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间干扰协调有三种类型
社区噪音控制规约

社区噪音控制规约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而噪音是社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维护社区居民的安宁与舒适,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噪音控制规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社区噪音的影响、噪音源的分类以及有效控制社区噪音的规约措施。
一、社区噪音的影响社区噪音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长时间的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下,会导致人们的听力受损、睡眠质量下降、情绪不稳定以及集中注意力困难等问题。
噪音还会干扰到社区居民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二、噪音源的分类社区噪音可以分为两大类:室内噪音和室外噪音。
1. 室内噪音:室内噪音主要来自于居民的生活行为和家庭设备。
例如,电视声、音乐、家具移动声以及家用电器的运行声等。
2. 室外噪音:室外噪音主要来自于社区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等。
例如,车辆噪音、建筑工地噪音、社区公共设施噪音等。
三、有效控制社区噪音的规约措施为了减少社区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建立一套规范的社区噪音控制规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社区应定期开展噪音控制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居民了解噪音对健康的危害和如何正确使用家电等设备。
2. 增加隔音设施:社区建筑应在设计阶段就注重隔音设施的布置,如选择隔音效果好的窗户、门等材料,并在公共区域增设隔音板等。
3. 控制噪音源:社区应加强对噪音源的管理,对违反噪音控制规约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
例如,限制工地施工时间、禁止机动车辆超过噪音标准通过等。
4. 增加绿化覆盖:植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社区可以增加绿化覆盖率,种植高大的树木和灌木来减少噪音的传播。
5. 建立社区噪音监测系统:社区可以建立噪音监测系统,定期对社区各个区域的噪音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噪音问题。
通过以上规约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社区噪音,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社区环境。
结语社区噪音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减少噪音带来的负面影响,社区应该制定相应的噪音控制规约。
增强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综述

增强 的小区 问干扰协调技术综述
张 秀 宁 ,谈 振 辉 ,徐 少 毅 , 陶 成
(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电 子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4 4 )
摘
要: 与传 统宏 蜂 窝 网 络 架 构 相 比 , 异构 网络架 构可 以增 加系 统吞 吐量 , 提高 频谱 效率 , 在 4 G/ B 4 G( F o u r t h
第3 5 卷第 2 期 2 0 1 3年 2月
铁
道
学
报
V oI . 35
No .2
J 0URNAI 0F THE CH I NA RAI L W AY S OCI ETY
Fe br u ar y 2 01 3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8 3 6 0 ( 2 0 1 3 ) 0 2 — 0 0 5 1 — 1 5
ZHA NG Xi u — ni n g,TAN Zhe n h ui ,XU Sha o — yi ,TAO Che n g
( Sc h o o l o f E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n E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J 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4 , Ch i n a )
和 协 作 多 点 传 输 。本 文 对 各 种 技 术 的优 缺 点 、 性能 、 复杂 度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 指 出 了 各 种 技 术 所 面 临 的 挑
战和未来的发展方 向。 关 键 词 :增 强 的小 区间 干 扰 协 调 ;异 构 网 络 ;智 能 功 率 控 制 ;跨 层 设 计 ;协 作 多 点 传 输
ICIC概念与分类

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ICIC)概念与分类1 概念ICIC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是保障TD-LTE系统业务信道可以同频复用的重要手段。
业界对于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机制有很多的提案和论述,对运营商进行ICIC 深入研究并提出规划建议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本小节对这一重要机制各类的分类方式进行整体梳理,以期规范和统一ICIC的研究。
在3GPP TS 36.300中对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CIC)进行了如下定义:ICIC通过管理无线资源使得小区间干扰得到控制,是一种考虑多个小区中资源使用和负载等情况而进行的多小区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上下行ICIC方法可以不同。
具体而言,ICIC以小区间协调的方式对各个小区中无线资源的使用进行限制,包括限制哪些时频资源可用,或者在一定的时频资源上限制其发射功率。
ICIC方法的分类方法如图所示:图1-1 ICIC分类图示2 ICIC从资源更新频率方面进行分类从对无线资源使用的限制进行更新的频率来看,ICIC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大类:●静态协调:对无线资源的使用限制进行重新配置的时间规模为若干天。
