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发展原理,分析应用方法综合对比, 讲义资料
原子荧光培训课件

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瓶颈及解决方案探讨
光谱干扰与分离
多元素同时分析时,光谱干扰是 主要的技术瓶颈之一。采用多道 分光系统、光栅或滤光片等方法 ,实现不同元素光谱的分离,降
低干扰。
灵敏度与检出限
多元素同时分析时,各元素的灵 敏度和检出限可能存在差异。通 过优化仪器参数、改进样品处理 方法等方式,提高各元素的检测
原子荧光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干扰小等特点,是水质监测中重金属元素分析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原子荧光法是一种基于原子荧光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水质监测中,原子荧光 法可用于分析铜、锌、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以及砷、锑等非金属元素。通过原子荧光法,可以实现 对水样中重金属元素的快速、准确分析,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以进一步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重金属元素分析
总结词
原子荧光法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可实现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快速、准确分析。
详细描述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是必不可少 的环节。原子荧光法可以用于分析土壤中的铜、锌、 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以及砷、锑等非金属元素。通 过原子荧光法,可以实现对土壤样品的快速、准确分 析,了解土壤的污染状况和分布情况,为土壤污染治 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原子荧光法还可以用于评估 土壤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影响,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 力支持。
添加剂监管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除了关注其功能性外,还需要对其 安全性进行评估。通过原子荧光技术对食品添加剂中的荧光 物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为食品添加 剂的监管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研究
AFS原子荧光光度计讲义课件PPT

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宽线性范围、 无基体干扰等。
工作原理
原子化
通过高温加热或化学反应将样 品中的元素转化为原子态。
激发
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后跃 迁至激发态。
荧光发射
激发态原子返回基态时释放出 特定波长的荧光。
检测
荧光信号被光电倍增管转换为 电信号,经放大和信号处理后
输出。
应用领域
01
02
03
样品处理与前处理
样品采集
根据测量需求采集具有代表性的 样品,并确保样品的数量和品质
满足测量要求。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破碎、研磨、溶 解等处理,以便提取出待测元素。
样品前处理
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样品 进行前处理,如消解、分离、富集 等,以提高待测元素的测量准确度。
测量参数设置
01
测量波长
数据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如线性回归、曲线拟合等, 以揭示数据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
04 AFS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优 缺点与注意事项
优点
高灵敏度
AFS原子荧光光度计具有较高的检测 灵敏度,能够检测低浓度的元素,适 用于痕量分析。
宽线性范围
该仪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能够适 应不同浓度范围的样品检测。
根据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选择合 适的测量波长。
测量时间
根据待测元素的浓度和仪器响应特 性,设置合适的测量时间。
03
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灯电流
根据待测元素的性质和测量精度要 求,选择合适的灯电流。
测量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仪器工作 条件,如泵速、气体流量等。
0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荧光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固体、液体或气体受到激发时,其处于激发态的物质会吸收能量。
当它们从激发态退回到低能量态时,会释放出能量,并发出特定的光。
这个过程称为荧光发射。
而能量差就对应着特定的波长,这就是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理的基石。
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物质样品首先通过气相或液相进入至热容器中,在高温的条件下被雾化、蒸发或分解。
接着,物质被这些过程而产生的激发态原子利用高能光激发至多激发态。
然后,使用第一次激发获得的能量来执行第二次、第三次原子激发,将其激发至更高的激发态。
