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包扎伤口是各种外伤中最常用、最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之一。

【包扎的作用】

1?包扎时施加压力,可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2?保护伤口、减少感染。

3?扶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员的痛苦。

4?固定辅料和夹板的位置。

【包扎的原则】

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方法及步骤】

、清洁、消毒伤口

(1)清洁伤口前,尽量对患儿讲清目的,这样既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又可以避免患儿因害怕或疼痛发生晕厥等意外事故。

(2)如周围皮肤太脏并杂有泥土等,应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再用75%酒精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涂擦酒精时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碘”方法,是为了避免碘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

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

(3)伤口要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洗。自制生理盐水,即1000毫升冷开水加食盐9克即成。

(4)清洁伤口时,如有大而易取的异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异物切勿勉强取出,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体腔或血管附近的异物,切不可轻率地拨出,以免损伤血管或内脏,引起危险。

(5)伤口清洁后,可进行包扎。如果是粘膜处小的伤口,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积创面不要涂撒药物。

(6)大的伤口需要包扎。包扎前,最好垫衬敷料(一般也是由纱布块做成),用于止血和吸收伤口分泌物。也可直接用包扎材料包扎。

、包扎材料及使用方法。包扎伤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包扎材料和包扎方法。

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绷带卷和三角巾,紧急情况下可用干净的布物剪裁后代替。

(一)卷轴绷带及使用方法

药店里可以买到各种宽度和长度的用纱布卷成的绷带卷,一般长5米,家庭也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蒸煮15分钟后自制备用。绷带可以适应人体的多数部位。

1 ?绷带环形法。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部位,如颈部、胸腹部、四肢、手指、脚趾。小伤

口的包扎一般都用此法。

①将绷带作环形缠绕,第一圈略斜一点,第二圈与第一圈重叠,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

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

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

②第三圈开始每一圈都将上一圈压住约3/4,按同一方向缠绕起到将敷料全部包裹住。

③将绷布剪断,用胶带或别针固定,或剪开带尾成两头打结,或者将绷带反方向再拉出

一段,形成一边单层,一边双层,然后打结。

2 ?螺旋法。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等处。

从肢体较细部位开始,把绷带向渐粗部位缠绕,每一圈压在上一圈的1/2处,

然后将绷带尾端固定。

3?螺旋反折法。用于四肢的包扎。

将绷带由肢体细端开始缠绕,每绕一圈把绷带反折一下,盖住上一圈的1/3—

2/3,然后固定。

4?“ 8”字形法。多用在肩部、膝部、脚踝(髂、髁)等部位。

先绕两圈固定,然后一圈向上缠绕,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圈相交叉,并压盖

前一圈的1/2,然后固定绷带尾端。

用“8”字形包扎手和脚时,手指、脚趾无创伤时应暴露在外,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水肿、发紫等。

5?回返法。用于头和断肢端的包扎。

将绷带多次来回反折。第一圈从中央开始,接着每圈一左一右,直至将伤口全部包住,

然后将反折的各端固定。此法需要一位助手在反折时按压一下绷带的反折端。松紧要适度。

6?蛇形法。多用在夹板的固定上。

与上面方法相同的是,蛇形法也是先将绷带头压住,然后按每圈与上一圈间隔为一个绷带宽度来缠绕,到末端后再反折缠回来缠第二层,将上一层的空隙盖住,固定。

(二)三角巾及使用方法。

一块边长1米的正方形棉布,对角剪开就成了两条三角巾。三角巾分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在顶角上加带子,便于包扎时使用。三角巾应用灵活,包扎面积大,各个部位都可使用。

由三角巾变化而来的“燕尾巾”也很常用,将三角巾的顶角向底边偏左或偏右对折,即成燕尾巾。

1 ?头部——帽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折出2指宽的边,正中点平放在前额眉上,顶角向后拉盖住头顶, 然后两底边延两耳上方向后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叉压住顶角,再将两底边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最后将顶角向上掖入交叉处。

2 ?耳部一一风帽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点各打一个结,顶角结放前额正中处,头部套入风帽内,将两底角向下拉紧,再将底边向外折出约3指宽的边,左右交叉包绕兜住下颌, 在将两底角拉至枕部后打结。

3.面部——面具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顶角打结,并剪开口、眼孔,顶角在头顶部朝上,罩住头面部,并将两底角向枕后拉紧后左右交叉,在绕至下颌处打结。

两底角向枕后拉紧后左右交叉,在绕至下颌处打结。

4.单眼带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4指宽的带形,斜放于伤侧眼部,从伤侧耳下绕至枕后,在经眼部,从伤侧耳下绕至枕部后,再经健侧耳下拉至前额与另一侧带交叉反折,在绕头一周,于健侧耳下打结。

5.双眼一一“ 8”字形包扎法。

将三角巾叠成4指宽的带型,中部放在枕部,两底角分别经耳下拉至两眼部,在鼻梁处左右交叉各包一眼,成“8”字形经头顶交叉后再绕至下颌处打结。

6.胸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横放于伤侧胸,顶角上拉经伤侧肩至背后,把左右两底角拉到背后,在顶角正下方打结,再和顶角相结。

