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三官殿导游词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本(三篇)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本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____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
全真道天下第二丛林。
道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赛江南。
现占地____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____平方米,共有房舍____余间。
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
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
风格清淡简朴。
三官殿这组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落。
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
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
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
寒冬季节,满树绿叶滴翠,红花娇艳,犹如落下一层绛雪。
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
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
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周围有许多景点和刻石。
因此,太清宫一带就成了崂山游览区的中心。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多次以崂山为背景。
宫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
当年蒲松龄寓于此,与牡丹、山茶相对,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写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位书生相恋的故事,为《聊斋志异》中的佳作。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本(二)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____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
全真道天下第二丛林。
道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赛江南。
现占地____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____平方米,共有房舍____余间。
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最新青岛崂山太清宫导游词(4)

最新青岛崂山太清宫导游词(4)[三皇殿:三皇殿→十大神医→金虎符文→耿祖祠→救苦殿→汉柏凌霄→拜斗石]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殿,叫三皇殿,大家看到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那位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这三位老祖先传说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大神医,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问、闻、望、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创健身五禽戏的华佗(华佗发明麻醉药比欧洲早1500年);有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药方》,后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三皇殿正殿所供奉之神都是对我国和人类文明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一向受到人们的崇敬。
在正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
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邱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邱处机的金虎符文。
行文年代是癸末年,就是公元1223年,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是当今崂山庙宇现存碑记最古老的两块,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十年动乱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万岁"两字,所以才没人敢轻举妄动。
这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邱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域地,邱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它以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宫观都不派差,不纳税,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处如朕亲临"。
由此可见,当时邱处机极受成吉思汗的尊敬,不仅拜他为国师,而且被尊为"神仙",甚至有皇帝的同等身份。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成吉思汗为了利益所需而尊崇道教,以及邱处机本人学问高深,胸有谋略的原因。
据《元史o邱处机传》记载,邱处机曾随成吉思汗西征,邱处机的进言,很受成吉思汗的赏识。
邱处机一生专修"全真"教义,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有《养生淌息论》等许多文章。
崂山景点讲解导游词3篇

崂山景点讲解导游词3篇崂山景点讲解导游词范文1:崂山龙潭瀑龙潭瀑又名玉龙潭,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
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崂,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
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
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
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
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
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
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
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
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崂山景点讲解导游词范文2:崂山太清宫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
全真道天下第二丛林。
道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赛江南。
现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余间。
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
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
风格清淡简朴。
三官殿这组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落。
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
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
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
崂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

崂山的导游词崂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
