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 教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的特点。
2.通过地形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当地地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2.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四、教具准备泥、水、托盘、烧杯、记号笔、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指认地形种类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创设情景:现在我有一袋泥,大家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并试着在模型上画出等高线。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用泥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然后用手指在模型不同部位,让其他同学判定其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教师引导:假如用橡皮泥或高岭土来制作地形模型,还可在其上标出等高线。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试着做一下。
教师设问:我们周围的地形比刚才做的更丰富多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形式: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作用特点: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海洋、深谷。
)(二)外力作用1.形式⑴.流水:冲刷、沉积、溶蚀、海浪。
⑵.风、沙:吹蚀和沉积。
⑶.冰川:角峰和冰斗谷。
⑷.生物作用: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活动2.作用特点: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四、知识运用1.思考与讨论:我们周围所处的丘陵地形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外力的作用?2.课内巩固练习:见课件。
3.课外作业:作业本。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形和地形图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3课时(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制作)高都镇初中薛其营一、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2、学会用等高线地形来表示地形特征3、培养学生在分阻制作中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如何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三、教学方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四、活动情景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形。
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等,为了认识他们,我们借助于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
在我们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地形模型与真实地形的关系2、地形中的山峰、山谷等地形中是如何的五、分组制作在该制作过程中我们分为13组,每组4人,男女搭配合作。
其中由一人担任组长,组织本组同学的制作过程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向老师汇报。
以便能及时处理一些问题。
制作后由组长向老师汇报制作情况和制作心得,最后由全班同学对该13组的制作成果作一评价,评价出最佳的制作组给予表扬,通过本次制作培养学生在组内相互制作合作,组间相互竟争,制作完成后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写一篇关于制作的小文章。
六、器材准备橡皮泥、水、直尺、牙签、细钢丝、木板、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等七、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1、橡皮泥不能加水制作2、不宜将模型放在阳光下暴晒3、在山体的不同高度做记号、尺子要垂直摆放八、制作过程和记录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1)将橡皮泥堆成山体形状,作出山峰、山谷等(2)在手上蘸些山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3)在山体旁垂直放直尺,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的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度(4)用细钢丝沿记号处将山体切开(5)将切开的山体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6)在凉干的山体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7)将山体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分别将取下的山体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并注明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科学3.7地形和地形图(2)教学设计课题 3.7地形和地形图(2)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形图》选自浙教版七上第三章第7节,第三章主要探讨属于地球科学领域内与人类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而本节内容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时地形的类型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第2课时为地形的变化。
本课时为第2课时:地形的变化。
本节内容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已学习了地球板块、火山和地震等内容,这为理解内力作用改变地形提供了基础,而外力作用改变地形相对容易理解些,所以本课时的重点之一是外力作用(流水、风力、生物等原因)改变地形。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对地形的影响及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能描述影响地形变化的外力作用。
科学思维:能说出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探究实践: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改变。
态度责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形成某种地形主要原因,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目的。
重点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难点不同的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陆地的地形的类型:、、、和等。
2、海洋、裂谷等各种地形的形成与有关;过渡:地壳运动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其实外部力量也会改变地形。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使地球表面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在它的东段有一条深深的刻痕,即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一、地形的改变1、地形的改变往往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来自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

《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参考教案2课题.3.7地形和地形图(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地形的类型,能说出主工地形类型的特点。
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们家乡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交通、旅游、特产等思考.为什么山区公路多沿等高线修筑?山区地势陡峭,往往造成公路的陡度比较大,行车不安全。
