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沈澈会长简介
什么是民俗摄影?如何拍摄出有价值的作品

什么是民俗摄影?如何拍摄出有价值的作品民俗摄影,概括地说,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门类,通俗地说,就是⽤相机拍摄⽼百姓⾃⼰的⽣活民俗摄影实质上是以摄影⼈的⽬光,去摄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群的⽣存状态、⽣存⽅式、⽣活趣味,⽽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源于中华民族⼏千年的灿烂⽂化,题材⼴泛,内容丰富。
民俗摄影的特性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民俗摄影家、理论家沈澈先⽣曾撰⽂道:“民俗摄影,概括地说,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门类,通俗地说,就是⽤相机拍摄⽼百姓⾃⼰的⽣活。
”民俗摄影实质上是以摄影⼈的⽬光,去摄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群的⽣存状态、⽣存⽅式、⽣活趣味,⽽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源于中华民族⼏千年的灿烂⽂化,题材⼴泛,内容丰富。
民俗摄影,是⼀门刚刚兴起的新型摄影门类,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许多不同,诸如:新闻摄影、风光摄影、⼈物摄影、⼴告摄影、建筑摄影、静物摄影等,但并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的单幅民俗风情图⽚。
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与许多学科如民俗学、民族学、⼈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学问极其深奥。
民俗摄影,⾸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点的多⽅位,多⾓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
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是倡导摄影者沿着某⼀民族题材的深⼊发掘和完整剖析。
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范畴,强调对任何民俗活动的前期准备,进⾏阶段、⾼潮及结尾,有始有终地整体的纪实过程。
所以,民俗摄影的摄影表现形式,应是完整的民俗事象专题组照。
专题组照与系列组照,作为民俗摄影独特的风格与创作形体,不仅能给史学、民俗研究提供详实完整的图⽚依据,⽽且还应是民俗摄影的内容,表达形式与创作风格的统⼀。
正如沈澈先⽣在《民俗摄影的历史使命》⽂章所述:“成组的专题系列图⽚往往能突破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和史料⽂献价值。
2014年度“优秀民族节庆”评选专家委员会

2014年度“中国优秀民族节庆”评选活动专家委员会组成名单名誉主席:周明甫(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重农(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委原常委,湖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史蒂文·施迈德(国际节庆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执行主席:张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主任)张暖(国际节庆协会亚太区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秘书长:彭新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秘书长、国际节庆协会中国区副总裁)一、“最具特色民族节庆”评审组(6人)主任委员:武翠英(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委员:张昌东(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张跃(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云南省民族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张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二、“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评审组(6人)主任委员:彭新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秘书长)委员:王国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局原局长)吴金光(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暖(国际节庆协会亚洲分支机构副总裁、中国分支机构总裁,北京节庆文化发展中心总裁)赵学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沈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三、“最具创新价值民族节庆”评审组(6人)主任委员:张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主任)委员:张继焦(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吕尚彬(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子彬(世界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田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杨海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秘书长)四、“最具文化魅力民族节庆”评审组(6人)主任委员:李松(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委员:韦荣慧(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范建华(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杰(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资深博导、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杨正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安平平(内蒙古生态草原文化促进会会长,民族出版社原编审)五、“民族节庆活动杰出人物”评审组(6人)主任委员:黄忠彩(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委员:邓宗德(国家旅游局副巡视员,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齐勇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赵东鸣(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副总指挥)李继诚(北京市旅游局国际市场开发处处长,历届北京国际文化旅游节总导演)张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
人间最美四月天——中国影协电影艺术家“美在新江苏”吴江行采风活动侧记

