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第39号)

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第39号)
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第39号)

附件3

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电动气压止血仪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范围适用于四肢手术中,电动气压压迫阻断止血类设备。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为二类,产品分类编码为14-04-01。

本指导原则不包含专用于股动脉止血的止血类设备,也不包括

—1—

— 2 —

无源手动充气止血设备,上述产品可参考本指导原则的适用内容。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的名称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令)、《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产品名称应以体现产品的工作原理、技术结构特征、功能属性为基本准则,例如:电动气压止血仪、电动气压止血带。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一般由主机和气压止血带组成。主机一般由开关电源、控制电路、显示器、压力传感器、微型气泵、充放气电磁阀、软管连接座、内部可充电电源、外壳和其它相关选配件等组成。气压止血带作为耗材配套使用。若产品选配件中包含移动式支架,应在结构组成中明确。

申报产品的结构框图,相关示例可参见图1。

图1. 电动气压止血仪的结构框图

申报产品的主机组装示意图,

相关示例可参见图2、图3。

图2. 电动气压止血仪主机部分的组装示意图

图3. 气压止血带的工程示意图

—3—

— 4 —

(三)产品工作原理

气泵输出气体压力,经充气电磁阀及软管连接座,将气压能量传输给气压止血带。气压止血带充气后,对人体四肢肢体产生一定的气体压力,从而阻滞四肢血液流动。

压力传感器应监测供给气压止血带的气压数值,并通过控制电路及充放气电磁阀,实现压力的精确控制和工作气压的稳定作用。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图4. 电动气压止血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

工作原理相同,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符合以上描述的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原则上可作为同一注册单元。

产品技

术结构、性能指标、功能、适用场景差异较大的,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例如:便携式和非便携式。

(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表1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5—

上述标准包括了产品研究资料、产品技术要求中经常涉及到的标准。根据申报产品的特点,某些申请人还可能会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

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即制定产品技术要求时是否引用了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其次应审查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即引用标准的条款要求,是否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此类引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条款应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款号,较为简单的也可直接引述具体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等要求,应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六)产品的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禁忌症

产品适用范围应与申报产品的产品功能保持一致。

电动气压止血仪的适用范围一般可限定为:

适用范围:产品用于患者四肢外科手术中暂时阻断肢体血流,为手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

禁忌症如下:动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栓塞、明显的周围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严重血管疾病者慎用。

适用人群:适用于成人、儿童。若适用于儿童,应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资料,包括匹配的止血带尺寸、止血压力考量等。

(七)产品的主要风险

产品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6—

应用》(YY/T 0316-2016)的有关要求,判断与产品有关的危险(源)估计和评价相关风险,控制相关风险并监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1.危险(源)估计和评价

(1)与产品有关的安全性特征判断可参考YY/T 0316-2016的附录C;

(2)危险(源)、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和危险情况可参考YY/T 0316-2016附录E、I;

(3)风险控制的方案与实施、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及生产和生产后监视相关方法可参考YY/T 0316-2016附录F、G、J。

(4)风险可接收准则,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

2.产品的危险(源)示例

(1)能量危险(源)

电磁能:可能共同使用的设备(高频电刀、移动电话、摄像机等)对电动气压止血仪的电磁干扰,静电放电对电动气压止血仪产生干扰,电动气压止血仪产生的电磁场对可能共同使用的设备的影响等。

漏电流:可触及金属部分、外壳、应用部分与带电部分隔离/保护不够,漏电流超出允许值,导致人体感觉不适。

压力:过度或不适当的压力设置,会造成使用者的安全隐患,如表皮和肌肉细胞及血管受损。

—7—

坠落:便携式电动气压止血仪坠落,导致机械部件松动、内部元器件或气体管路松动,导致无气压输出或压力控制异常等。

(2)生物学和化学危险(源)

申报产品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需在说明书中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

(3)操作危险(源)

内部电源供电电压过低:在依靠内部电源(电池)工作时,电池电压过低,造成无法正常对外输出气压,或无法启动和控制气泵工作,影响手术正常进行。

使用错误:使用不适当尺寸的止血带,造成止血带在患者四肢肢体上固定不稳定,发生滑移;或者无法捆扎住患者的肢体的全部表面面积,造成部分肢体未能得到正常的气体压力。

(4)信息危险(源)

