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形式美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造像构图色彩程式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灿烂的文化明珠中耀眼的一颗,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技巧之精湛,为世人所赞叹,其艺术之美堪称我国绘画艺术的典范。
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是我国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我国古代社会发达的文明的象征。
正文: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点。
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诸国很盛行,建塔造寺、开窟筑像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敦煌,随后,它与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汇、融合,产生出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随着对敦煌艺术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敦煌壁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敦煌壁画之美的浅谈:一、程式之美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多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
在敦煌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风格如何变化,组织画面始终遵循着程序化的原则。
画派、画风的发展、成熟就是遵循着“图示----修正”的模式,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特色使其最终成为定式的过程。
例如在佛教绘画的造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具体的神像刻画和画面氛围烘托来实现宗教审美理想的类型化特征。
程式好比设计蓝图,它是构成和组织画面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个元素作为同一风格的造型单元,必须按标准零件来设计,使画面始终保持一种秩序感和统一感。
二、线条之美敦煌壁画中精彩的大量线条的运用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敦煌壁画中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不仅描绘了壁画中的佛、菩萨神态以及故事情节,并且作为连接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媒介,使富有变化的各种色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让画面既丰富又统一。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敦煌壁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珍品之一,因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而引起广泛关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进行浅析。
敦煌壁画的艺术创造体现在题材选择上。
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内容涉及佛教的教义、佛陀的传记、佛教的神话传说等。
这些题材不仅体现了敦煌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繁荣,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题材选择上,敦煌壁画注重艺术与宗教的结合,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佛教思想,使观者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敦煌壁画的艺术创造还体现在线条和色彩运用上。
敦煌壁画采用了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运用方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线条运用上,敦煌壁画的线条流畅、优雅,具有一种柔和韵律感,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
在色彩运用上,敦煌壁画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运用大胆的对比和层次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还注重色彩的象征性,通过颜色的运用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敦煌壁画的艺术创造还体现在造型和构图上。
敦煌壁画以人物形象为主,通过精细的造型表现人物的形态特征和神态表情,使人物栩栩如生。
在构图上,敦煌壁画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采用对称、层次分明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一种稳定、安定的感觉,增强了观者的审美体验。
敦煌壁画还凭借着独特的构图方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画面构建成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给人以超脱尘俗的感受。
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线条和色彩运用、造型和构图以及细节的刻画等方面。
