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建设与工厂化养猪教案
猪的生产与经营教学目标

猪的生产与经营教学目标教学时间:高一下期教学课时:80课时知识目标:一、猪舍建筑与设备1,知道猪场场址选择应该考虑的方面2、能说出猪场布局要求3、熟悉猪场建设的基本要求4、会正确使用猪舍常用设备二、猪的品种1、能说出猪的经济类型2、知道我国地方优良猪种、培育猪种和国外引进猪种的体型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3、能说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和国外引进猪种中的代表品种三、猪的选种选配与杂交利用1、熟悉猪的选种原则,能说出猪的选种方法。
2、熟悉猪的选配原则,能说出猪的选配方法3,知道猪的杂交优势利用的慨念4、能说出猪的杂交优势利用亲本的选择方法,杂交的方法四、猪的繁殖1、能说出猪的性成熟规律、母猪发情排卵规律以与初配适龄2、能说出公猪精子的形成以与初配适龄3、知道猪的发情鉴定方法、方法4、能说出早期妊娠诊断和接产的基本方法五、猪的饲养管理1、能说出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2、熟悉种公猪和母猪的生产特点,饲养方式和管理方法3、熟悉仔猪、后备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4、熟悉育肥猪的生长规律5、能说出肥育方式和措施六、工厂化养猪1、熟悉工厂化养猪的条件2、能简述工厂化养猪的配套技术3、能说出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流程七、猪病的检查和仔猪去势1、能说出猪的保定方法2、知道猪的临产检查3、能说出猪的给药方法4、熟悉仔猪的去势八、猪常见传染病1、熟悉现代防疫体系的建立2、熟悉猪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九、猪常见普通病1、能说出猪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方法2、能说出猪常见中毒性疾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方法3、能说出猪常见产科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方法十、养猪场投资决策管理1、能说出目前主要存在的猪场类型2、熟悉猪场饲养规模的确定方法十一、养猪场生产管理1、能说出编制计划所需的资料和依据2、熟悉计划编制的方法3,知道现场管理的内容十二、经济核算1、能说出资金管理核算的慨念和方法2、能说出生产成果核算的慨念和方法3、能说出生产成本核算的慨念和方法4、能说出利润核算的慨念和方法技能目标:1、掌握常见猪品种的特征2、了解猪体表名称,掌握体尺测量和体重估测方法3、熟练掌握猪的外形鉴定技术,清楚有关方法和步骤4、了解猪发情的变化规律,掌握发情的变化过程5、掌握公猪的生殖系统组成与其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6、能通过观察公猪的行为变现,确定发情情况与配种的最佳时期7、能通过哺乳母猪的表现,确定母猪的性情,了解猪的母性行为表现8、通过了解猪发情的变化规律,掌握适时配种的时机,熟练地进行人工授精操作9、通过了解猪妊娠后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掌握猪妊娠诊断的方法10、掌握猪的接产技术和操作要领11、掌握猪耳号的编制方法、仔猪去犬齿的方法与断尾操作的技术12、了解猪用保温设备在养猪实践中的意义,学会一些简单的用具操作13、了解猪选种理论在养猪实践上的利用,学会一些简单的选种方法14、了解育种上对猪的一些测定要求,学会猪的屠宰技术和操作要领15、掌握饲料计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6、掌握猪场配种计划的编制方法,了解配种分娩计划的用途和管理17、掌握亏盈平衡分析在猪场经济核算中的应用,以与运用亏盈平衡分析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方法。
《猪场的规划与设计导学案-畜禽生产》

《猪场的规划与设计》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猪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2. 掌握猪场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猪场规划与设计方案。
导入引导: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猪场的规划与设计直接影响猪的发展发育和养殖效益。
本节课将进修猪场的规划与设计,为今后的猪场建设奠定基础。
一、猪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1. 提高养猪效益: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 保障猪的发展发育: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为猪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猪的健康发展。
3. 符合环保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废物排放,珍爱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二、猪场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1. 合理布局:根据猪场规模和地形地势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确保猪场运作顺畅。
2. 合理选址: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的地理位置建设猪场。
3. 设施设备齐全:根据猪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设施设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安全防护:建设安全防护设施,确保猪的安全和健康。
5. 环保节能:采用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减少资源浪费,珍爱环境。
三、制定猪场规划与设计方案1. 调查钻研:了解猪场建设的需求和条件,进行现场勘察和调查钻研。
2.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钻研结果,制定猪场规划与设计方案,包括布局、选址、设施设备等内容。
3. 审批验收:提交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批,确保符合相关法规标准。
4. 施工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确保质量和进度。
