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第五章 汉族

合集下载

第五讲中国民俗之汉族

第五讲中国民俗之汉族








普洱茶最先是在马背上发酵。在‚马帮‛长途的贩运 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陈质‛,茶的味道也变得温和柔 美。 当掌握了普洱茶发酵的规律后,上个世纪的50年代, 人们开始对晒青茶,进行人工后熟处理,这样可使普洱茶 短期‚熟化‛,使新茶的品质具有某些陈茶的特征。这种 用现代手法加工出的普洱茶,又被称作‚熟普洱‛。 人们还在普洱茶的上面装饰了许多吉祥图案,进而形 成了集饮用、观赏、收藏于一身的‚普洱文化‛。东方茶 人视普洱,犹如西方人喜爱陈年的葡萄酒。尤其,它那浓 红的汤色、甘醇的韵味,饮上一口普洱茶,令人荡气回肠。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 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 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 茶的浓鲜味,有绿茶的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 的美誉。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 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 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 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
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
讲究火工。

名菜: 葫芦鸭子、符离集烧鸡
葫 芦 鸭 子 符 离 集 烧 鸡
(四)汉族的饮料
1.茶

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 工茶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 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 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 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 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民族风情汉族PPT课件

民族风情汉族PPT课件
民族风情汉族ppt课 件
• 汉族概述 • 汉族的语言文字 • 汉族的传统艺术 • 汉族的传统节日 • 汉族的民俗文化 • 汉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贡献
目录
Part
01
汉族概述
汉族的起源与历史
汉族的起源
汉族源于华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传承。
历史发展
重要事件
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如春秋战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 等,都对汉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时期,汉族 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的主 体民族。
汉族的人口与分布
人口数量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民族,占据了中国总人口 的绝大多数。
地理分布
汉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尤以东部和中部地区为 多。
海外移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 越多的汉族人移民海外, 分布于世界各地。
汉族的文化特色
语言文字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汉字是 其书写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信息。
科技成就
汉族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如四大发明等,为人类文明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艺术
汉族拥有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 如京剧、书法、绘画等,展现了 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风俗习惯
汉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 节日,以及各种民间信仰和习俗 。
元宵节
总结词
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详细描述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赏花灯、吃元 宵、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以庆祝春节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开始。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 法是它与汉代“太一神”的崇拜有关。

汉族民俗风情ppt课件

汉族民俗风情ppt课件
35
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境内存在着三大部落联盟:中原的黄帝部落、东方夷人部落,包括 太■氏、少昊氏、蚩尤、后羿以及南方的三苗集团。这三个部落集团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 要力量。从现在的文献上看,他们在相互的战争中,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显然占了一定的 优势,华夏民族的中坚和核心部分。这三大部落在当时虽有区域上的暂时割据,但是他们 的活动范围都是互相错落的。黄帝有熊氏世居河南新郑,经过南征北战,足迹越过华北平 原,北达燕山南北,席卷江汉平原,南抵江淮流域,东临大海,西至甘肃,活动在‘中国’ 的范围内。……炎黄部落之间的‘阪泉之战’,炎黄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以及 中原与三苗集团的几次战役,就是促进华夏族形成的关键性事件。可以说,华夏族是以炎 黄部落联盟为主体,融合了一部分东夷集团和南方三苗集团而形成的。”
汉族
据 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91.59%。
大杂居、小聚居
2000年的第五次
34
亦称倒坐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与正房相对的,坐南朝北的房子,因此又称南房。 在北京 四合院中,倒座房一侧朝南开大门,其檐墙临胡同,一般不开窗。 倒座房是整个四合院中 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因其门窗都向北,采光不好,因此一般作为客房或者下人居住的房屋。其最 东为私塾,最西为厕所,其间的房子一般为佣人居住。[1] 在二进以上四合院中,倒座房和 南侧的街门、北侧的垂花门和游廊共同围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场所,通过垂 花门之后才是内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区。
5
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主要的传统观念。 做人要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以豁达的心态去看待每
一件事。 部分的汉族人会信仰佛教、道教、新教、天主教。
观念信仰 6
住房 华北平原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 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 烧,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 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 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 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 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榴花、蒜头、龙船 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 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 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 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 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 效。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 拯救,是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作纪 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 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清明节
• 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 统节日,禁火寒食,一种旧俗,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一 天或两天。据说是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 公的贤臣介子推。清明前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家家 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又叫禁烟节。荡秋千、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踏青(又叫春游、古称探春、 寻春)、植树、放风筝、扫墓都是清明的风俗活动。
中国民族民俗 ----汉族
一、概况
•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 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 族。 •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等七大 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 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 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 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 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 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 影响。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五章 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五章 教案