几乎不需要基站之间交互信息。
●准静态协调:对无线资源的使用限制进行重新配置的时间规模为秒级或更长。
基站之间信息传递的频率为几十秒或分钟级。
●动态协调:对无线资源的使用限制进行重新配置的时间规模为几十或几百毫秒,基站之间信息传递的频率类似。
●协作调度:对无线资源的使用限制进行重新配置的时间规模为TTI级别(几毫秒),由于X2接口的时延限制,在基站间无法传递信息。
图2-1 ICIC从资源更新频率角度分类对于网络规划来讲,采用静态小区间干扰协调是最为单纯和简单的手段,另外的三种方式,由于需要相对复杂的算法和流程来配合,对于规划来讲,没有完全可靠的预估模式,设备性能和优化手段也受到了具体算法能力的制约。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更合理的根据设备算法的成熟度和网络规划优化的可行性进行综合权衡和评估,以采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既能给规划优化带来便利,又能最大程度的利用算法的优越性。
小区干扰

0 前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移动通信的内容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全球无线通信呈现出的移动化、宽带化和IP化的趋势,也为了与新兴的一些移动通信技术如WiMAX, Wi—Fi竞争,2004年底,3GPP继HSDPA,HSUPA等技术标准之后,提出了3G的长期演进(3GLTE)。
3G LTE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改进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以及较低的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LTE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 的接入方式,小区内用户的信息承载在相互正交的不同载波上,因此干扰来自其他小区.即小区间的干扰。
所以,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LTE目前采用的主要干扰抑制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
1 LTE简介LTE填补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第四代移动通信之问的巨大技术差距,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获得高传输速率、低等待时间、基于包优化的可演进的无线接人架构。
LTE系统期望在20 MHz的带宽上达到 100 Mbit/s的下行传输速率,50 Mbit/s的上行传输速率,频谱效率为HSPA的2~4倍。
支持增强型的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和全分组的包交换,带宽配置灵活,边缘小区的传输速率显著提高,系统的覆盖性增强。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LTE 系统采取了趋近于典型全 IP宽带网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采用了如多输人多输出(MIMO)、正交频分复用(OFDM)、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自适应调制编码(HARQ)等先进技术。
LTE 系统上行采用基于0FDM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的接入方式.下行采用 OFDMA 的接入方式。
0FDMA的接人方式与码分多址(CDMA)不同,无法通过扩频方式消除小区间的干扰,LTE系统又对频谱效率有很高的要求,也不能通过使用较高复用系数的传统的频率复用方法来减弱干扰,因此,在LTE中,非常关注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
目前,3GPP讨论的抑制小区间干扰的主要方式分为3种,即小区间干扰随机化、小区间干扰删除以及小区间干扰协调/避免。
LTE-A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标准化研究

2 异构网络中干扰相关 问题
异构网络的引入面临着诸如 自 组织 、 优化 、 自 回
闭用户组接入方式带来的干扰 问题 。 然而 , 异构 网络 中如果采用最强下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基站选择的 原则 ,大部分用户趋于接入宏蜂窝基站而不是距离
尤 为重 要 。
由用户部署的叠加在宏蜂窝上即插即用的热点
( 家庭 基 站 ) 区会 产生 新 的小 区边 缘 , 于小 区 如 小 处
点( 如微微蜂窝 、 家庭基站、 中继 ) 混合组 网 , 缩短了 发射机和接收机间无线信号的空间传输距离 ,从而 大幅提高了频谱资源空间复用率 ,最终获得更高的
除了考虑应用负载均衡和上行干扰抑制 ,接入方式
的选 择 也是 至关 重 要 的 。
的小区间干扰协调信息 , 信息为以下三项 。 () 1相对窄带发射功率指示信息 : 在下行传输 , 某小区通过发送此信息通知相邻小区在特定的资源 () 2 过载指示 : 上行传输 , 在 小区间交换每个资 源块上的平均干扰加热噪声功率测量结果 。 () 3 高干扰指示 : 某些特定小区通知相邻小 区其
干扰 问题 。这 就需 要新 型 的基 于单 独小 区 的分布 式
l) a 。这些低功率节点 中大部分是由通信运 营商来 y 部署 ,某些节点则 由用户 自行购买安装 ( 如家庭基
站 )它们 很可 能在 相 同 的地理 范 围内共 存 。新节 点 ,
的部署可以减轻宏蜂窝负载、提高特定区域的覆盖 式还可以有效降低网络开销 、 减少能量消耗、 降低运 营商网络部署成本。 除了部署方式上的不同外 , 1 表 中列出了异构网络 中不同节点的其他主要不同点。
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交调干扰,跳频的概念

同频干扰的产生及故障处理[ 2007-8-13 23:42:00 | By: IP connect ]1、同频干扰的产生因MMDS系统的频率资源有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发射台多频道传输时,就有可能采用相同的载频。
由于发射机的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等因素,发射载频之间存在着微小差别。
这样当用户收到主信号的同时,也会收到另一个干扰信号,它们之间产生几百~几千Hz的低频差拍。
当载波频率稳定度容限为±500 Hz时,其同频干扰形成的差拍为低于1KHz的正弦波。
电视行扫描频率为156 25KHz,因此干扰差拍分量与行亮度信号叠加。
在屏幕上就会产生水平条纹干扰,频率差越低条纹越宽,频率差越高条纹越细,严重者甚至无法收看。
2、解决同频干扰的措施应在MMDS系统规划设计时,就要合理设计,尽量避免或减轻同频干扰。