报道P opular C inema6第期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草长莺飞的四月,为了使电影艺术家们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触摸到时代鲜活的脉搏,进而促进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国影协、江苏影协、吴江市人民政府、同里镇人民政府联合组织举办了电影艺术家“美在新江苏”吴江行采风活动。
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谢铁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著名导演杨亚洲等二十余位电影艺术家参加了此次采风活动。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同志任采风团团长,江苏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高以俭同志任副团长。
4月17日上午,采风团一行首先参观了吴江市芦墟镇的杨文头村。
电影艺术家们一进入村里,就被一幅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画卷吸引住了,不禁啧啧称叹。
杨文头村是吴江市的首富村,有“小华西村”之美誉。
该村占地1.8平方公里,全村有村民400余户、1300余人。
杨文头村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进行经济建设,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村里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发展,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13000元人民币。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杨文头村积极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政策,致力于构建和谐农村的基本建设工作,历经10年的规划建设,总投资2500万元,逐步实施了“五区”、“五化”建设,使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告别了杨文头村热情的村民后,采风团一行又驱车来到台达电子集团公司在吴江市的生产基地。
台达电子集团公司是世界第一大交换式电源供应器生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在世界各地有多处生产基地。
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介绍完传统的电源类产品后,还特意热情地向电影艺术家们展示了台达公司的最新产品——高科技家庭影院设备,震撼的声画体验、完美的视觉效果,让所有的人都不禁惊叹于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中午,电影艺术家们来到了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静思园。
此园为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的私家园林,始建于1993年,历时十年建成。
静思园占地一百余亩,园中建筑沿袭了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并开拓创新,因此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又不失皇家园林的恢宏大气。
华夏影界“三老”之陈复礼

华夏影界“三⽼”之陈复礼陈复礼是著名摄影家,当今的国际摄影界中,并称华夏影界“三⽼”,是⼀位屈指可数的风云⼈物。
《搏⽃》这是陈复礼先⽣代表作之⼀。
在三峡陈复礼先⽣在学时照⽚英姿勃发的摄影⼤师晚年的陈复礼陈复礼摄影作品《昨夜江边春⽔⽣》(1953年越南)《战争与和平》是陈复礼先⽣早期的作品,拍摄于越南铁丝⽹和阴暗的天空,象征着战争笼罩的⽓氛,只有⽩鸽代表了世界⼈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鸽⼦是画⾯的主体。
两只鸽⼦,姿态各异,有其变化之妙。
画⾯中的铁丝⽹,线条深⽽杂乱⽆章,反⽽更衬托出主体的鲜明性。
在作品的⾊调⽅⾯,也是如此。
灰暗的天空,⼀⽅⾯象征战争阴云密布,同时也突出了和平鸽这⼀主体。
这幅作品主体突出,构图新颖,⽤光也很讲究。
⼀条独⾃流浪街头的⿊狗,在竖画⾯的右上⽅,衬以晨光映照的⾼⽩⾊调背景,主体⼗分突出。
占画⾯三分之⼆的空旷路⾯前景,地⽪剥落,露出⼀条条⽯块,更显得道路崎岖和艰难。
画⾯以竖幅剪裁,前深后淡,使整个画⾯有⽆穷的深度感。
远处的⼈物及海边船桅显得浅淡,不但加强了雾的⽓氛,⽽且也加强了远近对⽐。
这是作者早期⼜⼀幅写实性作品。
作者从⼤批的伕⼒中突出表现了⼀个劳⼯的形象。
劳⼯占了整个画⾯的绝⼤部分和主要位置,画⾯上的其它景物和背景充分表达了⼯地的现场⽓氛,具有⽆可怀疑的真实感。
为了加强主体⼈物的感染⼒,作者以特写的形式细腻地表现了⼈物⽪肤的颜⾊和质感,这是很必要的。
在黝⿊的⽪肤上,⼀粒粒汗珠,汇成⼀条条汗线,不住的流淌,更可看出他们的劳动强度。
《⾎汗》以⿊⽩照⽚表现这⼀题材是很合适的。
炙热的阳光和黝⿊的⽪肤,形成很⼤的反差,更加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
如果采⽤彩⾊照⽚,未必能获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作者早期的⼀幅写实作品。
画⾯上的主要⼈物是两个修⼥,她们在旷野漫步,地平线降得很低很低,空荡的天际占去了五分之四的画⾯。
这种处理⽅法,借以衬托出两位清⼼寡欲的出家⼈的虚⽆⼼态和孤独感。
这幅作品的特点是,画⾯简洁。
苗族歌师:英雄史诗的传唱者

