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合集下载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张国强1 翟秋喜2(1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园艺林学系,河南信阳464000;2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辽宁熊岳115009)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evelopment and forecas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in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gave an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in China. W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proper settlements. A forecas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is also made.Keywords:tissue cul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settlements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高新技术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生物技术中应用最广、最具现实意义的领域,被誉为农业发展史上的第四次绿色革命,对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增长、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植物组培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植物的组织培养指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必需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起始于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提出的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根据这个理论基础,经过五十多年,Steward和Reinert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出了完整的植株,进一步证实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应用近年来,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工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因此,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相当广阔,归纳起主要有以下儿方面:1苗木的离体快繁快速繁殖是组织培养在生产上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个领域。

当前微繁最主要的用途是替代传统的营养繁殖方法以增加繁殖系数。

这样可以节省常规营养繁殖所需的大量母株及因栽培和保持这些母株所需的土地和人力资源。

另外,植物离体快繁也适合于一些价值较高的杂种植株的繁殖。

快繁的优点:应用于用其他方式不能繁殖,或繁殖效率低的植物;快繁技术容易掌握,繁殖率高;无性繁殖避免了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能够保持某一品种的基因型稳定。

2培育无病毒植株病毒能引起植物的严重病害,经过逐代传递和积累,危害口趋加重,可导致种性退化,严重时可使品种灭绝。

茎尖分生组织不含病毒或浓度很低,通过茎尖的离体培养便可以得到无病毒再生植株。

目前国内外已通过茎尖培养的方法得到大量甘薯、苹果、月季、菊花、康乃馨等数百种经济植物的脱病毒苗,减少或者消除了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

3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在育种上的应用主要有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融合以及胚和胚乳的培养。

我国在小麦、烟草、橡胶、柏树、辣椒等植物的单倍体育种的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植物育种上有着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属间甚至种间的杂交体细胞,产生新的植株品种,在生产上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和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和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和展望摘要: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学研究、育种学研究的基础地位。

同时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对策与展望。

关键字:组织培养;应用;前景展望自从1902年德国科学家Gottlieb 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后,细胞全能性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建立在细胞全能性基础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此逐渐兴起的发展,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实验技术的基础的研究手段,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1.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科技发展的时代,植物组织培养应用到很多方面。

它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等,进而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1.1植物的离体快繁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快速繁殖农作物是组织培养应用在生产上成效最显著地实例。

离体快繁的特点是繁殖系数大,周年生产,繁殖速度快,苗木整齐一致等,利用这项技术可以使一个单株一年繁殖几万到几百万个植株。

以下几种情况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新育成的,新引进的,一些短期内大量急需生产的良种。

(2)、一些生产用苗量大,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种。

(3)、对一些繁殖系数低,特别是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丧失其优良特性的植物。

(4)、对一些难繁殖的名贵植物品种。

(5)、少量脱毒良种苗的快繁和无毒苗大量繁殖。

(6)、特殖育种材料、制种材料。

(7)、基因工程植株。

(8)、自然和人工诱导有用突变体。

(9)、离体保存种质。

(10)、新发现的、稀缺的、珍贵或稀有植物材料、濒危物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体,其无所不在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材料,并利用人工调控其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最终获得新型或大量植物材料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农艺生产等多个方面。

1、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不同种植物的雌花柱蘖、胚轴、愈伤组织等进行体外培养,然后通过调控其生长、分化和增殖等生物过程,最终得到纯合细胞系。

这样的纯合细胞系可以用于植物的遗传研究,便于揭示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

2、植物育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植物性状发生的突变体、品种改良进行杂交选择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植物育种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例如常见的灵长花杂交便是一种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育种技术。

3、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研究、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生产和生物科技研究的实践中。

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基因引入到植物中的技术。

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因素进而改良植物、培育新的植物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遗传变异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病毒的抗性育种等等。