应采取如下措施:1、发射天线高度应以满足本服务区为原则,不宜过高。
2、发射功率以满足本服务区覆盖为原则,不宜过大。
在相邻相行政区边界地区2-3km处,用同轴电缆传输覆盖,以减少MMDS服务区半径。
宁可以降低发射功率、采用加大接收天线增益的办法来提高接收点的C/N。
3、发射天线的幅射方向图,力求接近本地区的地理形状。
4、相邻发射台采用不同极化方式。
5、采用高质量的接收天线。
接收天线标准:极化隔离度>20dB,前后比>2 0dB,旁辨衰减>19dB。
在同频干扰严重地区,接收天线宜采用抛物面接收天线,前后比>40dB,极化隔离度>27dB,能有效抑制同频干扰。
6、采用屏蔽法:根据微波信号对障碍物绕射差的特点,把接收天线系统设在周围有山丘或楼房处,对干扰有屏蔽作用。
或人为建一金属屏蔽网,网孔径r <λ/4,并良好接地。
7、相邻发射台的载频采用2/3行频(10KHz)偏置,或3MHz、4MHz(错开几MHz)偏置,可降低对同频保护度要求。
现在陆地移动通信蜂窝系统均采用频率复用方式以提高频率利用率。
20M小区干扰类型判断算法

干扰类型干扰算法类型1:杂散或阻塞左滚降:1、RB0^RB9的均值高于RB45^RB54的均值4dB;2、RB0^RB9的均值高于RB90^RB99的均值6dB;3、RB45^RB54的均值高于RB90^RB99的均值;右滚降:1、RB90^RB99的均值高于RB45^RB54的均值4dB;2、RB90^RB99的均值高于RB0^RB9的均值6dB;3、RB45^RB54的均值高于RB0^RB9的均值;满足左滚降或右滚降中的全部条件条件为杂散或阻塞类型2:谐波或互调部分载波高:1、最大RB干扰大于总均值10dB2、RB0^RB9的均值低于-110dBm;3、RB45^RB54的均值低于-110dBm;4、RB90^RB99的均值低于-110dBm;类型3:阻塞/外部干扰1、RB0^RB99的均值高于-110dBm;2、最大RB干扰不大于总均值5dB类型4:广电MMDS 1、对于D频段2、RB0^RB78的均值高于110dBm;3、RB62^RB99的均值高于110dBm;类型5:越区覆盖远距离同频:1、RB45^RB52的均值高于总均值3dB;2、最大RB干扰在RB48^RB52之间,且大于-100dBm;3、RB0^RB9的均值、RB90^RB99的均值不高于总均值1dB;优化建议现场排查干扰源,主要查看天面附近发射源,如友商FDD干扰等,可考虑安装滤波器或RF优化首先排查统计,如果高干扰一直集中在固定RB,且干扰电平一直不变,则怀疑硬件故障需要检修;在现场排查谐波或互调干扰源,主要查看天面附近的其它发射源,如900,1800天线干扰,可尝试RF优化确认或者改善。
优化建议:核查帧偏置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现场排查干扰源,先查看天面附近是否有隔离度不够的其它发射源,在扫频定位具体干扰器。
扫频确认,协调广电退频整治可能的越区覆盖干扰源。
基于博弈论的主动式小区间干扰协调

基于博弈论的主动式小区间干扰协调由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支持更大的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系统内用户的信干噪比必须得到极大的提高,提高信干噪比需要提高信号功率和降低干扰,虽然系统采用了自适应编码调制(AMC),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新技术提高了信号功率,带来了信干噪比的提升,但离系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如此高的系统带宽对多小区间的频率复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频率复用是满足上述需求的有力技术,但是在全频率复用环境下,小区间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用户的服务质量。
因此,小区间干扰就成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干扰源,目前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包括:干扰随机化、干扰消除、干扰协调等。
干扰随机化技术通过随机化干扰信号来进行干扰压制,干扰随机化的方法包括:加扰、交织多址(IDMA)和跳频等,干扰随机化只是白化了干扰,并没有真正的减少系统的干扰信号,带来的信噪比改善程度有限。
干扰消除技术是通过在用户端利用处理增益来进行干扰压制的一类技术,干扰消除技术复杂度高、应用条件严格,而且只能消除一些强干扰源,而实际系统中干扰主要是由很多小的干扰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因此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有限。
干扰协调技术是通过在小区间合理分配资源,尽量使相邻小区间所用资源正交,从而减少小区间的干扰。
当前的干扰协调技术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频谱资源的协调减少干扰,根据频谱资源分配方法的不同,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可分为静态协调、半静态协调和全动态协调三种,这三种干扰协调方法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频谱效率不高或者信令开销大等)。
因此研究高效率、低开销的干扰协调方法对于未来IMT Advanced 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项目预期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拟通过在物理层引入基于博弈论的协作多点通信机制来进行多小区间的干扰抑制,以协作MIMO或多点时空发射分集的实现方式,将原来视为干扰的信号变为具有增益的有用信号,显著改善小区边缘速率,实现多小区间的干扰协调,使得整个网络用户感受速率更为平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在LTE上行实现半静态或动态频率重用案的指示是HII和OI,HII信息可以向邻区发送本小区边缘用户所占RB的信息,OI可以向邻区发送上行受到干扰的情况。
HII,OI的接收小区,利用以上信息进行动态调整边缘用户带宽及上行功控。
OI、HII信息通过X2在基站间传递,最大延迟不超过20ms,典型的平均传输延迟在10ms左右OI: 上行干扰过载指示用来指示本小区在某些频带受到相邻小区的干扰水平;是对已经发生的上行干扰的指示包含了小区PRB0到PRB109的干扰情况,每个PRB 2bit信息,以枚举的形式表示,分别为高、中、低等;每个小区通过监视相邻小区的OI确定本小区UE是否对相邻小区产生强干扰,从而进行功率调整。
