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资料汇总
安丙公园廊桥简介

安丙公园廊桥简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安丙公园廊桥是一座连接两岸的美丽建筑,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种景观,成为了公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廊桥设计说明

廊桥设计说明设计说明⼀、⼯程简介为了满⾜***镇⽇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完善古镇路⽹结构以及景观的需要,根据***镇的旅游规划,双流县决定在***古镇景区附近修建***廊桥,沟通锦江两岸的旅游服务区和榕树景区,⽅便游客往返锦江两岸,有利于促进古镇的旅游开发,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
我院受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在双流县规划委员会确定的设计⽅案的基础上,对***廊桥⼯程进⾏施⼯图设计,本册图纸是施⼯设计图。
⼆、设计依据1.我院与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定的《双流县***廊桥建设⼯程勘察设计协议书》;2.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G D60-2004)。
4.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及预应⼒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6.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7.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8.双流县规划委员会会议纪要(2010年第3次)。
9.双交发[2010]125号“关于***锦江廊桥重新选址及设计⽅案的请⽰”及其批复。
10.西南交通⼤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版的《双流县***廊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0年5⽉)。
11.《市政公⽤⼯程设计⽂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版。
三、基本资料1.桥⾯设计荷载:⼈群m2;2.桥⾯宽度: 18m,局部20.4m、22.5m,引道7.5m;3.桥上风⾬廊形式:通透型,风压m2;4.洪⽔频率:1%;5.通航状况:内河V级航道;6.地震烈度:按VII度设防;7.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8.桥梁设计安全等级:⼆级。
四、桥址区⼯程地质条件(⼀) ⽓候条件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候,四季分明,夏⽆酷暑,冬⽆严寒,历年最热时期的⽇平均⽓温在30°C以下,最冷时期的⽇平均⽓温在0°C以上,多年平均⽓温16.1°C,最冷⽉平均⽓温5.5°C,最热⽉平均⽓温25.1°C。
温州泰顺廊桥-资料

温州泰顺廊桥-资料温州泰顺廊桥 -资料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
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
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
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
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资料《温州泰顺廊桥》(https://www.)。
“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
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
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
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
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
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
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
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
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关于泰顺廊桥整理材料吕倩

浙江泰顺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存的有达200多座古廊桥。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注:廊桥发现、开发在泰顺众多的廊桥中,木拱桥以其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这种结构,使较短的梁木构件,以剪刀叉穿插挤压的形式,横跨较宽的水面,十分稳固。
犹如长虹横跨两岸,壮丽可观。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采用的就是这种木拱桥形式。
然而,与河北赵县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广济桥总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的汴水虹桥已经不在世上存在了。
80年代初期,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路秉杰在日本讲学时曾涉及《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
他用筷子搭出拱桥模型并解释此类桥梁的合理性,还在报上撰文称之为“中国一绝”,在日本引起了轰动。
然而,路先生当时所见到的虹桥只能局限于画面上。
1996年7月下旬,他与刘杰等人到泰顺考察,第一次偶然见到仙居木拱桥时,竟激动地跳入溪水亲近廊桥!北宋末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木材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原因,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
随着以后黄河多次泛滥,昙花一现的虹桥在中原逐渐难见踪影。
许多学者认为,虹桥技术自宋之后,在中国已失传900余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桥。
1979年11月,茅以升主持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中,专门就发现的浙南叠梁桥(虹)桥进行深入研究,次年10月,经实地考察,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
这一发现无异于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一座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
尘封900多年的虹桥结构的桥重见天日。
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4座。
经继续考察,发现闽东北、浙西南、温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保存着大约近200座木拱桥。
廊桥,寿宁永世的地标

