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 境和条件。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 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
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 关系。
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
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备课时的“深思熟虑” 就没有上课时的“游刃有余”
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
数据收集整理
如何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冲突?
数学课堂教学 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壶关县阳光小学校 刘岩波
思考: 我们应该关注课堂教学 中的哪几个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 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和其它教学手 段的关系。
导学案不能用多媒体吗? 交互式电子白板 二年级《方向与位置》
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和板书设计
课标指出:在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 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 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 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 内容的脉络。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 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 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
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
,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 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 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 面得到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课程 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 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 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 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课标提出: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
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 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 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 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
关于计算器的运用
课标指出: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 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 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 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 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当 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华应龙
《你会用计算器吗?》
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和其它教学手 段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 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
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
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 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 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
• 冲突一:我曾经问过几个老师:假如我问学生“你喜欢你们的校服吗?”,你认为学生会怎样回答?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会说不喜欢,有的老师说可能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可当我真的在课堂上提 出这个问题时,所有的学生用他们热情的声音和表情在告诉我只有一个答案:喜欢。是啊!对于二年 级的孩子来说,穿上校服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他们怎么会说不喜欢呢?幸亏我还准备了一着:如 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而不是给同学们做校服。 冲突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校服?有人喜欢蓝色,有人喜欢白色,怎么办?”这是我预设的问题串 ,学生应该顺应地回答:我们来调查一下吧!可事实上好几个学生不断重复着他们的想法,“把几种 颜色都用上”。我只好特别突出强调“只能选一种颜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很快意识到学生的校 服从来不会只有一种颜色,甚至会达到三种到四种颜色,他们回答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我们(课 本)上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了。我的强调显得很苍白。 冲突三:预设时,我认为整理数据时,每一项目的人数相加之和应与全班人数相一致。但是学生的年 龄小,判断事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的大小都在影响着统计数据在准确。两次活动前我都反复强调 了举手的要求,但事实上还是无法使两个数据一致,于是我索性把它生成为课程新的资源,“为什么 我们相加的和,与我们班的总人数不一样呢?”以此来促进学生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假如把这 两个人都加进来,你们认为哪种颜色最受大家喜欢?”以此促进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冲突四:我预设“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意见,最终答案应是“可 以的”。但事实上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合适”,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 。我想:这个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有了这种统计的意识,有了自己推理判断的能力。于 是这个环节就宣告结束。 几次冲突让我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思考可能是幼稚的,但是来自于自己。 他们的活动可能是混乱的,但是在混乱中积累了活动经验。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次精彩的生 命历程。我们只有蹲下来看孩子,才能避免自己想当然的教学;我们只有触摸孩子的思维,才能真正 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1、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名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 2、分层设问,做到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3、巧设练习,要关注面向全体。 练习难度面向全体。 练习形式要面向全体。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判断“直线、射线、线段”的练习,屏幕上 出示题目,用什么方式来组织回答才能做到面 向全体呢? 一是全体学生集体回答,有没有滥竽充数的 现象? 二是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学生在干什么? 三是设计一种方式,认为是直线的女同学起 立,认为是线段的男同学起立,认为是射线的 全体同学起立。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又 是怎样的?
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 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 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
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
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 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 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 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 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 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 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
Leabharlann Baidu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
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 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 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 “课程基本理念”第五条关于“信 息技术”的使用提出:数学课程的 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 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国培计划2014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
移动学习与微课程 资源检索与获取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孩子吃削好的苹果,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爸爸妈妈削,另一种是自己削, 结果是都能吃到苹果,可过程不一样。
•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谢谢各位老师!
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
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 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 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 的要求。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 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
创设情境
情境和活动要有数学内涵和目标。 理想的情境是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结合,既能调动学 习的积极性,又能把数学引向深入。 案例1:抽屉原理,取出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老师 让5个学生每人随意抽出一张。老师说:总有一种花色 至少有2张,你们信吗? 案例2:位置,老师说:本周五下午3:00我们班召开 家长会,你怎么表示你的位置并告诉家长,让家长快速 找到?
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中明确提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 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 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五、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阐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 境和条件。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 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 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 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 ,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
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五、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第一,不可将生活虚化。
第二,不可将数学泛化。《角的认识》
第三,要注意恰当准确地把握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课程基本理 念”第2条中围绕课程内容明确提出:课程内容既 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 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 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 、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 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 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