标记缺少或不正确,标记的位置不正确,不能被正确的识别,不能永久贴牢和清楚易认等。

包括说明书中未对限制充分告知,未对不正确的操作、与其他设备共同使用时易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警告,未正确标示储运条件,消毒方法等。

表2初始事件和环境

—8—

表3危险(源)、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险情况和可发生的

—9—

—10—

(八)产品的研究要求

1. 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提供产品性能研究资料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和编制说明,包括功能性、安全性指标(如电气安全与电磁兼容、辐射安全)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如对于产品的充气范围最大值,应给出确定的依据。

—11—

若申请人宣称产品具有LOP(肢体动脉血流阻断压测量)功能,应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证明该功能的安全性、有效性。

2.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应对成品中与患者和使用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资料应当包括: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3. 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

(1)产品中所有生产企业灭菌部分:若适用,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

(2)终端用户灭菌:若适用,应明确推荐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及所推荐的灭菌方法确定的依据;对可耐受两次或多次灭菌的产品,应当提供产品相关推荐的灭菌方法耐受性的研究资料。

(3)残留毒性:如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应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提供研究资料。

(4)终端用户消毒:若适用,应明确推荐的消毒工艺(方法和参数)以及所推荐消毒方法确定的依据。

4. 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有效期的确定:若适用,应当提供产品有效期的验证报告,可参考《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12—

包装及包装完整性:在宣称的有效期内以及运输储存条件下,保持包装完整性的依据。

5. 软件研究

产品结构组成中若包含作为医疗器械组成部分的软件,应按照《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供一份单独的医疗器械软件描述文档,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实现过程和核心算法三部分内容,详尽程度取决于软件的安全性级别和复杂程度。同时,应出具关于软件版本命名规则的声明,并明确软件完整版本的全部字段及字段含义,确定软件的完整版本和发行所用的标识版本。

产品若符合《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指导原则》中的适用情形,应提交网络安全描述文档,并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规定相应的性能指标。

6.其他资料

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资料。

(九)产品技术要求应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标

目前尚无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的行业标准实施,所以本指导原则针对部分性能指标提供了可参考的定量要求。考虑到不同申报产品之间的差异,其他性能指标未规定限值,申请人应结合自身产品特点进行量化。

根据产品的主要功能和预期用途,产品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充气压力、充气源、正/倒计时提醒、总充气时间显示、气体管路、电气安全、电磁兼容、内部电池的容量指示(若适用)等方面。

—13—

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产品的软件版本信息。

若产品组成中包含气压止血带,则产品的有效性技术指标还应包括:最大耐受压力、使用灭菌方法(若适用)、最大使用次数(若适用)等。

1.工作条件

1.1 正常工作环境条件

申请人应规定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等信息。

1.2 网电源供电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电源电压适用范围。

1.3 电池供电设备中充电电池的输出电压和工作电流、带载连续工作时间和充电电流。

1.4 若包含气压止血带,应明确主要材质。

2.性能指标

2.1外观与结构要求

2.1.1电动气压止血仪表面应光洁、不得有锋棱、毛刺、破损和变形。

2.1.2电动气压止血仪控制面板或显示器上文字和标志应准确、清晰、规范。

2.1.3电动气压止血仪的控制和调节机构应灵活可靠,软管与主机的连接应可靠、无松动。

2.1.4连接气管应塑化均匀,无裂缝、无扭结。

2.1.5应有mmHg或kPa的计量单位显示方式。

2.2充气压力要求

2.2.1 充气压力范围

—14—

申请人应明确充气压力范围。

2.2.2充气压力显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电动气压止血仪充气压力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8mmHg (或1kPa)。

