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提高科学实验技能

高一物理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提高科学实验技能

高一物理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提高科学实验技能!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高一物理教设计——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离心现象的本质含义及其物理原理。

2.掌握使用离心机进行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3.了解离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离心现象的概述离心现象是指某些物理实验或工业中的某些制备过程,在转动容器中进行,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导致物质在容器中被分离或分层的现象。

如离心机、离心分离式空气净化器。

2.离心现象的物理原理离心力是一种惯性力,是由于旋转物体的惯性而产生的力。

在离心过程中,物体所受到的离心力是由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和旋转半径决定的,其大小为f=mω²r。

其中,f为离心力,m为物体的质量,ω为角速度,r为旋转半径。

可以看出,离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角速度有关,与旋转半径成正比。

3.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使用离心机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离心机的校准:在使用离心机前,需要对离心机进行校准,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2)样品的制备和样品的加装:样品的制备和加装需要按照离心机操作指南进行。

(3)旋转速度的设置:合理地设置旋转速度,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4)离心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对离心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4.离心现象的应用离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1)离心机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离心机可以用于细胞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2)离心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离心机可以用于提取纯净的有机溶剂、制备高纯度的氧化铝等。

(3)离心分离式空气净化器:离心分离式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掉细小的颗粒物,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学习资料和教材来预习本节课。

2.演示和实验: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最好让学生自己使用离心机进行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离心现象的本质含义和理论。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

《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一.说教材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是利用本章重难点圆周运动知识分析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类重要现象——离心现象。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离心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理解离心现象的应用及其危害的防止。

”本节课既是本章内容在知识上的升华,又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为下一章万有引力轨道变换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㈡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⑵了解离心现象的应用和危害及其防止.⒉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⑵列举生活中的离心现象,认识离心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和危害.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用方法认识自然,发展物理学习的兴趣.⑵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保持物理学习热情.㈢教学重难点⒈重点:离心现象产生的条件.⒉难点:对离心现象的理解及其实例的分析.二.说教法、学法㈠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力和圆周运动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自主探究;而且我校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器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㈡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法和问题引导教学法。

具体如下:⒈实验观察法:教学上设计了离心现象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⒉问题引导法:离心现象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本部分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运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和合理外推的方法,懂得离心现象的运用和防止。

㈢学法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缺口,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

离心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离心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离心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离心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教法建议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教学设计方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教学主要设计:一、离心运动(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探究活动观察并思考: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离心现象教学反思:离心现象:当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向心力时,物体将远离原来的轨道的现象.从力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实际提供的向心力F供与需要的向心力之间的关系):①圆周运动:②离心运动:因线速度不能突变,故r变大,做离心运动.③向心运动:因线速度不能突变,故r变小,做向心运动.离心现象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应用较多,这里是知识的铺垫。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效果分析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效果分析

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对象:高中物理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心现象的定义和产生条件;2. 让学生掌握离心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离心现象的定义和产生条件1. 离心现象的定义2. 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二、生活中的离心现象1. 洗衣机脱水现象2. 汽车转弯现象3. 地球自转现象三、离心现象的应用1. 洗衣机脱水机的原理及应用2. 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及其应用3. 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四、离心现象的数学表达1. 离心力的计算公式2. 离心现象的图形表示五、离心现象的实验探究1. 洗衣机脱水实验2. 汽车转弯实验3. 地球自转实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和应用;2. 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离心现象的实际应用;3. 数学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离心现象;4.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离心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离心现象的理解程度;2.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离心现象;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离心现象的定义和产生条件,掌握离心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续)六、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关系1. 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定义2. 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关系七、离心现象在工程中的应用1. 洗衣机脱水机的工程应用2. 汽车转弯稳定性的工程应用3.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八、离心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 航天器轨道稳定性的应用2. 地球资源探测器的应用3. 医学中离心机的应用九、离心现象与日常生活1. 离心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2. 离心现象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十、离心现象的综合分析与应用1. 综合分析离心现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学生自行设计离心现象应用的实例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 学生对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离心现象在工程与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离心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和应用能力1. 学生应能理解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关系,并掌握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学生应能分析离心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了解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3.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综合分析离心现象的应用,并能自行设计实例进行应用。

离心现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教案

离心现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教案

离心现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教案一、教材分析离心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力学现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广泛存在于自然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例如飞机的旋转翼、化工生产中的分离和提纯等等。