这种过程称为级联激发。
这些高激发态原子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激发态,然后通过自发发射的方式退回到较低的能量态。
这个过程就产生了荧光。
原子荧光发射的峰值波长与元素的性质密切相关。
因此,测量元素的荧光发射光谱可用于确定物质含量。
测量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的方法有许多种。
其中,最常用的是荧光强度测量法。
在荧光强度测量法中,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主要包括激发光源、荧光辐射输出光束的谱仪、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该方法的原理是,首先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激发样品中的原子进入激发态。
接着,测量荧光发射光谱,通过荧光峰的强度来分析检测元素的浓度。
在实际操作中,激发源通常是一根气体放电管。
气体放电管通过通入高压氮气,产生电弧放电。
这个电弧放电可以产生高温、高能量电子,使荧光发射过程更加高效。
荧光辐射输出光束的谱仪通常通过光栅或衍射光栅来分析发射光。
光栅可将荧光光束中的不同波长通过光栅的色散效应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最常用的是光电离检测器和光电倍增管。
数据处理系统用于控制测量设备,并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
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元素的浓度。
总结来说,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利用物质被激发后发出的荧光,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的特点进行元素分析。
具体来说,它通过适当的激发波长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然后测量荧光发射的光谱和强度,通过与标准溶液比较得出元素的浓度。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1.原子激发:首先,样品中的原子被光源中的光子激发。
光源通常使用空气-氧乙炔火焰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等。
火焰中的能量来自于氢气和乙炔的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使得原子能级跃迁的能量变得可行。
ICP使用高频电源产生电磁场,使氩气离子化,形成等离子体,并产生高温和高能的原子激发。
2.原子荧光:原子在激发态的能级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在纳秒量级,然后从高激发态退回到基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会发出荧光辐射。
荧光发射的波长和强度与元素的特征有关,每个元素具有唯一的光谱“指纹”,可以用来识别和定量分析。
3.分光光度计:在荧光发射过程中,原子产生的荧光光子以球面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为了测量和分析荧光光子的波长和强度,需要使用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将荧光光子引导到光学器件(例如光栅或玻璃棱镜)中,在光学器件中,不同波长的光经过衍射和干涉效应后,被分离成谱线。
4. 探测器:分光光度计将分离后的荧光谱线引导到探测器上进行测量。
探测器通常是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或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
荧光光子在探测器上产生光电效应,产生电流信号。
电流信号的强度与荧光光子的强度成正比。
5.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探测器输出的电流信号经过放大和数字化后,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比较样品信号和标准品信号,可以定量分析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总之,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原子激发后,产生的原子荧光辐射通过分光光度计分离成谱线,然后使用探测器测量荧光光子的强度。
通过分析荧光光子的波长和强度,可以实现元素的定量分析。
这种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生物、地质等领域的分析实验中。
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特点 光度计工作原理

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特点光度计工作原理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特点原子荧光光度计是利用还原剂,将样品溶液中的待分析元素还原为挥发性共价气态氢化物(或原子蒸汽),然后借助载气将其导入原子化器,在氩氢火焰中原子化而形成基态原子。
基态原子吸取光源的能量而变成激发态,激发态原子在去活化过程中将吸取的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此荧光信号的强弱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成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度计优点食品厂、药品厂、化妆品厂、饲料厂、高校、讨论所等单位对十二种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非色散系统、光程短、能量损失少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与激发光源强度成正比接收多条荧光谱线适合于多元素分析接受日盲管检测器,降低火焰噪声线性范围宽,3个量级原子化效率高,理论上可达到100%没有基体干扰可做价态分析只使用氩气,运行成本低接受氩氢焰,紫外透射强,背景干扰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紧要技术指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达到检测质量与成分的目的。
