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批评考试大纲
党课考试大纲及答案

理学院党校学习考试大纲1、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队伍?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4、党员的预备期怎么算?预备期从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成为预备党员之日起算,一般为一年5、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多久?两年6、党组织对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包括哪些?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查看,开除党籍7、党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党组和基层组织。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0、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11、确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间分别是?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12、入党动机的环节?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3、什么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党章14、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5、中国共产党党徽?镰刀和锤头组成的金黄色图案16、什么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7、中国共产党的党龄怎么算?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18、中共党员权利与义务是什么,关系?八项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有关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的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的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和理解的能力。
考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旨、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能够运用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3.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4.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1.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类型和时期的文学作品。
2. 文学理论基础:包括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方法等。
3. 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4. 语文知识应用: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文学理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填空题: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3.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4. 论述题:考生需对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5. 写作题: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或题目,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
四、考试指导与建议1. 系统学习:考生应系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广泛阅读:考生应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写作练习:考生应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4. 模拟考试:考生可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五、考试准备材料1. 大学语文教材:考生应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
2. 文学作品选集:考生可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选集。
3. 文学理论书籍:考生可参考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4. 写作指导书籍:考生可阅读写作指导书籍,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六、考试评分标准1. 选择题:根据考生选择的答案正确性进行评分。
2. 填空题:根据考生填写的内容准确性进行评分。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党课考试复习大纲

党课考试复习大纲一、选择或填空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4、第十八次党代会时间:2012年11月8号—11月14号5、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关乎着党生命之本,主要体现在每一个党员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
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纲领和路线随着时代发展和任务变化而调整,因此,并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谓“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
所谓政党的先进性,是指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中的先进分子,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代表和实现本阶级利益的各种思想和行动的集中体现。
所谓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作基础、以优秀分子为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所形成的。
具体体现在党的理想、宗旨和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中的一种特质。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根本前提。
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是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核心要求,是党的建设的最核心问题。
7、党章规定,计算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8、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9、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我们党切同一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古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文学批评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同等学力加试自命题考
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中国古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学批评史的梳理与归纳。
约50%
(二)批评理论的理解、运用。
约50%
4)题型结构
a: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b: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通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来旁通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2.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决定作用。
3.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之民族传统与风格意义。
考试内容
(一)先秦文学批评与诸子学说。
(二)两汉文学批评与儒家经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老庄玄学。
(四)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与佛禅学说。
(五)两宋文学批评与程朱理学。
(六)元明文学批评与陆王心学。
(七)清代文学批评与考据朴学。
(八)进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科学。
三、主要参考书目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21国考考试大纲

2021国考考试大纲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主要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两个部分。
