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1)

⽂选翻译 01〔原⽂〕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于是姜⽒就很讨厌他。
⽽偏爱共叔段,想⽴他为太⼦,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从前虢叔就死在那⾥,若是封给其它的城⾢,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
现在京这个地⽅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滋⽣蔓延!⼀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 02〔原⽂〕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暱,厚将崩。
《古代汉语》文选选目

《古代汉语》文选选目第一部分1.○学而十六章(论语)(集解)2.桀纣之失天下(孟子·离娄上)(赵岐章句)3.牛山之木尝美矣(孟子·告子)(赵岐章句)4.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5.○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杜预注)6.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杜预注)7.郑子产有疾(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注)8.老子五章(老子 1 章, 2 章, 11 章, 25 章, 39 章)(王弼注)9.辞过(墨子)(孙诒让间诂)10.公输(墨子)(孙诒让间诂)11.项羽本纪(节选)(史记)(三家注)12.留侯世家(节选)(史记)(三家注)13.孔子世家(节选)(史记)(三家注)14.李将军列传(史记)(三家注)15.○管晏列传(史记)(三家注)16.扬雄传(汉书)(颜师古注)17.萧何传(汉书)(颜师古注)18.秦围赵之邯郸(战国策·赵策)(高诱注)19.燕太子丹质于秦(战国策·燕策)(高诱注)20.梁山崩(国语·晋语)(韦昭注)21.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国语·越语)22.○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晏子春秋·外篇)(张纯一校注)23.疑似(吕氏春秋)(高诱注)24.仲春季(节选)(吕氏春秋)(高诱注)25.原道训(节选)(淮南子)(高诱注)26.本经训(节选)(淮南子)(高诱注)第二部分1.微子(十章)(论语)(集解)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赵岐章句)3.○不见诸侯(孟子·滕文公下)(朱熹注赵岐章句,焦循正义)4.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左传·闵公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5.○齐晋鞍之战(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6.○子产坏晋馆垣(左传·襄公十九年)(杜预注,孔颖达疏)7.大同(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8.○学记(节选)(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9.正名(荀子)(杨倞注,王先谦集解)10.志意修则骄富贵(荀子·修身)(杨倞注,王先谦集解)11.北冥有鱼(庄子·逍遥游)(节选)(王先谦集解)12.泉涸(庄子·大宗伯)(王先谦集解)13.柏舟(诗经·邶风)(毛诗诂训传)14.黍离(诗经·王风)(毛诗诂训传)15.定之方中(诗经·鄘风)(毛诗诂训传)16.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毛诗诂训传)17.无羊(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毛诗诂训传)18.崧高(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毛诗诂训传)19.○橘颂(楚辞)(王逸章句)20.离骚(楚辞)(王逸章句)第三部分1.季氏将伐颛顼(论语·季氏)(刘宝楠正义)2.尽心三章(君子有三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道则高矣美矣)(孟子尽心)(焦循正义)3.鹤鸣(诗经·小雅·鸿雁之什)4.访落(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十)(毛传,郑笺,孔颖达疏)5.○城濮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杜预注,孔颖达疏)6.泓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7.赵穿弑君(公羊传·宣公六年)(何休注,徐彦疏)8.西狩获麟(谷梁传·哀公十四年)(范宁集解,杨士勋疏)9.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郑玄注,孔颖达疏)10.龟为卜筴为筮(礼记·曲礼)(郑玄注,孔颖达疏)11.博学之(礼记·中庸)(郑玄注,孔颖达疏)12.秋水时至(庄子·秋水)(郭庆藩集释)。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古代,汉族常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内容。
1. 关于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有两个来源: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严格。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谓语,而是由上下文来决定。
3.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历史书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语法结构精细、措辞高妙,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
白话文则是口语化、表达直白的汉语,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交流。
4.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例如,“一马当先”、“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等。
5. 古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音节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
