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实验报告二
浙大电工电子学实验报告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单向交流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交流仪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
2.掌握用交流仪表测量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方法。
3.了解电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意义。
二、主要仪器设备1.实验电路板2.单相交流电源(220V)3.交流电压表或万用表4.交流电流表5.功率表6.电流插头、插座三、实验内容1.交流功率测量及功率因素提高按图2-6接好实验电路。
图2-6(1)测量不接电容时日光灯支路的电流I RL和电源实际电压U、镇流器两端电压U L、日光灯管两端电压U R及电路功率P,记入表2-2。
计算:cosφRL= P/ (U·I RL)=测量值计算值U/V U L/V U R/V I RL/A P/W cosφRL219 172 112表2-2专业:姓名:学号:__ _日期:地点:(2)测量并联不同电容量时的总电流I和各支路电流I、I及电路功率,记入表2-3。
并联电容C/μF测量值计算值判断电路性质(由后文求得) I/A I C/A I RL/A P/W cosφ电感性1 电感性电感性电感性电感性电感性表2-3注:上表中的计算公式为cosφ= P/( I ·U),其中U为表2-2中的U=219V。
四、实验总结1.根据表2-2中的测量数据按比例画出日光灯支路的电压、电流相量图,并计算出电路参数R、R L、X L、L。
如图,由于I RL在数值上远远小于各电压的值,因而图中只标明了方向,无法按比例画出。
另外,此处I RL是按照U R的方向标注的。
(如若按照cosφRL=,得I RL与U的夹角φRL=-63°,则I RL与U R的方向有少许差别,这会在后文的误差分析中具体讨论。
)R=U R/I RL= Ω据图得U L与I RL夹角为81°,则得:R L+jX L=Z=U L/I RL=+ j因而得:R L= ΩX L= ΩL= X L/2пf= H2.根据表2-3的数据,按比例画出并联不同电容量后的电源电压和各电流的相量图,并判别相应电路是电感性还是电容性。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二极管应用电路)

实验报告(二)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实验项目: 二极管应用电路专业班级:姓名: 座号: 09实验地点: 仿真室实验时间:指导老师: 成绩:实验目的: 1.通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的绘制, 加强对二极管单向导通特性的理解;2.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及其特点。
实验内容: 1.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绘制;2.直流稳压电源制作。
实验步骤: 1.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绘制二极管测试电路(1)创建电路二极管测试电路;(2)调整V1电源的电压值, 记录二极管的电流与电压并填入表1;(3)调整V2电源的电压值, 记录二极管的电流与电压并填入表2;(4)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V1 200mV 400mV 600mV 800mV 1V 2V 3VU D198.445mV 373.428 mV 47.16 mV 528.7 mV 549.97 mV 670.25 mV 653.78 mV I D15.4 mA 265.7 mA 1.284 mA 2.798 mA 4.5 mA 1.379 mA 23.403 mAV2 20V 40V 60 V 80V 100VU D20V 40V 50.018V 50.118V 50.13VI D0A 0A 99.19 mA 298.82 mA 498.6mA2.直流稳压电源制作(1)创建整流滤波电路如图2—2;(2)利用虚拟示波器, 观察输出电压uo的波形, 并测量仪表输出直流电压Uo(Uo为RL上的电压), 用教材上的公式计算Uo’,对比二者是否相等;(3)令RL=200Ω, 讲电容C改成22Uf,观察uo的波形, 测量Uo, 用教材上的公式计算Uo’,对比二者是否相等;(4)将电容C设置成开路故障, 观察uo的波形, 测量Uo, 用教材上的公式计算Uo’,对比二者是否相等;(5)将D1设为开路故障, 观察uo的波形, 测量Uo, 用教材上的公式计算Uo’,对比二者是否相等;(6)将D1和电容C同时设为开路故障, 观察uo的波形, 测量Uo, 用教材上的公式计算Uo’,对比二者是否相等;(7)在电路中加入稳压电路如图2-3, 观察滤波后uc波形及uo的波形, 测量Uo;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实验总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通特性稳压二极管如果工作在反向击穿区, 则当反向电流的变化量较大时, 二极管两端响应的电压变化量却很小, 说明具有稳压性学生签名:年月日。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2

实验二 译码器及其应用一、 实验目的1、掌握译码器的测试方法。
2、了解中规模集成译码器的管脚分布,掌握其逻辑功能。
3、掌握用译码器构成组合电路的方法。
4、学习译码器的扩展。
二、 实验设备及器件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板1块 2、74HC(LS)20(二四输入与非门) 1片 3、74HC(LS)138(3-8译码器)2片三、 实验原理74HC(LS)138是集成3线-8线译码器,在数字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
下图是其引脚排列,其中A 2、A 1、A 0为地址输入端,Y ̅0~Y ̅7为译码输出端,S 1、S ̅2、S ̅3为使能端。
下表为74HC(LS)138功能表。
74HC(LS)138工作原理为:当S 1=1,S ̅2+S ̅3=0时,电路完成译码功能,输出低电平有效。
其中:Y ̅0=A ̅2A ̅1A ̅0̅̅̅̅̅̅̅̅̅̅ Y ̅4=A 2A ̅1A ̅0̅̅̅̅̅̅̅̅̅̅ Y ̅1=A ̅2A ̅1A 0̅̅̅̅̅̅̅̅̅̅ Y ̅5=A 2A ̅1A 0̅̅̅̅̅̅̅̅̅̅ Y ̅2=A ̅2A 1A ̅0̅̅̅̅̅̅̅̅̅̅ Y ̅6=A 2A 1A ̅0̅̅̅̅̅̅̅̅̅̅ Y ̅3=A ̅2A 1A 0̅̅̅̅̅̅̅̅̅̅Y ̅7=A 2A 1A 0̅̅̅̅̅̅̅̅̅̅因为74HC(LS)138的输出包括了三变量数字信号的全部八种组合,每一个输出端表示一个最小项(的非),因此可以利用八条输出线组合构成三变量的任意组合电路。
实验用器件管脚介绍:1、74HC(LS)20(二四输入与非门)管脚如下图所示。
2、74HC(LS)138(3-8译码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四学时)1、逻辑功能测试(基本命题)m。
验证74HC(LS)138的逻辑功能,说明其输出确为最小项i注:将Y̅0~Y̅7输出端接到LED指示灯上,因低电平有效,所以当输入为000时,Y̅0所接的LED指示灯亮,其他同理。
电路课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电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报告总结了我在电路课中所完成的几个实验,包括基本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稳压电路等,并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1.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研究交流放大器的工作情况,加深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
