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也日益引人关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即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均呈现顺差状态。
这种双顺差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成因、影响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
一、成因1.外贸优势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拥有雄厚的出口实力。
加之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出口量大大超出了进口量,造成了经常账户顺差。
2.外资大幅度流入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外商投资政策的放开,大量外资涌向中国,形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
外资的流入不仅为我国带来了资金,也为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提供了机会。
3.汇率政策影响我国的汇率政策一直较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这也造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二、影响1.国内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大量资源被浪费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而高附加值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2.汇率波动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的汇率政策相对稳定,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汇率波动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
一旦汇率大幅波动,将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金融安全风险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安全风险。
大量外资的流入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过热,股市和楼市泡沫的膨胀,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将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三、对策分析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1.调整外贸结构应该调整外贸结构,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还需要加强对外贸技术和品牌的引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加强汇率政策调控应该加强对汇率政策的调控,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科学设置汇率浮动范围,适时进行干预,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外来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处于于盈余阶段,形成特殊的“双顺差”形态。
本文从经常账户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研究影响顺差形成的基本要素,从而为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政府储蓄美国(一)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性账户为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顺差。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必然会造成大量进口,这样便会造成经常项目账户出现逆差。
而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的投资边际利润率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其国内投资的边际利润率。
发达国家通常有过剩资本,这会促使发达国家将这些过剩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由于其国内资源与资本不足,更应采取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是顺差,其中以经常帐户顺差数量之巨大尤为明显。
(二)我国经常帐户顺差的现状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现了“双顺差”,而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经常帐户顺差。
经常帐户顺差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将近20 年,这种顺差在2003 年以前数量不是很大,只有458 亿美元,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到了2008 年,经常项目顺差达4261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顺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近几年的通货膨胀,资源配置错位引起我国经济畸形发展,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被迫升值等。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与服务账户、收益账户、转移账户。
下面是中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统计。
从表1 可以看了,从2003 年起,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2007 和2008 年表现得由为明显,而引起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根本原因是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
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问题。
那么,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又将怎么去解决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这一问题呢?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回顾和分析2000年-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二部分,剖析了近年来这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第三部分,解释了这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持续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赵玉平、邓立、王光伟等)对此开始关注和提出分析研究。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进行观察,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储备进行数字分析,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不缺少购买外国投资品的外汇,而中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用来购买外国进口产品,而是被换成人民币来购买本国产品。
杨柳勇(2002)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符合从发展观点来看的“正常形态”,即在人均收入较低水平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的经常账户顺差甚至同时伴随金融账户顺差。
金融账户顺差显示出中国已经具有“新债权国”的某些特征。
该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超前性”,并对这种特征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该文对中国出现这种国际收支格局的原因未展开分析。
余永定(2006)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得到几点结论:第一, 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外国资源)用于国内投资,而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影响及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09-05-13T16:24:39.483Z 来源:作者:史苗苗肖敏[导读]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大,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持续出现货物贸易顺差。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长时间双顺差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外贸出口和国内供给结构是长期形成的,而政策传导又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贸易顺差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贸易顺差较以往增长加快。
2006年,经常账户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账户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
2007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8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2954.59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32.62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一个显著特点。
截止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95万亿美元。
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连续出现“双顺差”盈余是我国国际收支的突出特点。
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
具体表现为:1.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双顺差持续大量增加,在积累可观外汇储备同时,也使外界产生人民币升值强烈预期。
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呈现加速升值态势,截至2008年6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823,累计升值率超过6.9%。
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发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且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外失 衡也很突 出。本文从中 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的现状 出发 , 分别探 讨 了经 常项 目和资本 项 目顺差 的原
因, 并在总结双顺差 可能对 中国造 成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 出了应对双顺差所应采取 的政 策措施 。 关 键 词: 国际收支 ; g 2顺差 ; 经常项 目; 资本 和金融 项 目
顺差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 。 1 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 .