在对不同的仪器进行分析时,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是常规的分析仪器之一,原理就是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有很多的特点:如第一,由于选择性好而且灵敏度较高,维护管理很便利,所以在使用中更为常见;第二,它的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很便利地进行操作而且在成本上又不是特别贵。
以光路设计为基础,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分类,可以依据光路设计分为三种类型: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以及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鉴于此,本文紧要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紧要技术指标及其检定方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工作原理以及相关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不同物质的分子在紫外可见光谱区上的辐射吸取的不同,利用分子的这一特性来进行有效地区辨别别。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物质纯度分析物质结构分析等多种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此种检测方法在食德行业中的运用,可以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有效地安全监测。
最新最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发展原理及其分析应用方法综合对比讲义资料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一、发展历程1859年克希霍夫研究太阳光谱时开始原子荧光理论的研究。
1964年,Winefordner和Κuga首先提出用原子荧光光谱(AFS)作为分析方法的概念。
1969年,Holak 研究出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
1974年,Tsujiu 将原子荧光光谱和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体分离-非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砷的方法,这种联合技术就是现代常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G - AFS)。
1982年郭小伟(西北有色地质研究所)和张锦茂(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两个研究小组合作,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台以溴化物无极放电灯作激发光源的“WYD^2型蒸气发生-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
该仪器采用微波激发无极放电灯作为激发光源、自行研制的高温石英管原子化器、间断法氢化反应发生器,可同时测定两个可形成氢化元素及汞原子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与此同时,张锦茂、范凡等开展了地球化学样品中As,Sb,Bi,Hg等两种元素同时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
使其成为地矿部开展《20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找矿的重要配套仪器及分析方法,随即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商品化仪器,按地矿部统一部署转让给北京地质仪器厂。
1985年开始由北京地质仪器厂(随后脱离出海光仪器公司)和江苏宝应仪器(种种原因到现在就没有发现该公司)进样系统以小蠕动泵为主并投入批量生产。
1995年以郭小伟为首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成立金索坤技术有限公司(不知道什么原因到目前为止市场占有率极低,目前也只有蠕动泵的产品)。
1996年北分瑞利公司与著名原子荧光光谱专家张锦茂先生合作,成功研制以蠕动泵为主的原子荧光(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很理想);随后北京东西电子研究所也推出以蠕动泵为主的原子荧光(不知打什么原因现在市场占有情况不是很理想)。
1998年,加拿大 Aurora 公司也推出了一款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该仪器的性能基本上接近于我国早期同类型仪器的水平。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讲义

(三)量子效率与荧光猝灭
受光激发的原子,可能发射共振荧光,也 可能发射非共振荧光,还可能无辐射跃迁 至低能级,所以量子效率一般小于1。 受激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把一部分能量 变成热运动与其它形式的能量,因而发生 无辐射的去激发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荧光 猝灭。
荧光猝灭会使荧光的量子效率降低,荧光 强度减弱。
10