例如,“儿”字的发音是“兒”、“那”字的发音是“乸”。
总之,理解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和复习,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大二上学期古汉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汉语文选(上)字词郑伯克段于鄢1.生庄公及.共叔.段。
及,从又、人,本义“追上、赶上”。
此用引申义、连词“和”。
叔,形声、从又,本义“拾”。
此假借表兄弟排行小的。
2.庄公寤.生:省形字、吾声、本义“醒”、通“啎”,逆倒着。
3.故名曰寤.生:4.遂恶之:爱.共叔段,形声字、从夊、慨(慨之初文)声,本义:形貌躲躲闪闪通“慨(慨之初文)《说文》‘慨、恩也’”。
5及庄公即位..:即、从卩从簋、“就、接近”。
即位:就位,登位。
及,介词、“到了……时候~程度”,引申。
6.虢叔死焉.:象形字本义:鸟名假借为兼词、“之于”。
如若放于动词前则为疑问代词,如“姜氏欲之,焉辟害?”7.请京,使居.之:踞之古字、“蹲”,此通凥(ju会意字)、“处、居住”。
8.谓之京城大.叔:指事字,借象指事tai、今字为“太”,用“增删笔画”法构今字。
9都城..过百雉:都:形声、从邑者声、“大城市”;城,形声字,从土成声,此用本义“城墙”。
10.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本义:星宿名称sen,引申为叁、此活用为动词、三分。
国,会意、从囗从或或亦声。
“国不堪贰”之“国”用引伸义“国家”。
11.“姜氏欲之,焉辟.害?”会意、本义“法、君”、六书假借表“躲避”、此义今字作“避”。
12姜氏何.餍.之有?何:本义“负担”、假借做疑问代词、今作“荷”,今字以“借用他字”法构成。
厭:形声、从肰厂声,本义“吃饱”,此用引申义“满足”。
13无.使滋蔓..:無,象形字,本义后作“舞”。
在此通假为“毋”;滋蔓,同义复词,滋长蔓延。
14蔓難圗..也:難,本义“江淮间鸟”形声、从隹暵声。
假借为难;圗,会意、从囗、啚,本义“地图”,此用引申义“设法对付”。
15蔓草犹不可除.,形声、从阜余声,本义“宫殿的台阶”,此用引申义“铲除”。
16多行不..义必.自毙.,行,象形字,本义道路引申为做,施行,实施;不,象形、后作“柎”、假借表否定副词;必,形声、从弋八声、本义“柄”、假借为语气副词后、字作“柲”。
古代汉语文选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题解】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
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
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
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
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
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
齐桓公伐楚【题解】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
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交辞令。
【补充注释】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
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放失,走失。
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
双宾结构。
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
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
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六月)继续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本资料主编:林荣举、于笛郑伯克段于鄢0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0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逆生,足先出,“寤”通“啎”,不顺。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恶:憎恶,讨厌)03.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亟:多次弗:不)0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请制:请以制为封邑)05.公曰:“制,严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严:险要佗:“佗”通“他”,别的)06.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0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都:都邑,城镇城:都城的围墙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通“三”。
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不度:不合乎法度不堪:不胜,不任,受不了)08.姜氏欲之,焉辟害。
(焉:何。
辟:避)09.姜氏厌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
厌:满足)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为之所:为他安排地方为:动词。
之:间接宾语。
所:处所,直接宾语难图:难以对付)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该句是一个前用“犹”推宕,后用“况······乎”逼问的进曾复句。
宠:地位尊贵)1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比喻失败姑:姑且)13.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
(既而: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贰:益,附益) 14.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对它怎么办)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16.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于祸)17.可矣!厚将得众。