第一 , 内需不 足 拖 累中 国进 口的增 长
中国是一个低消费、 高储蓄的国家 。消费不足导致储蓄过高 , 而高储蓄又导致高放贷和高投资。而 且我国投资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的增长速度 , 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 , 这 部分 过剩 的供 给 就表现 为 逐年递 增 的 出 口量 。同时 , 由于消 费 不 足 , 口需 求 也 较低 。此外 , 达 国 进 发
年中国经常顺差达到 2 2 亿美元 , 20 62 较 06年的 17 . 亿 1 74 7 美元增长了 4 .%, 20 年增长 了 1. 倍 。由于我国 77 比 01 16 长期采取吸引外资的政策 , 9 除 8年受东亚金融危机 的影响
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外, 资本与金融项 目 一直保持顺 菊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F 4 7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平衡 , 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 1与净资本流 出的差额为零。大多数发 5
达国家的国际收支都属于“ 顺差 + 逆差” 的模式 , 即经常项 目总体上是顺差 的, 而资本和金融项 目为逆 差, 对外为净投资。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 国际收支结构属于“ 逆差 + 顺差” 模式 , 即经常项 目长期处于逆 差, 主要通过对外借债和吸收外资来实现 国际收支平衡 , 经济发展普遍受到外汇缺 口的制约。而我国的 国际收 支模式 非 常特殊 , 2 纪 9 自 0世 0年代 以来 呈现 出经 常项 目与 资本 和金 融项 目双顺 差 。这 一 模 式
我国储蓄、投资与近期经常账户顺差的关系研究

我国储蓄、投资与近期经常账户顺差的关系研究世界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程度不同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往来,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对我国来讲有利也有弊。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应当适当减少经常项目顺差,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研究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从储蓄—投资缺口来分析。
我国近期处于双顺差的困境中,本文主要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相关对策。
标签:储蓄投资经常账户顺差一、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理论综述从理论上对于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来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为:GDP= C + I + G + X -M (1)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投资、一国政府支出和该国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这里的GDP中包含了外国投资者的净财产收入Ya 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因此可得:GDP=GNP+Ya =C+I+G+X-M (2)从收入者的角度来看,国民生产总值GNP有消费、储蓄和纳税三个用途,公式表示为:GNP= C+S+T (3)这里的S 代表个人储蓄(包括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T代表政府税收。
由(2)(3)两公式可得:C+I+G+X-M=C+S+T+Ya (4)调整顺序可得:I-[S+(T-G)]=M-X+Ya (5)等式右侧的M-X+Ya 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收支顺差CA,代入公式(5)可得:CA=[S+(T-G)]-I(6)其中T-G为政府储蓄,S+(T-G)为社会总储蓄NS(居民、企业、政府储蓄之和),即:CA= NS -I(7)公式(7)表明,经常收支顺逆差取决于储蓄—投资缺口(社会总储蓄与社会总投资相减所得的差额)。
若储蓄—投资缺口为零,国内储蓄等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平衡;若储蓄—投资缺口为正,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顺差;若储蓄—投资缺口为负,国内储蓄小于国内投资则经常收支逆差。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往来的总和,它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部分。
而其中的双顺差则是指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同时存在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表现出双顺差的现象,这一现象虽然在短期内给予了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从长期来看,双顺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对外投资方便,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在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和扩大出口;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鼓励进口和使用外资,以实现国际收支的盈余。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
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稳定了国际收支,增强了国际支付能力;双顺差也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输入,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但与此双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而陷入被动地位,也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应该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加快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投资和外贸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增加对外投资,降低国际收支的盈余,避免外汇储备过多积累。
还需要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金融风险。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外来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处于于盈余阶段,形成特殊的“双顺差”形态。
本文从经常账户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研究影响顺差形成的基本要素,从而为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政府储蓄美国(一)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性账户为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顺差。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必然会造成大量进口,这样便会造成经常项目账户出现逆差。
而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的投资边际利润率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其国内投资的边际利润率。
发达国家通常有过剩资本,这会促使发达国家将这些过剩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由于其国内资源与资本不足,更应采取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是顺差,其中以经常帐户顺差数量之巨大尤为明显。
(二)我国经常帐户顺差的现状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现了“双顺差”,而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经常帐户顺差。
经常帐户顺差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将近20 年,这种顺差在2003 年以前数量不是很大,只有458 亿美元,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到了2008 年,经常项目顺差达4261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顺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近几年的通货膨胀,资源配置错位引起我国经济畸形发展,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被迫升值等。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与服务账户、收益账户、转移账户。
下面是中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统计。
从表1 可以看了,从2003 年起,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2007 和2008 年表现得由为明显,而引起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根本原因是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三)、引起经常帐户大量顺差的原因分析。
具体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引起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主要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视角出发。
1、内部原因分析Ⅰ政府作用。
政府在引起经常项目顺差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指挥棒,政府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是政府的“奖出限进”政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奖出限进”,包括隐性的或显性的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水平、过于慷慨的出口退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差别性的信贷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了现在这种每年经常性帐户产生巨额顺差的局面。
