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幼儿园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方法
(一)常规性的家园联系
1.个别谈话 2.书面联系 3.电话及网络交流
4.家长委员会
5.家长园地
(二)阶段性的家园联系
1.家长会
2.家庭访问
3.家庭教育培训 4.家长开放日
第三节
三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社区学前教育及发展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 中向儿童或全体居民广泛进行育儿知识、教养 技术和教育观念培养的教育活动。
第九章
九 幼儿园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要点提示
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幼儿园与小学、 家庭和社区多方面的衔接与合作。本章主要揭 示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阐 述幼儿园与它们之间衔接与合作的意义和内容, 并提出了有效合作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
了解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掌握幼 小衔接的实施要领。
(一)平等合作,相互尊重 (二)家园共建,责任共担 (三)协同配合,互惠互助
四、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内容
(一)幼儿园方面
1 增强家长的合作意识
2 帮助家长树立正的教育观念
3 引导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 容
4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家庭方面
1、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合作 2、幼儿园教育资源方面的合作 3、幼儿个别化教育方面的合作 4、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合作
(三)家庭方面的衔接工作
1
身体准备
2
心理准备
3
物质准备
4
生活习惯准备
5
学习习惯准备
第二节
二
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
一、家庭教育与家庭责任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年长者
《学前教育原理》第十章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 适应儿童的需要,满足儿童发展的愿望,还可以为其今后的 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儿童个体的知识、 能力、态度的发展,乃至人格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任务
(一)全面做好入学准备
促进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 儿童上小学需要较好的体质、耐力、
于接受知识,摆脱具体形象思维的局限。 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增强儿童的自理能力,促使儿童
建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一)全面做好入学准备
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乐观的性格和规则纪律意识可以
帮助儿童较好地适应小学环境,积极 认真的态度和不怕困难的品质能够引 导儿童更好完成任务。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任务
(二)幼小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幼小衔接理解为“提前学习”或者 是“小学化”教育。这其实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片 面理解,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就要 向小学靠拢。
(二)幼小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1)在衔接时间上,只注重起于学前晚期(大班期末),止于小 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更短,忽视了整个学前教育阶段中各环节 的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
在内容上,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随意性,幼儿园教育 具有系统性、稳定性。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中 提出的教育任务、培养目标,以及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生 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
在形式上,家庭教育具有情景性、随意性和个别性的特 点,幼儿园教育则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集体性的特点。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前教育中,衔接与合作是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对于确保儿童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获得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衔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内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衔接,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
幼儿园内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衔接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孩子从托班升入小班,从小班升入中班,再从中班升入大班时,他们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都经历着显著的变化。
如果这些过渡阶段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出现适应困难的情况。
因此,幼儿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每一次的过渡。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则是学前教育衔接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作息时间等都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诸多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做好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学前教育合作的意义和形式学前教育的合作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以及幼儿园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等。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是学前教育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合作形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
通过家园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家庭背景和特点,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幼儿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内容

(幼儿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内容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小衔接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顺利过渡,使孩子能够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交技能,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家庭配合等方面,探讨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小衔接。
一、教育目标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包括:1.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自理技能,如穿衣、洗手、上厕所等,为他们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打下基础。
2. 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整理书包等,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
3.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通过集体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能够顺利融入小学的班级集体生活。
二、教学方法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小衔接阶段,教学方法应注重渐进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具体如下:1. 渐进性教学: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逐步引导幼儿由幼儿园的游戏学习过渡到小学的正式学习。
例如,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启发性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趣味性教学:利用游戏、歌曲、手工等多种形式和媒介,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通过绘本故事、互动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三、家庭配合家庭是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不可或缺。
具体包括:1. 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学校与家庭建立定期的沟通渠道,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和提供指导。
学前教育学 第十章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减缓两者之间的教育坡度
1.调整观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首先应在观念上有 “衔接”的意识。
2.在体制方面保持沟通与衔接关系 3.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工作保持衔接关系、相互靠拢
一、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意义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 教育的不同特点
1.在时间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连续性,幼儿 园教育具有阶段性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 基本要求
(1)经常性原则。 (2)地方性原则。 (3)简便性。 (4)互利性。 (5)教育性。 (6)幼儿园、社区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原则。
(一)全社会参与学前教育机构 的运行与管理
(二)以“关系”为基础的学前 教育机构的管理路径
四、国外幼儿园与 社区合作——瑞 吉欧学前教育机构 社区管理模式的特
明确并解决幼儿园与小学 衔接中的主要矛盾
1.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入学准备的 教育目标不能笼统地概括为“为入小学做准备”, 而应具体化。
2.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对策。儿童的适应能力需 要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因而,幼儿园应加强长期一 般性的入学准备工作。在幼儿园的三年中,保教人 员应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循序渐进地提高教 育要求,逐步培养儿童的入学适应能力。在具体的 保教活动中,保教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儿童的内在适应能力。
第十章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幼小衔接只指 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向小学第一年的过渡时间。