● 摄影卢现艺●特约编辑 何亮靓沈济卢现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第三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第九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评委,第二十一届“国展”金牌、银牌获得者,中国政府首届出版奖“图书奖”获得者,出版《符号与仪式》、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等十余本系列图书。
英雄史诗的传唱者歌师吹起号角,马上要开启英雄史诗《亚鲁王》庄严肃穆的唱诵。
一丝不苟的仪式震撼及征服着苗族人的心灵,使苗族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苗族歌师摄影师介绍民族巡礼Ethnical Culture民族巡礼Ethnical Culture1.韦文伦,男,苗族,1935年5月1日生,文盲,栗木乡新场村拉莱寨歌师。
27岁学唱《亚鲁王》至今,唱诵《亚鲁王》和操持生活仪式上千次。
2.在麻山苗族眼中,亡灵被视为即将出征的将相。
歌师们多会手持大刀主持仪式,并庄严宣布,亡灵就要如同祖先迁徙征战一样启程返回祖先故里了。
12苗族是一个古老得可以追溯到神话年代的民族,苗族又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
根据研究,在两千多年的时光中,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然而,多年以来,研究者很少在苗族广泛传唱的古歌中找到关于迁徙的内容。
直到21世纪,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得以被发现,人们才得知,苗族悲壮迁徙的历史一直存在于这个民族的世代传唱之中。
2009年,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人们发现,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麻山地区,奇峰林立的喀斯特山区之中,还有很多歌师(苗语为“东郎”)在唱诵着英雄先祖亚鲁王的征战史诗。
在苗族的观念中,人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从此结束,而是将在另外一个世界与祖先相聚,继续生产与生活。
正是由于这种生死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歌师们会主持葬礼仪式,帮助亡灵回归故里与祖先相聚。
歌师们唱诵的史诗《亚鲁王》从创世纪初始讲到亚鲁王带领人们征战、迁徙,苗族十二个分支迁入贵州麻山的历史,以及后代创业、落户的历程,同时也是告诉亡灵与参加葬礼的人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这里?死后去哪里?唱诵史诗,给亡灵指引一条通往祖灵故地的路。
弘愿寺灯照法师的简历

弘愿寺灯照法师的简历
俗姓胡,名金源,1932年生,浙江嘉兴人。
自幼受慈母影响,12岁即皈依智功上人,13岁私往演教寺出家,半年后被父追回。
22岁往江西靖安黄龙寺,礼悟源和尚正式出家。
1954年赴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并受具足戒。
与圣一长老、宣化长老、传印长老、一诚长老并为虚云大师云居时期弟子。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与照禅长老同事虚云大师门下之时,情感甚笃,曾因感佩彼此之修为,两人于背上以香烫字互勉。
因照禅长老自幼皈依佛门,故传印长老在其背部烫字“童贞入道”;传老精研净土法门,照禅长老便为传印长老背部烫字曰:“求生西方”。
1957年,照禅长老由虚云大师亲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且法缘具备,虚云大师亲自主持仪式,安排自己的法子、时任真如禅寺方丈的性福大和尚为师授予正法眼藏,赐法号衍慧,列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
同年,虚云大师又亲自执坛,再传临济法卷,列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法名法忍妙慧。
生机盎然的艺术

宁圜訇酉 · f{。 I‘
生机盎然 的艺术
◇ 范 迪 安
沈锡纯 (1910—2O08),字硕舜 、石纯 、石洵等 ,号武 夷山翁 福 建诏安 人 ,美 术教育家 、福州画 院创始 人之一 。1 933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 专国画 系 师从潘天寿 、诸闻韵 、汪亚尘等 。后在福建 、广东等地从事美术教育数 十年 。抗战期间投 身敌后与战地宣传工作 ,与沈耀初 、沈汉桢创办 “燕石画 社 ”。擅画花乌 、草虫兼 山水 、人物 .尤精画虎 曾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 员、国际文化经济 交流中心理事 、中国 民主同盟盟员 、海峡书画研究院顾问 等 。出版有 《沈锡纯画集 》 《沈锡纯画虎 》等 。
!()1}l I f面研 究中,对这些 很重要 的老 艺术 家,以往关注得 很不够,特 别是 针对他 们所做的研究忡上作/1 多。存沈 纯先牛 诞 Ioo Ji 之 。对他的 艺术做进 一步的汇总,同 iq’行 必 的研 究,可以让我 f¨加 深刘‘沈锡纯 允尘艺 术的 认识和了解,同时思考 f roIf{=纪 rf1田 ㈣发 的一 的整体 格局,很有意 义。
二 、沈锡纯的艺术既继承传统又感受现 实
沈 纯 j 牛 是 O世纪 早 期 忱 进 入 I j坛 、
张望--佛门摄影佳作欣赏

