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低估,不仅对于当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现代化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风气日益腐败。

为了挽救危局,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一场长达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从1861年开始,中央政府设立了直属机构“汉军衙门”,正式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逐渐扩大规模,成为惠民政策、军事、贸易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填补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空白。

比如在冶金、机械、轮船、火炮等领域,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2.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不仅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思想等,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以及传统技术体系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

3. 为中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了国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反思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政治上的不稳定。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存在很多派系斗争和腐败现象,这使得政治环境不稳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推进。

2. 经济方面的不利因素。

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中国当时的国力非常薄弱,这对运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 社会制度的局限性。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理念,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工艺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例如,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轮船、火车等先进设备,推动了中国铁路、矿产、军械、航运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中国的经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的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尝试和西化的政策,如兴办洋务以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和理念。

这些试图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使中国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尽管这些在短期内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它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进程打下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

洋务运动时期,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和知识,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积极探索中国的与发展之路。

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众多洋务派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和知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倡议,如“自强”、“求富”等口号,鼓励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启发。

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教育等,并对这些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受列强侵略之痛、国家危机四伏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自强不息的历史缩影。

洋务运动由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政府开始推动,旨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对列强的反侵略。

在当代中国,洋务运动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重要历史事件,这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洋务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训,即强国才能自立。

当时的中国因为落后于西方列强,在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清朝当局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尝试通过洋务运动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洋务运动的实施虽然具有一定的成功,但最终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被迫搁置。

但是,洋务运动教育我们必须向世界顶尖水平并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取得对外交往中合理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才能真正的在国际体系中拥有话语权和参与权。

其次,洋务运动使我们认识到,开放与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洋务运动不仅是一个概念和理念的全盘引进,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它不断吸收和研究外来科技和文化,学习并改良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相信创意改变生活,精神激发文化,文化孕育民族精神,这些最终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到底,并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最后,洋务运动让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的重要性。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尝试通过引进西方的人才和制度来推动现代化建设,而这种理念在当今中国也是同样重要的。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模式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天下大同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引导人们逐步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国的战略思维,坚持开放、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这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它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兴办了近代新式学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

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

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论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运动。

该运动始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是清朝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在19世纪初,西方列强依靠技术和武力优势向中国推进,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

无数国人开始反思这个国家的根源所在,认为落后是造成国家困境的最大原因。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必要的磨难,当权者开始兴起思想和行动方案,以改善中国的国难。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任天津大臣阁丞李鸿章为改革派领头人,开始实施洋务运动。

该运动的目标是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良和引进模拟发展,提升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的核心任务集中于四大方面的改良:制造、交通、军事和教育。

制造方面,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向导下,全力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大力引进西方的机器及机械技术,建立工业制造基地,推动瓷器、铁器、玻璃工艺的发族宣扬及制造技术的提高。

交通方面,洋务运动着眼于修建华夏公路。

旨在通过铁路、水路、道路等交通工具,方便人民和开拓内外市场。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推进了天津直通蔡河的运河修建计划,启动了长沙铁路的修建工程,建立起许多港口。

军事方面,洋务运动致力于在军事装备技术上赶上西方列强。

建立了坚固的炮台,引进了多样的火炮、舰船、铁甲舰等先进规格。

洋务派还积极倡议军队反映出当代战争的特色,并推进军队的现代化,为中国下一代军事技术储备起到了惊人的推动作用。

教育方面,洋务运动着眼于提高国民意识。

引进西方式的教育和化思想的理念,建立各级教育机构,希冀改善国人的教育质量和素养,完善国家文化体系。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政改运动。

这个运动的引导人希望通过西方潮流的带动,改变中国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状况。

虽然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赫赫识识的问题。

最终,慈禧太后等势力因担忧西化运动威胁到自己的权位,导致洋务运动舆论转向并受制于政治斗争,进而被迫停止。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的发展及影响清朝末期,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而另一派则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一场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太平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奕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但是,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

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

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

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

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

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

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

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

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

’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

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

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

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

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

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

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

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

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

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

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

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

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

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

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

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它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而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