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赏析集锦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次北固山下(近8年未考)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湾,字为德,唐代诗人。
2、描绘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上涨,两岸宽阔无比,顺风行驶的白帆高高挂起。
3、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平”“阔”“正”“悬”生动具体,对仗工整,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舒坦的心情。
4、描绘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令虽在旧年,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5、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修辞,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赤壁(近8年未考)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的引论作铺垫。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一幅怎样的景象?描写一幅折断的战戟,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的景象。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同时告诉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近8年未考)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2021年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

七上附录后四首古诗赏析(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代表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 ;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3.作者“僵卧孤村”,为件么“不自哀”?
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尚”是“还”的意思,笫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八)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写的是作者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