张望--佛门摄影佳作欣赏张望--佛门摄影佳作欣赏《澄净》《寻佛》《⼼尘》《轮回》《天外》《觉者》《梵⾳》《澄净》《佛国》《梵净》《凡圣》《过客》《禅静》《过堂》《乐园》《岁⽉》《礼佛》《幻灭》《四季》《洗⼼》《⼼迹》《流年》《空门》《顿悟》摄影师张望历时九年完成的作品---《佛的⾜迹》佛的⾜迹是⼀组表现中国佛教⽂化的影像艺术作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儒、释、道是中国传统⽂化的三⼤⽀柱与最主要精神渊源,包括敦煌、云冈、布达拉宫在内的中国佛教⽂化艺术,既是世界⽂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东⽅神韵与艺术魅⼒。
佛教⽂化深刻影响和丰富了国⼈的精神与⽣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历时九年深⼊佛门,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悟禅,将深奥的佛境教义通过影像艺术的形式得以传达,以期带给观众⼀种空灵恬静之禅美享受。
张望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研修摄影理论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现定居杭州,独⽴艺术家,浙江省摄影类⾼级职称评审委员。
从影⾄今获得国际国内多项重⼤摄影艺术荣誉奖,其佛门摄影作品的艺术魅⼒曾深深地感动了⼀位新加坡⼈,并使其最终竟来到中国出家剃度为僧。
2005年,张望荣膺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最⾼荣誉——冠军,2006年,受邀前往欧洲出任国际摄影评委,为中国摄影界获此殊荣之第四⼈。
⽇本著名摄影家⾼桥亚弥⼦评价其作品⽈:“张望先⽣的作品给⼈⼀种空间、距离、对⽐感,因为他站得很⾼”;台湾《摄影天地》主编评价其作品⽈:“张望⼤师举凡主题、美学、光影、⼈性的表现,已超越出神⼊化的境界”。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与《PHOTO》,法国《欧洲时报》、奥地利《皇冠》、国内《⼈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浙江⽈报》等三⼗九家国内外新闻媒体与报刊杂志先后介绍了张望的摄影作品与艺术⼈⽣。
2005年,张望被杭州市⼈民政府作为特殊⼈才引进,同年获浙江省⼈民政府破格直接评授国家⾼级职称殊荣,⾸开全省⽂化类⾼职评审重⼤破格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7年出生在上海。
1980年9月16日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沂部长批准辞去上海教育学院电化教育馆的工作,开始建国后第一例骑自行车旅行摄影采访,历时2年。
1983年3月18日沈澈《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致开幕词,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剪彩。
按国家民委安排,《西南民族风情》在上海、青岛和广州等城市继续展出。
1987年沈澈游记《天涯孤旅》在香港商务印书馆首发,《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同时展出。
《天涯孤旅》继香港出版后,日本、台湾、人民日报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外文出版社等均相继出版不同版本的图书。
1989年为促进中、韩建交,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受邀以中国民间人士身份正式访问韩国,并在汉城大学接连作了三天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公开幻灯讲座,《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同时展出。
1993年12月受文化部委派,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举办的《永恒的足迹》世界游牧民族研讨会并发表了我国8个游牧民族的图片论文。
同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采访。
2004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任命,担任旨在全球青少年文化和文明教育的“全球对话大使”。
2007年担任16届广州亚运会的第一位文化顾问,同年为《亚运讲坛》作了题为《亚洲细节》的开坛第一讲。
2009年按教科文组织尽快成立全球性的民俗摄影组织的要求,世界民俗摄影家协会在加拿大多伦多注册成立,沈澈担任第一任主席。
2010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网络魅力城市之都的专家组评委,至今先后参与了深圳、北京设计之都;杭州、开封、苏州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成都、顺德美食之都的评审。
2011年9月沈澈和他创办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