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的历史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基本的常用的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的理解各种历史现象,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纵向比较法的运用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国家的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我们就以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区别为例。
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作为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秩序,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对战争造成的战后力量对比和战争结果的既成事实的认同,但两者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1.两者创立的过程不同。
2.两者创立的世界格局不同。
凡尔赛体系继承了以往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则打破了欧洲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由苏联和美国两极主宰世界的新格局,对世界政治局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有很大区别。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及其在战争中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奴役和资源掠夺,极大的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则在确保战败国德、意、日不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同时,参与了战败国的民主化建设进程,以有效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两种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的内涵,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既学到了知识,也能够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历史思维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横向比较法的运用横向比较法主要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二战后德、日经济的恢复发展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之间的异同的比较;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运动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比较;17-18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改革的比较等。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与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相结合,其本质在于探索思维发展的规律。
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几乎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历史课堂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分析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标签:比较法;历史教学;实践应用一、比较法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比如,我国近代史教学中包含3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南京条约》内容主要包含赔款、割地、协定关税与五口通商。
相比之下,《马关条约》与其相同点在于割地赔款;尽管通商口岸不同,但商埠开放更多,那时的外国侵略势力已经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因而无协定关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另外,《辛丑条约》中,因为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在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所以无割地,有赔款,与此同时,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等。
在历史知识中运用比较法,需要准确抓住事物对象的特点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知识体系,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比较我国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结果差异的原因,在历史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可将其分列为改革领军者、时代背景与群众基础等。
在改革领军者方面,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擅长斗争策略,初步建立了基地与军队,同时完成清扫敌对势力的工作。
而我国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君超等思想进步者缺乏斗争经验,试图以改革诏令一步到位,遇到阻碍较大。
在时代背景方面,日本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殖民地瓜分还未开始,明治维新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平稳;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帝国主义侵略之际,国际环境对变法不利。
在群众基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除得到农民、贫民和中下层武士支持外,还有商人与资本家的支持;戊戌变法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颁布诏书,少数维新派活跃。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敌 。不 同 点 : 背 景 看 , 个 是 发 生 在 军 阀 混 战 时 从 一 期, 一个是发生在 日寇侵华 时期 ; 从任务 看 , 一个是 反对军阀政府 , 一个是反对外 国( 日本 ) 侵略 ; 从名称 看, 第一次称 “ 革命 统一 战线” 第二 次称 “ 日民族 , 抗 统一战线”从 领导力量看 , ; 第一次由于陈独秀的“ 右