廊桥,寿宁永世的地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廊桥,早有所闻。
大约二十多年前吧,从《廊桥遗梦》的电影中,知道廊桥。
但在我亲历亲见了寿宁的几座风雨廊桥后,我觉得电影里美国麦迪逊县的那座木桥,有廊桥之名,无廊桥之实。
木拱廊桥是一种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汉族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
我国木拱廊桥集中在闽浙边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和浙江泰顺、庆元等地。
据说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总共只有一百多座,福建宁德境内就有五十四座,仅寿宁一县,就有19座保存完整,很有特色的木拱廊桥,数量为全国之冠。
从建造年代来看,寿宁木拱廊桥是最齐的,从明代、清代的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并把寿宁的木拱廊桥赞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我在寿宁看到的木拱廊桥,那才真叫廊桥呢,货真价实。
木拱廊桥在寿宁县俗称厝桥。
厝,在福建多种方言中都指房子。
顾名思义,就是桥上架起房屋。
寿宁人将桥上有屋、有亭、有阁、有庙等建筑物的桥梁统称廊桥。
走进寿宁,就可以看到廊桥。
廊桥,是寿宁永远的地标。
架设在溪、河之上的桥,原是用来过河跨溪越涧,便利交通的。
聪明的寿宁匠人便把造桥和造廊、造厝(房子)结合了起来。
深山老林、荒郊野岭、溪涧之上、峭壁危岩之下只要有一厝桥,往来商旅之人便可躲风雨、避野兽、歇脚过夜了。
后来,又把造桥和建庙结合了起来,在桥的中部设一个神龛,安放一尊神像,或关公、或观世音菩萨、或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本地神,既方便了旅人求神拜佛保一路平安,也方便了附近村落老百姓的宗教活动。
每当祭祀的时候,乡民们都会带上酒菜香烛,从附近的村落汇聚廊桥,依次到神龛前烧香、磕头、为家人祈福。
我仔细地参观了位于寿宁坑底乡小东村东南一公里处的始建于明朝的大宝桥。
庆元廊桥简介

庆元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单孔廊屋最长、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
庆元县境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历朝民众都致力于修桥筑路。
据记载,自宋、元朝代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有230多座,其中现存各类廊桥有100余座,为全国廊桥数量之最。
庆元廊桥的数量,分别占了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强,是全国廊桥最多的县。
庆元廊桥的种类繁多,有木拱、木平梁、石拱之分。
其中,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这些廊桥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横跨悬崖峭壁之上,或静卧小溪碧波之上,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庆元县还拥有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等著名古桥。
这些桥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展示了庆元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总的来说,庆元廊桥是中国传统桥梁建筑的瑰宝,也是庆元县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
它们见证了庆元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桥梁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中国廊桥的种类