这些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的运用使敦煌壁画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华,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摘要】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
本文将从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入手,探讨其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在线条运用方面,敦煌壁画的线条流畅而有力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色彩运用方面,敦煌壁画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造型表现中,敦煌壁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动表现,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构图手法方面,敦煌壁画运用对称、层次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动态美感。
通过意象表达,敦煌壁画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美感形式既传承了传统,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创造、美感形式、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线条运用、色彩运用、造型表现、构图手法、意象表达、艺术价值、影响、总结。
1. 引言1.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它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时期。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前后,当时敦煌莫高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因此壁画上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种文化的融合。
这些壁画中既有佛教题材,也有道教、儒家和民间传说等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不仅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缩影,更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借鉴其创作手法和美学观念,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启示。
1.2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壁画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敦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性地区,壁画作为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在敦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壁画中经常出现诸如佛、菩萨、罗汉等宗教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敦煌壁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敦煌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世界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艺术创造1.表现手法敦煌壁画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例如,有的画面采用了中轴线的对称构图,形成了稳重、庄重的效果,如武则天图;有的画面则采用斜线和倾斜构图,形成了动感和生动效果,如《浴佛图》。
2.色彩运用色彩运用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这些壁画采用了丰富的色彩,色彩饱和度高,异常明快。
不同颜色的搭配、渐变等手法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视觉效果。
3.造型表现在造型表现上,敦煌壁画则采用了精炼简洁的手法,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不注重物象的逼真,而是注重形象的表现力和符号意义。
二、美感形式1.宗教性美感敦煌壁画也具有宗教性美感。
其中的材料、题材、精神内涵,以及人们对它的崇敬和崇拜,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性美感。
例如,莲花、佛像、菩提树等宗教符号,都是敦煌壁画的常见表现形式。
2.文化性美感敦煌壁画还具有文化性美感。
它形成于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壁画中的题材涉及了许多领域,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历史人物等,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和文化价值。
3.艺术性美感敦煌壁画还具有艺术性美感。
它们的造型、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表现手法,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杰出之作。
这些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感,影响了后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总之,敦煌壁画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艺术价值和宗教性美感的艺术形式,她的存在和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其热爱和崇尚生命、一切生物的美好形态,这种美学意识深深地感染着观者,彰显了其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你是怎么理解的?不妨了解一下