5、植物农艺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升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质量。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慧,张立军3,阮燕烨,崔振海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 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6-01602-03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生的生物技术学科。

植物组织培养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无菌培养技术,主要有:①成熟及未成熟植物胚胎的离体培养;②离体器官包括根尖、茎尖、叶原基、花器官原基或未成熟花器官各部分以及未成熟果实的培养;③从植物各种器官的外殖体增殖而形成的愈伤组织培养;④能保持良好分散性的离体细胞或很小细胞团的液体培养;⑤除去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

近年来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笔者就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讨论。

1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快繁是利用体外培养方式快速繁殖植物的技术,主要应用于用其他方式不能繁殖,或繁殖效率低的植物的繁殖。

为了保持某一品种的基因型稳定,避免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也采用植物快繁技术。

快繁中利用的植物材料主要是茎尖、茎切段、叶片、胚等。

快繁技术容易掌握,繁殖率高。

但是植物组培快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快繁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技术障碍。

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组培再生植株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尽管许多植物都有组培成功的报道,但由于繁殖率低等问题,真正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并不多。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自其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提高其质量,改善其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外的学者将环境控制技术和组培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研究, 改善组培苗的生长环境。

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 世纪初建立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上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这些传统组培技术, 培育出的苗生长缓慢、污染严重、存活率低等,会导致成本过高, 不利于组培苗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低价位组培苗的需求。

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不断将这些问题解决。

1 传统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植物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照、CO2 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培养基组成成分等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在相对密闭的培养容器中,容器内外环境差异极大。

传统组培容器环境特征使得在其内生长的组培苗蒸腾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能力低下, 水和CO2 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低, 暗期呼吸作用增强, 受污染的机会增加导致组培苗的生长缓慢, 损失率高。

另外,驯化阶段的小苗存活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试管苗不生根或生根率低; 外源激素的使用, 可能导致苗的变异, 由此造成繁殖周期不稳定、生产计划难以安排,且传统组培用于灭菌等的能量消耗较大, 所用光源为日光灯, 占用空间大等导致成本费用偏高。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沿革、应用领域、技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科研投入的加大,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到植株的再生与驯化等各个环节。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为作物育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组织培养苗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以及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培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际间的交换和转移,给保存和抢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

例如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20~-196 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并且再生成植株。

目前,我国在多个地方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设施。

1.5 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植物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方法。

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极好材料,在细胞培养中很容易引起变异和染色体变化,从而可得到作物的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类型,为研究染色工程开辟了新途径。

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生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有机营养、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益于了解植物的营养问题。

在细胞的生物合成研究中,细胞组织培养也极为有用,如查明了尼古丁在烟草中的部位等。

细胞培养为研究病理学提供了方便,如植物的抗病性就可以通过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鉴定,短短几天之内就可以得到鉴定结果。

2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2.1 组培技术研究进展快速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士韦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近10多年来其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

肖玉兰等研究的无糖箱式培养法(培养基不放糖,在培养瓶内用特殊装置注入CO 2,然后加强光照3~5倍,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给养分),使植株
生长量成倍增长,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2.2 组织培养设施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以及离体快繁技术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工厂化试管苗繁育基地,在马铃薯、草莓、香蕉、甘蔗、桉树、杨树以及一些花卉上已有商业化的试管苗生产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 兰花工业 、 香蕉工业 。

如从1986~1992年春,我国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组培苗栽培总
面积达18万h m 2
,2000年全国香蕉组培苗商品量达1亿株左右,占全国商品组培苗总量的2/3。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脱毒苗增产可达60%,脱毒种苗的生产也越来越被知名企业看好,如百事可乐公司投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脱毒种薯组培生产车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000多家组培室,在上千种植物中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年产组培苗几亿株。

同时随着组织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比较大的一些组培公司如新会组培育苗厂、海南热带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心、海南万恒种苗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组培中心等设施不断改进。