2.2.3 充气压力显示分辨率

若以kPa为单位进行显示,不低于1kPa。若以mmHg为单位进行显示,鉴于当前显示器的显示方式,不低于5 mmHg。

2.2.4压力稳定范围

产品运行稳定后,载体上的压力应稳定在设定压力的±1kPa (±8mmHg)范围内。

2.2.5压力稳定抗扰度

因系统合理范围的气密性或因外部扰动导致系统失衡后,在指定时间内止血压力应能达到失衡之前的压力设定值。例如:指定时间可定为10s。

2.3计时功能

2.3.1 加压时间设定范围

加压时间应可调节,设定范围应不超过240 min。

2.3.2计时显示及误差

设备应具有计时或倒计时的显示功能。计时误差应不大于30s。

2.3.3止血总时间计时功能

电动气压止血仪在充气工作状态下,应有一个不受到报警时间影响的连续计时的功能,以提示实际手术中已经充气的时间。

—15—

该连续计时功能在放气开始时才能停止继续计时,并将保留和显示该次手术充气实际时间,直到下次充气工作开始。

2.4充气源的要求

2.4.1 充气

申请人应明确充气源的充气性能,可以采用在指定时间内使容器的压力达到指定数值的方式表示。如在10s内提供足够的空气使得200cm3(12立方英寸)的容器内的压力达到40kPa (300mmHg)。

2.4.2 泄压功能

申请人应在说明书中规定产品的泄压模式。产品可包含手动放气的功能。

2.4.3 漏气

申请人应明确产品的防漏气性能,可以采用指定时间内,某个容器的压力下降不超过指定幅度的方式表示。

2.5气压止血带和气体管路

2.5.1气压止血带基本信息

申请人应明确接口形式、规格/尺寸。

2.5.2 使用要求

若是一次性使用,采用无菌包装,应明确灭菌方式、残留量(若适用)、无菌包装的要求。若是可重复使用,应明确可重复使用的次数。

2.5.3 最大耐受压力

气压止血带及气体管路应能承受的内部压力应不小于产品—16—

预期使用的最大压力或申请人宣称的压力。

2.5.4导气连接管接口

申请人应明确导气连接管的接口类型。

2.5.5接口力学性能

申请人应规定产品各连接处应能承受的最小静拉力。

2.5.6系统漏气

应规定电动气压止血仪整个系统的漏气速率。

2.6提示/报警功能

2.6.1 正/倒计时报警功能

设备应具有正/倒计时报警功能,在运行至预设定的时间后,设备会发出听觉报警。

2.6.2 压力报警

设备在运行中,在气压止血带中的压力偏离压力设置值且持续指定时间以上,设备应有听觉和视觉报警。

2.6.3 内部电源低电量报警功能

设备在使用内部电源运行时,内部电源剩余电量低于申请人指定值时应具有视觉和听觉的报警功能。

2.6.4 其它故障报警

若设备运行中,出现影响术中止血的故障,应具有听觉报警。

2.6.5气压止血带加压状态提示

当设备对气压止血带进行加压和气压止血带处于保持加压状态时,应有加压状态提示。

2.7 移动性能(若适用)

—17—

若产品具有移动支架,则

a)申请人应规定设备在平坦的水泥地面上的制动力大小。

b)设备在平坦的水泥地面上移动,申请人应规定启动推(拉)力大小。

2.8自动诊断和校准检查功能

系统主机在每次开机后,将自动进行内部诊断和校准检查,校准检查完成后,显示屏的袖带压力和止血时间显示块中均显示“0”。

2.9双通道型号的功能要求

a)双通道主机控制器的压力、时间的参数应能独立设置。

b)双通道主机控制器的充、放气应能独立控制。

c)双通道主机控制器的报警、提示功能应能独立控制。

2.10意外断电

a)含内部电源的设备在外部电源断电后,应能自动切换到内部电源持续工作。

b)不含内部电源的设备,意外断电后,止血带压力应能够在宣称的时间内,保持压力值处于稳定状态。在恢复通电后,应保持在断电前的状态。

2.11最大噪声

设备在正常工作时工作噪声(A计权)不大于60dB。

2.12内部电源充电指示和电池电压指示

在设计有内部电源(电池)的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上,应该有充电指示装置,并应该有电池电压的检测或指示装置。