倾”共产党放弃 了统一 战线 的领 导权 , , 而第二 次则 坚持 独立 自主 ; 从合作的政治基础看 , 第一次以新 民 主义作为政治基础 , 二次以联 合抗 日为政治基础 , 第
通过 这一 比较 , 自的 特 点 就 清 楚 了 。 各 二 、 同 历 史 朝 代 的 比 较 不
导 学 生从 纷 繁 的历 史 史 实 中认 识 历 史 现 象 和 本 质 之 间的内在联 系 , 培养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 , 使学 生理 解和掌握重要 的历 史名词 和概念 、 基本 的历 史观 点
和规律 。下面就具体的历史实例来说 明这 一方法 。 历史事件的比较 如在讲新 民主 主义 革命 时期 的两 次 国共 合作 时, 可这样进行 比较 。相 同点 : 建立统一 战线共 同对
工程 , 如秦朝 的万 里长城 , 隋朝 的大 运河 。第 四, 统
治都十分残暴。秦朝 的重税 、 重兵役 、 重刑法和残酷 的思想 专制导致 了陈胜 、 吴广农 民大起义 , 隋朝的重 兵役和隋炀 帝的荒淫无道也 引发 了农 民起义 。通过 这一比较 , 使学生认识 到 : 治阶级 要想 长治久安 , 统 不能仅 注重 实施 好政 策 , 注重 以 “ ” 民, 施 更 德 治 实 “ 仁政” 这一历史唯物 主义思想 。 三 、 同 历 史 概 念 的 比 较 不 如将抗 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的全 民抗战路线 与 国民党的片面抗 战路线进行对 比, 二者都 是抗 日 战争时期的抗战路线 , 这两条路线 的根本 区别是 : 是 否发动人 民群众 。全面抗战路线 , 即人 民抗战路线 ,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摘要: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出现了许多问题。
教师在教学世界历史的同时,应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其将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到一起,不会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世界历史教学比较学习综合归纳能力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在考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中学阶段是分开的,再加上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或者忽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或者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只注重其中的一部分,会忘记相同时间里发生的中国历史大事件及其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甚至相近部分出现混淆。
针对学生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学习世界历史的同时,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仅有纵向感知和思考能力,而且有横向感知和思考能力。
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起来,不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
尤其是学习世界近代史时,运用比较法学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融合历史,以史为鉴,担当重任。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翻开了中国近代史,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当中国近代史翻开时,是中国人民最悲惨命运的开始。
学习这一部分历史,把它放到世界历史中去,会更加明确的体会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结束,人们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变成结果,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促使当时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彻底地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本国内的市场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比较法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不同影响 、 根本原因 ,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 向。
一
、
一
这些现象的发 展曲线 , 揭示它们 的相似点和不 同点 , 并在可能 向 发展 。 范围内对这些相 似点和不 同点做 出解释 。” ① 五 、 比较 中认 识 国情 , 强信念 从 增 二 、 史 比较 教学可 以让 学生分 析事 件原 因 历 从 中 国史 的学 习中我们 知道 中国历经 了无数 次朝代 更 兴勃 亡忽律 ” “ 即 其兴 也勃也 , 亡也忽 其 认 识历史事件共 同性 , 出规律 , 找 比较 事件的不 同 , 认识 替。有人总 结一个 “ 。 但不是简单 的重复 , 而螺 事件 的特殊性 。如英法美之间资产阶级革命 从共 同性 来看都 也” 表面看 中国史存在 一个周期律 , 斯大林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 :历史不会重复 , “ 但会重 是新 的生产方式 ,经济因素产生过程 中一种政治方面 的制度 旋 上升 。 。 我们从古今兴亡多少事 中总结出兴 或体制阻碍了其发展。英法是封建 专制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 演 ” 这对我们很有启示 。 顺民心者统治长久 , 背民心者统 治短暂 。人民是推 动 的发展 , 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 展。 美 然而 亡原 因: 各国具体情况又不 同, 这是事物发展 的特殊性。这正体现了生 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就是唯物史观 。 “ 以古为镜可 以知兴替” 。从历史比较中我们 更应坚定 为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 又有 反作用 ,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 展要 求 , 如果 就 人 民谋福利 的信念 ,更应坚定 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 会对经济基础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三 心 。 