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钠英文安全技术说明书

合集下载

氰化钠,英文名称(cyanide)

氰化钠,英文名称(cyanide)

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

可引起皮疹。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6.4mg/kg(大鼠经口);4300μg/kg(大鼠腹腔)生殖毒性:仓鼠植入低中毒剂量(TDL0):5999mg/kg(孕6~9天),引起胚胎毒性。

肌肉骨骼发育异常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发育异常。

污染来源: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其污染事故常发生于电镀、炼金、热处理、煤气、焦化、制革、有机玻璃、苯、甲苯、二甲苯、照相以及农药等的生产过程中。

代谢和降解: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

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维生素B12)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

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

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

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喷洒过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将氰化钠氧化分解
水体泄漏
·沿河两岸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
·在下游筑坝拦截污染水,同时在上游开渠引流,让清洁水改走新河道
·加人过量的漂白粉吹氯酸钙溅次氯酸钠,将尚未水解的氰化钠氧化成_无毒的氮气等
·监测大气中氰化氢的浓度,防止发生次生中毒和燃烧、爆炸事故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别名:山奈钠




★剧毒
★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
★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4-DMAP(4-二甲基氨基苯酚)



分子式NaCN结构式 N≡C-Na+
危险性类别
6.1类 毒害品
燃烧爆炸危险性
·本品不燃



健康危害
·职业接触限值:MAC1mg/m3(按cN计)(皮)
·食入:如患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就医
·解毒剂:
(1)“亚硝酸钠一硫代硫酸钠”方案
①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包在手帕内打碎
紧贴在患者口鼻前吸人。同时施人工呼吸,可立即
缓解症状。每1~2min令患者吸入1支,直到开始
用亚硝酸钠时为止
②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一15mL,速度为2.5~5.0mL/min,注射时注意血压,如有明显下降,可给予升压药物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800m。
考虑撤离隔离区内的人员、物资
·疏散无关人员并划定警戒区
·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
·加强现场通风
泄漏处理
固体泄漏
·用塑料膜覆盖,减少扩散和避免雨淋
·用洁净的工具收集泄漏物

氰化钠安全资料表MSDS

氰化钠安全资料表MSDS

氰化钠安全资料表MSDS标识中文名:氰化钠;山奈钠英文名:sodium cyanide分子式:NaCN分子量:49.02CAS号:143-33-9危规号:61001理化性质性状: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熔点(℃):563.7沸点(℃):1496相对密度(水=1): 1.60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相对密度(空气=1):燃烧热(KJ/mol):最小点火能(mJ):饱和蒸汽压(KPa):0.13(817℃)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不燃燃烧分解产物:氰化氢,氧化氮闪点(℃):聚合危害:爆炸下限(%):稳定性:稳定爆炸上限(%):最大爆炸压力(MPa):引燃温度(℃):禁忌物:酸类,强氧化剂,水危险特性:不燃。

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

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灭火剂:干粉,砂土。

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毒性LD50:6.4mg/kg(大鼠经口)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急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氰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m cyanideCAS号:143-33-9分子式:CNNa分子量:49.01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可能腐蚀金属。

吞咽致命。

皮肤接触致命。

吸入致命。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GHS危险性类别:金属腐蚀物类别1急性经口毒性类别1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1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90可能腐蚀金属H300吞咽致命H310皮肤接触致命H330吸入致命H372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34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2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84[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P273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P390吸收溢出物,防止材料损坏。

——P301+P310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30漱口。

——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10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61+P364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P314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P391收集溢出物。

•安全储存:——P406贮存于抗腐蚀带抗腐蚀衬里的容器中。

——P405存放处须加锁。

——P403+P23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氰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m cyanide化学品别名:山奈CAS No.:143-33-9EC No.:205-599-4分子式:NaCN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固体。

吞食后有剧毒。

跟皮肤接触有剧毒。

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

可能有损伤胎儿或胚胎的危险。

长期暴露有严重损伤健康的危险。

对水生物有剧毒,使用适当的容器, 以预防污染环境。

对水生环境可能会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使用适当的容器, 以预防污染环境。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危险性类别判定,该产品分类如下:急毒性-口服,类别2;急毒性-皮肤,类别1;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生殖毒性,类别2;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慢性毒性,类别1。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吞咽致命,皮肤接触致命,造成严重眼刺激,怀疑对生育能力或胎儿造成伤害,长期或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作业后彻底清洗。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漱口。

收集溢出物。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如仍觉眼刺激:求医/就诊。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氰化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氰化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 氰化钠按照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修订日期: 最初编制日期:版本: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氰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m cyanide企业名称:企业地址:传真:联系电话:企业应急电话: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For industry use only.。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可能腐蚀金属。

吞咽致命。

皮肤接触致命。

吸入致命。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GHS危险性类别:金属腐蚀物类别 1急性经口毒性类别 1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 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 1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 1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 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90 可能腐蚀金属。

H300 吞咽致命。

H310 皮肤接触致命。

H330 吸入致命。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H400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H410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34 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2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84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 戴呼吸防护装置•P273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P390 吸收溢出物,防止材料损坏。

•P301+P310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21 具体治疗 ( 见本标签上的…… )。