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你是怎么理解的?不妨了解⼀下敦煌壁画中凝聚着很多的艺术技法,以能够很好的达到传神的作⽤,传神就是能够在神态、风姿以及神情等⽅⾯都能够很好的进⾏表达,是艺术的灵魂所在。
⾃从⼗六国起,敦煌壁画就存在了,在经过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其上的⼈物多有上万,其形态更是不计其数,内容⼗分的丰富多彩是各个时代的佳作集合。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带给⼈以震撼的美感,不仅是其在艺术上的传神,更是将艺术很好的赋予了⽣命以及感情,这是研究我国民间艺术以及美学思想的珍贵材料。
⼀、节奏感和乐律感的结合 (⼀)完美的空间组合敦煌壁画中的上部分的⽐例尺度是不同的,其主要是因为不同画⾯在天空的不同结合⽽成的,这种空间的设计⼗分的巧妙,能够将⼤量的图案很好的搭配其中。
例如⼈宫伎乐,基本上都采⽤了装饰图案的表现⼿法,⽆论是背景中精致的宫门,雕花围墙栏杆等物体,都与伎乐的⼈组成了⼀个⼗分别致的画⾯,并且⼈物宫建筑屋顶、门楣、华服等背后都含有光圈,这就让整个空间都具有较为强烈的节奏感和整体效果。
(⼆)反复、交替的变换韵律的美在于抑扬顿挫的变化,其能够让这种节奏的变化变得更加的动态,所以敦煌壁画中的图案⼤多具⼗分明显的节奏变化,相对应的颜⾊也经过了反复和变换,这种排列交替的图案能够更好的凸显出⼈物的效果。
(三)动静、虚实之变化⾳乐是可为⼈看到的感情传译。
⽽美术它则⽤⾊彩、构图的明暗、轻重、长短、曲直、断连等变化表现出动与静的节奏韵律感。
如隋代第302窟⼈字披中的“伐⽊造塔”画⾯的中景,远处起伏多变的⼭峦和烟云流动的⼤⽚空⾃,使得画⾯豁然开朗,使⼈有⼀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的感觉,把⼭川树⽊的氛氯景象完美的描绘了出来。
再加之把中国画特有的意境和留⾃⼿法运⽤其中,突出⼈物⾏动,及其⼈物随地势⾼低起伏排列,富有强烈的⾳乐律动,动静恰当,虚实相间。
⼆、壁画夸张的变形 (⼀)夸张变形突出男性阳刚之美在敦煌壁画中,北朝时期的药叉形象是夸张变形特征的典型代表。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内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和雕塑,其中飞天壁画是莫高窟中的重要艺术珍品之一。
飞天壁画以其形意音韵之美,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飞天壁画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它们描绘了一些身披彩云、手持乐器的飘飞天人。
这些壁画以其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和超凡的飘逸感成为了莫高窟的一大特色。
在这些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的积淀,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造诣和雄浑深远的内涵。
形意音韵之美是飞天壁画最为抢眼的特点。
壁画中的飞天人形态柔美,动态流畅,线条优雅,栩栩如生。
其神态娴静优美,身姿曼妙。
在整个壁画作品中,每一处细节都被雕琢得十分精巧,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非凡才华和匠心独运。
飞天壁画中所表现的音韵之美更是令人陶醉。
无论是手持乐器的动作还是身披彩云的姿态,都透露出一种超然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领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音乐舞蹈之美。
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本身,更融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与意境之中。
飞天壁画所表现的飞扬感和高洁态度,无疑是古代艺术家们对人性高尚境界的追求。
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飞天壁画更是蕴含了对于虚空、灵性的呼唤和向往,表现出了对于超越尘世俗世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内涵上的高远境界,正是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的重要来源。
除了形意音韵之美外,飞天壁画还以其题材的多样性和图像的丰富性而著称。
在莫高窟的不同洞窟中,有着大量的飞天壁画作品,它们不仅在造型和线条上各具特色,而且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也各具特点。
这些壁画既有单独的飞天人形像,也有多位飞天人共同构成的图像。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飞天壁画所展现的形意音韵之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不仅表现在其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上,更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创造的伟大。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敦煌壁画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唐宋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在艺术创造方面,敦煌壁画展现了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技巧。
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万千,表情生动。
他们的服饰、发型、装饰品等细节描绘都非常精细,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风貌和时尚。