参考文献 : 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最后 引用伟人经典语言做 [ 5 1 史比较研 究法 第 1 4 1 》 0页 结 社会经济发 “ [ 克思思格斯全集》 1 卷 第 1 页 2 】 第 9 3 展,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的改变 , 由此产生 的社会之划分为不 [ 杜维运《 3 ] 史学方 法论》 14 见李振宏 ( 第 0 页, (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 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 。” ②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初中历史复习课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复习课中的比较法,我常采用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同期比较半坡与河姆渡原始文明的比较。
半坡与河姆渡原始文明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原始文明反映了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文明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二、中外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分封制的比较。
不同处:①就实行分封的出发点而言,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周统治者侧重于从政治方面维护统治,而西欧的分封则更多地融入了统治者在军事上的考虑。
②分封的对象不同。
与西周分封相比,西欧分封中宗教贵族占有1/ 5相当大的比例。
③封君对封臣的管理。
西周可以派遣官吏对诸侯国进行监督,而西欧国王则无此权利。
相同处:①在封主与封臣之间的义务上,二者具有相似之处。
②受封的仪式。
无论是西周的分封还是西欧的分封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代表两者结成稳定的封君和封臣关系。
三、古今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①科目设置。
隋唐科举偏重文科;当今学校考试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
②考试内容。
隋唐科举考试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当今学校考试能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③考试的根本目的。
隋唐科举考试时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当今学校考试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拨人才。
四、纵向比较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历史眼光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
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
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
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
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地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较。
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比较,他们必须是同类、相似或有关联,不然,就变成了牵强附会。
同时,要进行比较,还必须要经过比较而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性要明确。
比较法的历史发展

法学家莱翁列维发表《世界商法或英国商法同下列各商业 国家(58国)商法典和商法以及优士丁尼法学提要的比 较》,提出一个关于商法的国际统一法典的建议 伯恩赫夫特、科恩创刊《比较法律科学杂志》,主要致力 于比较法律史研究 创立了“比较法律科学和国民经济学国际协会”
美 国 法学家肯特的著作《美国法评注》和斯托里的《法律评注》 中,既研究英美两国的法律,也有意识地研究罗马法和 欧洲大陆法,特别是法国的法律理论和审判实践
真正的比较法的历史是年轻的。在古代,能够报道的 只是一些个别的现象,它们并没有导致一种真正比较法的 发展。
比较法的历史发展
一、比较法在国外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以前的发展情况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启蒙期 雅典执政官梭伦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 罗马法和教会法的比较 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的比较 培根 莱布尼茨 维柯
1831年
1834年 1838年
法国 法兰西学院第一次设立“比较立法讲座”、“比较法制 史讲座”
法国 弗里克斯创办了《外国立法评论》 法国 巴黎大学法学院已经讲授《比较刑法》课程,到1846年 巴黎大学设立了“比较刑法讲座”;1892年设立“比 较海商法和商法讲座”;1985年设立了“比较宪法讲 座”;1902年设立了“比较民法讲座” 法国 创立了“比较立法学会” 英国 创立了“比较立法学会”,发行了《国际法和比较法季 刊》(至今仍存);牛津大学开设了亨利•梅因主讲 的“历史和比较法讲座”
比较法的历史发展
比较法的历史发展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
比较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学术史。法的历史首先 是探讨法律制度有机的历史发展;而比较法的历史则首先 是个人精神产品的历史,而且只是在最近的时期里它才接 触同比较法相关联的外界的一般事件。尽管如此,这种学 术史是同各个时代精神的根本倾向密切融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总论第四周作业
比较法的历史(参考书目:沈宗灵《比较法研究》,既有中国史也有外国史,体系构架清晰明了)。
世界史:
一、19世纪以前的比较法研究
1、公元前6世纪
雅典执政官梭(suo)轮,制定法律时对各城邦法律进行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经常使用比较方法,对希腊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2、公元前5世纪
古罗马法制定《十二铜表法》派人去希腊考察法律
万民法发展中包含对罗马公民法和被罗马征服地区原有法律之间的比较
3、公元4世纪
《摩西法和罗马法合编》,对罗马法和犹太法比较研究,是第一本法律比较研究的作品,作者不明。