第五章汉族教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教学单元:第五章汉族目的、要求:了解汉族的形成过程、汉族在各个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熟悉汉族民俗形成的特点;掌握汉族的民俗风情。

知识要点:1.汉族的形成2.汉族的发展3.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联系4.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交流5.汉族民俗形成的特点6.汉族的民俗风情(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家庭、亲属称谓、姓氏、节日、丧葬、祭祀)技能要点:能够深入了解并应用汉族民俗风情教学步骤:见后教学手段: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作业和思考题:1.名词:改土归流民俗风情2.简答:简述汉族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是水乳难分的?4.举例说明元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5.举例说明汉族衣、食、住、婚丧、祭祀、家庭、节日等方面的民俗风情。

课后分析与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汉族的形成过程、汉族在各个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熟悉汉族民俗形成的特点;掌握汉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基本内容及设计第五章汉族第一节汉族的形成与发展一、汉族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炎帝族首先与黄帝族合并,组成了炎黄体,称为最早的华夏族——汉族的核心。

3.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时期)4.秦到西汉时期:居住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政权的统一,真正称为了中国的主体民族。

二、汉族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和民族群体内进行着剧烈的分化与重新组合。

2.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各民族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时期。

3.明朝建立后,汉族从聚居中心区向四周边境迁徙,把汉族发达的经济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

第二节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一、水乳交融的各族间的交往和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汉族与各民族的交流更是水乳难分,这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概况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概况

面食
汉族民俗资源
(三)汉族服饰 汉服是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
性格的服装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 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 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 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 文化礼仪。
汉服
汉族民俗资源
(四)汉族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又称“元朔”。在
中国民族民俗
汉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汉族简介 二、汉族民俗资源
汉族简介
汉族在先秦称作“夏”或“华夏”,其形成的时间,有着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华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另一种观点则以为华夏族早在传 说中的五帝时代就已形成;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华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族老人
汉族少女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
汉族民俗资源
(二)汉族饮食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
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 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 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 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汉族的粤、闽、徽、鲁、川、湘、浙、苏等 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 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贴春联、贴年画、放 鞭炮等民俗资源
放花灯
舞龙狮 黄陵祭祖
汉族民俗资源
(一)汉族建筑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华北地区,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民族特色的宗教,域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能在汉文
化的土壤中植根发展、广为传布。
2.民俗
1.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鱼肉、蔬菜为副食;
2.1.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食为主;
2.2.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
2.3.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类、薯类等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
饮食 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2018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 考点汇总整理
中国民族民俗--我国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018 考试大纲要求了解)
1.中国的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等。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1%,其他 55 个民族 的总人口只占 8.4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独步世界。
1.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主要代表,黄土高原上是错落有致的窑洞,南
方以天井式瓦房居多,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楼,另有徽派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2018 考试大 纲要求熟悉)
居民
建筑、江南水乡居民、上海石库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长期以来,对汉族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风
生活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 的农耕文化。汉族聚居的全国广大地区,资源众多,物产丰饶。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语言文字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居住习俗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居住习俗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三)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与华北相类似,惟其盛产木材,房屋建
造除用木构梁架外,还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 洁成墙,房顶盖瓦或茅草,其余门窗及室内摆设与华 北民居相同。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四)东南民居 传统民居楼房一般只是二层,仍以木构架
四合院模型
四合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二)陕北民居 陕北取黄土高原上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
Hale Waihona Puke 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在地面挖坑,内三
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 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五)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要分布在中国西南
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 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 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 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习惯。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等。 (二)居住习俗制约因素
1.地域因素(自然环境) 2.民族因素 3.历史因素 4.社会因素
山西大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一)华北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
椽条和轻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 开门有窗户。低窗台,窗户过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棂格、糊纸,现在多作死扇窗, 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室内砌有土炕,与灶相通。炕上铺席,席上铺毡,上 置矮桌,可进餐或待客。屋顶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除瓦顶之 外,还有在椽条上垫细树枝抹泥做顶的。为省工结实,关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 屋顶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隋唐时期
• •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较有代表性的是 高句丽、契丹、回纥、吐蕃及云南各族 的关系。 双方关系主要通过朝贡、赏赐、授予官 职、和亲及多渠道的经济文化交流来体 现。
4. 辽宋夏金元
• • • • 南宋和金朝女真人的贸易在南宋初年开始,时间最 长,规模最大的是在绍兴年间。 吐蕃与汉族的往来在宋朝期间主要是入贡和赏赐。 宋与大理各国民族的交流主要是沿西南丝绸之路进 行茶马贸易。 如今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相连接地区的 少数民族,与宋朝同样是以入贡方式来实现经济往 来的。 宋元时期,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进一步加强了内 地汉族与高山族的联系。
第五章 汉 族
了解汉族的形成与发展,汉族在各个历 史时期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交流以及汉族 的民俗风情。了解汉族的形成过程、汉 族在各个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 熟悉汉族民俗形成的特点,掌握汉族的 民俗风情。
一、汉族的形成
1.汉族的核心
炎帝首先与黄帝族合并,组成了炎黄集体,成为最 早的华夏族。
2. 最早的祖先
3.古老的文化渊源为民族文化交流创造了 条件 • 据史典记载,商汤建国时,东北地区的 符类前来贡献鲛盾;南方的瓯邓、桂国、 百濮前来贡献珠玑、玳瑁、象牙、翠羽 邓;西部的氐羌也前来朝见;北方、西 北的匈奴、戎翟、楼烦、月氏前来贡献 骆驼、白玉、野马等。所谓“贡献”, 实际是个民族间的一种物物交换关系。