中国廊桥的种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廊桥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廊桥的种类。
1. 木结构廊桥
木结构廊桥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廊桥形式。
它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造型优美。
木结构廊桥通常由廊柱、梁、檩条、栏杆等部分组成,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2. 石拱廊桥
石拱廊桥是一种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廊桥形式。
它采用拱形结构,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石拱廊桥的造型优美,常常被用于园林景观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砖石结构廊桥
砖石结构廊桥是一种以砖和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廊桥形式。
它采用砖石结构,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砖石结构廊桥的造型精美,常常被用于古建筑中,成为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4. 钢结构廊桥
钢结构廊桥是一种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的廊桥形式。
它采用钢结构,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钢结构廊桥的造型简洁大方,常常被用于现代建筑中,成为一道时尚的景观线。
5. 石板廊桥
石板廊桥是一种以石板为主要材料的廊桥形式。
它采用石板结构,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石板廊桥的造型古朴典雅,常常被用于古建筑中,成为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国廊桥的种类繁多,每一种廊桥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廊桥,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程,更是一种艺术
品和文化遗产。
廊桥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首先,中国古代廊桥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廊桥多建在山水之间,桥身呈弧形,与周围的山水相融合,既不破坏自然风景,又能起到连接两岸的作用。
廊桥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使得桥身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代廊桥设计追求简约和谐的美学理念。
廊桥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但却能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
廊桥的设计注重对称和比例,桥身、栏杆、横梁等各个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最后,中国古代廊桥设计强调人文情怀。
廊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一种文化
遗产和精神象征。
许多廊桥上都会有诗词、书法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增加了廊桥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美学和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
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廊桥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廊桥资料汇总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木拱廊桥分布在闽浙边界山区,包括浙江温州的泰顺,浙江丽水的庆元、景宁和福建宁德的寿宁、屏南、福鼎等地,木拱廊桥现存200余座。
其中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寿宁县据传设于明朝景泰年间,为祝皇帝寿庆,合称“景泰寿庆”。
廊桥在各地外观上存在着差异,泰顺、景宁的廊桥相桥凳窄、桥身侧板为半封闭;庆元、寿宁的板凳则为宽的,坐、卧兼可,侧板则为全封闭,上开各式小窗用以采光。
注:庆元的廊桥内为全封闭、宽桥凳,为使桥面更坚固、耐用,多铺设鹅卵石。
现存有如龙桥、兰溪桥。
庆元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单孔廊屋最长、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
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载,当时庆元有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
目前庆元境内现存各类廊桥100多座。
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
庆元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桥庆元境内均有分布。
寿宁——“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现存木拱廊桥19座,主要分布在:鳌阳镇(县城)境内4座: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登云桥;南阳镇境内2座:溪南桥、四洲桥;坑底乡境内5座:单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犀溪乡境内2座:福寿桥、翁坑桥;芹洋乡境内4座:张坑桥、中村桥、长濑溪桥、尤溪桥;下党乡境内2座:杨溪头桥、鸾峰桥。
在寿宁县坑底乡,生活着当地现今唯一懂建廊桥技术的年逾70的老人郑多金,由郑多金1967年主持修建的杨溪头桥被认为是中国最后建的木拱廊桥。
据有关专家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还不到200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
在福建省,目前只有寿宁、屏南、周宁、古田、政和等地有。
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现已发掘的在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全国数量最多之一。
从年代序列上讲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据统计,寿宁境内现存的汴水虹桥共有19座。
见于文字记载改建,更名蟾溪桥。
桥梁为三层叠架,底层用三扇牛头串拱,中层用杉木梁架,再横架面梁,上竖柱子,用2寸厚木板铺成桥面,两边木板围拦,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檩子、角板、椽子。
桥中楼阁,宏伟壮观,桥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梁画栋,造型深幽古朴。
1984年,该桥被拆除改建为石拱桥。
位于寿宁县城内蟾溪上的升平桥始建于明天顺六年(1457),后圮于水,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古桥长24米,宽5.8米,底层27根拱梁,30根横梁,桥面48根木柱,分列11间。
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档墙淳朴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
像升平桥这样的木构叠梁式风雨桥,在寿宁城关地区就有4座,历经百年风雨巍然不动,营造着山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意境。
中国廊桥历史悠久,人们对廊桥的称呼颇多,在众多称谓当中,可以归纳为四类:→以功能而言,称为风雨桥、风水桥;→以形象而言,称为廊桥、屋桥、虹桥;→以结构而言,称为鹊巢桥、蜈蚣桥;→以装饰而言,称为花桥。
全国范围内的廊桥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就桥的结构特性可分为木梁廊桥、石梁廊桥、木拱廊桥、石拱廊桥四大类。
而木梁结构廊桥又可分为木平梁廊桥、木简支梁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撑架廊桥和木拱廊桥五种。
据统计,700多座现存廊桥分布在我国15个省市区,除了北方少数省份有极少的廊桥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区和浙南闽北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廊桥分布区。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
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