广义的幼小衔接不仅指教育上的衔接,还包括儿童认知和情 感的衔接 ;不仅指学校教育,也与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密切相关 ;它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渗透在儿童今后 的学习生活中。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突然 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开始新的人际交往,他 们也要努力从心理上适应环境、建立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 以满足新情况的需要。
学前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的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旨在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学前教育衔接对幼儿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的衔接意义、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 学前教育衔接的意义学前教育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更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衔接能够促进幼儿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同时,它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平稳过渡:学前教育衔接可以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障碍和适应困难。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新的环境中迅速适应,减少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2)发展连贯性:学前教育衔接可以建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阶段的无缝衔接。
通过衔接,幼儿可以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连贯性,避免因教育阶段转变导致的重复学习或知识断层。
(3)个性发展:学前教育衔接注重对幼儿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帮助幼儿在小学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幼儿的个性特点,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学前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学前教育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不连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教学内容存在断层,缺乏衔接。
在幼儿园中,注重游戏、体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小学,则开始接触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
这种转变可能使幼儿感到不适应。
(2)教学方法不匹配: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幼儿园注重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小学则注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由于教学方法的突然转变,幼儿学习可能受到影响。
(3)评价标准不统一: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幼儿园评价主要侧重于发展和兴趣,而小学则更加注重学科成绩。
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变可能给幼儿带来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3. 解决学前教育衔接问题的办法为了解决学前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协同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应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衔接的(概念、内容、方法、类型、基本观点等)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衔接的(概念、内容、方法、类型、基本观点等)学前教育衔接是指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结合,通过在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概念:学前教育衔接是指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结合,通过在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内容:学前教育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内容衔接:幼儿园教育内容与小学教育内容适当衔接,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
2. 教学方法衔接: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适当衔接,包括游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
3. 评价方法衔接: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法与小学教育评价方法适当衔接,包括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
4. 心理和社会适应性衔接:幼儿在入学前需要进行心理和社会适应性衔接,包括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学习模式和人际关系等。
方法:学前教育衔接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衔接班:针对即将入学的幼儿,通过衔接班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
2. 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可以互相交流,共同为幼儿的入学做准备。
3. 家长教育:家长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4. 小学适应性训练:幼儿在入学前可以通过一些适应性训练,如注意力、记忆、计算、语言能力等,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类型:学前教育衔接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 形式分类:根据衔接的形式,可以分为园所衔接、家庭教育衔接、社会机构衔接等。
2. 内容分类:根据衔接的内容,可以分为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衔接。
3. 目标分类:根据衔接的目标,可以分为顺利入学、初步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学习能力等目标的分类。
基本观点:学前教育衔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衔接

(3)学期结束时的家长会议 主要是向家长汇报该学期幼儿园所作的工作和成效,对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5.家长园地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例如:在幼儿园入园处设置展览台展示对家长有益的教育书刊和资料,介绍家庭教育的一 些方式方法,公布本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收费标准、集体活动的要求等;在幼儿园的陈 列室里展示本幼儿园师资水平、幼儿园曾经获得的成果和儿童的一些图片和作品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二、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和衔接
(一)幼儿园与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合作有哪些方法?
1.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教师可以了解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家长也可以获得孩子在幼儿 园生活学习的相关信息。作为家长,则应该更多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 题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如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供社区使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场地和教师队伍举办家 长培训班,普及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知识,提升社区内家长的教育素养;节假日向社区内 的家庭开放活动设施,既让家长享受到幼儿园的资源,也促进社区内家庭之间的交往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家园之间的关系:平等的合作伙伴
•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 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 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家园合作的基本态度 (1)尊重
•
案例二:主题活动“水果”开始了,活动室
的柜子上摆满了家长带来的苹果、香蕉、西瓜,
还有家长从超市买来的火龙果、榴莲等本地不常
系列图 :
婺江新 村幼儿 园小朋 友参观
小学
• 3. 适应性教育——读写算;在教育中培养良好学 习习惯,如阅读、课前准备、坐姿等。
• 4. 课程中渗透入学教育意识。如语言活动“时间 像飞鸟”;美术—我心目中的小学、个性签名等
• 5.进行毕业离园教育。如隆重举行毕业典礼、 毕业晚会、拍毕业照等。
二、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1.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2.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1.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幼儿园与社
区的合作 2.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
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3.通过家庭,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比较
二、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破性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三、幼小衔接的内容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入学意识教育 1. 向幼儿讲述小学和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 2. 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系列图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与合作
一、家园衔接与合作的意义
1. 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幼儿入 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 (1)分离焦虑 (2)不适应集体生活
2. 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 良好条件。 3. 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4. 帮助密切亲子关系,更好指导家庭教育。
• 尊重家长,要肯定家长的积极配合,感 谢家长的辛苦付出。
(二)家园合作的基本态度 (1)尊重 (2)题活动“香香的蔬
菜”,通知家长带各种蔬菜到班级让孩子们认识。
于是家长拎来了青菜、菠菜、芹菜、韭菜……活动
室俨然成了一个小菜场。过了一周。换了主题,要
求每人带一个蛋。紧接着幼儿园对外开放,又让带
• 6. 充分的物质准备。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原则
1.长期准备与大班准备相结合 2.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避免以上课代替游戏
第三节 幼儿园与社区的衔接与合作
一、社区幼儿教育的意义 1.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3.为家长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 (1)开办社区托儿所。 (2)为家长提供多种家庭教育服务。
见的水果,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甜甜的果香,过了
两天活动结束了,有的水果腐烂了,有的干瘪了
,被扔进了垃圾桶。东东奶奶见了心疼地说:“
都是花钱买的,浪费了多可惜!”再后来柜子上
空空如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水果不见了,有
家长疑惑了:那么多水果。该不是老师吃了吧?
