪80年代,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新崛起的诗派正式形成, 代表人物是保尔#魏尔伦paulverlaine, 1844) 1896) (arthurrimbauol, 1854) 1891) 和史推方#马拉美 stphane mallrm 1842)1898) 。

1象征

1象征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 意、思想是什么?

1 重视生命的意义。 2 追求无限的价值。瓦里雷,“仅仅对 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四) 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之前, 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 的,也是没有生气的。”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象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 区分


1象征主义的“象征”强调整部作品的象 征性,与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不同。 2 有限到无限,有形到无形。
儿 堰 子 育 了
子 河 。 我 你
; 的 奶 而 长 大 了 的 而 养 育 她 的 家 , 的 奶 而 被 养 育 了
啊 , 我 的 保 姆 。
大 堰 河 , 了 你 : 你 的 被 雪 你 的 关 闭 瓦扉 , 你 的 被 典 你 的 门 前 大 堰 河 , 了 你 。
今 天 我 看 到 雪 使 我 想 起
第一章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文论
一 象征主义诗歌概况


得名于1886年9月,由诗人莫雷阿斯在巴 黎《费加罗报》上提出了象征主义的名 词,要求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 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 “最高真实”。 前期象征主义:波德莱尔、魏尔仑、兰 波和马拉美。后期:瓦里雷、叶芝、里 尔克等。
(一)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的 宪章”——《感应》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不论是诗人经验层面上的象征主义, 还是超验层面上的象征主义,其思想出发点 在最终意义上都是表现“自我”,象征主义 诗人不再关心传统的社会主题。他们认为 “我们的世界不过是造物主兼诗人制造出来 的表象”。于是,诗人自我的生存状态、生 存感受、生存命运成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 命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这些象征主义诗人受到社会现实的 压抑,反感外在的各种束缚,自觉地把目光 转向内心世界; 二是因为他们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 理学的影响,把自我视为唯一的实在,把自 我的存在视为世界万物产生的终极根源。在 他们看来,艺术既然要追求真实,就应表现 自我的主观世界,并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真实。

因此,象征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由帕尔那斯派 的冷静和客观描写转向纯粹的个人抒情,其目的 是再现主观的心灵世界。但它不同于浪漫主义对 个人情感所作的毫无节制的抒发,而是通过发掘 诗人内心的情感同外部世界之间内在的神秘对应 关系,使读者感悟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并且更进 一步,象征主义诗歌力图超越不完美的现实世界, 领略超验的理想世界。于是,象征主象征主义诗 歌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现实而深入理念世界的诗歌, 这些理念或为诗人胸中所藏,是诗人的情感所系; 或为人类向往的、寄托人性理想的超自然世界。

19世纪法国诗坛先后涌现现了浪漫派、帕尔 那斯派和象征派等诗歌艺术流派。象征主义 诗歌最初只限于法国,但后来扩展到欧美以 至全世界。如果从西方文学的整体来看,象 征主义文学是出现最早、时间跨度最长、影 响最大的一个现代文学流派。它是西方古典 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界标。

象征作为一种具体的表现手段,是从古至今 各种艺术所共有的因此,象征主义作为一个 理论术语,具有极其广泛的涵义,它可以指 借助某种媒介曲折地指涉他物的任何表达方 式在诗学领域,象征不仅是指用一物替代另 一物,而且是指用具体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思 想和感情。这种“表达”不应该是直率而明 晰的解说、描述而应该是一种纯粹的暗示。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1892年从法学院毕业前后,思想发生剧烈变 化,从此放弃诗歌创作,沉湎于形而上学的 沉思达20年之久。这20年主要从事理论探讨 工作,思考文艺及其他多种学科的重大理论 问题,发表过广涉诗歌、音乐、舞蹈、绘画、 戏剧以及建筑、数学、物理等人文与自然科 学多种论著。1894年写成著名的散文作品 《与台斯特先生促膝夜谈》,后以台斯特为 主人公写过几篇散文作品,汇编成《台斯特 先生》(1927)。

后期象征主义反对陈述与直抒胸臆,主张用 象征性物象暗示主题和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 主张超越狭窄的生活圈和纯粹个人情感的局 限,力图深刻地反映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面 貌。 代表作:瓦雷里《海滨墓园》


在英国,前期象征派的影响经过“意象派” 的阶段,发展成为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 人物有: 威廉· 叶芝、托· 斯· 艾略特等


第一,这是一首哲理深邃的长诗,哲学思考 既是作品创作的契机,又是长诗的灵魂。精 神生活辩证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从 主体看,长诗主人公由精神上至高无上的自 我中心,按照精神发展的辩证法,一步—步 达到“无我”境地,这是一种下降,但从人 生的角度上看,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一步一步 为肉体、物质、现实所消融,又不能不说是 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一种上升。