7.背部包扎法。

与胸部包扎的方法一样,位置相反,结打在胸部。

8.下腹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腹部。两底角在腰后打结,然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至腰后与底角打结。

9.臀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顶角朝下放在伤侧大腿根部,一底角包绕大腿根部与顶角打结,再将另一底角提起围腰与底边打结。

io.单肩一一燕尾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成夹角约80度的燕尾巾。夹角朝上,向后的一角压住向前的一角, 放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包绕上肩在腋前打结,然后两燕尾角分别经胸和背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

11.双肩——燕尾式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两燕尾角等大的燕尾巾。夹角朝上对准颈后正中。左右两燕尾由前往后包绕肩部到胸下,与燕尾底边打结。

12.上肢——悬吊包扎法。

将三角巾铺于伤员胸前,顶角对准肘关节稍外侧,屈曲前臂并压住三角巾,两底角绕过颈部在颈后打结,肘部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

13.上、下肢蛇形包扎法。

用绷带做一定间隔的向上或向下的环形缠绕包扎,主要用于四肢包扎

14.膝(肘)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式,将带的中段斜放于膝(肘)伤部,包绕肢体一周打结。

15 .手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腕部下面,手掌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再将顶角反折盖住手背,然后将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在腕部绕一周打结,再将顶角折回打结内

16.足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横放于踝部后侧,脚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再将顶角反折盖在脚背上,然后将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在踝部绕一周打结,再将顶角折回打结内。

(三)四头带。由绷带变化而来。

将一条绷带两端剪开,就成了四头带。四头带的长短可根据不同的包扎部位而

(四)燕尾巾。由三角巾变化而来。

将三角巾的顶角向底边偏左或偏右对折,即成燕尾巾。两尾夹角的大小,可根据包扎部位不同而定。

(五)代用材料。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无菌纱布、绷带等,可以用干净的衣服、毛巾、手绢、白布代替,当作敷料和绷带。注意救护者的双手要先用肥皂清洗干净。

【专家提醒】

1 ?包扎打结或用别针固定的位置,应在肢体外侧或前面,避免在伤口或坐卧能压到的部位。

2?如遇到一些特殊严重的伤口,如内脏脱出时,不应送回,以免引起严重的感染或发生其他意外。原则上可用消毒的大纱布或干净的布类包好,然后将用酒精涂擦或煮沸消毒后的碗或小盆扣住脱出物,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好。

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各种伤口的包扎方法 包扎伤口是各种外伤中最常用、最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之一。 【包扎的作用】 1?包扎时施加压力,可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2?保护伤口、减少感染。 3?扶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员的痛苦。 4?固定辅料和夹板的位置。 【包扎的原则】 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方法及步骤】 、清洁、消毒伤口 (1)清洁伤口前,尽量对患儿讲清目的,这样既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又可以避免患儿因害怕或疼痛发生晕厥等意外事故。 (2)如周围皮肤太脏并杂有泥土等,应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再用75%酒精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涂擦酒精时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碘”方法,是为了避免碘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 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 (3)伤口要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洗。自制生理盐水,即1000毫升冷开水加食盐9克即成。 (4)清洁伤口时,如有大而易取的异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异物切勿勉强取出,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体腔或血管附近的异物,切不可轻率地拨出,以免损伤血管或内脏,引起危险。 (5)伤口清洁后,可进行包扎。如果是粘膜处小的伤口,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积创面不要涂撒药物。 (6)大的伤口需要包扎。包扎前,最好垫衬敷料(一般也是由纱布块做成),用于止血和吸收伤口分泌物。也可直接用包扎材料包扎。

、包扎材料及使用方法。包扎伤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包扎材料和包扎方法。 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绷带卷和三角巾,紧急情况下可用干净的布物剪裁后代替。 (一)卷轴绷带及使用方法 药店里可以买到各种宽度和长度的用纱布卷成的绷带卷,一般长5米,家庭也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蒸煮15分钟后自制备用。绷带可以适应人体的多数部位。 1 ?绷带环形法。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部位,如颈部、胸腹部、四肢、手指、脚趾。小伤 口的包扎一般都用此法。 ①将绷带作环形缠绕,第一圈略斜一点,第二圈与第一圈重叠,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 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 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 ②第三圈开始每一圈都将上一圈压住约3/4,按同一方向缠绕起到将敷料全部包裹住。 ③将绷布剪断,用胶带或别针固定,或剪开带尾成两头打结,或者将绷带反方向再拉出 一段,形成一边单层,一边双层,然后打结。 2 ?螺旋法。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等处。 从肢体较细部位开始,把绷带向渐粗部位缠绕,每一圈压在上一圈的1/2处, 然后将绷带尾端固定。 3?螺旋反折法。用于四肢的包扎。 将绷带由肢体细端开始缠绕,每绕一圈把绷带反折一下,盖住上一圈的1/3— 2/3,然后固定。 4?“ 8”字形法。多用在肩部、膝部、脚踝(髂、髁)等部位。 先绕两圈固定,然后一圈向上缠绕,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圈相交叉,并压盖 前一圈的1/2,然后固定绷带尾端。 用“8”字形包扎手和脚时,手指、脚趾无创伤时应暴露在外,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水肿、发紫等。 5?回返法。用于头和断肢端的包扎。 将绷带多次来回反折。第一圈从中央开始,接着每圈一左一右,直至将伤口全部包住,