壁画中的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也栩栩如生,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手法和空间运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敦煌壁画还融合了佛教艺术的元素,以宏大的气势和宗教意象来表现佛教故事和信仰内容。
这些创作特点使敦煌壁画成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品。
在美感形式方面,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线条描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美感效果。
壁画以明快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运用了大量的红、蓝、黄等鲜艳色彩来表现人物、花卉以及宗教场景等,使整个壁面色彩生动活泼。
在色彩运用方面,敦煌壁画还注重对比与协调,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线条的运用也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美感形式之一。
壁画中的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用线条描绘出的人物和物象具有很强的动感和生命力。
线条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也增加了壁画的艺术魅力。
敦煌壁画还注重整体的构图和布局。
壁画中的人物、景物、风景等元素都被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结构。
壁画的构图布局往往以中轴线为基准,将画面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使画面整体呈现出稳定和谐的美感。
壁画中的平面透视和空间构建也体现了艺术创作者在美感形式上的追求。
透视技法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使人感到画面更具深度和空间感。
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以富有想象力和表现技巧的艺术创造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
敦煌壁画以鲜艳的色彩运用和流畅的线条描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美感效果。
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的

敦煌飞天艺术造型的美学意境的敦煌飞天汇、西域、中原文化于一身,成为的艺术瑰宝和重要符号。
由于飞天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所以被代代相传,而正是它包含的美学意义与美学精神,使得飞天艺术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由于飞天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符合大众审美,使得飞天艺术形象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广大人们的热爱。
它将民族形象通过浪漫、不受拘束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并与民问传统相结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章主要通过飞天的构图美、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来探讨飞天这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与意境。
构图美ﻭ敦煌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安排的有序或自由。
飞天的主要构图形式分为:连续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和零散式构图.飞天的连续性构图中将人物与背景结合进行图案纹样设计,使画面连接完整、充盈,生动有序。
对称式构图中,飞天呈对称存在,用来衬托主要画面。
使得画面更加灵动、营造出轻舞飞扬的氛围。
零散式构图则是将飞天造型安排在画面的空白处,以填补画面空白,丰富构图,使画面更加完整和充实。
敦煌壁画在构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与节奏,无论是连续式构图、对称式构图或是零散式构图,飞天的构图美都是富含韵律的,它工整或灵动的构图都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生动,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造型美ﻭ飞天造型以不受拘束的姿态翩翩飞翔,姿态优雅,妩媚多姿。
如何创造春轻盈的灵动感是飞天艺术的精髓。
它将扭曲翻转的身体与飞扬的飘带以及背景纹样相结合,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具有上升流动的感觉,动静结合,从而体现出一种节奏与韵律美.初店时期的敦煌飞天造型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觉,画面偏向日常化和生活化。
飞天的身体造型比较舒展柔和,姿势优雅,自由轻盈。
盛唐时期是敦煌飞天最辉煌的时期,飞天造型幅度更加舒展,轻盈的衣裙和飞舞的飘带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飞天的灵动之美.中唐时期的敦煌飞天造型没有过多变化,依旧有着丰富的造型与姿势,并增加了云纹纹样作为装饰元素,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敦煌壁画图式的形式美1.1 对称性图式的崇高美敦煌石窟中,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画面,最常用的是对称性的构图形式。
对称性图式基本出现在说法图和降魔变中,一般具有主尊地位的佛占据画面的绝对位置,是绘画的主体部分。