(六)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1)高灵敏度、低检出限。
砷汞硒等元素有相当低的检出限,砷可达 0.005ug/L 、汞可达0.001ug/L 、硒可达 0.004ug/L ,完全可在满足目前的检测需要。 (2)谱线简单、干扰少。 (3)分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3 ~ 5个 数量级。 (4)可以多元素同时测定
13
2、原子荧光法测定农产品中汞 1)前处理:按照GB/T5009.17-2003的方法,取样品0.3-0.5克,
不要超过0.5克。置于微波消解管中,加入5ml硝酸,1ml 过氧化氢,拧紧消解管盖子,放置30-60min,再置于微波 消解仪中,分三步完成消解步骤。第一步让温度升至100 度左右保持10分钟,第二步让温度升至150度保持10分钟, 第三步让温度升至180度保持5分钟。完成消解后,取出冷 却,用0.02%的重铬酸钾溶液转移至25ml比色管中,并用 其定容。摇匀后上机测定。 2)AFS230原子荧光分光光计,灯电流:30mA;负高压: 270V;其它条件都为仪器默认即可;标准曲线浓度为 0,0.1,0.2,0.4,0.8,1.0ug/L,标准曲线用汞保存液定容。其中 汞保存液为0.02%的重铬酸钾和5%的硝酸混合溶液。用5% 的硝酸作载流,0.5%的硼氢化钾作还原剂,进行测定。
14
3、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砷、汞 1)前处理:按照GB/T22105.1-2008、GB/T22105.2-2008中 的方法,取0.5克左右的样品置于50ml比色管中,加入1+1 的王水10ml,在沸水浴中加热消解2小时,其间摇动两三 次,取下冷却,定容。澄清或过滤后上机测定汞;澄清或 过滤后分取5ml于25ml比色管中,加入2.5ml5%的硫脲和抗 坏血酸的混合溶液,2ml盐酸,定容后30分钟上机测定。 2)仪器条件:砷:AFS23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灯电流: 60mA;负高压:250V;其它条件都为仪器默认即可;标 准曲线浓度为0,8,16,32,64,80.0,ug/L。用5%的盐酸作载流, 1.5%的硼氢化钾作还原剂,进行测定。汞:AFS230原子荧 光分光光计,灯电流:30mA;负高压:240V;其它条件 都为仪器默认即可;标准曲线浓度为 0,0.4,0.8,1.6,3.2,4.0ug/L,标准曲线用汞保存液定容。其中 汞保存液为0.02%的重铬酸钾和5%的硝酸混合溶液。用5% 的硝酸作载流,0.5%的硼氢化钾作还原剂,进行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基本原理及应用

原子荧光光谱基本原理及应用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主要基于物质放电的过程。
首先,物质被输入到一个高频电场中,使得原子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一个激发态的原子。
接下来,激发态的原子会通过非辐射跃迁或辐射跃迁返回到基态。
在辐射跃迁过程中,原子会发射出一些特定波长的光线,即荧光。
这些发射的特定波长与原子的能级结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1.分析元素成分:原子荧光光谱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成分,特别是元素的含量。
它可以检测多种元素,包括有机和无机物质中的常规和微量元素。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制药工业等领域,对于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浓度非常有用。
2.确定金属离子浓度:原子荧光光谱可以用于确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这是因为金属离子在光谱分析中通常具有特定的荧光发射线。
通过测量发射线的强度,可以确定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金属离子的准确测量。
这种应用在水质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中尤为重要。
3.质量分析:原子荧光光谱可以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特别是对分子的质量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质谱峰,可以确定不同分子的相对质量。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物质鉴定和药物检测等领域。
4.检测痕量元素:原子荧光光谱可以用来检测痕量元素。
痕量元素指的是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其浓度通常非常低。
原子荧光光谱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使其成为检测痕量元素的理想工具。
这种应用在地质学、化学工业和研究等领域中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原子荧光光谱是一种基于物质放电过程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物质放电时发射的特定波长的光线,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它具有可广泛应用于元素分析、金属离子浓度测量、质量分析和痕量元素检测等领域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一、发展历程1859年克希霍夫研究太阳光谱时开始原子荧光理论的研究。
1964年,Winefordner和Κuga首先提出用原子荧光光谱(AFS)作为分析方法的概念。
1969年,Holak研究出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
