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二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A、风蚀蘑菇
B、角峰
C、黄土高原的沟壑 D、流动的沙丘
解析 风蚀蘑菇是风沙侵蚀造成的;角峰和冰斗谷是冰川作用造成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水流冲刷造成的;流动的沙丘是风力作用造成的。 故选:C。
在你的家乡,导致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有哪些?
降水比较少的西北地区 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青藏高原地区 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作用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黄土高原
贵州织金洞
三角洲平原
流水冲刷
流水溶蚀
泥沙沉积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下暗河
石林
峡谷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沙丘
风蚀城堡
沙沉积
吹蚀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洼地
风蚀戈壁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角峰
冰斗谷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其他冰川作用形成的景观
U型谷
冰蚀湖
峡湾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波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海滩
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柱
地形的变化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生物会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石头上的苔藓和地衣会分泌酸性液体,腐蚀石块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珊瑚礁,形成岛礁
外力因素对地形的影响缓慢而持久
1.知道外力作用有哪些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各地区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地势与地形第二课时PPT课件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最大平原(黑土)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江南丘陵
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填写在下表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台湾山脉 武夷山脉
南岭
太行山脉
巫山 雪峰山
阴山山脉 祁连山脉
秦岭
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地势平坦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岩溶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最大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最高
聚宝盆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 C.横断山 ----塔里木盆地 • D.巫山----东北平原
3.下列山脉中位于第三阶梯的是:
• A.天山 • B.横断山 • C.武夷山 • D.阴山
4. 填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大兴安岭
I
昆 仑山
B
祁连山
E A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初中科学)42张)

地形的变化只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吗?
在雄伟的喜马 拉雅山脉东段有 世界上最大的峡 谷——雅鲁藏布 大峡谷,你知道 它是怎样形成的 吗?
小结:地表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既受地球内力的影响,也 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和流水的冲刷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有哪些?
平原
特点: 海拔200m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
高原
特点: 海拔较高,顶面较大,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小)。
山地
特点: 海拔较高,地面特点:有高有低,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不大
(100m以下),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较小。
盆地
特点: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
连连看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200米以下,地表平坦,起伏不大。 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起伏较大。 相对高度100米以下,起伏较小,坡缓顶圆。 周围为山脉环绕,中部相对较低。 海拔500米以上,起伏不大。
等高线地形图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
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把高度相 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这样 的线条叫等高线。
ZJ七(上) 教学课件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地形
地形的类型
平原
盆地
山地
高原
丘陵
丘陵
五种基本的地形
山
地
丘陵
盆地
高原
平原
如何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呢?
海拔: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绝对高度)
A
B
海拔: 500m
海拔: 300m
相对高度:一点比另一点高出的距离 相对高度越大,地面起伏越大。
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

1-4地形图教学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高线的定义及主要特征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并能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山脊与山谷的区别【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活动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一、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建立知识树,撑起自信的天空)1.什么是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2.山的等高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崖的等高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3.山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_________,山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什么是鞍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作交流5.读地图册14页,思考陡坡、缓坡与地图上等高线稀疏程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地理事物的颜色有何区别?二、精讲点拨1、地形图的判读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图1.28)引导学生观察并独自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含解析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01实验报告【实验目标】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
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
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
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02实验突破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
《地形和地形图》PPT教学课件

[解析]
选项
分析
结论
A
该地中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同时最高处海拔高于500米,为山地
×
B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②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
C
①地海拔为250米,②地海拔为3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300米-250米 米
×
D
②③两地图上距离约为3.4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可计算出两地实地距离为3.4厘米 厘米,为340米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峭壁
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盆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增大
鞍部
A.盆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丘陵、②表示山地、③表示高原、④表示盆地,由此可知,缺少的地形是平原。
知识点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重难点
1.等高线和等高距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归纳总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流水、风力、冰川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5)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表示状态及特征(含教材第116页读图答案)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第四章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等高线。
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3、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2、通过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通过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讨论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3、树立用辨证的发展观看待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三、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四、教学器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任务单;自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具。
学生准备:学生自制的简单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设计由于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地形类型和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所以本课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绘制等高线和对等高线判读的学习。
我主要通过大量的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学生探究活动形式来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基点,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自主的建构科学知识;在学以致用的理念引导下,让学生自然的从科学走向生活,主动的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达到“生活即学习”的目的。
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教学中,采用创设悬念——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采用交流评价——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2:思考题师:请你说说常见的地形有哪些?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师:我们的家乡舟山是什么地形?生:丘陵。
师:丘陵地形对舟山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什么?生:交通不便是制约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师:多山的丘陵地形造成交通不便。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二课时) 完整版课件PPT

“海枯石烂”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 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 D ) A:内力作用是主要的 B:外力作用是主要的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内力和外力共同塑造的结果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 形态影响最大。 流水的搬运作用、泥沙的沉积作用。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3、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 角峰和冰斗谷。
角峰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冰斗谷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4、生物也会改变地表的结构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地球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既受 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也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第二课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地形的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深深的刻痕,即世界 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 怎样形成的吗?
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内力作用) 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的流水冲刷(。外力作用)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 形成平原和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