而沿等高线修筑可以使地形相对平坦,减小公路坡度。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二、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等高线的疏密分别表示什么?等高线疏的地方是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认识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教学设计备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课堂练习]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盆地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A.鞍部B.峭壁C.山脊D.山谷3.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图上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绘制平面图B.绘制等高线图C.绘制政区图D.绘制旅游图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⑴判断地形部位的名称.A、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⑵山峰A和B哪个较高?作业或活动设计.作业本教学反思板书设计1.地形的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2.等高线地形图山脊山谷鞍部山顶峭壁。
3 7地形和地形图 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7地形和地形图学案学习目标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2、能说明各类地形的基本特征;3、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4、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地形的类型1、地形的类型:陆地地形主要有、、、和。
2、各种地形的特征:知识点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称为;2、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投影到上,用来表示的地形。
3、地形与等高线特点:二、例题讲解例题1、浙江省的主体地形是()A.高原、山地B.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D.丘陵、盆地例题2、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例题3、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A.B.C.D.例题4、读等高线地形图,则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地(例题4图)(例题5图)例题5、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________(选填:平原、丘陵、高原);张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王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________;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________;(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________线路。
三、随堂练习: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低于海平原约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9248米B.8448米C.8852米D.9048米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A.鞍部B.峭壁C.山脊D.山谷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C. 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D. 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山脊B.山谷C.鞍部D.盆地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A.高原B.平原C.山地D.盆地6、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A.盆地B.山顶C.山脊D.陡崖7、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处表示的地形为,B、H两处坡度较陡的是处。
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7地形和地形图(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2.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2.能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辨识并说基本地形及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
2.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了解家乡的主要地形,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及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问题。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有机玻璃板、记号笔等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课件播放祖国山河风景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山吗?组织学生结合课件图片回顾山的部位名称: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
(板书)课件播放我们身边的山(余杭的):临平山、径山,进行适当介绍。
提问: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二)、新课学习1、地形图1)课件播放常用地形图:卫星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2、等高线地形图1)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何为等高线?其中“高”指”的是?学生作答,并小结“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
2)生活中的等高线分别观察比较“盘山小道”、“茶陇”、“梯田水面”上各点,提问:它们是否在同一条等高线上?(通过师生问答,加深对等高线概念的理解)3 ) 等高距展示:画有等高线的山体模型提问:如何将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学生作答,老师演示俯视山体模型,并播放课件出示“俯视图”。
俯视图上标上相应高度,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学生观察比较相邻两条等高线上两点的垂直距离。
小结等高距的概念及注意点。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将各小组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老师引导,学生作答。
小结切面描轮廓的方法并播放绘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提问:还有什么粗略但更简便的绘制方法?老师引导,学生作答。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浙教版

地形和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六种局部地形及其地形图。
2、理解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实际坡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认识局部地形,并会辨识局部地形。
2、绘制地形图,辨识并说出六种局部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学生已对地形的基本种类和特点有所了解,而且能初步认读等高线地形图,但只是在识记层面,本课着重于地形图绘制的原理和过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出示东白山的风景照,简介东白山,那里风景宜人,一年四季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
假如一位游客想知道从哪边爬山比较省力,他需借助什么工具呢?——借助等高线地形图了解东白山的地形。
今天我们学习地形与地形图。