1974年,Tsujiu将原子荧光光谱和氢化物气体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体分离-非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砷的方法,这种联合技术就是现代常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G-AFS)。
1982年郭小伟(西北有色地质研究所)和张锦茂(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两个研究小组合作,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台以溴化物无极放电灯作激发光源的“WYD^2型蒸气发生-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
该仪器采用微波激发无极放电灯作为激发光源、自行研制的高温石英管原子化器、间断法氢化反应发生器,可同时测定两个可形成氢化元素及汞原子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与此同时,张锦茂、范凡等开展了地球化学样品中As,Sb,Bi,Hg等两种元素同时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
使其成为地矿部开展《20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找矿的重要配套仪器及分析方法,随即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商品化仪器,按地矿部统一部署转让给北京地质仪器厂。
1985年开始由北京地质仪器厂(随后脱离出海光仪器公司)和江苏宝应仪器(种种原因到现在就没有发现该公司)进样系统以小蠕动泵为主并投入批量生产。
1995年以郭小伟为首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成立金索坤技术有限公司(不知道什么原因到目前为止市场占有率极低,目前也只有蠕动泵的产品)。
1996年北分瑞利公司与著名原子荧光光谱专家张锦茂先生合作,成功研制以蠕动泵为主的原子荧光(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很理想);随后北京东西电子研究所也推出以蠕动泵为主的原子荧光(不知打什么原因现在市场占有情况不是很理想)。
1998年,加拿大Aurora公司也推出了一款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该仪器的性能基本上接近于我国早期同类型仪器的水平。
所以国外原子荧光水平和国内至少相差15年左右。
1999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为了进一步提高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满足原子荧光分析高灵敏度的需求,在我国早期吴廷照、高英奇研制成功的原子吸收高性能空心阴极灯[13]基础上结合原子荧光的特点,研制成功了用于原子荧光的“高性能空心阴极灯”。
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各厂家为灯添加特殊代码,实验灯的自动识别)。
其中光源直接决定检测结果,未来发展发向是一种新型的激发光源,其性能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强、方向集中和功率密度高等优点,但是价格也就不说咯。
2000年以刘明钟(海光第一任老总)为首成立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随后为原子荧光推出入双注射泵进样系统(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随后普析也开始开展原子荧光的业务(目前市场占有率不是很理想)。
2005年北分瑞利成功研制推出第一台联用技术原子荧光光谱仪。
随后几年内海光吉天普析等厂家也顺利推出该仪器。
(为原子荧光测试重金属不同价态含量做出重要贡献)。
2006年北京路捷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北京锐光仪器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原子荧光各基础核心部件改进研发,并多次拿得国家重大专项目,协助制定多项有关原子荧光应用标准。
并将成熟技术以授权于其他厂家使用带来良好效果。
2010年北京吉天仪器顺利研发出原子荧光固体进样器(为原子荧光前处理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北京路捷仪器更名为北京锐光仪器有限公司成立自有销售部门等。
………………相信各个企业的再接再厉,在各自重点研发方向上做出辉煌成绩,中国的原子荧光将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领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
二、原子光谱原理:AFS原子荧光:挥发性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接受这种特征能量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光线即为原子荧光(如下图)。
从原理上是可以多种元素可同时测定。
根据原子荧光强度测得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
其中原子性荧光又分为(如下图):1、共振荧光:再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
2、非共振荧光:再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不相同时荧光。
非共振荧光又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anti-Stokes(反斯托克斯)荧光。
3、敏化荧光(荧光猝灭):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发射形式去激发而发射荧光。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和转移)(常见容易造成猝灭为大分子物质:O2、CO2、CO、H20等)AAS原子吸收: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转化为蒸气,由于温度较低,大多数原子处于基态,当从空心阴极灯辐射源发射出的单色光束通过试样蒸气时,由于辐射频率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的频率相对应,一部分光被原子吸收,即共振吸收。