四、教室讨论与实践1.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猪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去当地猪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情况。
3. 设计方案制定:让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制定猪场规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教室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对猪场规划与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养猪技术教案

养猪技术教案欢迎大家阅读这份养猪技术教案,本文将从养殖场选址、品种选择、饲料配方、疾病防治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养殖场选址养殖场选址是养猪的第一步,选址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本和效益。
首先需要选择比较保护环境的区域,避免在城市、河边等区域进行养殖。
其次,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程度,让猪场运输物资和销售更加方便。
最后是要选择划拨土地或自购土地,保障养殖场在长期内的发展。
二、品种选择根据养殖场的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品种的猪。
高档肉猪品种应该是繁育快、成长快、肉质好、育肥性强等性能平衡的多能繁育杂种猪或改良后的品种猪。
在育种方面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种猪,通过对其进行选配和杂交,提升猪只品质和免疫力,使其更适应本地的环境和温度。
三、饲料配方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是促进猪生长的重要条件。
在制配料时要根据生长期、体重、性别、环境温度、养殖场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配比。
尽量使用新鲜、绿色、比较容易切碎的饲料,让猪基本能够保持一年四季的正常生长。
同时,要保持定期更换饲料,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更加科学的生长效果。
四、疾病防治猪体质较弱,很容易得病和死亡,加强疾病防治有利于提升猪只的生产效益和养殖效果。
首先要规范养猪场的卫生管理,经常清理圈舍,勤换饲料和饮水,增强猪的免疫能力。
另外,也需要加强饲养环境的消毒和杀虫,定期为猪群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牛疫、口蹄疫、猪瘟等疾病。
五、市场销售养殖结束之后,市场销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市场销售需要做好市场调研,撰写销售计划,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养殖场主要销售对象是超市、农贸市场、餐馆等,这些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采购标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猪的销售渠道。
在养猪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猪群的管理、环境的调节、猪只健康情况等多方面的养殖技术,这些技术均需要养殖员的认真学习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养殖员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获得经验,从而实现饲养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养殖技术》教案

猪场建设与工厂化养猪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工厂化养猪概念,重点掌握工厂化养猪特点和养猪工艺。
教学重点工厂化养猪特点和生产工艺。
教学难点工厂化养猪组织。
教学内容:上节课我们讲述了猪舍建筑基本要求与基本设施,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猪舍的类型与建筑和猪舍常用设施的配置。
请同学们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猪场的场址选择有什么要求?2.猪舍的基本结构及建筑类型如何?第一课时工厂化养猪工厂化养猪就像工业生产一样,以生产线的形式,实行流水作业,按照固定周期节奏(一般以周为单位),连续均衡地进行生产。
生产过程包括了配种、妊娠、分娩、哺乳、育成、肥育等六大环节。
现代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就是按照上述六个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生产,正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养猪场的一栋猪舍就是一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完成l~2个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产品从一个车间转移到下一个车间,从—道工序转移到下一道工序,每一工序必须完成规定的生产工艺。
这样进行养猪生产,分工明确具体,设备使用熟悉,饲料利用规范,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一、工厂化养猪的特点工厂化养猪具有以下特点:1.流水式的工艺流程工厂化养猪将各生产阶段的猪群按一定的生产节律和繁殖周期,组织成有工业生产方式特点的流水式生产工艺过程,并按企的生产计划均衡地进行养猪生产。
也就是说,把养猪生产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连续流水式的生产线,有计划、有节律地常年均衡生产。
2.专门化的猪舍类别工厂化养猪必须建立能适应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的专用猪舍,如配种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和生长肥育舍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生产工艺有序地进行。
3.完善化的繁育体系工厂化养猪须选用较高生产性能的猪种,并按繁育计划建立好繁育体系,保证生产优良种猪和商品猪,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4.系列化的全价饲粮工厂化养猪按照猪群的划分,配制不同型号的全价饲粮,满足营养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猪的生产潜力。