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崂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崂山的导游词1山东,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片伟大的土地不仅有名山大川、碧波万顷,而且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非常灿烂的文明。
山东的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举不胜举。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崂山太清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道观是崂山的太清宫,它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
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
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
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
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
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太清牌坊]这里是太清宫牌坊,1997年太清宫出资修建,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为四柱三门式。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起到了标识引导、空间分界、装饰美化、纪念颂扬的作用。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最新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最新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
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范文1各位游客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的是青岛崂山,我们从这可以喝到崂山的泉水。
进了崂山的大门,你们还要走一段路,但是这一段路上都是各种鲜花,你们可以在这里拍到一些市区见不到的花。
走完这一段路,就到了山下,你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坐索道,一种是爬上去的。
坐滑雪索道直接可以到半山腰,但是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山顶。
但爬上去的话,可以边爬山边看美景。
我先给大家说说爬山的话能看到什么,你先爬一会,会看到一个堡垒,但并不高,你要爬上去才能继续走。
你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看到一个有野猴的地方,有可能会看见猴子,但你不可以给它吃东西,因为它可能会食物中毒。
你走着走着就会看到一个分岔口,我建议你们走左边,因为右边比较难走,从左边走一小会,你就会到一个小石头山,到了那,你可以看见石头峰,但石头山上没有路,所以只能原路回去,然后去右边。
你去了右边后,就会看到你到了一个陡峭的半山腰上,再往前走几分钟,就能看见索道的终点——半山腰。
再走几个钟头,就来到了觅天洞,里面很黑,你可以去买头灯,10元一个,租一个5元。
觅天洞有4层楼那么高,有些地方要趴着走,走完觅天洞,就快到山顶了,站在一块高大的石块上,崂山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碧蓝的海水,葱郁的山林。
再走一会,就到了崂山山顶,山顶的景色更壮观了,石头峰、太平宫……等等。
下山有两种选择:坐索道或走下山,如果你很累或者想坐一次索道,那就选择第一种吧,因为也可以看看大海。
下了山以后,你就可以去对面的沙滩玩,那里也有卖海鲜的,也可以去那里看看捕鱼的渔民和渔船。
崂山风景区导游词讲解3篇_山东导游词_

崂山风景区导游词讲解3篇崂山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山岳型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崂山风景区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崂山风景区导游词讲解范文1:崂山华楼山华楼山位于崂山水库南岸,海拔408米。
华楼峰是矗立山顶东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由一层层岩石组成,宛如一座叠石高楼耸立晴空,故称“华楼”,又华楼峰因异石突起,犹如华表,又名“华表峰”。
华楼峰是崂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称聚仙台。
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
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诗赞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
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秋。
”。
传说八仙过海途径崂山,何仙姑于聚仙台梳妆,又名“梳妆楼”。
史载张三丰等名道皆与此峰有不解之缘,故成为海上名山之一。
崂山风景区导游词讲解范文2:崂山白云洞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部海滨,东距太平宫将近7里,从雕龙嘴踏石级至山腰北去,过逍遥径,经老君洞,再攀一段石阶,即至白云洞。
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白云缭绕而得名。
地势高爽,林木茂密,面临长涧,侧望沧海,环境雅洁,楼阁精美,与明霞洞并称为前、后涧,是崂山著名道观之一。
白云洞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左右,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
青龙阁是白云洞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在仅存残垣。
阁前的青龙石畔,有一株玉兰,粗逾合抱,树龄达数百年,在青岛地区的玉兰中勘称首屈一指。
绕过青龙阁,即是白云洞。
白云洞,是由三块巨石结架而成,右边的石头叫“白虎石”,左边的石头叫“青龙石”。
“青龙石”特别巨大,上平可以登眺;“白虎石”背依悬崖,前临险壑。
洞内宽深各十丈,十分宽敞,可站立数十人。
洞内原供有铜铸玉皇神像。
铸制极为古雅,并曾有“藏园老人”傅沅叔题壁:夜月清皎,海气苍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
白云洞额刻有“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院日照尹琅若(字琳基)所题,字体雄浑,很有气势。
导游词之太清宫

太清宫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
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
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
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
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
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所建筑,占地近3万平方米。
三官殿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
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
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三清殿这个大殿是太清宫的主殿。
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张道凌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阳神的总管。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
三皇殿三皇殿,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那位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这三位老祖先传说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
山东青岛崂山导游词(精选3篇)

山东青岛崂山导游词(精选3篇)山东青岛崂山篇1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
华严寺系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面毁于兵燹。
清初由其子黄坦移址续修,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华严寺”,又名“华严禅寺”;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占地面积4000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房屋120余间。
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