(厚:指势力雄厚,多)18.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启之:开城门)1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连词)20.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大叔)21.称郑伯,讥失教也。
(讥:讥刺)22.不言出奔,难之也。
(难之:对这感到为难)23.遂置姜氏于城(遂:表顺接的副词,就置:通置,安置)24.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 翳我独无:唯我一个人没有。
翳:语气词)2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
何谓:谓何)2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该句是一个双宾语句,“之”都是间接宾语。
“故”“悔”都是直接宾语)27.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君何患焉:国君您担心什么呢?若:如果阙:通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里。
其:表反诘的语气副词)2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融融:形容暖和舒适)2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泄泄:形容舒畅愉快)30.爱其母,施(yi)及庄公(施:延及)3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注意:该句用典,见《诗经·大雅·既醉)32.其是之谓乎。
(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1艺文志诸子略01.儒家者流(者:结构助词流:流派)02.蓋出於司徒之官(蓋:句首语气词,用于追溯)03.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顺:遵从)04.游文於六經之中(游:轻松从容地研究)05.憲章文武憲:(法令章:章程以上两词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周文王、周武王为典范。
”)06.宗师仲尼(与上句语法相同,“宗师”作意动)07.以重其言(以:而)08.如有所譽,其有所試。
(其:语气词,表肯定试:行)09.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己試之效者也。
(隆:兴隆盛:昌盛业:学问功业)10.苟以嘩眾取寵(苟:苟且,随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嘩:喧哗,使动用法)11.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
(乖:违反析:分离)12.儒學寖衰(寖:通浸,渐)13.然後知秉要執本(秉、執:都是执持的意思)14.清虛以自守(清:清净寡欲虚:虚无以:介词,用。
它的宾语是“清虚”)15.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君人:为人君君:名词作动词。
)16.合於堯之克攘(克攘:能攘。
“攘”通“嚷”)17.《易》之嗛嗛(嗛:通谦)18.則欲絕去禮學(绝去:抛弃)19.獨任清虚,可以為治。
(独任:单独使用为治:进行治理)20.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顺:遵从象:名词作动词,观测形状敬:慎。
授:授予,颁布)21.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
(拘:固执不通)22.則牽於禁忌(被动句牽:牵制于:被)23.舍人事而任鬼神(舍:舍弃任:听凭)24.及刻者為之(刻:刻薄)25.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而:转折连词以:介词,后省宾语“此”致治:使国家达到治理) 26.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至于:递进连词,甚至薄:使…薄至亲:最亲的亲人厚:形容词作名词,深厚的友谊)27.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数:差等)28.及譥者為之(譥:攻击别人的短处)30.則苟鉤釽析亂而己(苟:苟且,句中作状语釽:破析亂: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31.選士大射,是以上賢(上:通尚,尊尚)32.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右:古时以右为尊。
这里用作动词,尊尚)33.以孝視天下(视:通示)34.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
(因:连词,因而以:介词,后省宾语“此“。
非:否定) 35.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推:推广别:分别)36.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颛對(颛對:独自应对。
颛:通专)37.則上詐諼而棄其信(上:通尚诈谖:欺诈。
谖与诈同义信:诚实守信)38.則漫羨而無所歸心(羨:通衍)39.及鄙者為之(鄙:鄙陋粗野的人)40.以為無所事聖王(事:名词作动词)41.誖上,下之序(誖:扰乱)42.雖小道必有可歡者焉.致遠恐泥。
(致:到达泥:阻滞)43.如或一言可采(如或:假设,如果)44.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凡:总共)45.皆起於王道既微(于:从。
从的宾语一直到“好恶殊方”)46.诸侯力政(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政:通征)47.是以九家之術,蠭出並作。
(作:产生蠭出:象群蜂纷飞一样出现。
蠭:通蜂,名词意动用法)48.今異家者(者:停顿语气词)49.推所長,窮知究慮(窮、究:都是“尽”的意思)50.以明其指(其:代各家。
指:通旨,宗旨)51.雖有蔽短(蔽:蔽塞短:短处,形容词作名词)52.合其要歸(歸:归宿,目的)253.亦股肱之材已(已:通矣)54.禮失而求諸野(诸:之于)55.不猶癒於野乎(癒:通愈,超过)56.則可以觀萬方之略矣(万方:指天下略:道术)愚溪诗序01.古有愚公谷(用典),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02.土之居者犹龂龂然(龂龂然:争辩的样子)03.夫水,智者乐也。
(乐:音“要”,喜爱)04.幽邃浅狭,蛟龙不屑。
(邃:深邃不屑:不屑居住)05.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之:把它叫做愚。