• 尊重家长,教师要和家长共同探讨幼儿 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分享观点与经验;欢 迎家长参与和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而不 是仅仅告诉家长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 管理与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 家长间接参与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 育方法
四、家园合作的方法
1. 间接合作 ①个别方式的家园衔接。(家访、家园联系本、家
教咨询等) ②集体方式的家园衔接。(家长专栏、家长委员 会、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论坛等) 2. 直接合作 ①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②制定“家长老师”制度,或者设立家长委员会。 ③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沙龙。
晨间游戏器具比赛,陈老师请家长带各式废旧的轮胎到班
级。君君在一旁直嚷嚷:“老师说了,必须完成任务!”爷
爷也没辙。第二天,君君爷爷将历经波折。辛辛苦苦找到
的几个轮胎运到了幼儿园,累得满头是汗。陈老师见了君
君爷爷点点头说:“谢谢了,放那吧。”就转身忙自己的
事去了。君君爷爷心想:为了完成任务可把我这老头累坏
五、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常见沟通方式: 1.家访。 2.通讯联系(校讯通、电话、短信、博客、微信、
QQ群、家园联系手册、期终报告单等)。 3.家长园地或教育橱窗。 4.座谈。 5. 个别交谈等
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 2.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 3.相互信任,实事求是。 4.掌握与家长交谈的技巧:身体姿势、空间距离、
可事先列出主题活动所需材料。注明数量形状大 小,请家长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提供,不搞“ 一刀切”。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幼儿家长,教师了解情 况,对努力付出的家长教师真诚道谢。 最后,责任分担,还要以家长自愿为前提。
(二)家园合作的基本态度 (1)尊重 (2)责任分担 (3)互惠
三、家园合作的内容
了,这么不冷不热的,架子倒不小。而没有找到轮胎的幼
儿则挨了老师的训:“让你们带材料你们不带。好。玩具
做好了你们甭想玩!”结果招来一些急性子的家长非要和陈
老师理论,陈老师又气又恼。
首先,这是共同的责任,幼儿园负主要责任。 其次,活动前教师应细心计划,统筹考虑,避免全班 一窝蜂都带同样的材料,造成重复和浪费。
视线交流、积极倾听、注意提问的技巧等。
第二节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必要性 1.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在认知、情绪情感、社会
行为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变化。 2.这两个阶段在教育任务、内容、形式、方法及常规管 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3.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渐进、过渡适应的过程 ,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 应发展。
花花草草、小鱼、小乌龟什么的,一时间活动室里
摆得满满的。再后来是主题“我们的祖国”,家长
们又接到通知:每人必须带一些有关祖国各地风土
人情的特产、照片……家长们私下嘀咕:“今天带
这明天带那,干脆把我们家搬到幼儿园好了!”
•
案例四:放学了,君君的爷爷拿着陈老师发的一张
小纸条直犯愁:到哪儿去找轮胎呢?原来幼儿园要开展自制
二、家园合作的关系与态度
案例一:王老师需要大量的废旧材料进行环境布置, 列举了诸如瓶瓶罐罐、纸盒、碎布等材料目录,发 动家长一起帮助收集,几天过去了,响应的人很少, 即使带来的材料也有许多不符合要求,王老师正慨 叹:“现在的家长工作真难做呀!”却听到有家长抱 怨:“幼儿园也真是的,舍不得花钱,让我们找这 些破烂,既不美观又不卫生。不是瞎折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