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
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
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
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小院内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寺僧属“临济宗”。
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宗传人。
华严寺位于共经二十代,20世纪20xx年代是鼎盛时期,寺僧达80多余人。
藏经阁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门之上,呈方形;阁高8.2米,阔13.8米,深8米。
阁中央大应立四棱形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重檐歇山式。
四周游廊贯通,环以雕栏,外檐木柱20撑顶,檐角饰“嘲风”,两端饰“螭吻”。
前为幕式墙,门窗结合在一起,穿堂门,无后窗,顶披黄绿琉璃瓦,雕甍高约40公分,镂空云龙。
建筑古朴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阁内藏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经》一部;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一部,142册,计1000卷,另外还有憨山手书条幅、于七画像等。
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
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
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
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仁栋鸠工破石条筑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清宫导游词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崂山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由白色花岗岩架构,分上中下三段,庄重大气,造型别致,自上而下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寺”“鹤鹿同春”“十二生肖”“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排放前面是太清湾。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这棵高大的树是银杏树,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和公孙树等的别称。
为什么又称“公孙树”呢?原来,是因为它生长的非常缓慢,爷爷种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有在民间又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种白果树”的说法。
现在大家已经到了太清宫,太清宫总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
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咱们现在进入的是三官殿的正门,也是太清宫的正门,门朝南开,符合北方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基本原则,但是暂满看到的这个门是后来修的,三官殿最初的正门是咱们右手边的这个小门,这个门是朝东开,这其中是有讲究的,在道教经典《道藏》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的官员叫尹喜,他远远望见有一团紫气滚滚而来,他断定一定是有高人前来,于是命人将道路打扫干净,在路旁迎候高人。
老子来了之后与尹喜交谈甚欢,觉得跟尹喜非常有缘,就将自己写的两卷书赠给了尹喜,这两卷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从此以后,“紫气东来”就成了我国民间迎神求吉的高雅用语。
崂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即来到这里的都是神仙高士,而且会给这里带来吉祥。
两旁的树是银杏树,树龄有一千多年,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银杏树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株,有性别之分,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两棵树哪颗树是雄树,哪颗树是雌树。
(五分钟即可)其实,这两棵树都是雄树(可以讲一下全真教的教义:不娶不嫁,故道观中的树都是雄树,似乎有些牵强……)。
在整个崂山风景区内,甚至在整个北方,无论是道观还是庙宇,都普遍种植银杏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种树的树龄很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维系长久的象征,另一个原因是全真道教不杀生,这种树有特殊的树液,一般不生虫害。
宗教庙宇多载此树,解决了“杀虫是杀生行为,不杀虫害树也是杀生行为”这一矛盾,遵从了既不杀生又能保住树木的原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颗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12月份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份,长达半年的时间,因其花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别的花都已经凋谢,而她却能迎风怒放,所以被称为耐冬。
耐冬和月季是青岛市的市花,右手边的这棵耐冬树树龄有600多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长门岩岛移植的,隆冬季节,满树红花,下雪的时候,像是在树上落了一层红色的雪。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灵感油然而生,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
文章中的红衣花神指的就是这棵耐冬,树名叫绛雪。
左手边的这棵耐冬,是耐冬中的名贵品种---重瓣白雪塔,树龄有400多年,开花的季节与旁边的绛雪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是太清宫冬季一大景观,很可惜,这两棵耐冬都死掉了。
《香玉篇》说的是书生黄某同牡丹花神香玉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崂山太清宫,有一个叫黄生的读书人,在次读书期间遇到了两貌美如仙的姑娘,一位是白牡丹化做的仙女叫香玉,一位是红耐冬化做的仙女叫绛雪。
香玉原为青楼女子,活泼可爱,心地聪明,敢爱敢恨,绛雪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善解人意,黄生爱上了香玉,两个人相爱之后,情深意长。
绛雪是香玉的姐姐,是他们的好朋友,三个人在一起非常愉悦。
好景不长,有一天,香玉哭了,不再说话,悲伤痛哭,与黄生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就惆怅的离开了。
原来,即墨县令蓝氏到太清宫游览,看到白牡丹,心生喜爱,挖移出来,竟然带着走了。
白牡丹到了蓝氏家,一天天枯萎,很快死去。
黄生听说后,非常悲痛,悔恨极了,在这段时间里,绛雪经常过来陪伴黄生,有时一起饮酒作诗,有时一起到香玉墓前痛哭一场。
最后,花神被他的深情所感动,又让香玉回到了太清宫。
从此以后,香玉和黄生彼此相爱,绛雪也和他们经常相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是一个典型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
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是一座布局工整的三进院落,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
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称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称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理所当然被尊称为“水官”。
在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敕罪,水官解厄”的说法。
在大家面前的是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很粗,但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了。
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坚硬细腻,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写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