对于上行PUSCH、PUCCH以及SRS都需要进行功率控制PUSCH的功率控制命令字由该PUSCH的调度信令(DCI format 0)给出,或者与其他用户的功率控制命令字复用在一起,由DCI format 3/3A给出PUCCH的功率控制命令字由调度PDSCH(与PUCCH对应)的调度信令(DCI format 1/1A/2)给出,或者与其他用户的功率控制命令字复用在一起,由DCI format 3/3A给出SRS没有具体的功率控制命令字,借用PUSCH的功率控制命令字,并由高层通知功率偏差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和地区的127座城市都建造了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了7000公里。
东京地铁近2000公里,年运量在100亿人次以上。
伦敦市地铁共有9条线,总长408公里。
巴黎轨道交通承担了公共交通70%的运量,地铁有15条线,共199公里。
纽约市区地铁线共有27条,长443公里。
莫斯科拥有一个跨及全市的立体交叉地铁网,总长243公里,140多个车站,由一条环线和8条放射线组成,日运量高达800多万人次,居世界之首。
我国地铁建设事业起步较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居民出行和物资交流的高度频繁,城市交通面临着峻的局势。
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地铁这种动力大、不占用地面空间的交通运输设施,正在大中城市建设中悄然兴起,并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选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推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逐步发展地铁交通的政策。
随后在80年代末,制定的产业政策再次明确其在基本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地铁交通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污染少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新世纪开始,首次把“发展地铁交通”列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国地铁建设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地铁的城市分别是、、天津、、、、、、和台北这10个城市,它们多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中,,和的通车里程已超过100 km。
正在建设或已获得批复建设地铁的城市还有23个,分别是、、、、、、、、乌木齐、、、、、、、、、、广佛线、、、、澳门。
据我国各城市地铁交通发展规划图显示,至2016年我国将新建地铁交通线路89条,总建设里程为2 500 km,投资规模达99 373亿元。
国地铁行业现状1.行业特点地铁是地下铁道交通的简称,属于轨道交通行业。
地铁是采用在地下挖隧道,运用有轨电力机车牵引的交通式,除为便乘客,在地面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进出站口外,一般不占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既不对地面构成环境污染,又可为乘客躲避城市的嘈杂提供良好环境。
地铁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其正常运行不受地面道路拥挤的影响,能快捷、安全、舒适地运送旅客。
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的主流和向,其运量大,速度快,干扰小,能耗低,被誉为现代城市的大动脉,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紧状况的最有效的式。
与其他交通式相比,地铁交通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地铁交通是大型城市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服务,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二是地铁交通基础设施的线路、车站、通信和车辆等,具有资产专用性,一经完成不能他用;三是地铁交通建设成本高,规模大,回收期长,但地铁网络系统规模的扩大2.发展历程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是为了解决当时伦敦的交通堵塞问题而建,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由于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
国外发达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峰期,10年全世界共建设了约1,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均每年160公里。
而我国地铁建设事业起步较晚,总体来看,其发展经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地铁网络建设,1969年10月建成地铁1号线,全长23.6公里,随后建设天津地铁(7.1公里,现已拆除重建)、人防隧道等工程。
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有、、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地铁,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3)调控阶段(20世纪9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国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地铁。
由于项目多且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地铁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
(4)建设高峰期(1999年以后),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地铁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3.建设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显现,城市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准时、快速的优点,在拓宽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全国各大城市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需要,都在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2011年,开通一条全长20.5公里的城市地铁线路,截至2012年3月末,国已有14个城市累计开通5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里程达到1,723公里,共有31个城市的109条线路先后处于建设状态,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
