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
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
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
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
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
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
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
”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
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
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
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
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
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
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
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
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
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
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
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
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
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
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1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进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觉,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会也许,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会了一种注定要长期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状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四周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训练,何能自由取用?余秋雨进一步说:“假如不分凹凸,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伤,而是文学的名贵。
今日,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模糊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最终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头就布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奇,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读《中国文脉》有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国文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中国文脉》有感篇1一股文化潜流,流过《楚辞》,屈原的沉吟感慨在楚江上空回旋;流经熠熠生辉的汉赋,司马家的绝唱千古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淘洗,将中国文脉传承至今。
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就颇高,然而要在此中探寻到一条文脉,实属不易。
《中国文脉》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探求文化、传承文化的旅者。
他踏遍中国与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独自寻找着文化的根源,只为剖析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他以自己独特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他细致地寻找、深刻地思考,凭借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再现了藏匿于时间深处的文化光华。
这感受让人回味无穷,这过程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唐代文化描述的片段——唐诗几男子。
唐代是一场审美爆发的时代,是诗歌的盛世。
这一盛世诞生了豪迈激昂的诗仙李白,诞生了具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怀的诗圣杜甫。
唐诗包含了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仁爱的同情。
它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自然美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有“会当凌绝顶”的壮志。
在我看来,唐代是全人类诗歌领域的巅峰时期,唐诗在中国文脉中散发着绵绵不绝的温热。
中国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会踏着那早已为之铺好的红地毯,身披属于他的光辉,且行且吟。
我也愿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慢慢探索,默默热爱。
读《中国文脉》有感篇2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6篇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6篇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
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
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
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
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
就这样长到17岁一一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
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
”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
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
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
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
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
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
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
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
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一一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一一“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
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
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2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7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
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2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脉读后感1喜欢读《中国文脉》,源于它的名字;坚持读下去,因为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复读几遍,得益于它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和对文化的思考。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
它是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
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
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
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中国文脉读书心得)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
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2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
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1000字
159班戚彩粉指导教师:王继飞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史,著作浩如卷帙,星光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成为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脉络。
他说:”减而见筋,减而见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邃的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的取舍。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味来决定的。
品味
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明。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味,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大道,人类尊严。
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
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怆的屈原、倍受酷刑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
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学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
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
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
中国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
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
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
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
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味;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