伤口愈合的常识

伤口愈合的常识 病人需要手术治疗的时候,病人本人和家属,自然会想到与手术有关的事情。比如,伤口多大?开刀疼不疼?什么时候伤口才能长好?怎样能让伤口愈合得更好一些?这篇文章就说一说与伤口有关的常识。 1.手术刀口开多大好? 患者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就要给他把阑尾切掉。阑尾长在腹腔里,必须切开腹壁才能进行手术。切完发炎的阑尾,还要把腹壁重新缝合起来。切口越大,对病人的损失可能就越大,将来的疤痕也越长。所以医生在设计手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刀口尽量要切得小一些。 还有一些手术,例如,作甲状腺手术,在脖子上开刀,刀口就要隐蔽一些,否则将来在明处露着一条疤,样子不好看,于是医生把切口尽量往下一点,将来用衣服领子一遮就挡住了。 从病人着想,当然手术是刀口越小越好,缝针也越少越好。有时候,病人就以“刀口大小”,衡量医生的技术高低。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完全对的。因为切口大小,首先要从病人的病情考虑,在手术过程中,要看得清楚,操作方便,病人安全才是。 还以阑尾炎手术为例。刀口太小,医生看不清楚腹腔里的病变,翻来覆去,损伤就多,将来还会加重腹腔的粘连,病人经常要肚子痛。如果哪一个出血点没有发现,病人手术后出血多,就有生命危险。所以,第一是手术安全,保证手术成功,第二位的才是切口要小、要隐蔽。这样说来,一味追求手术切口小,就是不足取的一件事了。 2.伤口怎样愈合 开刀以后,如果刀口长得“天衣无缝”,与原来的皮肤没有两样,该有多好啊!实际上又不可能。 开了刀以后,在伤口处就要结疤痕。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疤痕会越来越软,但是,那些地方的弹性总是不如开刀以前。 3.伤口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清洁伤口。 比如,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或者疝气修补手术,手术以前,病人需要手术的那一块皮肤,是完整健康的;手术的时候,医生还要给开刀的皮肤附近反复清洗消毒,医生自己的手,还有手术用的器械,都要认真消毒。这样的刀口,不应当有细菌污染。将来愈合也应当又快又好。 第二类是污染伤口。 比如,阑尾炎切除手术、胃部分切除手术的伤口,虽然手术前皮肤完整,也充分消了毒。但是,在手术过程中,需切开胃或肠壁,其中下消化道寄生的细菌,即可污染伤口。阴囊和会阴部的手术,因为靠近肛门,皮肤的消毒灭菌不易彻底,也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感染伤口。 这类伤口的组织,靠近或直接暴露于严重污染的部分。比如,阑尾穿孔时,脓液流入腹腔,很容易污染伤口,就属于这一类。 4.一般将伤口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

病理学理论指导: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最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及骨折。下述有伤口的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伤口收缩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其方向大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于局部张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瘢痕可使创缘比较牢固地结合。伤口局部抗拉力的强度于伤后不久就开始增加,在第3~5周抗拉力强度增加迅速,然后缓慢下来,至3个月左右抗拉力强度达到顶点不再增加。但这时仍然只达到正常皮肤强度的70%~80%.伤口抗拉力的强度可能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此外,还与一些其它组织成分有关。腹壁切口愈合后,如果瘢痕形成薄弱,抗拉强度较低,加之瘢痕组织本身缺乏弹性,故腹腔内压的作用有时可使愈合口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类似情况还见于心肌及动脉壁较大的瘢痕处,可形成室壁瘤及动脉瘤。 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以内,伤口边缘的表皮基底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当这些细胞彼此相遇时,则停止前进,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因为它可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如果肉芽组织长时间不能将伤口填平,并形成瘢痕,则上皮再生将延缓;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异物及感染等刺激而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高出于皮肤表面,也会阻止表皮再生,因此临床常需将其切除。若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时),则再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往往需要植皮。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如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现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可按原来肌腱纤维方向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伤口包扎方法