畜牧养猪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畜牧养猪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周期和养殖环境要求。
2. 培养学生对养猪行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兴趣。
3. 使学生掌握养猪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流程。
教学内容:一、猪的生物学特性1. 猪的形态结构特点2. 猪的生理功能3.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二、养猪环境要求1. 场地选择与规划2. 猪舍建设与布局3. 环境控制与卫生管理三、养猪技术操作流程1. 猪的繁殖技术2. 猪的饲养管理3. 猪的疫病防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畜牧养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 提出问题:养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养猪环境要求有哪些?二、猪的生物学特性1. 讲解猪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
2.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直观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
三、养猪环境要求1. 讲解场地选择与规划、猪舍建设与布局、环境控制与卫生管理。
2. 分析养猪环境对猪生长发育、繁殖和疫病防控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养猪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猪的繁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二、养猪技术操作流程1. 讲解猪的繁殖技术,包括配种、妊娠、分娩等环节。
2. 讲解猪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配制、饲养密度、环境控制等。
3. 讲解猪的疫病防控,包括疫病监测、疫苗接种、治疗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猪的生物学特性、养猪环境要求和养猪技术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畜牧养猪行业的认识和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兴趣。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猪技术教案

养猪技术教案养猪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养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2. 掌握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方法;3. 能够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和调整养猪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猪的基本生物特性和繁殖方式;2. 猪的饲养管理要点;3. 猪的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4. 养猪环境的调控。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养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2. 示范法:通过示范正确的饲养管理方法;3. 实践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加深学生对养猪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步骤1. 猪的基本生物特性和繁殖方式介绍猪的生物特性,如耐病性强、繁殖高效等;介绍猪的繁殖方式,如天然交配、人工授精等。
2. 猪的饲养管理要点(1) 给猪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优质饲料;(2) 给猪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3) 给猪提供合适的饲养环境,包括舒适的栏舍和充足的活动空间;(4) 定期为猪进行清洁、消毒和驱虫等工作;(5) 注重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和饮食摄取情况,及时调整饲养计划。
3. 猪的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1) 常见的猪病,如猪瘟、口蹄疫等的症状和传播途径;(2) 防控疾病的方法,如疫苗接种、隔离防疫等措施。
4. 养猪环境的调控(1) 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如冬季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季增加降温设备;(2) 照明的调控,如保持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强度;(3) 空气质量的调控,如加强通风换气和减少粉尘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进行养猪相关知识的选择题测试;2. 实践评估:要求学生到养猪场进行实地观察,并填写观察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用于讲解养猪知识点;2. 养猪场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养猪的实际操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养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掌握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方法,并能够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和调整养猪环境。
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到养猪场进行观察和实践,加深对养猪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养猪养殖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养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养猪场的选址和建设要求。