一、公共基础知识测试
1. 政治学理论基础与常识:
- 政治学基本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公共管理与行政学:
- 公共管理学基本理论
- 行政组织与人员管理
- 行政法律法规
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国际关系与世界现代史
4. 经济学基础知识:
-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 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 经济运行与管理
5. 社会学与伦理学:
- 社会学基本理论
- 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伦理学基本理论
6. 公共政策与法律:- 公共政策基本理论-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司法制度与维权保障
二、职业能力测试
1. 申论:
- 基本写作能力与方法- 政策分析与建议
- 综合素材分析与应用- 文章批评与修辞技巧
2. 数量关系:
- 数量推理与逻辑
- 数字运算与逻辑
- 图表分析与逻辑
3. 判断推理:
- 逻辑判断与演绎推理- 判断推理与常识运用- 数字逻辑与判断推理
4. 言语理解与表达:
- 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
- 表达与观点阐述
- 情景交际与话语理解
以上为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纲内容,具体的考试科目和题型可能根据各地区的要求而有所不同,考生可根据大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准备。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二、考核目的提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检测学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高撰写比较文学论文的能力,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2具体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小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闭卷成绩占80% 2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占五、考核内容与要求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第一章考核内容: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和中国各自的成型年代。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刊物,人才培养基地。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诸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内涵。
基亚、卡雷和梵根等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限定。
法国为什么能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平行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内涵。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所作的贡献及局限性。
勃洛克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误区。
俄苏学者为什么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类型学和苏联学派。
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先生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贡献。
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各自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学科特点。
1新文论研究。
比较学的定义、任务,世界诗学三大体系,西方诗学三大体系。
文化相对定义。
结构主义。
文化多元定义。
东西方文化双向阐发的定义。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考核内容:比较法的定义,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两个性质:无条件性、绝对性,条件性、相对性。
试举例说明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的可比性。
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第三章影响研究考核内容: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定义、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批评》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硕士点以及中文系民俗学硕士点、美学硕士点入学考试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论述分析题:5题选做3题,共3题,每题50分,共150分三、考查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一)考查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2、具备阅读和理解基本文献的知识,诸如字词、篇章结构、典故等。
3、运用中国文学史知识和基本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
(二)考查范围1、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
2、唐、宋诗、词和散文。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考查目标1、牢固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2、熟悉重要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作、主要理论贡献,把握重要文学思潮,熟悉学科概况;3、能运用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鉴赏、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
(二)考查范围1、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概述(1)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轮廓和总体特征(2)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要重视的几个问题(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外国文艺思潮概述;外国文艺思潮涌入的经过和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意义和不足;胡适、陈独秀的理论观点;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3)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鲁迅出现的背景;鲁迅的成就;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4)三大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和现实主义;创造社和浪漫主义;象征派和现代主义。
3、30年代的理论批评(1)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联”的功绩和缺点;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运作规律;茅盾的作家论。
(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的保守主义诗歌观念;梁实秋、李健吾、李长之、朱光潜、沈从文等人的批评实践;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运作规律。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新感觉派;现代派。
(1)民族形式讨论“五四”以来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民族形式讨论活动的背景、经过、成果、意义。
(2)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两个口号”论争;胡风的主要理论观点;胡风和左翼主流派的分歧和交锋;胡风批评实践的意义。
(3)《讲话》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背景、经过、目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讲话》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
(4)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出现的背景;赵树理的成就;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理论批评(1)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
(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历史价值;《重放的鲜花》。
(3)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的经过、成果和经验教训。
(4)激进派的文艺思想及其实践《纪要》和“文艺黑线专政论”;“革命样板戏”。