(2)实验过程:搭建基本放大电路,调整电路参数,测量静态工作点,分析电路性能。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掌握了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分析了电路的增益、带宽、输入输出阻抗等性能指标。
2. 差分放大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提高对差分放大电路性能及特点的理解,学习其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2)实验过程:搭建差分放大电路,调整电路参数,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共模电压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等性能指标。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了解了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了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分析了电路的共模抑制能力、温度稳定性等特性。
3. 稳压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稳压电路的设计原理,提高对稳压电路性能指标的理解。
(2)实验过程:搭建稳压电路,调整电路参数,测量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纹波电压等性能指标。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掌握了稳压电路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电路的稳压精度、负载调节范围、温度稳定性等特性。
三、实验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路课实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电路原理,提高动手能力。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电路原理,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使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实际问题。
3. 团队合作:实验过程中,与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讨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将使我受益匪浅。
电路实验报告例子

实验一:直流电路基本定律验证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2.掌握电路分析方法,提高电路分析能力;3.熟悉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指出,在任何时刻,流入一个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指出,在任意闭合回路中,各段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之和。
三、实验设备1.直流稳压电源;2.万用表;3.电阻箱;4.电感器;5.电容器;6.电路实验箱;7.连接线。
四、实验步骤1.搭建电路,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电阻、电感、电容器等元件;2.测量各元件的参数,如电阻值、电感值、电容值等;3.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电路中各节点的电压和各支路的电流;4.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实验电路图:(此处插入实验电路图)2.实验数据:(此处插入实验数据表格,包括电阻值、电感值、电容值、节点电压、支路电流等)3.数据处理:(此处插入数据处理结果,如计算各节点电压、支路电流等)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电路中各节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
2.误差分析:(此处分析实验误差,如测量误差、搭建电路误差等)七、实验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2.掌握了电路分析方法,提高了电路分析能力;3.熟悉了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
实验二:交流电路基本定律验证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理解;2.掌握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提高电路分析能力;3.熟悉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交流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功率定律等。
欧姆定律在交流电路中可以表示为:I = V/Z,其中I为电流,V为电压,Z为阻抗。
基尔霍夫定律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与直流电路相同。
功率定律在交流电路中可以表示为:P = V^2/R,其中P为功率,V为电压,R为电阻。
电路基础 实验报告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电路基础实验报告引言:电路是电子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电路的特性和行为对于学习电子学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观察和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电路参数的变化,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实验一:串联电路在本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串联电路,将两个电阻依次连接在一起,然后接入电源。
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我们验证了欧姆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串联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而电压按照电阻大小分配。
实验二:并联电路在本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并联电路,将两个电阻并联连接在一起,然后接入电源。
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我们再次验证了欧姆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并联电路中电压保持不变,而电流按照电阻大小分配。
实验三:基尔霍夫定律在本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电路,包含多个电阻和电源。