- 熟悉猪的品种、繁殖技术和饲养管理。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养猪场的规划和管理。
- 能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进行科学饲养。
- 能够识别猪的常见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养猪业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猪的基本知识- 猪的起源与分类- 猪的生理结构特点2. 养猪场的选址与建设- 选址要求- 猪舍建设标准3. 猪的品种与繁殖技术- 常见猪的品种介绍- 繁殖技术要点4. 猪的饲养管理- 饲料的选择与搭配- 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 猪舍的环境控制5. 猪病防治- 常见猪病介绍- 预防与治疗措施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养猪吗?养猪有哪些好处?2. 展示图片:介绍猪的生活习性和养殖场景。
(二)讲授1. 猪的基本知识- 讲解猪的起源、分类和生理结构特点。
- 举例说明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2. 养猪场的选址与建设- 讲解选址的要求和猪舍建设标准。
- 分析猪舍的通风、采光、排水等因素。
3. 猪的品种与繁殖技术- 介绍常见猪的品种特点。
- 讲解繁殖技术要点,如配种、妊娠、分娩等。
4. 猪的饲养管理- 讲解饲料的选择与搭配,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
- 分析猪舍的环境控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
5. 猪病防治- 介绍常见猪病,如猪瘟、猪流感等。
- 讲解预防与治疗措施。
(三)实践操作1. 组织学生参观养猪场,了解现场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养殖,如饲料配比、猪舍环境控制等。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提问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实践操作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五、教学资源1. 课件2. 图片3. 视频资料4. 实地参观六、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养猪养殖技术为主题,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养猪的基本知识、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能。
养猪技术教案

养猪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猪的品种分类和特点。
2、掌握猪舍的建设和环境控制要求。
3、学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制和喂养方法。
4、熟悉猪的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不同生长阶段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2)猪病的防控技术。
2、难点(1)猪饲料的营养平衡搭配。
(2)猪繁殖技术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养猪技术有初步的认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到养猪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猪的品种介绍1、我国常见的猪品种(1)大白猪:体型大,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
(2)长白猪: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
(3)杜洛克猪:生长速度快,肉质好。
2、不同品种猪的特点和适应环境(1)适应性:有些品种适应寒冷气候,有些适应炎热环境。
(2)生长速度和肉质:不同品种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
(二)猪舍的建设与环境控制1、猪舍的选址(1)地势: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
(2)风向:避免建在风口,以减少疾病传播。
2、猪舍的布局(1)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要分开。
(2)猪舍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通风和防疫。
3、猪舍的环境控制(1)温度: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要做好保温和降温措施。
(2)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防止湿度过高引起疾病。
(3)通风:保持良好的通风,排除有害气体。
(三)饲料的配制与喂养1、猪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求。
(2)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求差异。
2、饲料的种类(1)精饲料:如玉米、豆粕等。
(2)粗饲料:如青贮料、干草等。
3、饲料的配制原则(1)营养平衡: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合理搭配饲料。
(2)成本控制: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
4、喂养方法(1)定时定量:每天固定时间和数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场建设与工厂化养猪教案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工厂化养猪概念,重点掌握工厂化养猪特点和养猪工艺。
教学重点工厂化养猪特点和生产工艺。
教学难点工厂化养猪组织。
教学内容:上节课我们讲述了猪舍建筑基本要求与基本设施,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猪舍的类型与建筑和猪舍常用设施的配置。
请同学们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猪场的场址选择有什么要求?2.猪舍的基本结构及建筑类型如何?第一课时工厂化养猪工厂化养猪就像工业生产一样,以生产线的形式,实行流水作业,按照固定周期节奏(一般以周为单位),连续均衡地进行生产。