以佛为画面的对称线,两旁的人物都以对称的布局相互呼应,在窟内整体上营造出了一种气势弘大的画面气氛。
北凉时期的第272 窟是对称布局较典型的代表,西窟顶龛内塑依坐佛一身,龛顶画莲花垂角纹圆盖,龛壁南北侧各画胁侍菩萨一身,龛外南北侧所画众供养菩萨在造型的大小与数量上皆为对称式布局。
佛祖庄重安详的坐于中央,供养菩萨姿态各异,整面墙营造出了庄严、肃穆和神秘的佛国世界,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观者对佛祖产生了崇敬之心。
对称性的审美体验普遍存在于世界之中,它是被人们普遍认知的最典型的图式构成。
如,人类、花、鸟、鱼、虫、爬行动物等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左右对称生长。
画工们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概括提炼出来对称性的构图法则并将其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对称均衡所产生的美感符合人的审美心理。
此外,这种对称性的布局方式也符合我国古代礼制的原则。
例如,古代帝王上朝议政时会坐在朝堂上最主要的位置,官员们会按官位的大小自前而后排列,整齐的站在帝王的两旁,这种对称的列队方式是对王权绝对服从的心理,符合古代礼制的原则。
壁画中出现这种图式,从侧面表明了百姓对权威的服从与认可,用这种对称性的排列组合图式来表现人物众多时的场景时,会使得氛围更加庄重而神圣,对视觉中心的人物产生敬仰之情。
1.2 放射性图式的和谐美放射性图式一般出现在敦煌石窟的窟顶壁画上。
石窟窟顶中心为凸出的方形藻井图案,以藻井图案为图式的装饰中心,并向四周呈发射状绘制形象或平棋图案。
在第285 窟的窟顶壁画中,非常充分的展示了放射性图式的独特魅力。
窟顶中心的藻井图案以圆形为中心,用方形向外扩展,边缘用三角纹整齐的组成两排垂曼,悬挂在图案四个角的流苏,恰好将图案外的众多形象划分在四个空间里。
既可以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精致的藻井图案中,又可以随着流苏的指引,去欣赏图案周围广阔的空间,从而欣赏飞舞飘扬的天空诸神。
绘制敦煌壁画的画师,因地制宜,利用石窟的建筑形制,在石窟覆斗形的窟顶上设计放射式构图,壁画与建筑协调的融为一体。
此外,放射性的图式层叠开阔,适宜表现宏大的场面,参差错落的将众多形象布置与画面里,使观者的眼睛时而聚焦,时而舒展,畅游在美妙的极乐世界。
1.3 连续并列式图式的节奏美连续并列性的图式一般多出现在人字披形的窟顶和描绘千佛像、佛本生故事及供养人等的窟壁上,如第254 窟、第431 窟、第248 窟等洞窟。
人字形披窟顶的连续并列式图式多呈竖向并列性图式,其中里面绘有供养菩萨、飞天及修饰性的图案等,石窟在开凿时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建筑形制,画师巧妙的利用建筑空间设计连续并列式图式,形式与建筑达到协调统一。
观者既可以局部欣赏千姿百态的供养菩萨,又能在宏观上感受到连续并列式图式的节奏美。
千佛像、佛本生故事及供养人像等多呈横向并列性构图,主要包括平列式、波浪式、“S”形等图式。
敦煌石窟壁画中千佛的形象,从形态上绘制的相对较小且繁密,一般多绘于主佛及佛本生故事图的周围,这种大与小、疏与密及连续并列式的图式,使得壁画整体上产生一种节奏感。
敦煌石窟壁画全景式的构图,使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随着视线的不断移动,画面也会随着不断的变换。
这一形式为后来的连环画的形式提供了最初的经验。
在北魏时期,第257 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中,采用连续平列式构图(如图3),画面中不同时空的故事情节从两边向中间推进,画面的中间部分是故事的高潮。
故事中出现的山石楼阁巧妙地将故事情节进行分割,而故事的每一情节又是通过山石楼阁很生动的串联在一起,利用连续性的图式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局限,耐人寻味。
五代时期顾闳中的经典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式与这幅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顾闳中将韩熙载夜宴的不同情节通过屏风隔开,而在屏风两旁的人物处于一种交流互动的状态,时空的交错感在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波浪形的图式是连续性图式的变种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北周时期第428 窟,东壁北侧的须达拏太子本生图和南侧的萨埵太子本生图,二图都是采用的波浪形构图。
高低起伏的山峦在画面中不单单具有装饰性的背景,它还将故事的不同情节划分在不同的小空间,在观看画面的某一处情节时,其他形象似乎与山峦已经连为一体。
画师们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绘清晰,图式的形式美与故事情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正是他们利用波浪形图式的高明之处。
在敦煌壁画中,画师们用极大地热情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图式,描绘了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为隋唐敦煌壁画提供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绘图样。
2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形式美2.1 平涂式的并置效果平涂式的设色方法,在敦煌壁画中非常普遍。
它主要的特点是,颜色的浓淡差异很小,常用于人物的衣服和图案。
所使用的颜色材质,一般多为颗粒较大的矿物颜料,不适宜晕染出细腻的效果,如朱砂、石青等矿物质材料。
北魏时期的第263 窟中,前部人字坡顶上的供养菩萨、服饰、装饰物、图案均以平涂的方式绘制(如图6)。
供养人物以白色背景为衬托,衣服上的宝蓝色和石绿色显得更加鲜亮明快;坡顶所绘供养菩萨被土红色线条分割成等大的面积,画面以色彩明亮的白色为主色块,搭配色彩沉稳的土红色色块,在通过小部分的宝蓝色和黑色调和画面之后,既有明暗的对比,也有补色的对比,画面既单纯有力又协调统一。
在敦煌壁画中,画师们使用颜色时,大多为石色和少量植物色并与动物胶及水混合制作,而石色本身具有稳定性,能够长久的保持本身的颜色,有着其它画种所不能比拟的材质美,最大程度的保持了颜料本身的光彩。