1.如何清洁伤口 清洁伤口前,先让患儿适当位置,以便救护人操作,并尽量与患儿讲清目的,这样,既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又可以避免患儿因害怕或疼痛发生晕厥等意外事故。 如周围皮肤太脏并杂有泥土等,应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再用百分之75%酒精或0.l%新洁而灭溶液(一种常用消毒液)消毒伤面周出的皮肤。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碘”方法,是为了避免碘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 伤口要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洗。自制生理盐水,即1000毫升冷开水加食盐9克即成。 在清洁、消毒伤口时,如有大而易取的异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异物切勿勉强取出,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体腔或血管附近的异物,切不可轻率地拨出,以免损伤血管或内脏,引起危险,现场不必处理。 伤口清洁后,可根据情况做不同处理。如系粘膜处小的伤口,可涂上红汞或紫药水,也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积创面不要涂撒上述药物。 如遇到一些特殊严重的伤口,如内脏脱出时,不应送回,以免引起严重的感染或发生其他意外。原则上可用消毒的大纱布或干净的布类包好,然后将用酒精徐擦或煮沸消毒后的碗或小盆扣在上面,用带子或三角巾包好。 2.怎样包扎伤口 伤口经过清洁处理后,要做好包扎。包扎具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减少感染、减轻疼痛、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包扎伤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包扎材料和包扎方法。 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卷轴绷带和三角巾,家庭中也可以用相应材料代替。卷轴绷带即用纱布卷成,一般长5米,三角巾是一块方市对角剪开,即成两块三角巾,三角巾应用灵活,包扎面积大,各个部位都可以应用。 ①绷带环形法 这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小伤口清洁后的包扎都是用此法。它还适用于颈部、头部、腿部以及胸腹等处。方法是: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圈、第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最后用粘膏将尾固定,或将带尾剪开成两头打结。

(整理)常见伤口的处理

常见伤口的处理 1.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 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 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 4. 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的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 5. 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经验方法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 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的患者换药遵循的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8. 切口的脂肪液化: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此时广泛的敞开切口(脂肪液化的区域全部打开),培养+药敏,加强换药。这样的切口要换好长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二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 9. 久溃不愈的伤口,要采用中药换药。中医换药有其独到之处,但通常没有什么无菌观念。例如:对于难愈性窦道(如脑部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或慢性骨髓炎引起的窦道,通常早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红油膏,提腐去脓,后期用生肌散+红油膏收口,效果很好,即使是绿脓杆菌或耐药金葡菌感染都能很好治愈。 10. 对污染性油性伤口,我们这用松节油洗去油渍。 11. 对于陈旧性肉芽创面:此种肉芽组织再生能力差(颜色暗红,不新鲜,高低不平,有时呈陈旧性出血貌),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匙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膏(此为中医去腐生肌之说,西医则将以双氧水冲洗达到去腐的目的)。如有脓液,应注意观察有无脓腔或窦道,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12.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如果创面结痂,痂下积脓,有坏死组织的,要清除痂皮、脓液和坏死组织。烧伤创面早期绿脓感染可削痂植皮。也可用1%~2%苯氧乙醇湿敷,或用0.1%庆大霉素、1%磺胺嘧啶银、10%甲磺米隆等溶液湿敷。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溶液湿敷。 六、注意事项 1. 无菌一期伤口换药一般在24小时、72小时常规观察局部肿胀渗出情况。 2. 开放伤术后争取24、48、72小时连续三天换药,特别注意容易出现血肿或引流情况及时排除险情比较关键。 3. 骨科创面较多见感染创面就是皮肤坏死、褥疮创面,高渗盐水一般在某一时期,用在感染重、渗出较多的创面,可以快速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减少渗出。 4. 再植手术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最好能用与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手指换药纱布应避免环形包扎,局部最好用碎纱布填充。 5. 对于大面积创面,首先注意清创,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包括坏死的肌腱及血管组织不要姑息,争取在几次换药中,界线一旦明显则果断切除。勉强留下,只会延缓肉芽生长,甚至造成感染。 6. 对于已清除大部分坏死组织的创口,要注意爱护肉芽的生长,肉芽组织本身有抗感染的能力,如果没有明显渗出,则不要用抗生素或其他药水换药,只用碘伏消毒创缘皮肤,用湿盐水纱布覆盖即可。 7. 油纱条不要放到创面上,应该在盐水纱布上,防止盐水过快的挥发。 8. 有感染的创面注意先做一个细菌培养+药敏再换药,以免以后被动。 七、换药常用药品 1.盐水 有增进肉芽组织营养及吸附刨面分泌物的作用,对肉芽组织无不良刺激。等渗盐水棉球及纱布用于清洁创面,创面湿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一、伤口的定义: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伴或不伴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伤口照护史 4500年前人们就发现:创面被覆盖后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长期以来,曾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敷料,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矿物质。甚至粘土,砂和雪也用作创面覆盖物。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的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棉纱布”时代”: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的细菌对创面的侵袭。之后的一百年,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低氧、微酸、适度湿润的环境,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三、干性愈合的缺点: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再次性机械损伤 容易发生感染 换药频次快,护理量大 四、湿性愈合的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度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减少疼痛降低感染几率 五、选择敷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渗出量多少 伤口的解剖部位 坏死组织的多少 伤口有无感染 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六、新型敷料 1、水凝胶敷料(清创胶) 成份:是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加以纯净水组成 优点: –提供湿性、微酸的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黑痂及坏死组织 –填充窦道及腔隙类伤口 –保护外露骨膜、肌腱、内脏器官等,防止坏死 缺点: –涂抹过多容易造成伤口浸渍; –不能涂抹在正常皮肤上; –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清创胶使用注意事项 1.少量涂抹在坏死组织上,不要涂在正常的皮肤上. 2.对于厚而硬的黑痂皮可预先用刀片在痂皮上划线,可加快清创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三章

