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作为一种心理学技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比较法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了解比较法的应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

比较法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类:实物性比较法和抽象性比较法。

实物性比较法是指将真实东西,如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收获,从而加深学习概念的效果。

抽象性比较法是指将抽象事物,如情绪、品性、诗句、形式等,进行比较。

而抽象性比较法还可以收集不同的文本,形成细节比较,从而深入分析语文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及理解能力。

针对不同类别的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是实物性比较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自然景物、文艺作品等实物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实录,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比如,可以把不同的风景拼图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同时,还可以把不同的文学作品拼图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抽象性比较法。

抽象性比较法可以应用于语言学习,如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形式,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可以应用于文学创作,如比较不同诗句的语法、形式等,了解文学艺术的美感;也可以应用于记叙文学,如比较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语文阅读的准确性等。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使用以及学习策略的重视,将会带来新的变化,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意蕴,还可以创造性地探究探究、实践实践、思考思考,最终形成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深深体会到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丰富知识,发挥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同中辨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法教学,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若采用同中辩异的比较法,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知识,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同中辨异即求同法,就是通过对同类教材、同类题材文章的比较分析,辨别他们的同异,体会选材谋篇的变化之妙。

例如:《捕蛇者说》、《马说》这篇课文都是属于“说”这类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与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呢?《捕蛇者说》是先叙事后议论,作者在详细记叙蒋氏一家捕蛇的危险和乡邻们受到赋敛之害的基础上,在正面议论,突出赋敛之毒有甚蛇毒这一主题。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说”这一类文体,既可以借题发挥,又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直书己见。

二、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教学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把握知识要点。

如:《孔乙已》中介绍了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台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坐着喝。

文中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形成鲜明的对比,向学生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对立,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即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对这两种人进行比较,更突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鲜明性格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公平是由当时特定社会环境造成的。

再如:《范进中举》中丈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说其是“现世宝”、“癞蛤蟆”;范进中举后又说其是“文曲星”、“贤婿姑爷”这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活生生地展现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市侩嘴脸。

三、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阅读中为了领会谋篇布局的技巧,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理解表现手法的巧妙高明,为深入领悟文章主题深刻含义,均可运用比较法。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前言小学语文的教学,一般都会涉及到词句教学,也就是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而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法,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比较法的概念比较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进行对比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对学生已知和未知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间异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词句教学。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词句教学中的应用1. 运用比较法开展词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运用比较法,将学生学过的词汇和新的词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将词汇运用到句子中。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两个词:菠萝和苹果,让学生比较两种水果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词汇描述两种水果的特点,巩固词汇的认知。

2. 运用比较法开展句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句子的理解和构建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两个句子:“小明想去看电影,可是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和“小明想去看电影,然而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让学生比较两种句子的不同之处,理解连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整体语言表达的能力。

3. 运用比较法开展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选取两篇文章,要求学生比较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等,发现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通过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有更深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探索。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轻松、更有趣地掌握语文知识。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作者:李卫东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10期比较教学,能够将知识彼此联系,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不断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现就如何进行比较教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比较关键字词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音、义往往不易把握和理解,讲述新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孤立地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可能不长时间就忘了。

如果联系一些已学知识,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真正掌握其意义,则不仅加深了印象,还能举一反三。

如解释“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shuò多次),笔者援引了“数(shù数量)以千计”和“数(shǔ列举)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来比较,学生对其音义的了解就明确多了,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课。

二、比较同一题材的篇目同样的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思想上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拿来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和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有关片断进行比较。

四篇课文都写荷花的高洁,但各不相同,《荷塘月色》是散文,重在通过描写荷花的秀美恬静以创设意境;《爱莲说》是小品文,重在以荷花象征高洁的品格;《芙渠》是说明文,介绍荷花的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荷花淀》是小说,片断中的象征性描写,赋予了荷花以战士的刚强。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懂得了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文体、从不同方面进行写作的道理。

三、比较相同主题的篇目作品的相同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表现。

鲁迅先生的《故乡》、《药》和《阿Q 正传》,其主题都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其形式、题材各有特点。

《故乡》主要通过对比描写使主题得以表现;《药》则通过反映老实善良的华老栓一家对革命不理解,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为药的可悲现实,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通过一个对革命不理解而又要求革命,最后走上刑场的没有觉悟的农民的悲剧来表达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最终导致失败的主题。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唐秀超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8期摘要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词句教学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

理解是为了运用,要运用就先理解。

理解词句有多种方法,诸如查字典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理解、联想理解、观察理解、直观演示理解等等,而其中的比较理解则是常用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下面略谈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中;运用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122-01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词句教学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

理解是为了运用,要运用就先理解。

理解词句有多种方法,诸如查字典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理解、联想理解、观察理解、直观演示理解等等。

而其中的比较理解则是常用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下面略谈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换词比较理解换词比较理解,就是教学时把甲词换成乙词,改变句子的成分,然后把改句和原句作比较。

通过比校,让学生体会原词的运用之妙。

例如《喇叭花》一课的最后一句:“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送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

”这话中的“送”字用得颇为准确生动。

为了让学生品味“送”字在这里运用之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送”字换成“伸”字(或“攀”)字,使向子变成:“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伸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

”然后和原句比较,看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通过朗读比较,学生就能理解到:“送”不仅有“伸”、“攀”等词说明花开得多,蔓长得好的意思,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渗透了小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要让邻居也分享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出了小作者的劳动以后的喜悦之情。

二、减词比较理解减词比较理解,就是把句子里的有关词语删掉,然后和原向比较理解。

例如教學《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的中心句“白求思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时,可采用减词比较方法来理解“仍然”在句中的作用和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作者:张琴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深入剖析词句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词义句意;二是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

关键词:换词;换句;增删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9-01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提升学生赏析和表达能力,加强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

深入剖析词句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词义句意;二是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

品味词句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也就是赏析。

要达到理解词义句意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等。

要达到“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的目标,我常常采用作比较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一、换词作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修水县八小罗琛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

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

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

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

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

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

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

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
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

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有一句话“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董存瑞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

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

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