敦煌壁画的色彩,直到今天依然浑厚鲜亮,正是得益于古代画师们对材质的深入研究。
通过观察对比敦煌壁画,画师会根据绘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画面或阴郁或明朗、或欢乐或悲壮。
一般在表现佛国梵香法雨的场景时,多使用色彩明快的蓝色、绿色以及白色,表现血腥悲壮的画面时,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红色和黑色,令人心生敬畏。
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画面的色调像是音乐中的旋律。
选择成功的色彩搭配,会使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反之,画面会有削弱作用。
敦煌壁画中色彩并置的平涂效果,与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设色原理有相似之处,都展现出了热烈奔放而又稳重淳朴的画面效果。
2.2 渐变式的晕染凹凸效果敦煌壁画中出吸收了西域传入的“天竺遗法”,这种画法能够表现物体的凹凸感,在人物的四肢、脸部以及眼周围的轮廓部分用较深的颜色画出,然后根据形体使颜色由重到浅进行渐变。
现在壁画中的部分人物形象中,皮肤愈是接近轮廓线愈是呈现出发黑的颜色,经相关专家的实验验证,敦煌壁画普遍使用朱丹这种颜色,而朱丹含有铅这种化学成分,时间久了会使朱丹氧化变成黑色,这正是壁画中的部分人物皮肤发黑的原因。
在第263 窟的壁画共有两层,北魏时期的一层被西夏时期的一层所覆盖。
然而,西夏时期的修复过的壁画,有部分脱落,在北魏时期绘制的壁画又得以重现。
由于这部分的北魏壁画接触空气的历史并不太长,所以氧化现象并不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形象,裸露的皮肤以粉白为主,沿着轮廓线涂以略深的朱红色,显然是受到西域的晕染方式影响,颜色淡雅素洁,且厚重沉稳。
这种下笔即有凹凸感的技法,在敦煌壁画中一直被后人沿用,正因为敦煌壁画使用了这种晕染的艺术手法,才使得壁画有一种浑厚广阔的空间感。
张僧繇的“凹凸法”对唐代的绘画有深远的影响,“高染法”就是在借鉴“凹凸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演变,无论是以后的画工画还是文人画,在描绘形象上都强调下笔就要有凹凸感,这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方式。
2.3 锦上添花的敷金效果敷金是敦煌壁画中常用的敷彩技法之一,敷金有贴金、涂金、沥粉堆金三种手法。
在敦煌壁画中,以贴金手法为主,用金箔粘在壁画上,起装饰壁画的作用。
在西魏285 窟的四大天王形象中,其宝冠、战袍、战裙、手镯等处,均以贴金的技法进行装饰。
金灿灿的装饰效果,使四大天王在昏暗的洞窟中,依然威风凛凛,璀璨耀眼。
敷金技法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表现形式,这种技法对唐朝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提供了直接的技法借鉴。
金色具有金属质感,是高贵、辉煌的象征,又加上金色本身光彩夺目,若在画面的局部使用,会起到很好的点缀、装饰作用,从而使得画面产生精致绚丽画面效果。
3 敦煌壁画造型与形象的形式美3.1 粗犷有力的形象敦煌壁画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明显受到了西域绘画的影响。
北魏时期第25 窟中的尸毗王形象:鼻梁高挺,眼窝深陷,头上有顶髻,明显带有西域人的外貌特征。
此外,尸毗王上身裸露,体型健美,肌肉组织用“凹凸法”层层晕染,且用笔粗犷,形象矫健多姿。
北凉至北魏时期的壁画,吸收了从印度传入的犍陀罗技法,追求人体的健壮美并且非常重视人体结构的形式美感,描绘的艺术形象大多体型结实有力。
敦煌壁画人物形象不仅仅以西域人的外形为原型,还有一些形象,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为蓝本,例如,第285 窟中的四大天王和第249 窟中雷公电母的形象,神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基本按照传说中的特征来处理人物形象。
另外,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对于当代人研究古代服饰和生活场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壁画,对于形象的刻画出现了一些程式化处理。
不同的造型程式代表着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不同的“行为规范”。
例如北凉时期的壁画中,对于飞天形象的处理。
身体像是在飞行中的鸟儿一样,呈“U”字形,体态虽略显笨拙,但动感十足,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西魏时期,飞天的造型已经趋于成熟,出现了更丰富的体态转折变化,飘带进行了一些细节的处理,营造出了飞天的自由状态。
3.2 生动简练的造型敦煌石窟艺术,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随之不断的做出调整。
最初佛像的面部呈正圆形,表情柔和安详,随着本土文化不断地也渗入,面部逐渐变得清秀削长。
人物造型在比例上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北魏时期,人物身体比例由五个头长变成七个头长,人物的形象及比例更加接近于真人,显得更加真实。
敦煌壁画中,人物的衣服紧贴身体,像是刚从水中出来的一样,这种样式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曹不兴的“曹衣出水”画法。
第254 窟的白衣佛的衣服处理,就是来源于此。
白衣佛的衣服,线条紧密,具有很强的秩序感。
透过如细纱的衣服,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白衣服里的身体结构,这种线描手法后来成为经典样式,人们称之为“曹家样”。
在此基础上,唐代的周昉在“曹家样”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简练的“周家样”。
敦煌壁画还使用了对比手法描绘形象。
例如,简洁粗犷的人物形象与细密精致的衣纹组织,形高大挺拔的菩萨与婀娜多姿的飞天,这些形象组合到一起,使画面粗狂之中见精细、有刚有柔、有大有小……这些对比效果使得画面既简洁又生动,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