第三章、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认识健康 1、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青春期心理健康: 生理变化:1) 形态: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 功能发育:肌肉:肌力突增;心肺:心脏的收缩能力大为提高;肺活量增大;脑:体积增 加,单不多,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调节能力大大增强,更加准确、协调。 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加营养 心理变化 心理特点:有童年期的痕迹,又有成年人成熟心理的萌芽。 表现:情绪不稳定、好兴奋、易激动。 此时期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师生间,父母与子女间,要互相沟通。 3、生命自我管理——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计划和管理 重要观念——我是健康生活的主人 实验与实践:制定健康计划P76 第二节、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的定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 病毒(无细胞结构,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艾滋病病毒、T4噬菌体病毒)、病原体细菌(无细胞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伤寒细菌、喉痛细菌)、 真菌(有细胞核,如引起体癣的真菌)、 寄生虫(蛔虫、虱子、猪肉绦虫)等 举例:乙肝——病原体: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血液、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母婴。根本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艾滋病——病原体:人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 肺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染;主要预防措施:不随地吐痰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3、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源管理:对传染源病人的管理、对接触传染者的管理、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水环境监测、食物监测、消毒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测预报、健康教育 5、个人预防传染病措施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勤洗手 经常打扫卫生 按时预防、接种,发现情况早报告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平衡,增强体质。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以下帮助记忆: 避免感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阻挡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 物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的)。 化学屏障——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粘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如:皮肤分泌物的功能:汗液中的乳酸和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一定的杀菌作用; 鼻腔粘膜中腺细胞分泌液功能:抗细菌和病毒;粘住细菌、随着呼出的气体带出体外或随粘液排出(鼻涕);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指伤口愈合的3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或延迟而导致伤口 长时间不愈合甚至伤口范围扩大,伤口床有明显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渗出,伴或不伴坏死组织;另一种情况是I型胶原肉芽过道增殖而致瘢痕过度增生、挛缩。 一、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 既往认为,伤口愈合的快慢与好坏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如贫血、体质虚弱者,其伤口愈合将会延迟)、病因及特定的伤口环境。现代研究发现,除上述因素外,营养因素、心理因素及伤口护理的操作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反应期延迟,伤口易感染;营养素缺乏,组织增生受抑制,伤口增殖期停滞,因而营养因素影响者伤口愈合的全过程。心理状态因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免疫力而影响伤口愈合,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伤口愈合,而消极、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则会延迟伤口愈合。任何增加病人不适感的伤口护理操作或不利于营造伤口愈合理想环境的操作都会延迟伤口愈合。 二、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因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伤口愈合不良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清创过程停滞、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或延迟、无上皮再生伴典型的术后并发症(血清肿、血肿、伤口裂开和瘢痕过度形成)以及伤口感染等,上述表现均可引起更炎症的伤口愈合不良。 三、伤口愈合不良的类型与处理 (一)血清肿 1.基本概念:血清肿是指血清渗液集中渗入伤口空隙中,引起局部肿胀。 2.产生原因:可能于伤口边缘的刺激有关,如异物、凝固的坏死物、大团的结扎线、伤口张力过大(缝合过紧、创缘错位)等。 3.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血清肿系高蛋白渗出液,富含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淤滞在伤口空隙中可能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易于生长而致感染。 (二)伤口血肿 1.基本概念:伤口血肿是指血液渗入伤口裂隙中,外观见伤口周围肿胀,有片状红色淤血,若继发性出血明显,病人还可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2.产生原因:伤口血肿产生的原因有:① 伤口血管止血不充分或结扎血管的缝线脱落;② 术后血压升高和塌陷的血管再灌注;③ 活动过度引起出血; ④ 抗凝治疗引起凝血障碍,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 ⑤ 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第VIII因子缺乏)等。 3.可能的并发症:血肿可引起局部张力过大,伤口缝合断裂、裂开,