根据各城市的最新规划,目前国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
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预计未来1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有望超过3万亿元”。
根据中投公司的报告研究称:“预计至2020年,全国将超过30个以上的城市拥有地铁或轻轨。
到2015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3000公里。
而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4.经营状况地铁属于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项目,世界各城市的地铁项目大多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并运营,因投资大、盈利小、投资回收期长,社会投资者积极性不高。
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要长期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轨道交通则成为大城市和城市群公共交通的发展重点。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一定程度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城市交通环境改善)、消费的非竞争性(每个人均可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和收益的排他性(买票乘坐享受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品属性。
伴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升、市民参与意识增强,对轨道交通公益性要求更加凸显,完善各项补贴、实行较低票价等政策将成为行业常态。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将带来巨大正外部效应,除城市环境改善、通达效率提高等正外部性,仅沿线土地增值收益也十分可观,地铁的“地铁+物业”开发模式、审慎商业原则普遍受到地城市的广泛认可。
地铁线路的开通能够对地铁上盖空间、站点边以及沿线的土地资源带来高额的、直接的增值效用,为解决地城市建设地铁所面临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有效支撑。
国外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西发达相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起步较晚,我们可以吸收国外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宝贵经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吸收国外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经验,对于发展适宜中国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系统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几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纽约概况纽约是美国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位于美国大西洋海岸的东北部。
该市由曼哈顿、皇后、布克林、布朗克斯和斯塔滕岛五个区组成。
纽约市总面积为1214.4km2,其中土地面积为789.4km2,水面积为428.8km2,2009年估计约有839万人。
纽约都会区是全美最大的都会区,也是全世界最大都会区之一,整个纽约都会区由23个郡组成,总面积为17405km2,2009年估计人口约1907万人。
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将纽约都会区定义为纽约-纽泽西北-长岛,纽约州-纽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都会统计区,纽约都会统计区又分为4个都会区分区。
根据上下班通勤式,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还定义了一个围更广的、由纽约都市区和邻近5个都市区组成的区域,也称为纽约-纽瓦克-布里奇波特,纽约州-纽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宾夕法尼亚州联合统计区,也常被提及为纽约、纽泽西和康州三角区,这个区域的总面积为30671 km2,其2009年的估计总人口约2223万人。
与美国其他任一个主要城市不同的是,公共交通是纽约最受欢迎的交通模式。
2005年54.6%的纽约人上下班通勤乘坐的是公共交通工具。
纽约的轨道交通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地铁网和通勤铁路网。
地铁网为纽约中心城服务,覆盖围为中心城4个区,目前共有线路25条,长度370km,运营车辆6700余辆,占全美地铁车辆的2/3,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量350万乘次。
通勤铁路网为纽约大都市提供通勤服务,它的铁路网络把位于纽约、纽泽西和康州三角区区域的郊区与纽约市连接在一起。
通勤铁路网络由长岛铁路,大都会北铁路和纽泽西运输铁路构成,整个系统覆盖了包括大中央车站及宾夕法尼亚车站的254个车站以及20条铁路线,总长1057km,工作日平均客流量约48万乘次。
伦敦概况大伦敦由伦敦市、伦敦和外伦敦构成,总面积1579km2,人口751万,密度4758 人/km2。
伦敦市位于大伦敦地区正中央,面积2.9 km2,人口约1万人,密度3966人/ km2;位于大伦敦中央的12个区构成了伦敦,面积319km2,人口299万;此区域外的其他20个区构成了外伦敦,面积1254km2,人口454万。
此外,伦敦大都市区是指包括大伦敦在的英格兰东南地区,总面积27224km2,人口1805万。
其中,近郊区处于大伦敦外围,面积8807km2,人口约480万;远郊区是受大伦敦影响的英国东南地区的其他区域,面积16839 km2,人口约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