生产过程包括了配种、妊娠、分娩、哺乳、育成、肥育等六大环节。
现代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就是按照上述六个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生产,正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养猪场的一栋猪舍就是一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完成l~2个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产品从一个车间转移到下一个车间,从—道工序转移到下一道工序,每一工序必须完成规定的生产工艺。
这样进行养猪生产,分工明确具体,设备使用熟悉,饲料利用规范,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一、工厂化养猪的特点工厂化养猪具有以下特点:1.流水式的工艺流程工厂化养猪将各生产阶段的猪群按一定的生产节律和繁殖周期,组织成有工业生产方式特点的流水式生产工艺过程,并按企的生产计划均衡地进行养猪生产。
也就是说,把养猪生产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连续流水式的生产线,有计划、有节律地常年均衡生产。
2.专门化的猪舍类别工厂化养猪必须建立能适应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的专用猪舍,如配种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和生长肥育舍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生产工艺有序地进行。
3.完善化的繁育体系工厂化养猪须选用较高生产性能的猪种,并按繁育计划建立好繁育体系,保证生产优良种猪和商品猪,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4.系列化的全价饲粮工厂化养猪按照猪群的划分,配制不同型号的全价饲粮,满足营养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猪的生产潜力。
5.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工厂化养猪猪群集约、全进全出,要求配备先进的养猪设施与设备。
猪舍要达到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清洁干燥、空气新鲜的要求。
设备要符合猪的生理要求,方便劳动者的生产操作,并能给猪群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6.严密化的兽医保健工厂化养猪要求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防疫和驱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
同时要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粪污处理系统。
7.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工厂化养猪应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合理的劳动组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益。
8.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工厂化养猪应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规模地、均衡地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种猪或商品猪,并保证猪肉在人们食用中的安全性。
二、工厂化养猪工艺现代化养猪生产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划分成一定时段,按照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猪群实行分段饲养,进而合理周转,这一整套的生产程序即饲养工艺。
(一)养猪生产工艺类别为了使生产和管理方便、系统化,提高生产效率,要求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实施合理的饲养工艺。
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工艺流程: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生长肥育期。
它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猪群调动次数少,猪舍类型不多,节约维修费用,管理较为方便。
但仔猪从断奶到出栏划分为一个时段,其营养供应和环境控制等显得较为粗放,不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
它的特点是在三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断奶后的仔猪加保育段(5周)的形式独立出来,待体重达18—20kg以上,再转入生长肥育舍饲养13~15周,体重达90~110kg出栏销售。
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满足断奶后的仔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转群增加1次,应激增多,影响猪的生长。
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即配种期一妊娠期+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四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饲养。
空怀种母猪经1~2周的配种期和3周左右的妊娠鉴定期,转入妊娠舍饲养12周,最后l周转入分娩哺乳舍。
这种安排有利于断奶母猪的复膘、发情鉴定及配种,而且能防止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流产,也便于根据母猪妊娠后的膘情采取合适饲养方法·,但转群多,应激增加,应预防机械性流产的发生。
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即配种期一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期一肥育期。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五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猪的生长肥育期划分为生长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周左右。
