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比较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得关系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得价值判断,就是好就是坏,就是达标还就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就是对事物得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得评价,就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就是流线型得,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得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得表现、所取得得成绩以及所反映出得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得发展做出得评价、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得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得发展性评价。
其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得主体与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得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得持续性评价。
这就是重过程、轻结果得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在一种开放得、宽松得与非正式得氛围中进行得。
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得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得能力。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得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得问题进行得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与完善。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设计得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得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得学习状态、兴趣与关注得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得分析、判断与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得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与调整方案提供必要得依据与参考。
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得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
它就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得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得差异性、针对性与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得建议与发展方向。
谈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DOC

谈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答:一、对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理解:1、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成绩进行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期中、期末、毕业考试等,它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用来对学生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
2、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
注重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无疑会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从而为孩子成长增加催化剂。
首先, 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主旨是衡量学生整个学年的学习成绩,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掌握到的知识量,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总体评价。
而课改后进行终结性的评价,主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考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其次,终结性评价的标准不同。
课改前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
一次性决定学生的成绩,它是用分数来集中体现的,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很大,终结性评价代表了学生整个学年的学习表现,社会,家长,学生对它的关心可想而知。
课改后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说明,它不只限于一次考试,它是以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为参考的,是对整个学期学生每次学习作业,上课,平时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的。
再次,终结性评价的考查方法不同。
课改前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单纯的试卷考查。
而课改后是集口语,听力,作业,学习态度的综合评价。
最后,是老师给孩子评价结果不同,过去我们评价的结果就是一个分数,而在我们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终结性评价所反应出来的评价结果是看学生的发展,看学生的进步。
从新课程的理念看终结性评价,从老师对学生评价学习结果的角度,他的观念以及他采用的评价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总之,终结性评价不是一个学生的最后评价而是对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它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及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比较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达标还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是流线型的,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的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这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
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
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3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篇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
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
总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
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
总结性评价有3个基本特点:(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或频率不多,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两三次,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且每个题目都包括了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总结性评价的作用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校工作中,总结性评价最常见的作用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进步水平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予以确定并打出分数,评出等第或写出评语。
这类评价由于要确定学生在学生序列中的名次排列,因而常常采用“常模参照测验”,并常常使用概括的评定,同时,在成绩排列上常力求呈现“正态分布”。
2.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也常被用来预言学生在随后一门课程或一段教学过程的学习中是否可能取得成功。
一般说来,在某门学科的总结性考试中得分高的学生,大多数在其他学科或该学科的其他部分的学习中也会获得高分。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在这一点上,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基本相同。
[全]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全]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fb81880580216fc700afdf1.png)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分析比较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实施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并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幼儿园课程评价划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一、知识点辨析(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1.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将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课程运作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是“事实评价”,就是确定儿童在接受教育前的“准备程度”,目的是在于了解幼儿的基础情况。
例如,幼儿园为了更好地了解入园初期幼儿牙齿的发展情况,在入园前就对每个幼儿牙齿的生长状态进行了检查,以此来确定在园中幼儿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
它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通过科学分析和判断,进而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体系。
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影子的秘密》时,教师发现幼儿的积极性不高,且参与程度不够广。
在了解情况后,得知是组织形式和实验材料不够趣味性所导致的。
于是教师将本节科学活动放在了户外,通过游戏和亲身体验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活动的有趣和有用。
终结性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
它是一种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旨在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提供信息。
例如,某园在学期末的考察中发现园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迟缓,手指动作不灵活,大多数幼儿不能熟练地使用剪刀,且握笔无力等。
针对该现象,幼儿园老师便在每日活动中增加了手工制作等专门性的活动,由此弥补了幼儿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种不同类型评价的区分点在于时间点的控制和不同的功能上。
(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类,可以将课程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四年级上册语文过程性评价方案

小学四年级()班语文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突出语文课程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应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二、评价原则: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的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赏识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日常生活中,以赏识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教师和家长应给予积极、理解、欣赏、关注的态度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个性发展处于优势的群体,给予积极地评价,促使学生在更多地方面发展;对于某些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更要给予关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评价。
3、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原则)。
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本方案将探求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改变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量化的局面。
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发展到教师、学生、伙伴、家长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阶段的知识结构,抓重点,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系统性原则)。
评价将采用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的发展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平时评价与《小学生素质报告单》的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4.主动、深入的反思: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认真、客观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确立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增强心,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1.明确、可行的目标: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与研究目标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采取行动,缩小差距,最终实现研究目标,并为新的目标做准备。
2.具体、有效的标准:形成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性评价,关键是制定具体、有效的标准。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不用具体的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而是参照一定的标准,质性分析学生的成功或失败,使学生真正了解本人,明确努力的方向。标准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决意。制定标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自我断定、自我评估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达标还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是流线型的,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的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研究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研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研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关系探究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关系探究自形成性评价产生以来,学者们就有不同的见解,对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关系更是争论不一。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着各自独有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但在运用的时间划分及功能上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无论何种评价都要服从、服务于教育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是指引,现实是行动,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才是我们的追求所在。
根据知网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的关系,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其根源在于对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本身的认识有偏颇。
根据评价的过程和功能,一般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受此分类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独立的部分,简单地把平时的小测验等同于形成性评价,把期中或期末考试看成是总结性评价。
全面深刻地把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各自的内涵及其关系是充分发挥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前提。
一、形成性评价(一)内涵阐释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文(m. scriven)提出来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个词初始是用于区分以下两种评价的:一是由教师在课堂内部操作的持续终结性评价(continuous summative assessment),一是由外部考试开发人员完成的终结性评价。
这种由教师作出的持续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最初被称作“形成性评价”,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尽管它只是相对简单的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达标还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是流线型的,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的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这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
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
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
记录。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简言之,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教学结果。
表面上看,两种评价截然不同,实质上,二者绝非水火不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教学实践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混淆二者的功能,作出无效或低效的评价。
因此,有必要厘清两种评价的特点。
首先,请读者分析两个案例,并解释属于何种评价。
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明确、可行的目标: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采取行动,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并为新的目标做准备。
2.具体、有效的标准:形成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性评价,关键是制定具体、有效的标准。
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不用具体的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而是参照一定的标准,质性分析学生的成功或失败,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
标准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决定。
制定标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自我鉴定、自我评估的过程。
3.及时、频繁的反馈:形成性评价强调在教育活动的进程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的过程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这种评价使教师有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种学习环境中了解并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只是获得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或环境下的表现。
这种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能提供学生活动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4.主动、深入的反思: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认真、客观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确立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增强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多元、互动的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不仅强调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这就避免了由于评价主体单一而造成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由这种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才真正具有借鉴、指导的价值。
6.丰富、有趣的评价形式:根据Hein&I'rice(1994)[6]的研究,学生从事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作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日记、课堂提问、
课外作业、课堂游戏、各种考试等方式收集信息,从而,为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以便调整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7.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需要的个体,对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因素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合作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充分发展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8.相信、鼓励学生的成功:Black&William通过实验发现,只要不将学生笼罩在“能力”、“竞争”、“班级排队”的氛围中,而将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作业或测试中的具体问题上,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提高的途径,那么这种评价用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效果非常好。
形成性评价承认学生有“未开发的潜力”,打破学生“成绩差——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一对自己失望一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相信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高水平学习,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使之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一直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
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是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它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例如,知识和技能等。
评价结果多以精确的百分制来体现。
所以这种评价又叫结果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在一种正式的、封闭的和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的,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和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