4、中世纪西欧:
罗马法和教会法的比较研究
英国: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的比较研究
5、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比较法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西欧代表人物:
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培根,第一个提到比较法;荷兰格老秀斯;德国哲学家、法学家莱布尼茨,意大利哲学家、法学家维柯,法国的孟德斯鸠,公认的比较法奠基人之一。
那时期,资产阶级统治还未确立,资本主义立法活动还未广泛展开,比较法学有了较大发展,但还没有兴起。
当时盛行古典自然法学说,意味着对法律和成文法的重视,但它要求制定一种反映人类共同理性的,普遍适用于人类的法律,该思想不利于比较法的兴起。
比较法的历史世界史(西方史)19世纪以前:
研究19世纪中期:兴起二战后:巨大发展中国史
古代:各诸侯和各王朝近代:进一步发展/未独立学
科现代:明显进展/初创阶段
二、比较法在19世纪中期的兴起
事实:
1829年德国法学家米特迈耶等创办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比较法的法学期刊《外国法学和立法评论》
1831年法国法兰西学院第一次设立了比较立法讲座;后各国不断涌现
1894年伦敦大学设立了法制史和比较法教授职位
1869年法国创立比较立法学会,后英国也设立并发行《国际法和比较法季刊》至今
1876年法国司法部设立外国立法委员会
著作:
英美法学家发表若干
会议:
1900年巴黎召开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标志比较法学自19世纪中期兴起后的高潮。
主要讨论比较法的概念、性质、目的等基本问题。
比较法的目的和作用上,萨莱伊和朗贝尔观点引人关注。
会议决定比较法的主要任务是起草统一的国际法律:以法典形式出现的各文明国家共同适用的法律。
该阶段比较法学已经兴起,但还有很大局限性。
即使在西方比较法也仅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各国民法法系国家,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对比较法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二战后比较法急剧发展,繁荣状态为以往所罕见
1、比较法学的范围为适应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突破了西方两大法系的范围,扩大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新独立国家法律(包括伊斯兰法)。
2、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急剧增加,极大推动了比较法学的发展。
3、法学家对比较法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西方法学界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比较法的任务主要在于对不同国家的法律通过比较研究而增进相互借鉴和了解。
4、19世界以来,比较法学研究集中于私法,二战后私法仍占主要地位,但公法和介于公私法之间的经济法、社会法的比较研究日益拓展。
5、逐渐由1900年会议集中讨论比较法的基本理论,而转向主要研究有关部门法比较的应用问题。
6、战后比较法研究的巨大发展主要体现在:①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②法律教育方面;
③学术组织活动和成果方面。
1、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国际法律科学会60年代发起,茨威格特为首的国际编辑委员会主
编。
参加全书撰(zhuan)稿约有世界各国地区几百名学者。
2、大量世界各国比较法学家的著作、专题研究、论文。
3、世界各国的大量年鉴、丛书和刊物;
4、学术会议活动:国际比较法科学院(大会),1924年海牙成立;国际比较法大会,战后每四年举行一次,探讨法律理论、法学方法论问题、法制史问题、宪法问题、各部门法问题等5个方面。
5、比较法学组织:国际法律科学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成立,宗旨:通过外国法的研究和比较方法的使用,促进各国法学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每三年召开一次学术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圆桌会议。
6、西方各国相继建立大量的比较法和外国法研究所(有些二战前建立,但学术活动主要是在战后进行的)
7、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学中更多地开设比较法和外国法课程。
中国史:
1、古代
对比较法作广义解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法律之间以及自秦统一后各封建王朝法律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当多。
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
古代文献中断代史著作中的《刑法志》主要叙述各代法制概况和评论,对以往历史上的法制也有比较。
历史上律家著作中对法律比较研究的著作若干。
2、近代
清末沈家本主持修订法律工作,开始近代意义上的比较法研究。
提出广泛研究外国法律的方针,翻译外国法律,并派人出国考察法律等。
民国时期比较法进一步发展,但也未发展成为法学的一门独立学科。
东吴大学法学院1927年设立东吴法律学研究院,创办宗旨是使学生充分掌握世界主要法律体系的基本原理。
(1952年上海停办)
有些大专法律院校中也开设少数部门比较法学课程。
比较法学著作若干。
3、现代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比较法学有了明显的进展。
(1)立法工作中,由于改革开发政策以及吸收和借鉴对我国有用的经验这一方针,比较关注国外有关法律的状况,特别是涉外法律。
政府部门在起草法律时还吸收学界参加。
(2)出版了大量的比较法和外国法著作
(3)翻译和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比较法国外著作
(4)出版了直接有关比较法与外国法的刊物
(5)一定数量的高等法学院系和法学研究机构成立小型的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6)中国法学家开始与外国比较法学研究机构或者比较法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7)邀请外国法学家来我国讲授比较法和外国法
(8)接受外国学生、律师、教师在我国学习或者进修中国法律
(9)开办外国法和中国法短期培训班
(10)派遣学生和教师去外国学习或者进修法学、讲学、访问
比较法学在我国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这是与以前的状况相比而言。
如果就它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学教育与研究应该起的作用,或者就它和其他一些主要法学学科相比而论,在我国比较法还处于初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