通过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我们分析了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基尔霍夫定律能够准确描述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为电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实验四: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在本实验中,我们引入了电容和电感元件,研究了它们在电路中的行为。
通过测量电容和电感的电压和电流变化,我们观察到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而电感器能够储存能量。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换和储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五:交流电路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交流电路的行为。
通过接入交流电源,我们观察到电压和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测量交流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我们可以确定电路中的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交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路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我们验证了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并研究了电容和电感元件的行为。
我们还研究了交流电路的特性和行为。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电子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展望:电路基础是电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深入理解电路的行为和特性至关重要。
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二)2024

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在本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射频电路的性能分析和设计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射频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器设计、滤波器设计、混频器设计和功率放大器设计等主题。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将进一步理解射频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正文:一、频率响应分析实验1.1 频率响应的定义和测量方法1.2 计算器测量频率响应的原理和步骤1.3 频率响应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释1.4 频率响应矫正及其实现方法1.5 频率响应对射频电路性能的影响二、放大器设计实验2.1 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类2.2 放大器电路参数的选择和计算2.3 各类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案比较2.4 放大器设计的仿真与实现2.5 放大器的性能指标测试与分析三、滤波器设计实验3.1 滤波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3.2 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3 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设计比较3.4 滤波器的仿真和优化3.5 滤波器的性能测试和分析四、混频器设计实验4.1 混频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4.2 混频器电路的设计方案选择4.3 混频器性能的仿真和优化4.4 混频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和波形观测4.5 混频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五、功率放大器设计实验5.1 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5.2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要求和参数选取5.3 功率放大器电路的优化和仿真5.4 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和效率的测试与分析5.5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分析总结:通过本次射频电路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频率响应分析、放大器设计、滤波器设计、混频器设计和功率放大器设计等关键主题。
我们掌握了相应的测量方法、设计步骤和特性分析技巧。
这些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射频电路的性能表现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们未来的射频电路设计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电路综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2-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2: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一、摘要任意波形发生器是不断发展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孕育出来的一种新型测量仪器,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种复杂信号或特殊信号的需求,代表了信号源的发展方向。
可编程门阵列(FPGA)具有髙集成度、髙速度、可重构等特性。
使用FPGA来开发数字电路, 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小印制电路板的面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此次实验我们采用DEO-CV开发板,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根据按键选择生产正弦波信号、方波信号、三角信号。
频率范围为10KHz~300KHz,频率稳定度W10-4,频率最小不进10kHz。
提供DAC0832, LM358o二、正文1.方案论证基于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老师提供的数模转换芯片DAC0832,运算放大器LM358以及DEO-CV开发板来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
DAC0832是基于先进CMOS/Si-Cr技术的八位乘法数模转换器,它被设计用来与8080, 8048,8085, Z80和其他的主流的微处理器进行直接交互。