5.明清以来 • 明清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超 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 政治上,明朝在辽东设指挥司和奴儿 干都司,使东北各族政治联盟加强。 • 明代与西南各族及西藏的经济交流, 最突出的便是茶马互市。 • 明清之际,中央王朝与内蒙地区的联 系随平定葛尔丹的反叛而得到加强。
第三节
汉族民俗风情
五、汉族的饮食
(一)主食
①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 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 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 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 ②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 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二)菜肴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 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 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人 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 概括为“南甜、北咸、西辣、东酸”。
汉族的亲属称谓
• 亲属关系:宗亲——外亲——妻亲
• 伯、叔、舅、姑、姨分别表示父母的兄 弟姐妹
• 爷、奶、婆、公分别表示父母的父母
汉族的姓氏
• 姓氏事标志人们宗族系统的符号,也是识别不同血缘 集团的标志。 • 乳名:亦称奶名、小名、小字。是上学前或者及冠前 使用,属于爱称,命名随意性大。也有乳名和名相同, 现代人已少用。 • 名:是古人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用于自称。 • 号:亦称字号、别号、别字。它是在名与字外的具有 特殊标志和作用的一种名字,或者说他是姓名的一种 代号。号在文人和有一定地位的人中使用。 • 字:亦称“表字”,代表名,与名相表里,合称“名 字” 。
(四)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 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 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 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 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 是多种多样的: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 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第二节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
一、水乳交融的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 1. 民族间相互融合成为民族交流的基础 强调民族间的一体化,并不等于忽视 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民族特点和差 异性。
2.不同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使民族间经济交流 成为必然 • 自古以来,游牧、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 开展经济交流,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在交 往过程中,游牧、畜牧民族不仅得到了自己 所需的粮食、丝茶、工具和用具,而且学会 了农业种植、水利、金属工具、纺织等手工 业技术,中原及南方农业各民族也从畜牧民 族那里学会了畜牧养殖、运输、骑射技术等, 促进了各自经济、文化的发展。
夏商周秦楚等都处于黄帝一系
3.统一的象征
炎黄子孙已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至今的认同, 炎黄也成为华夏族始兴与统一的象征
4. 最终形成
秦汉时期是汉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汉族在稳定、 统一的基础上,也把诸多文化带入个兄弟民族,发 挥了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中华文明主要的渊源包括:中原的华夏集团,东部的东 夷系集团,西部的戎羌系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也 即古苗人集团,东南部的百越系集团,西南部的巴 蜀集团等。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构成了华夏 族的核心部分。而三大集团中华夏集团的代表即为 炎帝和黄帝,经过阪泉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 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的诸多民族,形成 了华夏族的主体。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所在的 黄土高原上,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 部的一些地方。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该 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 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 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 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 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
汉族的婚姻
古代汉族婚姻习俗受儒家礼教的严重制约,婚姻的主动 权掌握在父母手中。 · 童年订婚、指腹为婚的现象很常见。违背父母之命、自 由恋爱、一见钟情、青梅竹马之类的结婚者极少。 · 包办婚姻的特点是重门当户对,大官僚、贵族的婚姻往 往带有政治色彩。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与庶族不能通婚,即使世族之间 的联姻也受严格的等级限制。 · 抢婚、买卖婚、交换婚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入赘上门和 兄终弟及的婚姻形态也常见。