地形的类型认识地形类型(出示图片)小结:陆地地形种类:平原、盆地、山地、高原、丘陵引: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点呢?海拔: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一点比另一点高出的高度(图示“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以身高和身高差类比)地形的特点(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思考:家乡的地形有哪些?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引:认识了地形后,我们以山地为例,来认识山的各个部位(出示山地模型)山的部位:山顶、鞍部、山谷、山脊、峭壁等。
那么,这么崎岖的山地怎么把它表现在平面地图上呢?——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条叫等高线。
小结:同一条等高线海拔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相等。
等高线地形图:把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绘制方法:a,画等高线;b,投影引: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座山”摆在你面前,你能画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吗?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四人小组实验)步骤一:画等高线1:把马铃薯想象成一个山峰2:以一定的高度差在山峰的不同高度处依次画上等高线(把书本的厚度定为高度差)小组完成后,幻灯片投影成果3,俯视山峰,观察等高线的形状(闭合曲线)步骤二:投影1,将马铃薯沿等高线切成片(刀刃朝下),并按原样叠放在泡沫板上2,用两根回形针分两端固定马铃薯,并刺穿泡沫板3,从下往上分别把马铃薯片的轮廓(等高线)画在泡沫板上,并标上高度(温馨提示:小心小刀和回形针,避免伤人)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完成后请按原样恢复马铃薯或番薯,并将等高线地形图一起同方向放好,观察比较各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7 地形和地形图 学案设计

地形和地形图【学习目标】1.知道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知道形成地形外力作用的种类。
【学习重难点】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一、地形的变化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且通过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陆地,台湾海峡从陆地变为海洋,也可以知道地形一直是不停地在变化的。
那么地形变化是什么力量引起的呢?1.地球的内部力量——(1)地球的内力来自地球内部。
从(褶皱、断层)、、中表现出来。
(2)正是山于地球的内部力量---内力使地球地形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2)江河携带的在河流的上下游和河口沉积形成平原、三角洲。
(3)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4)形成风蚀城堡、会形成沙丘。
(5)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由此可得到形成上述地形的力量(是、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
而是一些因素(流水、风)影响的结果。
小结:地球的外部力量: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3.地形是地球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
它是对地形的形成起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高山。
深谷,使地表趋于。
它一般对地形的影响是和的。
4.思考与讨论:如果你的家乡在平原地区,它平坦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的家乡在山区,山上的河谷是怎样形成的?二、学以致用例1 来门地球外部的。
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有( )A.流水、风、海浪和冰川B.大陆漂移C.火山和地震D.板块运动例2 黄土山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因为( )A.流水冲刷的结果B.流水堆积的结果C.流水侵蚀的鲒果D.冰川侵蚀的结果例3 以流水和风的作用为例说明外力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达标检测】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雨水冲刷C:溶蚀作用D.风化和风蚀作用2.地形的变化是( )A.内力作用的结果B.外力作用的结果C.地壳运动的结果D.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外力对地形作用表现在( )A.削低高山B.填平深谷C.使地表趋于平坦D.以上选项都对4.我国的长江山峡形成的原因是( )A.断层凹陷 B 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上升,冰川侵蚀D.褶皱弯曲5.下列现象主要由流水作用而形成的是( )A.地震后马路开裂B.火山喷发C.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D.长江三角洲6.右图所示的是一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A.海蚀地貌B.冰蚀地貌C.风蚀地貌D.水蚀地貌7.下列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的是( )A.河口三角洲B.沙丘C渭河平原D裸岩荒漠8.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有,、、波浪和生物等,这些因素对地形的影响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六种局部地形及其地形图。
2、理解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实际坡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局部地形,并会辨识局部地形。
2、绘制地形图,辨识并说出六种局部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后提问:
你游览过中华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玩过蹦极吗?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
二、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方法。
3、掌握六种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会综合应用。
三、讲授新课
1、讲授基本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两山高度,让学生填写海拔、相对高度。
2、讲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第一步,要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3、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2) 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然后,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4、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学生根据坡度练习。
5、认识六种等高线地形图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便于修建水库。
6、教师利用图片展示。
四、学以致用,教师讲授例题1
例1.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甲处是丙处是__A处是___B处是___C处是___
2、若在丙地修建一个水库坝址应选在什么地方?
3、乙处与丁处相比,相对来说在哪发展农业要好?在哪发展果林业要好?
500
400
300
五、拓展提高
练习下面是一幅1:200000地形图,判读后回答:
1、李村在余村的什么方向------
2、若量的王村与余村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那么王村与余村的实际距离为多少?
3、以王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
已知王村气温是10℃,按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丁山的气温应是 ℃。
4、从王村修建公路到余村,有甲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六、小结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判断比较
等高线的六种地形
七、作业
1、临摹等高线地形图。
2、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家乡某座山的地形图。
B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