因此,对离心现象的教学尤为重要,本教案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离心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介绍离心加速度,旋转力和离心力等概念。

2.离心现象的原理和机理,包括切向加速度和径向加速度的产生原因,以及离心力在各种情况下的作用。

3.离心现象的应用,列举部分离心机在干燥、分离、提纯、泥沙沉淀等方面的应用和效果,并阐述它们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4.对于离心现象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预测,并介绍如何加强离心现象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了解离心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并掌握离心加速度、旋转力和离心力等概念的应用。

2.理解离心现象的原理和机理,能够分析和解读切向加速度和径向加速度产生原因及离心力的作用。

3.熟悉部分离心机在干燥、分离和提纯、泥沙沉淀等领域的应用和效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

4.了解离心现象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能够提出发展离心现象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采用讲解、提问、解答等方法,以便深入浅出地讲解离心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原理和机理、及其应用。

2.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离心实验,领悟离心原理和机理,提高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离心现象在工业和科技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4.讨论研究: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讨论和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展和推进离心现象的研究。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时:引入(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和惯性力等概念,为后续离心力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知以公转为主线讲述离心现象的概念,介绍离心加速度、旋转力和离心力等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离心现象,为后续深入掌握产生机理和应用奠定基础。

(3)小结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概述当前研究状况,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离心现象浅析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离心现象浅析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离心现象浅析及其应用离心现象浅析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心现象及其应用;2.掌握基本的离心技术;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离心现象的原理和基本特征;2.离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离心现象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等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讲故事、观看演示影片);2.实验探究法(手动操作离心机,观察效果);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思考离心现象在某些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离心现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离心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构建起学生对离心现象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离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教师现场演示离心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离心机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2.讲解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利用离心力把不同密度、不同重量的物质分离出来。

第三节:离心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1.班级分组,讨论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中离心现象的应用,并分享理解和心得体会。

2.实验探究:通过手动操作离心机和观察效果,进一步体验离心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

3.结合实际案例:展示离心机在病理检查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效果。

第四节:设计实际应用项目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分组设计一个实际应用离心现象的项目。

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项目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离心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2.学生对于离心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于离心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4.学生通过设计实际应用项目的展示和交流,体现出的学科综合素养。

六、教学参考资料:1.《物理实验教程》2.《现代化学实验教程》3.《分离技术手册》。

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第二章 第三节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物理科组 陈秋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离心现象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了解离心现象的应用和危害及其防止。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2) 列举生活中的离心现象,认识离心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和危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用方法认识自然,发展物理学习的兴趣;(2)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保持物理学习热情。

◆ 教学重点物体做离心运动满足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解释生活中离心现象一、 游戏中的物理(2min )观看视频:当转盘的加速转动时,人逐渐远离圆心,最终被“甩”出去。

提问:人为什么会被“甩”出去,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引入(3-4min )1、当转盘转动较慢时,人随着转盘做什么运动?(圆周运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向合F F =2、向心力的公式:r m F 2ω=向 r v m F 2=向 r T m F 22⎪⎭⎫ ⎝⎛=π向。

(副板书) 3、向心力向F 的作用:提供的向心力刚好等于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有沿切线飞出去的趋势,由于向心力的作用,持续把物体拉倒圆周上来,所以没有飞出去,而绕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

4、若提供的向心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时,物体将会怎样运动?5、学生猜想:通过预习学生都能够回答:做离心运动(飞出去或远离圆心等)。

提问学生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观察实验(3min)(1)在一个水平转动的圆盘上放一个物体,慢慢转动圆盘,物体随圆盘一起转动;当圆盘加快转速时,物体逐渐做远离圆盘中心运动,最后从圆盘上飞出。

(2)物体在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拉力突然变小,物体远离圆心(离心运动);拉力突然变大,物体逐渐靠近圆心(向心运动)(3)备用:书本实验:(展示图片)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物体,使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若突然松手或者绳子断了,向心力消失,物体将沿切线方向飞出而做远离圆心的运动。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1)(1)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1)(1)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2.能结合课本所分析的实际问题,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二、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做离心运动所满足的条件。

难点: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其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观察总结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它之所以没有飞去是因为向心力持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来,使物体同圆心的距离保持不变。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合外力恰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物体将怎样运动呢?本节课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二)进行新课1.离心运动:学生阅读教材【离心现象】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2.离心运动的条件:(1)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

(2)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不完全消失,而只是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