愚:形容词作动词)06.睿而为愚者也(睿:聪明)07.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鉴:照万类:万物)08.牢笼百态(牢笼:包括)09.昏然而同归(同归:(与外物)同归于一体)10.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无我不分。
见《老子》······)驹支不屈01.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你的)02.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被:通披蒙:冒,指戴以:连词)03.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职女之由:主要由于你。
职:主。
女之由:由之女,“之”是助词,助宾语前置)04.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裔胄也,无是剪弃。
(蠲:明,显示无:通毋,勿无是剪弃:“是”指诸戎,宾语前置)05.赐我南鄙之田(鄙:边远)06.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以:连词)07.至于今不贰(不贰:不背叛,无二心)08.而舍戍焉(舍:置)09.於是乎有郩之师(于是:连词乎:表顿宕的语气词)10.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
(亢:通抗,抵挡不复:指没回去,全军覆没)11.我诸戎实然(实然:实际是这样做的)12.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
(角:名词作动词,抓住角掎:拖,拉踣:向前扑到。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倒下)13.戎何以(以何)不免?(不免:指不免于责罚)14.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郩志也。
(百役:指所有战役与我诸戎:我戎族各部落都参加了。
“与”是谓语)柳子厚墓志铭01.子厚,讳宗元(讳:避讳)02.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事:侍奉)03.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博学宏辞:唐代吏部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04.儁傑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儁:同俊廉:方正悍:勇敢证据今古:据古证今,互文踔厉:腾跃的样子率常:经常)05.交口X誉之(交口:众口同声)06.遇用事者得罪(用事者:指王叔文。
用事:等于说当权)07.例出为刺史(意思为“按规定遣出做刺史”)08.居闲:处于闲暇的时候09.务记览(记览:记诵和阅览)10.为词章泛滥停蓄(意思为“文章汪洋恣肆,像水的泛滥;雄厚凝练,像水的停蓄。
”)34滕王阁序0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一作南昌)0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轸:二星宿名,分野在楚衡庐:衡山和庐山)0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三江为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五湖为带)04.控蛮荆而引瓯越(控:控制,扼住引:延伸到)05.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物的精华,天的珍宝龙光:龙泉宝剑的光)06.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0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雄:雄伟雾列:名词的意动用法,象雾一样罗列着俊采:人才星驰:名词的意动用法,象星星一样闪烁)08.都督阎公之雅望(望:名望)09.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懿:美范:风范襜帷:车帷,指车马)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假:一作“暇”)1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蛟起凤:形容文才之丰富多彩,如蛟龙凤凰之腾空飞起孟学士:有人说是用典,指东晋时的孟嘉词宗:众人所仰望的文章能手)12.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家君:家父作宰:作县官)1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童子:王勃自称饯:饯行)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语气词,表示判断序:时序)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潦水:因雨而积水潭:渊,大的深水池)-16.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俨:整肃的样子骖騑:驾在两旁的马,指车马上路:地势高的路,与下句“崇阿”意思相似)17.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帝子:指滕王)1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飞阁:架空的阁道)1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鹤汀:鹤所栖的水边平地凫渚:野鸭所聚的小洲穷:极,达到……极点)20.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披:开绣闼:绘饰华美的门旷:空阔盈视:尽收眼底纡:曲折骇瞩:看了令人惊讶)2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闾阎:里巷的门,指坊市的房屋扑地:满地,遍地钟鸣鼎食之家:指富贵人家)22.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zhu)(舸:大船迷津:迷乱了渡口青雀黄龙:形制象青雀黄龙的船)23.云霄雨霁,彩彻区明(霁:雨止彻:通彻上下区:区宇)2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句,请牢记)2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鄱阳湖)26.遥吟俯畅,逸兴遄飞(遥:远望俯:登高逸兴:超逸豪爽的样子遄:急速)27.爽赖发而清风生,胭歌凝而白云遏(爽赖:等于说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