目前新会组培中心的生产线已达半自动化,万恒种苗公司也从国外引进了高新技术和设备。

这些组培厂年产种苗数千万株,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3 积极寻求开展同国内外组培技术的交流合作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组培中心(公司)在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组培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国内组培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例如,中荷农业部合作组建了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定期开设组培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等培训课程;组织专家访问美国加洲的植物实验室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其现代化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和崭新的经营理念;安排有关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品种资源和组培生产管理技术等,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我国组培技术的发展。

3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组培技术尚不完全成熟,组培投入成本较高、效益较低
目前,我国的组织培养技术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只是边摸索边应用的阶段,一些组培关键的技术问
22 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
题尚未能克服,如组培苗的污染、褐化、玻璃化问题以及繁殖系数较低等技术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有些国内外热俏和名贵的植物品种因技术体系不完全成熟而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

同时由于植物组培生产要求组培设施、仪器设备较完备,需较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水电费用高,生产效益较低。

我国组培产业的研究和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组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较少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组培技术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出来的,多者专业培训十几年,少的也有几年专业培训;而我国除少部分组培技术人员有机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外,大多数从事组培的人员都没有机会培训,特别是能出国接受专业培训的人微乎其微。

在组培产业中,很多参与组培厂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员都是工作后才真正接触组培,边工作边学习,而少量专门从事组培研究的专家却不能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使得技术和管理不能有机地结合,从而影响了其产效。

这些状况影响了我国组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程。

3.3 组培设施系统较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
国外新型工厂化组培苗的生产,从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存储和植物的接种、培养、观察等都是在无菌工作间进行的,这样大大降低了污染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国内,由于资金有限,除了在接种台上必需的无菌操作外,其他的都是在自然空气中,加之培养室环境控制不好,故污染率较高。

在培养方式方面,发达国家采用穴盘纤维营养液无糖培养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其培养室内的光照、光质、光周期、温湿度、CO2浓度等全部采用自动控制,而我国多数还是采用基质容器的粗放培养。

在日本等国家接种上已投入能分清材料好坏的机器人操作,但我国至今还是人工接种。

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组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
首先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国家计划、地区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产品方向,并选一些技术已成熟、难以繁殖或珍稀名贵品种来繁殖或脱毒,避免多家品种重复生产;同时,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和健全行业组织,规范生产和管理行为,要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指导确定不同作物的组培苗生产。

应充分吸取1998年我国芦荟组培苗生产的教训,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使我国的组织培养产业步入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

4.2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组培科技水平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组培专家、学者做技术顾问,开办培训班,加强组培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组培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完善组培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组培产业技术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着力解决组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污染、褐化、玻璃化问题和繁殖系数较低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工接种污染率和提高繁殖系数,最终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组培效益。

4.3 引进外资,改善组培设施系统,提高组培规模化生产水平
生产实践证明,组培快繁自动化、现代化、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益越大。

我国组培工厂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差,应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龙头组培生产企业,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国外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新型设备,促进产业升级。

同时在 品种调准、产品做优 的原则指导下,紧跟国际发展前沿,根据市场需求,重点研究市场开发潜力好、经济价值高的珍稀苗木,因地制宜地开展组培技术研究和工厂化生产,建立种苗工厂化生产繁育基地,实现组培种苗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5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前景展望
植物组培快繁的国内现状与趋势表明该项技术已由试验阶段进入了生产阶段,在花卉、蔬菜、果树、中草药等已有100多个品种能工厂化生产,花卉年出口创汇能力已达8000多万美元。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业的国际贸易出现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要抓住机遇,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组培经验和成果,根据我国现在的经济和农业发展情况,积极发展组培业,适当创建半自动化、专业化的组培快繁工厂,有选择地生产一些名贵、珍稀及国内外紧俏的植物品种,或在植物脱毒、转基因上进行商业化生产,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组培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生产格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和在组培苗品种、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方面逐步缩小与组培业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3
郝玉华: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