保尔· 瓦雷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 在西方世界享有盛名,“瓦雷里是20世纪法 国最伟大的诗人”。 作品有《旧诗稿》(1890~1900)、《年轻 的命运女神》(1917)、《幻美集》(1922) 等。 诗歌总体风格:倾向于内心真实,往往以象 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 等哲理性主题。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最早于19世纪 70到90年代流行于法国,而后波及全欧。 “象征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由旅居法国的 希腊青年诗人让· 莫雷亚斯 (Jean Moreas , 1856 - - 1910 ) 提出。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 主义。 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第三,长诗结构的对称与和谐性。长诗中的 “感海”与“感墓”两大对称的主体结构, 处于这两大部分之间的第9节是一种由海到墓 的空灵自如的过渡和衔接。紧接以上两大结 构之后有一个咏叹人生的小结构(22、23)。 全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进入内心 世界前的超验过程和走出内心世界的超脱过 程,整个长诗结构具有建筑群体的对称与和 谐之美。

法国诗人马拉美(SephaneMal;1842~ 1898)为象征主义定义说,象征主义是一种 “一点一点地引出某物以便透露心绪”的艺 术,或者相反,是一种“选择某物并从中抽 取情绪的艺术”。

然而,作为一种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 仅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层面。象征主义 诗歌还有另外一个超验的层面,即以诗歌为 媒介暗示另一个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在这个 层面上,诗歌的目的是通过巧妙地改造我们 所了解的现实,而为读者创造一个现实之外 的世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象征主义文学称为后期 象征主义。 代表人物:叶芝、艾略特、瓦雷里

后期象征主义是前期象征主义的延续和发展,是 现代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


当低沉的天空如大盖般压住 被长久的厌倦所折磨的精神; 当环抱着的天际向我们射出 比夜还要愁惨的黑色的黎明; 当大地变成一间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啊,希望如蝙蝠般飞去, 冲着墙壁鼓动着胆怯的翅膀, 又把脑袋向朽坏的屋顶撞击,

第二,象征的多层次性。为了表达繁复的哲 理和心灵生活的矛盾变化,长诗多使用重叠 的象征意象。一种象征意象一旦作为心灵运 动的“外显”出现,便会随心灵运动而逐渐 展示其不同的层面,例如大海对沉湎于理性 沉思的心灵,是动中有静的意象,是美与智 慧的神殿,显示出空灵性,随着生命意识的 出现与胜利,大海又以“一股新鲜的气息/还 了我灵魂”,显示了物质的实体性与运动性 。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般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在有时眼帘无声的撩起。— — 于是有一幅图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1.这首诗的表层主题是动物性的,诗歌勾勒了豹 这一尊贵的动物在铁笼中的生存处境。怎样的生 存处境? 2.动物的自然生活空间的丧失和文明世界对它的 威胁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的表现。反映了了诗人 自己乃至人类有“被监禁”的感觉。 3.诗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 惘、彷徨和苦闷的心境。 4.这首诗采用了现代诗人常用的“思想知觉化” 的创作手法,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
当密密麻麻的雨丝向四面伸展, 模仿着大牢里的铁栅的形状, 一大群无言的蜘蛛污秽不堪, 爬过来在我们的头脑里结网,


几口大钟一下子疯狂地跳起, 朝着空中迸发出可怕的尖叫, 就仿佛是一群游魂无家可依, 突然发出一阵阵固执的哀号。 ——送葬的长列,无鼓声也无 音乐,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行进,希望 被打败,在哭泣,而暴虐的焦 灼 在我低垂的头顶把黑旗插上。
这期间主要作品还有着力探讨人的精神活动 规律的论文《达· 芬奇方法引论》等。 1912年,纪德等鼓动瓦雷里结集出版早期诗 作,促使瓦雷里重新开始诗歌创作活动,本 意是为出版早年诗作时充实一些新作,就此 告别诗坛,不料几本诗集出版使他成为大诗 人。 1912年动笔,用五年时间写成的长诗《年轻 的命运女神》,因再现了微妙而不可捉摸的 心理“过渡”而获得批评界很高评价。


叶芝(1908-1917),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和 剧作家,获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 后期是叶芝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诗歌 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性三种因素。 后期诗歌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 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1925年瓦雷里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938 年获国家四级荣誉勋章。从1924年至1944年 先后出版《杂文集》5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瓦雷里坚决不同侵略者来往,1945年瓦 雷里去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பைடு நூலகம்

瓦雷里提出“纯粹诗”的主张,他认为诗歌 必须表现诗人的内心真实,然而诗的灵魂在 于智慧和思想而不在于情感,诗人应从纯粹 的直觉提炼成纯粹的思想,再从这种纯粹的 思想产生纯粹诗。这样“诗的世界就与梦境 很相似,至少与某些梦所产生的境界很相 似”。这是瓦雷里的诗歌偏重形而上学的思 考和深奥的玄想的原因他的诗非常注重语言 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配列。他不赞 成自由诗体,而讲究诗的格律。

奥地利诗人,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最具影 响力的人物之一。 早期诗歌:《生活与诗歌》、《旗手克里斯 朵夫· 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中期:《新诗集》、《新诗续集》 后期:《杜伊诺哀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