影响伤口愈合因素

影响伤口愈合因素 伤口的愈合类型、时间以及修复程度与创面大小、受伤原因、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可以将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大类。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血管功能不全、新陈代谢疾病、免疫力低下、神经系统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药物的使用、心理因素、吸烟等;局部因素包括伤口感染、异物、结痂、坏死组织、局部太干燥或过于肿胀、局部牵拉/压迫/摩擦、局部伤口组织缺氧、无效的纤维蛋白分解。这两种因素相辅相成,决定伤口的愈合速度。 (一)全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个组织细胞自身的再生能力会逐步减弱。高龄人群较青 壮年的炎症反应减慢、新血管与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真皮的附着力减低、皮脂腺功能降低致皮肤干燥、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这些均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的减慢。2.营养状况蛋白质的缺乏或消耗增加使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受 影响,伤口缺乏愈合必须的基质,影响伤口愈合;伤口愈合过程必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铁、锌。其中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伤口炎症期正常的炎症反应不充分;锌参与伤口愈合的各时期,其缺乏则会影响愈合的每一步。 3.血管功能不全包括动脉功能不全和静脉功能不全两种形式。动脉功能不全时,局部组 织没有足够血流供应导致缺血缺氧、伤口愈合延迟、不愈合;静脉功能不全时,下肢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水肿,纤维蛋白原渗出至局部组织,阻挡组织中氧气运输、营养交换、废物排出。 4. 组织氧气灌流不足组织的氧分压须≥32mmHg,才能维持细胞的再生、胶原蛋白的合成及白细胞的活性。 5. 药物使用过量的抗炎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期,导致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无法进入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活动受阻;化疗药物则导致炎性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相关生长因子不足;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导致愈合不良;类固醇药物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他促炎因子释放,使血液中锌含量减少,影响伤口愈合。 6. 免疫力低下白细胞数减少,无法引导正常的炎性反应,影响伤口愈合的正常进程。 7. 神经系统障碍感觉系统受损患者无法保护伤口导致再损伤;活动受损导致血流缓慢;大小便失禁导致伤口污染,影响愈合。 8.心理因素焦虑、忧郁均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伤口愈合。 9.凝血功能障碍伤口出血时间延长,导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伤口愈合。 10. 新陈代谢疾病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导致血液循环受损,同时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缺失,而血糖过高可导致初期炎症反应受损,感染机会增加。肾功能衰竭致全身血液废物排出、血压调节、水和电解质失衡、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感染机会增加。 11.吸烟吸烟者血液循环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降低了对氧的运输能力。尼古丁会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伤口愈合。 12.其它因素:肥胖患者脂肪丰厚,手术后切口处易发生脂肪液化,影响伤口愈合。放射线的照射:放射线会损伤小血管,造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并直接损伤各类细胞,致使愈合

影响伤口愈合因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影响伤口愈合因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伤口的愈合类型、时间以及修复程度与创面大小、受伤原因、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可以将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大类。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血管功能不全、新陈代谢疾病、免疫力低下、神经系统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药物的使用、心理因素、吸烟等;局部因素包括伤口感染、异物、结痂、坏死组织、局部太干燥或过于肿胀、局部牵拉/压迫/摩擦、局部伤口组织缺氧、无效的纤维蛋白分解。这两种因素相辅相成,决定伤口的愈合速度。 (一)全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个组织细胞自身的再生能力会逐 步减弱。高龄人群较青壮年的炎症反应减慢、新血管与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真皮的附着力减低、皮脂腺功能降低致皮肤干燥、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这些均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的减慢。 2.营养状况蛋白质的缺乏或消耗增加使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 态,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受影响,伤口缺乏愈合必须的基质,影响伤口愈合;伤口愈合过程必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 A、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铁、锌。其中维 生素A缺乏可导致伤口炎症期正常的炎症反应不充分;锌参与伤口愈合的各时期,其缺乏则会影响愈合的每一步。

3.血管功能不全包括动脉功能不全和静脉功能不全两种形式。动 脉功能不全时,局部组织没有足够血流供应导致缺血缺氧、伤口愈合延迟、不愈合;静脉功能不全时,下肢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水肿,纤维蛋白原渗出至局部组织,阻挡组织中氧气运输、营养交换、废物排出。 4. 组织氧气灌流不足组织的氧分压须≥32mmHg,才能维持细胞的再生、胶原蛋白的合成及白细胞的活性。 5. 药物使用过量的抗炎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期,导致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无法进入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活动受阻;化疗药物则导致炎性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相关生长因子不足;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导致愈合不良;类固醇药物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他促炎因子释放,使血液中锌含量减少,影响伤口愈合。 6. 免疫力低下白细胞数减少,无法引导正常的炎性反应,影响伤口愈合的正常进程。 7. 神经系统障碍感觉系统受损患者无法保护伤口导致再损伤;活动受损导致血流缓慢;大小便失禁导致伤口污染,影响愈合。8.心理因素焦虑、忧郁均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伤口愈合。9.凝血功能障碍伤口出血时间延长,导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伤口愈合。 10. 新陈代谢疾病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导致血液循环受损,同时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缺失,而血糖过高可导致初期炎症反应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是做手术的话都会留下伤口,需要慢慢的愈合,而伤口的愈合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伤口才可能会彻底的愈合好,如果是在每一个阶段没有照顾好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伤口发炎,是的伤口没有办法愈合而给患者增加无谓的痛苦。具体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如下: ★急性炎症期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细胞增生期