—18—

2.13环境试验

电动气压止血仪应符合GB/T 14710-2009中气候环境试验Ⅱ组、机械环境试验Ⅱ组的要求。运输试验应符合GB/T 14710-2009中第3章的要求。试验项目格式可参考表4。所选择的环境试验检测项目,应能确定产品在宣称条件下试验后,产品的主要功能仍能正常使用。

—19—

2.14电气安全要求

设备和电池充电器(若适用)的电气安全要求应符合GB 9706.1-2007要求。附录应列明产品安全特征。

2.15电磁兼容

应符合YY 0505-2012要求,考虑网电源和内部电源(若适用)工作模式。

2.16报警的要求

应符合YY 0709-2009要求。

(十)同一注册单元中典型产品的确定原则和实例

同一注册单元应按产品风险与技术指标的覆盖性来选择典型产品。典型产品应是同一注册单元内能够代表本单元内其他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产品,应考虑功能最齐全、结构最复杂的型号。

举例:具有不同输出气体通道数的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应以通道数最多的选做典型产品。

对于电磁兼容检测的典型性覆盖问题,应按照食药监办械[2012]151号要求,由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相应报告或说明,以供技术审评部门参考。

(十一)产品生产制造相关要求

1. 根据申报产品自身特点,申请人应明确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并提交工艺流程图,标明产品关键工序和过程控制点。

2. 申请人应提交研制、生产场地的相关信息,例如:场地平面布置图。若申报产品存在多个研制、生产场地,应当概述每—20—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气压止血带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气压止血带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使用止血带 (1)术前要对止血带进行仔细检查,如气囊是否漏气,打气筒是否好用,气压表是否准确。(2)根据患者年龄、肢体周径、病人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气压止血带。(3)放置止血带的部位应正确,止血带要绑于肢体肌肉较丰富部位,以防损伤神经。上肢者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者应放在大腿根近腹股沟部。(4)绑止血带时,止血带下要垫一个小单(布),并使接触皮肤面保持平整。止血带要绑的松紧适宜,通气管要放在肢体近端,即可防止污染手术野,又便于打气。气压止血带外最好再缠固定带或绷带加压固定,防止充气后滚动。(5)止血带充气前应先抬高肢体,驱血带驱血彻底后,再将止血带的通气管接于压气表上,缓慢将气打入止血带内。上肢压力成人不超过40.0kPa(300mmHg),小儿不超过26.7kPa(200mmHg),下肢压力成人不超过80kPa(600mmHg),小儿不超过33.3kPa (250mmHg)。(6)准确记录气压止血带充气时间,上肢以1h,下肢以1.5h为限,时间到时,需提前通知手术医生做好放气准备,如需继续使用,应先放气5~10min后再充气并重新记录时间。(7)松止血带时,放气要缓慢,以免血压急剧下降引起休克。手术完毕去除止血带后,检查病人皮肤有无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数分钟。 二、气囊止血带的使用误区 1 手术台上捆扎的误区(1)肱骨及股骨中下段手术中,为减少

出血,往往需要无菌止血带,由主刀医生在手术台上捆扎,因而致使止血带的松紧度没有保证,充气量也无法确定,造成出血,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驱赶血液时,驱血带每周圈间都留有大小不等的距离,形成间断驱血,效果极差;(3)驱血时用力不匀,一绕一缓,不能持续用力,止血效果差;(4)肱骨中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使用小儿无菌止血带止血,因气囊短而窄,达不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反而出血更多。 2 手术前台下捆扎的误区(1)捆扎过松或压力不足,出血多;(2)捆扎过紧或压力过大,易产生并发症;(3)捆扎前缠绕保护肢体的无菌巾未铺平,使其受力不均匀,易产生水泡;(4)止血带使用超过时限,病人疼痛难忍;(5)捆扎位置不当,压迫神经,造成麻痹;(6)充气过后止血带涨开或脱滑,延误时间;(7)通气管与止血仪衔接不紧或中途脱落;(8)多个肢体同时放松止血带,造成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三、注意事项 1 使用止血带前,认真检查有否漏气,止血仪是否灵活实用,否则要及时更换。 2 按肢体及年龄,准确选用止血带(大、中、小号)。 3 捆扎时松紧要适宜,以能容纳一指为宜。 4 捆扎止血带前先用纱布或无菌巾缠绕保护肢体,并使其铺平,防止受力不均匀,而引起水泡或瘀血发生。