6.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 华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明显,中华民族作为 一个共同整体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始终是以汉民族为主体。 一般来说,大凡入居中原内地,接受汉文化 的兄弟民族,其结果都是汉化,只是汉族如 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因种种原因,到 边疆的汉族则是所谓的“夷化”,即融合到 少数民族中去,因而使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这是今天中 华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历史基础。
二、各历史时期的民族交流
1. 秦汉时期 东北地区三个民族集团 1)秽貊集团的夫余、高句丽、沃沮 2)东胡系统的乌桓和鲜卑 3)先秦肃慎系统的挹娄 4)汉族与各民族的交流最突出的关系反映为与匈 奴的关系。 5)交流方式为“合市”、“和亲”、“赏赐”、 “纳贡”等。 6)汉朝与北匈奴对西域的争夺中,汉朝与西域曾 “三绝三通”。 7)开通了西南至缅甸、印度的贸易,被称为“西 南丝绸之路”。
• 婚礼程序 • 纳彩——问名——纳吉(十吉)——纳征(聘 礼)——请期——初婚(亲迎)六项 • 婚姻习俗
• 请媒人、行占卜、下聘金订婚、置嫁妆、聘礼、 婚宴、嫁妆等 • 婚后限制
• “七弃”(亦称“七出”),即无子、淫、不 孝、多言、盗窃、嫉妒、恶疾、夫可弃妻,妇 女守寡视为贞洁。
汉族的家庭
• 汉族家庭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这也是 中央王朝征赋税、徭役、兵役的基本单位。 • 在家庭中,父亲的地位最高,父亲去世,寡母 为户主,子成年,则为户主。 • 孝悌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 尊敬,悌是指兄弟之间要和气。 • 在家庭中,男主外(经营生产劳动),女主内 (操持家务、织布做衣、养儿育女),形成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 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三)酒
又叫酒酿,旧时叫“醴”。古时用糯米酿制, 是汉族传统的特产。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 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重要节日中,酒是 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 成宴。
二、汉族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入了更为迅猛的 发展阶段 2.隋唐时期是继秦汉王朝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时期。 3.五代十国是中国又一次呈现出个民族政权分裂 割据对峙的时期。 4.明朝建立之后,把汉族发达的经济文化向边疆 地区传播。 5.清朝时,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区采取了“改 土归流”的政策。
• 民俗风情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 且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在日常生 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行为模式。 • 习俗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种因素决定: •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 称之为“风”。 •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 称之为“俗”。
• 一、汉族民俗的形成及特点
四、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 而有不同的样式。 ①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 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 为代表; ②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 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 实,主要是为了保暖。
③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 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 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 占耕地面积; ④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 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
• 汉族民俗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或 者说基本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忠、孝、 仁、义等自然成为汉族民俗的核心内容。 • 汉族风俗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大 • 汉族民俗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 汉族民俗受外国文化影响
六 汉族服饰
①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 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 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 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 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 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 杀,汉服逐渐消亡。 ③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 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 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 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 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