在中国,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公元1287年前后的某日,受忽必烈派遣的马可·波罗由大都(今北京)出游,经阳曲(今山西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辗转来到成都。
第二日清晨,推开驿站的窗户时,意大利人看到了一幅令他感到震撼的景象:一座叫“安顺廊桥”的桥梁,像长龙一样游荡在800米宽的锦江上,褐红色的廊屋瓦顶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桥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桥下是穿梭往来的船只一座华丽的石拱廊桥,不经意间便彰显了锦官城的富饶和繁荣。
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桥梁遍布的水城威尼斯,马可·波罗也未曾见过如此气势恢弘、造型别致的桥梁,于是便感慨道:“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这位旅行家对成都廊桥终身难忘,最终把这次见闻写入了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
廊桥前传:两千多年的曲折变迁2001年3月的一天,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附近的某工地上,一群工人在考古人员指导下,正在开挖一处地基。
当厚厚的泥沙堆积层被挖开后,一座深褐色的巨大木廊桥骨架呈现在他们面前:密集的桥柱如同士兵出操一般地整齐排列着,桥柱上横着一根粗壮的桥梁,曾经的“廊屋”已经不见踪影,但桥板上还散乱堆积着片片砖瓦。
时隔8年后,成都盐市口附近又有一座形制相同的廊桥重见天日,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经考古人员认定,这两座木构廊桥均建于西汉时期。
从现存的桥基和木梁中,我们可以窥视原桥的规模和形制。
在当时的中国,这应该是两座技术顶尖的廊桥。
我们很难想象:马可·波罗离开成都700多年后,距离元代廊桥不远的数十米地层下,居然还能找到汉代廊桥的遗骸。
21世纪的这两次考古发现,为解开中国廊桥的身世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它们的现身正好印证了建筑史专家刘敦桢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论断:“廊桥之诞生,或在西汉之前,春秋战国之际。
”与今天见到的众多廊桥相比,两座西汉廊桥的结构显得有些简陋。
或许,它们本来就应该如此质朴无华,因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廊桥。
战国末期,秦国灭蜀,设立蜀郡。
沿着曲折漫长的蜀道,秦人李冰带着一群幕僚进入蜀郡,并主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在这一水利工程的调节下,成都平原成了河流密布、宛若江南的水乡泽国,上百纵横交织的水渠像美丽的扇面,在广阔的平原上缓缓伸展开来。
为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李冰等人在河渠上修造了多座桥梁。
据《华阳国志》(注:记述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专著)记载,李冰曾在河渠上建造过“成都七桥”,形状对应北斗七星。
沿着李冰们打下的基础,后来的造桥工匠缔造了成都地区的廊桥。
为了适应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他们创造性地改进了造桥技术——在桥上加盖了用于遮风避雨的瓦屋。
于是,一种崭新的桥梁形式——廊桥出现在成都平原上。
不过,那时候的廊桥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叫“楼阁”。
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开通褒斜道碑》曰:“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
”西汉时期产生廊桥并非偶然。
在成都出现廊桥之前,800公里外的咸阳宫廷中,已经有了廊桥的雏形和模板。
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将渭河水引入都城咸阳,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北边连接着寝宫,南边延伸到南山之巅。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这种建筑叫做“复道”、“阁道”,“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从外形上看,“复道”上方建有楼阁,下方跨越河水,在建筑外形上与廊桥无异。
可见,秦代的关中地区就已经具备建造廊桥的技术条件。
然后,我们不妨展开这样的联想: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不断有人口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之中有掌握复道营造技术的工匠。
或许,在复道营造技术的启发下,智慧的工匠们在成都平原上因地制宜地架起了一座座廊桥。
大约过了百余年,临近蜀郡的陇南地区也出现了廊桥的身影。
据《华阳国志》、《三国志》记载,今天的甘肃文县(注:古时曾属四川管辖,位于陇、蜀交界处)地区出现了一座伸臂式廊桥——阴平桥。
所谓伸臂技术,就是利用横竖相间的木料层层挑出,以支撑、托起桥梁。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更新。
南朝宋段国在《沙州记》中提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斗拱)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桥上有拱廊,可避风雨,两侧樱兰整齐。
”这种被称为“河厉”的桥两端各有一座翼亭,恰似两拳相握,因此也叫“握桥”。
握桥在记述中出现在沙州,即今天的甘肃瓜州县一带;据桥梁专家唐寰澄测算,文中“河厉”的伸臂长度达到了14.4米。
流经中原地区的汴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秦汉时期称为鸿沟、浪荡渠,之后被称为汴水。
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汴水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就是由洛水进入黄河,经汴水、泗水的转运,然后进入扬州地区的。
从隋代至北宋的500余年间,江南漕运均通过汴水运到北方。
北宋时期,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汴河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豆)一百万石。
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
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
那时的北宋国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汴水缓缓地从城中心流过,河中舟楫纵横、舳舻相继,河岸商铺林立、商贾穿行。
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一座木结构的虹桥连接着汴水两岸,成为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后来,画家张择端将这座虹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清明上河图》中。
经唐寰澄等学者认定,“汴水虹桥”是中国独有的大跨度木拱桥。
与过去的桥梁相比,这种结构的桥梁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桥。
唐宋时期,桥梁营造技术,尤其是石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了,如隋代就已经出现了安济桥、桥楼殿。
那么,汴水之上为何不建造石拱桥,而偏偏要建木拱桥呢?北宋初年,汴水之上有多座有柱梁桥,漕运繁忙时常常发生撞桥事件。
宋真宗正在愁眉不展时,千里之外的青州城里,一个离职的狱卒在太守支持下建起了无柱木拱虹桥。
北宋临淄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了木拱桥的建造过程:“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
先是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
明道(注:宋仁宗年号)中,夏英公(注:青州太守夏竦)守青,思以有捍之。
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
至今五十多年,桥不坏。
”水面通航和桥墩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存在,而汴水是关系北宋京城的命脉,漕运不能因为桥墩阻碍而停运。
无柱虹桥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繁忙水运和桥梁交通之间的矛盾。
因此,汴河上很快仿照青州虹桥建造了一座形制相同的桥梁。
由于木拱桥还能很好地解决洪水毁桥等难题,短短数十年间便被推广到今天的河北、安徽、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