3.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

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

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它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

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但“远离”不能理解为“背离”。

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1.离心运动的应用实例——(1)雨伞旋转(2)链球投掷(3)洗衣机的脱水筒2.离心运动的防止实例(1)汽车拐弯时限速(2)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三)课堂练习1.物体做离心运动时,运动轨迹【C】A.一定是直线 B.一定是曲线C.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D.可能是圆2.物体m用线通过光滑的水平板上的小孔与砝码M相连,并且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如果减小M的质量,则物体的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线速度v的大小变化情况是【B】A.r不变,v变小、ω变小B.r增大,ω减小、v不变C.r减小,v不变、ω增大D.r减小,ω不变、v变小2.如果汽车的质量为m,水平弯道是一个半径50m的圆弧,汽车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车重的0.2倍,欲使汽车转弯时不打滑,汽车在弯道处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g 取10 m/s2 )(答案:10 m/s )(四)课堂小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当F=mω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当F<mω2r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当F>mω2r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五、课外作业:课本中本节课后练习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这一课要求学生知道离心现象概念及产生条件,能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离心现象,虽然知识较为简单,但是,想要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却不那么容易,我将这节课定位为“易学难教”的课题。

这节课授课对象是博罗中学理科班,课前和一些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物理这门课是否有兴趣,难度如何等等,结果学生反馈的信息是:“物理不是很难,记住公式,会用就行了”。

因此我定位该校的学生物理基础较好,但缺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从《过山车》视频导入,回顾经典运动的同时,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冲击的效果,结合这节课主题,巧妙导入新课;其次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把这节课要掌握的内容,以四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围绕四个问题,自己看书、理解、讨论、尝试解决这四个问题,这个环节大约十分钟,让学生充分预习,针对性的讲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意在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围绕四个问题讲解,这个环节是课堂的核心,是学习知识的环节,这一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自制绳子拴小球的教具、引入生活例子分析等手段,不断设计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把学习知识的舞台交给学生,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负责提供“场景”、过渡自然、登记各组得分等,而学生在这个阶段,充分感受物理的“可爱与可恨”之处,感悟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物理很有用”牢记在心,提高学习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然而掌握课本知识还不够,学生要考试,会做题很关键,因此设计问题扩展这一环节,从字面意思,离心运动同学们容易理解受到一个离心力作用,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既可以避免以后错选“离心力”选项,又强化对离心运动条件的理解,突破这节课重点知识;接着课堂接近尾声时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设计了当堂测试这一环节,精心选了三道选择题。

最后总结,前后呼应,解决过山车问题。

上完这节课后,整体基本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授课,学生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接触我这个“新老师”和“新课堂模式”,感觉很新鲜,博罗中学学生确实很棒!反应很快。

经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学生感到难学,博罗中学学生素质较高,认为物理“易学”,简单的套用公式,会算就能拿高分,但这不是物理这门课的初衷。

这节课贴近生活,很“接地气”,利用这个特点,大力渲染物理有趣又有用,懂得物理好处多,让学生逐渐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转到主动求知。

第二:课题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一节课四十分钟,导入用视频,简单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然后课件呈现四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交流,在解决问题和问题扩展环节,我一直都是物理情景的创设者,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讨论结果对了加分,错了纠正,点拨一下,所以全部时间分成四份,我大约占用其中一份,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学,淡化了教师的教,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标精神。

第三:课堂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主线,一个问题出来,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组同学讨论,最终形成统一答案,这样可以既能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抓住中学生好强心里,引入小组间竞争,让好学者更好学,让厌学者变得好学,加上“物理之星”、“物理MVP”等荣誉称号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奖励,充分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四:引入“当堂测试”,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及时纠正课堂。

新教师由于缺乏经验,课堂在重难点把握和突破上难免会有失误,引入“当堂测试”环节,及时对课堂重难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下一节相同课题的时间分配等,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第五:采用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问题解决和问题扩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问题解决是课堂基本要求,问题扩展是对成绩拔尖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提升应试本领而设计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课件制作时有的材料选择针对性不够好,如“交通事故”视频中汽车侧滑不明显,看到的是“侧翻”;其次在板书方面过于简单,没有把握住高中生不擅长做笔记的特点,草草板书,不注意条理性,有时让学生云里雾里;还有在评分上面,分值比重有时令到一些同学有意见,所以以后在每个问题的分值上还要细心斟酌。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走向优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