另一部分未被吸收的光即为分析信号,被光电检测系统接收。
由于锐线光束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与原子蒸气中分析元素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将测量结果与标准相比较,就可得到试样中的元素含量。
AES发射光谱:处于基态的原子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
三、应用领域原子荧光光度计可用于环境样品、食品/药品、城市给排水、化妆品、地质冶金、土壤、饲料、肥料、农产品等痕量金属元素含量检测。
及其临床体液毒理病理检测。
四、主要技术指标工作环境要求:温度:0℃~45℃湿度:≤90%仪器上方有排风装置(距离仪器通风口30cM为宜、通风口风力能够吸住一张A4纸为宜、这样既保证实验环境安全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尽量避免强光、强电磁场及强烈腐蚀性气体、当然得有个平稳的实验台。
性能指标(参看JJG939-2009标准):1、检出限(能够检测的最低含量指标)AS、Se、Pb、Bi、Sb、Te、Sn<0.01μg/L、Hg、Cd<0.001μg/L、Ge<0.05μg/L、Zn<1.0μg/L、Au<3.0μg/L。
2、重复性RSD(由同一环境下同一操作人同一仪器,并在短期内,对相同试样所作多个单次测试结果的性能指标):<1%《其结果受数据统计方法影响:如峰高定量(金索坤)和国际通用峰面积法定量两种方法》。
3、线性范围R(成比例浓度最大进样量与最小检出量的比值是呈现线性关系)不小于0.999。
4、道间干扰((只多通道仪器,其中分为所测元素间化学相之间干扰(难以排除)和物理性干扰(电路、液体气体通路、外围环境干扰,所以此干扰不可能为零只能减少))<5%。
5、判断仪器稳定性还得的指标(灯、检测器、电路)漂移(同一环境下在特定时间段内同一浓度样品基线的波动幅度)<5%/30min噪声(在实验条件固定下,没有注入样品的情况下,基线短时间内信号发生起伏情况)<3%。
五、仪器整体原理及其架构首先被5%HCl(载流)酸化过的样品溶液中被测元素与还原剂(一般是硼氢化钾或者硼氢化钠)反应在氢化物发生系统中生成氢化物:NaBH⒋+3H2O+H+→H3BO3+Na++8H+E M+→EHn+H2备注:E M+为待测元素、EHn为气态氢化物过量大量氢气和气态氢化物与载气混合,进入原子化器,在特制点火装置的作用下形成火焰,使待测元素处于自由基态原子化状态。
然后在待测元素的激发光源(一般为空芯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聚焦等手段,照射激发氩氢火焰待测原子。
然后该荧光被日盲光电倍增管接受放大解调输入到电脑处理测量结果数据。
最后在打印机上出具纸质资料。
化学反应后部分被测元素主要存在的价态如下图外观架构大致如下图:六、各部分详解1、自动进样器发生系统(自动取样器+自动断续流动进样发生器)A、自动取样器(为上图中1所示。
顾名思义自动提取样品、载流、还原剂)目前市场有n80位、130位、145位、205位(一般150位以内足够使用,当然值得考虑的是取样针的清洗)。
B、自动连续/断续流动进样发生器(为上图2所示。
自动定量提取样品、载流、还原剂并到反应器发生化学反应)(内部示意如下两图)断续流动进样:自动提取载流、样品、还原剂(即上两图反应块前载流-样品、还原剂部分),都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所以目前市场上做出的解决方案为如下所示:a、部分部件(取液工具)情况:小蠕动泵如下图:b、大蠕动泵如下图:大小蠕动泵涉及到取样的准确性(管路直径一定*泵转速一定那么流量就一定,再有时间一定就可以达到定量的目的。
另外泵上小轴间隙和管路按压程度特直接影响定量)和更换甭管的频率。
对比得知小泵取样在走逐渐淘汰路线。
c、注射泵如下图所示:以上三图为目前市场主要取样工具《取样包括样品(已知和未知)的采取+载流HCl的采取+还原剂(硼氢化物)的采取》;其中注射泵相比蠕动泵更加准确《主要考虑的是:样品(已知和未知)的采取+载流的采取;而还原剂的量一定就ok(原理上就要求大量过量)对实验结果干扰相对较弱,如果还原剂用注射泵采取的话,就涉及到注射泵材质中大量硅酸盐(SiOn)和还原剂中强碱(NaOH/KOH)化学反应腐蚀的情况值得考虑》;进一个样品时间注射泵相比蠕动泵至少长15S.;注射泵相对蠕动泵更加昂贵的多。
这三种取样工具当然在取液(样品+载流+还原剂-+废液的排除)的时候其组合方式的不同也就造就不同取液方案。
市场大致组成方案为:第一代:连续流动进样(以金索坤为独一代表:其只能靠蠕动泵进样,且特点为样品量大,当然载流和还原剂消耗量消耗也是巨大的),后吉天发展为流动注射(吉天已将此技术淘汰)如下图:第二代:断续流动进样《以海光为首的蠕动泵(单双大小蠕动泵)进样,实现相对于第一代减少样品和试剂消耗。
》。
除金索坤以外各大厂家均具有,吉天独自尊称为间歇泵进样。
如下图:第三代:双路顺序注射进样(以吉天为首将蠕动泵更换为注射泵进测试样+载流、还原剂、小蠕动泵排费,相对于上两代取液更加准确,但是实验时间增加三倍往上,当然硬件成本当然也增加不少,后期维护更换也就不讲咯,特别是进还原剂的那根和各种阀门,希望厂家将其中各流路设计更加简洁,这样可以减少各阀和各管路死体积存在,以减少记忆效应和交叉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下图:第四代:注射泵与蠕动泵联用断续流动顺序进样装置《以锐光为首的集合注射泵定量(特别是超高浓度单点稀释、自动配置标准曲线)准确的特点,蠕动泵进液(还原剂、废液)速度快特点;同时兼备连续、断续(顺序)进样的特点(既可以满足第一代连续流动进样方式中最大特点:大量样品连续在线检测,也可以满足第二代和第三代断续(顺序)流动进样方式中最大特点:珍贵样品小量快速稳定检测)即断续(顺序)进样及连续进样方式自由切换功能;该方式提高啦注射泵寿命,也相对于第三代降低啦用户成本。
》如下图:综上所述就个人觉得观点认为:a按取液进样的持续性就两种:连续流动进样(持续在线、也可进入大量进样减少测量过程中的样品不均衡干扰);断续流动进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