伤口收缩 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对于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在经过了上述的过程之后就是疤痕的形成了,疤痕形成之后整个伤口基本上就算是愈合了,在这些过程当中最需要患者注意的就是急性炎症期,这个阶段如果是照顾不好的话后果比较严重,所以希望各位患者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按时换药,及时的清洗伤口,这样才可以保证伤口更快的愈合。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 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 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 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 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 3.疼痛:神经末梢暴露和肿胀,大量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的刺激性引起伤口局部的疼痛,但缺血坏死所形成的伤口如压疮也可以无疼痛感。 (三)吞噬作用和免疫应答 1.吞噬过程:皮肤组织损伤发生2~4h后,吞噬细胞开始移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碎片、异物和微生物。其吞噬过程为:识别异物后,吞噬细胞向异物移动,然后粘附,伸出伪足将异物包裹、吞并,吞噬体与溶酶体形成吞噬溶酶体,最后将异物消化。 2.伤口的首次清洁:炎症初期阶段,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泌各种炎性介质即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在伤口中,同时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并释放蛋白水解酶,以清除细胞外基质中受损和失活的成分,主要包括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和粘附分子,此过程称为伤口的首次清洁。白细胞的移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伤口愈合不良指伤口愈合的3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或延迟而导致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甚至伤口范围扩大,伤口床有明显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渗出,伴或不伴坏死组织;另一种情况是I型胶原肉芽过道增殖而致瘢痕过度增生、挛缩。 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有: 1、年龄:年龄越大,伤口愈合越迟; 2、肥胖:愈合慢且增加感染危险; 3、营养不良:主要是低蛋白血症。蛋白质缺乏可减慢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同时影响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免疫力,组织修复比较缓慢,伤口不易愈合。维生素缺乏主要是B族和C族、微量元素锌、铁、铜、锰等与伤口愈合有关。 4、感染:伤口感染时,渗出物增多,增加了伤口局部张力,容易使伤口裂开。或者导致伤口感染扩散加重损伤。 5、异物残留:血肿或失活组织过多,一方面损伤的组织裂隙被此类物质充填,隔断新生细胞和基质连接;另一方面容易并发感染,成为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 6、手术操作:手术中过度牵拉皮缘或使用器械夹持皮缘、皮瓣分离失当,伤口包扎过紧,使皮缘缺血缺氧,均对伤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严格遵守手术原则,如无菌技术、轻柔操作、合理使用电凝止血及正确的清创和缝合等,均有利于伤口愈合。 7、换药方法:根据情况拟订合理换药时间间隔及创造适宜的外界物

理环境,理疗的应用等都直接应影响着伤口愈合的好坏与快慢。8、吸烟:吸烟者血液循环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降低了对氧的运输能力。尼古丁会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伤口愈合。 9、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功能,使伤口愈合延长。 10、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抑制,透明质酸较正常减少,胶原酶含量却增加,引起胶原减少,影响愈合组织张力强度和胶原的聚集,故组织修复较慢。此外,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的病理改变,使血流灌注低、组织缺氧,易致伤口感染。其他疾病如尿毒症、肝病、白血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艾滋病等均影响伤口愈合。其它如动脉硬化、肾衰竭、免疫缺陷。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完整版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 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 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 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 3.疼痛:神经末梢暴露和肿胀,大量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的刺激性引起伤口局部的疼痛,但缺血坏死所形成的伤口如压疮也可以无疼痛感。 (三)吞噬作用和免疫应答 1.吞噬过程:皮肤组织损伤发生2~4h后,吞噬细胞开始移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碎片、异物和微生物。其吞噬过程为:识别异物后,吞噬细胞向异物移动,然后粘附,伸出伪足将异物包裹、吞并,吞噬体与溶酶体形成吞噬溶酶体,最后将异物消化。 2.伤口的首次清洁:炎症初期阶段,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泌各种炎性介质即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在伤口中,同时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并释放蛋白水解酶,以清除细胞外基质中受损和失活的成分,主要包括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和粘附分子,此过程称为伤口的首次清洁。白细胞的移行约持续3天,直到伤口“清洁”。