一个沉积硅辂R-2R电阻梯形网络将参考电流进行分流同时为这个电路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温度期望的跟踪特性(0. 05%的全温度范围过温最大线性误差)。
该电路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流开关和控制逻辑来实现低功率消耗和较低的输出泄露电流误差。
在一些特殊的电路系统中,一般会使用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TL) 提高逻辑输入电压电平的兼容性。
另外,双缓冲区的存在允许这些DAC 数模转换器在保持一下个数字 词的同时输出一个与当时的数字词对应的电压。
DAC0830系列数模转 换器是八位可兼容微处理器为核心的DAC 数模转换器大家族的一员。
LM358是双运算放大器。
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 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 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 无关。
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 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2.加深对参考方向概念的理解。
二、器材设备
双路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路单元板(TS-B-28),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
电路中任意时刻流进(或流出)任一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
其数学表达式为:
∑=0
I
(2-1)
i
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
电路中任意时刻,沿着任一节闭合回路,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
其数学表达式为:
∑=0
U
(2-2)
i
电路的参考方向:
在电路中假定一个方向为参考,称为参考方向。
当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正值,其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在直流电路单元板(TS -B-28)上进行,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图中X1、X2、X3、X4、X5、X6为节点B的三条支路测量接口。
4.1、验证KCL定律
测量节点B的某支路的电流时,可假定流入节点B的电流为正,并将另外两个支路的测量接口短接,再将电流表的负极接到B点上,电流表的正极接到该支路的接口上(如图2-2)。
1. 按图2-2(a)接好实验电路,再将双路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节旋钮沿逆时针方向调到底,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调节电压输出,使U1=10.00V,U2=18.00V,测出AB支路的电流I1值,并在表2-1中记下测量值。
2.将电路转换成图2-2(b)形式,测出并记录BC支路的电流I2值。
再将电路转换成图2-2(c)形式,测出并记录BE支路的电流I3值.。
3. 计算∑i I数值,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正确性。
利用电路中已知的电阻及电源电压值,应用电路定律计算出I1、I2、I3值并与测得的I1、I2、I3值比较,求出各测量值的相对误差。
表2-1(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4.2、验证KVL定律
当要测量电压时,应将三个支路的测量接口短接,再取ABEFA回路为回路I,BCDEB 回路为回路II,可选取顺时针方向为绕行方向,依次测量两回路各支路的电压值。
1. 将电路转换成图2-3形式,仍保持U1=10.00V,U2=18.00V取顺时针方向为绕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电压表量程,依次测出回路I中各支路电压U AB、U BE、U EF、U FA和回路II中各支路电压U BC、U CD、U DE、U EB,并在表2-2中记下测量值。
2. 计算∑i U数值,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正确性。
利用已知的电阻及电源电压值,应用电路定律计算出上述各支路的电压值并与测得的值比较,求出各测量值的相对误差。
表2-2(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数据处理,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一、利用基尔霍夫定律计算节点B各支路的电流及回路Ⅰ、回路Ⅱ各支路的电压值。
设图2-3电路的节点B各支路的电流方向如图,取流入节点的电流方向为参考方向,则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I1+I2=-I3 (2-3)另I4=I1、I2=I5(2-4)取顺时针方向为电压的参考方向,则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
回路Ⅰ:R1×I1-R3×I3+R4×I1=U1(2-5)
回路Ⅱ:R2×I2-R3×I3+R5×I2=U2(2-6)
回路ACDFA:R1×I1-R2×I2-R5×I2+R4×I1=U1-U2 (2-7)【注:由式(2-3)得I2=-I3-I1代入式(2-6)可得:I1(R1+R4-R2-R5)-I3(R2+R3+R5)=U2 (2-8),又由式(2-5)可得:I3=[I1(R1+R4)-U1]/R3 代入式(2-8)即可解得I1计算的表达式】。
由式(2-7)得I2计算=[I1计算(R1+R4)+U2-U1]/ (R2+R5) (2-9)
各支路的电压按下式计算:
U AB计算=R1×I1计算、U BE计算=-R3×I3计算、U EF计算=R4×I1计算、
U FA计算=-R4× I1计算+R3×I3计算-R1×I1计算、
U DE计算=-R5×I2计算、U EB=R3×I3计算、U BC计算=-R2×I2计算、
U CD计算= R2×I2计算-R3×I3计算+R5×I2计算
各支路的电流理论计算值:
I1计算=
I2计算=
I3计算=
各支路的电压计算值分别为:
项目U
U BE计算U EF计算U FA计算U BC计算U CD计算U DE计算U EB计算AB计算
计算值(V)
二、节点B各支路的电流测量值及回路Ⅰ、回路Ⅱ各支路的电压测量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分别的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i.节点B各支路的电流测量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
ii. 回路各支路的电压测量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
[结果讨论]
测得的节点B 总电流测量值∑i I ,电压回路I 、II 的支路总电压∑i U Ⅱ、∑i U Ⅰ数值极小,可视为零值,这说明实验证实了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正确性。
测得的节点B 总电流测量值∑i I ,电压回路I 、II 的支路总电压∑i U Ⅱ、∑i U Ⅰ数值未完全等于零值,这是由于本实验所用数字万用表误差值,加上读取测量值时存在实验者不可避免的估读误差,造成各支路电流、电压存在一定的测量相对误差值,使得∑i I 、∑i U Ⅰ、∑i U Ⅱ不能为零值。
显然,若能选用测量误差更小的仪表,减少人为的估读误差,便能使得∑i I 、∑i
U Ⅰ、∑i U Ⅱ更趋于零值,更能明显验证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