由于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分成哺乳、保育、生长、肥育四个阶段饲养,可以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环境要求,有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转群增多,应激增加,影响猪的生长,延长生长肥育期。
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大型规模化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及猪场布局往往是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
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和管理,可以避免猪场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的负担,但最大的缺点是猪场造价成本很高。
第二课时养猪生产工艺组织确定生产工艺是设计猪场时要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
生产工艺合理与否,决定生产效率的高低。
确定工艺需要考虑以下内容:1.确定饲养模式养猪的生产模式不仅要根据经济、气候、能源、交通等综合条件来确定,还要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养猪技术水平来确定。
因此,各类猪群的饲养、饲喂、饮水、环境控制、清粪等方式都需要一定的饲养模式来确定。
2.确定生产节律生产节律是指相邻两群泌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天数)。
合理的生产节律是全进全出工艺的前提。
是有计划利用猪舍和合理组织劳动管理、均衡生产商品肥育猪的基础。
生产节律一般采用1d、2d、3d、4d、7d或10d制.可根据猪场规模而定。
实践表明,年产5万~l0万头商品肥育猪的企业多实行ld或2d制,即每天有一批母猪配种、产仔、断奶、仔猪保育和肥育猪出栏;年产1万一3万头商品肥育猪的企业多实行7d制;规模较小的养猪场一般采用10d或12d制。
一般猪场采有7d制生产节律的原因是:7d制与其他生产节律相比,有以下优点:第一,可减少待配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头数,因为猪的发情周期是21d,是7的倍数。
第二,可将繁育的技术工作和劳动任务安排在一周5d内完成,避开周六和周日。
由于大多数母猪在断奶后第4—6天发情,配种工作可安排在3d内完成。
这样就使生产中的配种和转群丁作全部在星期四、星期五之前完成。
配种母猪不足的数量可按规定要求由后备母猪补充。
第三,有利于按周、按月和按年制订工作计划,建立有序的工作和休假制度,减少工作的混乱性和盲目性。
3.确定各阶段生产计划指标①确定每头母猪一年内理论产仔窝数。
母猪年产仔窝数的多少,决定于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而母猪繁殖周期长短,主要受哺乳时间的制约。
以母猪哺乳期为5周,加上妊娠期16.5周,断奶至配种期1周,一个繁殖周期为22.5周。
一年共52周,因此,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为52÷22.5=2.3窝(如果哺乳期缩短4周,则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是52÷21.5=2.4窝)。
②确定每周产仔的母猪头数。
假使我们已确定每头母猪年产仔2.3窝,那么,根据一个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总头数,就可算出全场每年应该产仔的总窝数,然后就可以算出每周有多少头母猪产仔。
每周产仔窝数= 母猪总头数×2.3(窝)÷52(周),例如:600头母猪的猪场每周产仔窝数为:600×2.3÷52=26.5(窝),每周按排26窝母猪产仔,每周有30头母猪参与配种。
这就是说一个600头基础母猪种猪场做到每周30头母猪配种,确保每周有26头母猪进产房,一般按母猪哺乳4周计算,则产房常年存栏26×4=104头母猪,考虑到应该预留一批消毒,为下一批母猪进产房做准备,所以600头基础母猪的产房产床数至少有130个。
③确定每周配种的母猪头数。
根据每周产仔窝数,以及母猪配种受胎率(按80%),每周参加配种的母猪头数是:每周参加配种母猪头数=每周产仔窝数× 80%,以600头母猪场为例,每周参加配种头数为:26(窝) ×80% =32.5(头)④确定每周断奶仔猪数及转群基础数。
如果每周有26头母猪分娩,每窝按10头计算,每周在产房内新增哺乳仔猪有 260头,按4周哺乳计算,产房内有1040头左右哺乳仔猪存栏。
按哺乳期间死亡率5%计算,每周应有260×95%=247头哺乳仔猪转为育仔猪,按育仔5周计算,在网上育仔存栏为247×5=1235头。
一般育肥期为14周,如果按育成成活率98%计算,每周新增肥猪247× 98 % = 242头,按14周计算育肥期,常年存栏为242×14=3388。
以上计算均为理论数据,生产实践中可视具体情况在此原则基础上进行调整。
⑤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见表6.1和表6.2。
表6.1 生产技术指标表(单位:%、头、公斤)项目指标项目指标配种分娩率 85% 24周龄个体重 93.0公斤胎均活产仔数 10 哺乳期成活率 95%出生重 1.2~1.4公斤保育期成活率 97%胎均断奶活仔数 9.5 育成期成活率 99%21日龄个体重 6.0公斤全期成活率 91%8周龄个体重 18.0公斤育肥猪的料肉比 2.8:1平均日增重(G)全期全场料肉比 3.1:1初生—35日龄180g 公猪年更新率(%)25%36—70日龄480g 母猪年更新率 33%71—180日龄850g商品肉猪出栏率160以上表6.2 生产计划一览表(单位:头)基础母猪数473周月年满负荷配种母猪数24 104 1248满负荷分娩胎数20 87 1040满负荷活产仔数200 867 10400满负荷断奶仔猪数190 823 9880满负荷保育成活数184 797 9568第三课时生产规模和猪群结构根据猪场规模,合理安排猪群结构,是实现均衡生产充分利用圈舍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
规模化养猪不但要保证猪群的适宜比例,还要安排各个生产环节不同圈舍的存栏,并做到全进全出。
①猪场生产规模按饲养成年生产母猪数量和年产商品猪出栏数确定规模,小型场:饲养生产母猪300头以下,年产商品肉猪5000头以下。
中型场:饲养生产母猪300-600头,年产商品肉猪5000-10000头。
大型场:饲养生产母猪1000头以上,年产商品肉猪15000头以上。
②不同生产规模猪场的猪群结构一个合理的种猪群年龄结构是以中年猪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定额,实现满负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