•P330 漱口。

•P302+P352 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10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61+P364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4+P340 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氰化钠(山奈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氰化钠(山奈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 学防护服(完全隔离)。合理通风,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移至大量水中,加 过量次氯酸钠,静置 24 小时,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
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和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
皮肤接触:
急 眼睛接触: 救
吸入: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15 分钟。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必要时 进行人工呼吸。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立即就医。
质 相对密度(水=1): 1.60
饱和蒸汽压(kPa) :0.13/817℃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苯、乙醇、乙醚。
燃 避免接触的条件: 接触潮湿空气。
烧 燃烧性: 爆 炸 危险特性: 危
不燃 本身不能燃烧。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与硝酸盐、亚硝酸盐、 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运 储运注意事项:
应与碱类、铵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搬运时要轻 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
驶,中途不得停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接触限值:
中 国 MAC : 0.3mg[HCN]/m3 ; 苏 联 MAC : 0.3mg[HCN]/m3 ; 美 国 TWA : OSHA 5mg[CN]/m3[皮];ACGIH 5mg[CN/m3[皮];美国 8TEL:未制定标准

氰化钠msds

氰化钠msds

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口服50~100mg 即可引起猝死。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

可引起皮疹。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6.4mg/kg(大鼠经口);4300μg/kg(大鼠腹腔)生殖毒性:仓鼠植入低中毒剂量(TDL0):5999mg/kg(孕6~9天),引起胚胎毒性。

肌肉骨骼发育异常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发育异常。

污染来源: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其污染事故常发生于电镀、炼金、热处理、煤气、焦化、制革、有机玻璃、苯、甲苯、二甲苯、照相以及农药等的生产过程中。

代谢和降解: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

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维生素B12)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

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

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

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case of emergency in China call 0556-5373833 in other countries inquired after local information center
2. COMPOSITION
Chemical components NaCN CN NaOCN SCN
Special guidelines concerning dangers to humans and environment Even carbonic acid and water (air humidity) may cause hydrocyanic acid to be released. Hydrocyanic acid may cause all degrees of poisoning.
Instructions for the doctor
5. FIRE FIGHTING MEASURES
Suitable extinguishing media
note information in additional texts enclosed alkali powder quenching agent
snuffing tobacco at work. After contact with skin, wash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Wash face and/ or hands before break and end of work. Preventive skin protective
Eye contact Ingestion
consult doctor immediately Rinse thoroughly with plenty of water keeping eyelid open
notify ambulance immediately (keyword: cyanide) Do not force patient to vomit. Only when patient fully conscious: have patient rinse out mouth with water. Do not leave affected persons unattended.Keep warm and in stable position. Incase of difficulties in breathing, supply oxygen. Employ artificial piration if breathing ceases. Do not use direct 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 (own protection), use hand-operated respirator bag. Place person on side in stable position if unconscious
143-33-9 205-599-4 006-007-00-5 1689 28371110 6.1(page no.6257) 6.1 41a T+ very toxic 26/27/28/-32 7-28-29-45
3.HAZARD IDENTIFICATION
Description of dangers Very 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Contact with acids liberates very toxic gas
98.0% min 52% min 0.1%min 0.01%min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corresponding specification
Cas no. EINECS no. EEC no. SIN/UN no. Customs no. IMDG code. ADR no. Hazard code Risk phrases Safety phrases
Inhalation
Possible signs of poisoning Headache, dizziness, drowsiness, nausea, seizures, unconsciousness, respiratory disturbance, cessation of breathing, cardiac arrest
absorb mechanically and collect in a suitable container. Refer to manufacturer/ supplier for information on ecovery/ recycling
store under locks and keys or in a way that only skilled persons have access to it.
Further information on storage conditions Observe national regulations
8. EXPOSURE CONTROLS / PERSONAL PROTECTION
General
all precautionary measures indicated have to be observed. No eating, drinking, smoking or
Directions for safe handling Ensure ventilation when opening container. Traces of HCN may adhere to product. Seal container hermetically after use
Directions on fire and explosion safety Product itself is not combustible. Formation of flammable or explosive dust/air mixture possible. Ensure there are sufficient retaining facilities for water used to extinguish fire
4. FIRST AID MEASURES
General
seek medical attention! Observe self-protection (see section 8). Remove contaminated or saturated clothing immediately and dispose of safely. Bring affected persons out of danger area.
Storage
keep container tightly sealed and store in a dry, well-ventilate place
Requirements for storage rooms Well ventilated. Ensure there are sufficient retaining facilities or water used to extinguish fire
Extinguishing media to avoid Special protection for firemen
Additional guidelines
in the case of fire hydrocyanic acid may be released
in the case of fire, wear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independent of surrounding air and chemical protective suit
water used to extinguish fire should not enter drainage system soil or stretches or water. Contaminated fore-extinguishing water must be disposed o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issued by the appropriate local uthorities. Fire residues should be disposed o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1. IDENTIFICATION / PREPARATION / COMPANY
Commercial name Synonyms Trading contact
Sodium Cyanide Natriumcyanide, Cyanure de soude, Natriumcyanide China Anhui Anqing Shugua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see letterheading)
6.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
Personal precautions
be aware of stringent hygienic regulations and wear protective clothing, goggles and a NIOSH/MSHA approved respirator. Avoid formation of dust. Ensure sufficient ventilation. Avoid skin contact because of the danger of skin absorption
notify ambulance immediately (keyword: cyanide) Take affected persons out into the fresh air. Do not leave affected persons unattended. Keep warm and in stable position. In case of difficulties in breathing, supply oxygen. Emplo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if breathing ceases. Do not use direct 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 (own protection), use hand-operated respirator bag. Place person on side in stable position if unconscio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