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

你知道吗? 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 【摘要】 由于手术或是外伤导致伤口的发生, 由于患者身体、伤口程度、伤口护理等各 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伤口的愈合时间也 是各不相同。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能够 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希望能对大家伤口 的愈合有所帮助。 一、通过饮食调理促进伤口愈合。 发生了伤口,患者应该多食用一些含有胶原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及水果,同时多食用一些含锌量丰富的食;多食用一些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使用容易诱发感染的发物。 二、通过小偏方促进伤口伤口愈合。 在伤口部位涂上一些蜂蜜,,有消炎、止痛、止血、减轻水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把芦荟外层薄膜揭下,直接贴在伤口部位,芦荟肥厚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胶粘液体,这种胶粘液体具有防治溃疡,促进伤口愈合,刺激细胞生长和止血的作用。 三、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也能促进伤口愈合。 发生了伤口,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清除伤口的异物,清除伤口部位已经坏死的组织,同时使用碘伏、双氧水之类的药物对疮面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避免伤口感染,从而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四、使用一些能够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的药物。 一旦患者的伤口较为严重,如组织缺失过大需要植皮或是伤口溃疡严重出现坏死,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于与氏收与口方进行治疗,通过消炎消肿、调理气血,促进伤口的修复,对于究经久不愈伤口以及较为严重的伤口的愈合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五、保持良好积极地心态。 保持良好积极地心态,让患者的身体、心情处在良好的状态,对于伤口的愈合也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相反,如果治疗期间,心烦气躁,情绪低落,也会影响伤口愈合的速度。 以上便是分享的一些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积极地做好伤口的护理,注意日常饮食,积极地治疗,如此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伤口愈合,愿大家早日康复!

《 模拟伤口处理与包扎》教学设计

《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教学设计 ——————上海市绿川学校顾佩琴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受到锐器(如:剪刀、玻璃、刀、钉子等)损伤,形成开放性伤口,但是往往被忽视或者缺少正确处理伤口的方法,而造成伤口感染,危及身体健康。本节课,同学课前开展探究活动,如:咨询、调查、上网收集信息等,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实践几种包扎的方法。实验选用的是较规范的三角巾包扎方法,通过操作口诀,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包扎的技能。课后,以毛巾包扎作为课的延伸部分,让同学探究,让他们懂得知识的迁移。课上还开展小组技能比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处理意外伤害与应变急救的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日常伤口的处理方法。 2、知道2种常用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3、掌握三角巾包扎的2种方法: 手背部包扎法、肘关节包扎法。 4、能自我评价实验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有较强的获得信息、分析、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处理意外伤害与应变急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尊重他人。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重点: 日常伤口的处理、三角巾包扎的2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 伤口的处理、三角巾包扎的2种方法。 五、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六、教学用具:三角巾、敷料、红药水、棉签、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日常处理伤口的生活经验,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将课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设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尤其三角巾包扎的动手部分,教师采用了自制的教学录像,并运用课件重复播放的功能,指导学生操作练

10种常见外伤处理法

常见外伤处理法 1 擦伤 —般由摔伤、碰撞而造成。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在最外层),表皮的下面是真皮,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再下面是皮下组织。擦伤最外层的表皮,不会出血很多,但比较痛。轻微的表皮擦伤,如果创面很干净,面积较小又很浅的伤口,涂些碘酊以保护局部不使感染,任其自然干燥就可以了。如果擦伤面积比较大,或伤处粘有泥土及其他不洁的东西时,可用凉开水或2—3%的淡盐水冲洗干净,然后再涂上碘酊。如果伤口粘有碎玻璃、金属碎屑等,冲洗不净时要去医院处理。 如果擦伤面积太大、伤口上沾有无法自行清洗掉的沙粒、污物,或受伤部位肿胀、严重疼痛、周边机体组织破碎、血流不止,或受伤位置很重要(如脸部),建议还是带宝宝就医。对于大而深的伤口,更应及时带宝宝去外科做局部清创处理,并注射破伤风针剂。 2 皮肤撕裂伤 多因摔、撞严重将表皮、真皮全部撕裂。伤口不整齐、不规则。这种伤口多数出血较多,一般不宜自己处理,但首先要按压止血,然后速送医院清创缝合处理。原则上24小时之内缝合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是脸部受伤,就要及早缝合。还有,严重的裂伤拖的时间越久,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可能导致病情迟延或者残留伤疤,所以应及时就医。在按压止血时要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手绢、毛巾等盖住伤口出血的地方按压。干万不可用沙土、牙粉、面粉等洒在伤口上,因为这些东西都可将细菌带入伤口,使伤口感染化脓。如果细菌进入血液到全身,可引起败血症。 3 刺伤 如果被钉子、针、玻璃等锐利的物品刺伤,一般会有少量血流出,因为伤口窄、深、细菌不易被排出,所以容易引发炎症。假如被刺伤,无论伤口多小,都有患上破伤风的危险,所以务必要及时就医。 在紧急处理刺伤伤口时,需要挤压伤口,这时会有血流出,同时细菌也会被排出。所以,处理刺伤伤口时要把手洗干净,并使用消过毒的器具。如果匆忙用手处理刺伤伤口,反而可能导致细菌入侵、产生炎症。 有可能的话,要先找出是何种异物导致刺伤。假如是玻璃碎片,则可能伤害宝宝的肌肉或血管,因此,一定不要在家自行处理,而应赶紧去医院。因为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流血更多甚至损害内脏、血管。如果被刀具或铜铁制品刺伤,应到医院注射破伤风针。 如果导致刺伤的异物不是玻璃,而且有一端裸露在皮肤外,可取一把镊子,将镊子末端放在火焰上进行消毒,待镊子冷却后,一边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不会太紧张,一边轻轻用镊子夹出异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