6、“文革”结束以来的理论批评(1)思想解放潮流围绕朦胧诗的论争;“二为”方向;“创作自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2)1985年“方法论年”;《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论文学的主体性》;寻根文学思潮;先锋小说。
(3)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崛起的背景和资源;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成果和意义。
(4)“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经过、目的;“重写文学史”的成果和影响。
(5)“第三代”以来的诗歌“第三代”的诗学观念、抒情策略、美学原则;“个人化写作”;“70后”诗歌。
(6)人文精神大讨论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和经过;主要参加者的基本观点;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意义。
(7)莫言的文学道路和中国文学的变革1990年以来中国作家的困境和新变;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影响;其他重要作家的探索。
(8)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崛起的原因、经过;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网络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网络文学的不足。
三、外国文学(一)考查目标1、广泛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熟悉和掌握其基本内容。
2、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3、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与阐明外国文学历史上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
(二)考查范围第一部分:欧美文学1、古希腊罗马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神话;史诗;悲剧;喜剧;(2)经典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奥德赛》;《俄狄浦斯王》;《云》2、中世纪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2)经典文学作品《罗兰之歌》;《特里斯丹和伊瑟》;《神曲》3、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人文主义文学(2)经典文学作品《十日谈》;《巨人传》;《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4、17世纪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古典主义;巴洛克文学;清教文学(2)经典文学作品《熙德》;《安德洛玛克》;《伪君子》;《失乐园》5、18世纪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启蒙文学;狂飙突进运动(2)经典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琼斯》;《老实人》;《新爱洛依丝》;《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6、19世纪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前期象征主义(2)经典文学作品《抒情歌谣集》;《唐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草叶集》;《白鲸》;《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双城记》;《简爱》;《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米德尔马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叶夫盖尼·奥涅金》;《死魂灵》;《父与子》;《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玩偶之家》;《萌芽》;《恶之花》7、20世纪文学(1)重要文学现象现代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2)经典文学作品《虹》;《约翰·克里斯多夫》;《布登勃洛克一家》;《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大师与玛格丽特》;《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荒原》;《变形记》;《城堡》;《毛猿》;《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禁闭》;《局外人》;《等待戈多》;《第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第二部分亚非文学1、古代亚非文学《圣经》;《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2、中古亚非文学《沙恭达罗》;《源氏物语》;《蔷薇园》;《一千零一夜》3、近现代亚非文学《我是猫》;《雪国》;《吉檀迦利》;《先知》;《三部曲》;《解释者》四、民间文学(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民间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科的研究前沿。
2、应用民间文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分析民间口头叙事文本,要求分析符合学科的理论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的规范,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应用民间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分析中国民间文学的文本,解决与民间口头叙事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二)考查范围1、民间文学概述认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发生及现状;原生形态民间文学与民间口头叙事状态;民间文学研究范围;民间文学体裁的独特形态和分类;民间文学与“生活文化”的关系;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日常叙事的意义;民间文学的独特存在形态;民间口头叙事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叙事的动态性如何呈现。
3、神话神话何为;理解对神话进行定义的重要性;掌握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文本;熟悉相关的神话理论;神话与自然宗教的关系;神话与文化的紧密性;神话的思维机制;神话母题与神话的分类;世界范围内神话早期的相似性;神话与仪式;神话在民间口头叙事中的多样性存在形式;4、民间传说传说的界定;深入理解传说核;传说的分类;掌握传说的特征;传说的价值;5、民间故事世界各民族故事的相似性;情节分析归纳方法即故事类型学构成意义;民间故事的特征;民间故事叙事的程式化特点及形象塑造的“二元对立”的原则;故事讲述者;故事讲述的“普泛性”;6、史诗人类韵文诗性叙事的语言学意义;史诗叙事在结构上呈现的八个尺度;史诗的表演及史诗文本类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叙事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神话体系;民族口头传统与史诗的叙事特征;了解史诗研究的“口头程式理论”7、民间叙事诗民间叙事诗;民间叙事诗的叙事特征及规律;民间叙事诗标志着民族口头韵文叙事风格的成熟;8、歌谣、谚语及谜语歌谣在人类韵文叙事历程中的发生意义;民间歌谣的表演特征;民间歌谣的即时表演性;北京大学歌谣运动对推进中国民俗学的意义;了解谚语、谜语及其分类;了解谚语、谜语的叙述特色;谚语、谜语与生活文化经验的传承;9、民间说唱及民间戏曲结合宝卷或相声艺术说明对民间说唱的认识了解;中国民间戏曲的六个系统;民间戏曲的表演惯制;10、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了解民间口头传统的永续性和书面写作的稳定性;民间口头叙事在内容及形式上对作家书写的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1、语境理解语境概念的产生;掌握语境的构成要素;民间文学的研究在叙事语境中为何呈现民族志式的研究转向;故事歌手在民间口头艺术语境中学艺的三个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化生态;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动态性参与观察;12、中外民间文学史略及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化的进程;歌谣学运动与民俗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基础;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方法;芬兰学派民间叙事文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民间文学研究的影响。
五、古代汉语(一)考查目标在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汉语历史发展演变现象进行分析。
(二)考查范围1、汉字的产生与发展2、古汉语词汇的发展3、古汉语语法的发展4、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一)考查目标在系统掌握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述,能对语言学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二)考查范围1、语言学概念、语言学重要理论、基本方法、学科重点和热点问题。
2、现代汉语学科重要理论、基本方法、学科重点和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