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减少,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又加入世贸组织。
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其次是政府大力引进外资的政策。
我国在近20 多年来,不断强化引进外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资引进国,最近几年引近的外资都保持在600 亿美元左右。
现在我国引进外资总额已超过8000亿美元。
到2009年,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贡献率已达60%。
在国内金融压抑的大背景下,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
第三是结售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
长期以来,为了鼓励出口,政府一直低估人民币汇率,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出口。
虽然从2005 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些外汇体制改革,但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并没有放松。
虽然近5 年来人民币有所升值,但升值幅度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直到2008 年,中国的出口势头依然强劲。
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因国外需求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才大幅下滑。
中国对外净资产增加以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结售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
结售汇制下实行强行结汇制,而售汇则需要相应的凭证才能得到许可。
这样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不能保留账户,丧失了外汇的所有权,从而使得外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吸纳供大于求的外汇,最终导致官方储备的增加。
Ⅱ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都是低消费、高储蓄的特点。
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 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的62%下降到2005年的%,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下降到2005年的%,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上升到2005年的%,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外部原因我国的巨额顺差必然是伙伴国家的巨额逆差。
伙伴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我国政策操作的空间。
2004年,美国贸易逆差为亿美元;2005 年为亿美元;2006 年为8 567 亿美元(参见下表)。
我国从2000 年开始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美国2004年、2005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分别占其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和 % 。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和可承受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
从国民经济体系来看巨额贸易逆差通常意味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
一国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必然伴随巨额的资金流入。
实际上从国际投资看,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流入远远超过其投资的流出,净资本流入完全可以弥补国际贸易逆差,这也是美国可以长期承受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
另外美元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还可以享有“无泪赤字”,获取“铸币税”,直接促成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之下的经济增长。
其次. 中美国际储蓄率不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长期性。
有关学者认为,贸易逆差不是由币值而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货币波动长期来看不会影响贸易差额。
认为经常项目赤字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国民储蓄率较低,不足以为本国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因而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储蓄,所以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
实际上美国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高涨,资产增值带来政府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消费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结果是储蓄/投资平衡的恶化。
19 9 5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 %至5 %之间,而从2005 年开始降至负数(而我国具有高储蓄和高投资特点,2005 年的居民储蓄率为46% )。
储蓄率呈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
如2004 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 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 0 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
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 0 亿美元。
IMF的数据表明,如果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上升1% ,则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减少相当于它的G DP总额的% 。
所以美国提高储蓄率是改善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美国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从2002 财政年度由盈余变成赤字并且持续多年,2004 年财政赤字为4255 亿美元,占美国G DP 的% ,2006 年度降到2477 亿美元。
上升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成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成为制约我国改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外在因素。
第三. 伙伴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制约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
美联储在过去的两年中连续17 次提息之后,美联储正在接近实现其经济“软着陆”的目标。
如果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就没有理由降息;而且美国通胀压力得到控制的话,美联储也不用提息。
因此目前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 ,通货膨胀率为% 左右,失业率在4% 左右。
而我国一年期利率为% ,通货膨胀率为2% 。
去年伦敦市场的1年期美元债券收益率为% ,而我国央行1 年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为% ,两者之间的差异为% ,而同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例恰好升值 % ,与上述收益差持平,即投资者接受低收益率人民币资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弥补两种货币收益率的差。
由前文分析可见,我国经常账户过大是由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造成的影响,对此,在不受特殊外来因素干扰下,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可持续的,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要使我国的国际收支达到合理的状态,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大汇率的改革力度,扩大其浮动范围;调整我国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积极引导国内消费;改变我国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政策;改变我国以积累外汇防范金融风险的思想。
总之,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是改善我国当前经常性账户不合理的结构状况。
参考文献:【1】?东北财经大学 2007-11-01【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9-01-26【3】何新华,曹永福. 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 ] . 国际经济评论,2005 (6) :582611【4】周小川. 关于储蓄率问题的若干观察与分析[J ] . 中国金融,2009(4) :82101【5】李扬. 高储蓄率之上的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J ] . 中国金融,2008 (15) :1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