据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黄杨木质的梳子。
经过黄杨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他是唐朝道士李哲玄亲手种植的,所以称它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弯曲,形状似龙头,故又被称为“龙头榆”。
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这样面积达一亩多地。
在龙头榆的对面有一方大石头,上刻“逢仙桥”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召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个老人,真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在与他交谈几句后转身走了,真人忽然想起没问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找他在雪地上的脚印,哪知半尺深的厚雪中只有老人在这树下站立时踩出来的两个脚印,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至此,刘若拙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在此刻石以记此事。
“逢仙桥”向西,走过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宫道长及道士的住所,这里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也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文革后,太清宫基本没有女道士常住。
穿过坤道院的大门,咱们来到的是太清宫的第一大主殿---三清殿。
三清殿是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
正殿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把它演变成为“洪元”“浑元”“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了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在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祖传说中他是天上阳神的总管。
团友中如果有没有男朋友的女孩子,可以诚心拜一下东华帝君,他会赐给你一位白马王子。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中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
团友中没有女朋友的可以去拜一下西王母,她会赐给你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这段大家自由发挥)走出三清宫向东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又名忠义祠。
这里供奉的是关于和岳飞。
道教之所以供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引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就包括忠和义,而这两人就是古代忠和义的代表,于是就将二人供奉在此。
旁边这面墙据说就是当年崂山道士练习穿墙术的地方。
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这里写书。
《聊斋志异》共有400多篇故事,其中8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构成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等,郭沫若生前曾对蒲松龄作过深刻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崂山矿泉水,驰名中外,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
“神水泉”这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
之所以叫他神水泉,是因为它有“三神”:一神为水质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杂质少,据说,崂山道士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有生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水不涸,大涝三年水也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这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为施工方面的原因,水位发生些变化;三神为引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旁边为许愿池)从神水拾级而上大门朝东的这座院落是始建于唐代的三皇殿,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道士出身的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之后,见到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极佳,筹资兴建这座殿堂。
中间那手里擎着太极图的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位手握板的是人皇轩辕氏。
关于三位老祖先的传说有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等。
他们都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望闻问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的华佗,有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方》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
总之,三皇殿里供奉的都是对我国和历史文明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三皇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敕给丘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发给丘处机的金虎符文。
文革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碑刻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了“万岁”,所以才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丘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地域丘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他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官观都不派差,不纳税。
东配殿又名救苦殿,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
据说,凡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只要他们的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的神符,向神祈祷,下地狱的人一定可以得救。
西配殿又称耿祖祠,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道士。
耿义兰是明代万历年间崂山白云洞的道士。
为什么将崂山道士供奉在这里?待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现在大家看一下这棵树,它是一棵桧柏树,由汉代道士张廉夫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很早以前,在桧柏树上寄生了一棵凌霄树,这一奇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过了若干年后,又在这棵树上长出一棵盐肤来,现在在树上又长出一棵刺楸。
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这棵树非同一般,它是由四棵树长在一起的,是为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这块刻有“海印寺遗址”的石刻,用的是原先修建海印寺的石头,明代万历十一年,憨山和尚慈宁宫五台山来到崂山太清宫,起初,只是在简陋的草棚里居住,后来发现这里地势优越,是建佛寺的好地方,于是开始设法筹集资金,万历18年建成了海印寺。
再说太清宫,据史料记载,在海印寺建成之前,道观已经开始败落,殿堂几乎倒塌废弃,道士分散他地,只剩几个道士守着,生活也没有着落,甚至要出卖产地。
尽管如此,憨山和尚在道观前面修建寺庙,对道士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
他们觉得守不住基业脸上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