脉搏血氧仪设备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脉搏血氧仪设备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脉搏血氧仪设备(以下简称血氧仪)临床评价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血氧仪临床评价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血氧仪临床评价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脉搏血氧仪设备,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分类编码为6821。 脉搏血氧仪设备通过光信号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利用脉动

血流导致组织光学特性的依赖于时间的变化,用于无创的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脉搏率(PR,即Pluse Rate)。 脉搏血氧仪设备包括脉搏血氧仪主机、血氧探头和探头延长电缆(如提供),其中探头延长电缆和血氧探头可组合成单一的部件。 本指导原则所述的血氧仪包含预期测量和监护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各种设备或系统。血氧仪可以单次测量或连续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或是独立设备,或集成在多参数模块的设备或系统中。血氧仪可以使用透射、反射或散射方式,透射、反射或散射方式指的是血氧探头几何结构,而不是指血氧仪的原理、光在血红蛋白上的作用机理。 本指导原则对于血氧仪的测量部位、预期使用环境等不做限制,例如,血氧仪的测量部位包含但不限于手、手指、足、前额、耳、鼻和背,等等;血氧仪预期在医疗机构或在家庭中使用。 二、基本要求 制造商应提供血氧仪的下述信息: (一)综述信息 1.临床机理、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实现方法,例如,功能血氧饱和度或氧合血红蛋白、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原理; 2.设计特点和功能;

气压止血带及电动气压止血带的使用流程

气压止血带的使用流程 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戴医用手套 2、评估:患者的意识、合作程度、检查伤口 3、物品准备:气压止血带、棉垫、纱布、绷带、胶布 1、确定出血部位 2、敷料置于伤口上加压包扎,抬高患肢2分钟 3、上肢扎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扎在大腿的中上部近腹股沟 4、放衬垫,将止血带缠在肢体上 5、松紧适度,以可容纳下一指为宜 1、打开充气阀开关,用充气杆充气,至压力表指针超过所需压力, 然后缓慢放气至所需压力 2、关紧充气阀 1、观察患肢末梢皮肤、感觉、运动情况 2、记录使用时间及压力值

自动气压止血仪的操作使用 一、适应症 ●四肢外伤后伴有大血管出血 ●四肢手术 二、使用方法 1、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压力”与“时间”显示窗口数码管亮,并显示上次使用的数据。 2、选择合适的压迫部位:上肢上臂中上肱动脉处;下肢大腿中上股动脉处。(由于前臂及小腿的主要血管均位于尺、桡骨与胫、腓骨之间,因此尽量选择中上部位才能更好的止血、) 3、选择合适的止血带 4、在相应的部位垫上保护垫,宽度超过止血带的两侧各1~2厘米。系上止血带,松紧度以可伸入一指为宜。 5、设定参数: 压力:成人上肢40kp,下肢60-90kp;小儿上肢20kp,下肢40kp。 时间:30-60min,中间放气5-10min。 6、按“充气”键充气指示灯亮,机器快速充气,达到设定压力值。系统充气后“时间显示”窗口进行倒计时,显示剩余时间。结束时,按“放气”键,系统可进行平缓放气,直到气压为零,取下患者肢体上的止血袖带即可。 7、用醒目的标志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并签名。如转运病人时,分离止血带,用缠胶布的血管钳夹住止血带,做好交接班。 8、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血供、活动、感觉及就是否止血有效。 三、注意事项 1、定期维护、纪录,确保设备处于功能状态。 2、使用前检查:每次使用前预先检查止血带就是否漏气;接管、接头就是否 匹配,连接就是否牢固。 3、上止血带处的皮肤如果有破损、水肿等情况,禁止使用止血带。血液病病 人使用止血带应慎重。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提交的上述资料应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等同性。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具

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第39号)

附件3 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电动气压止血仪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电动气压止血仪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范围适用于四肢手术中,电动气压压迫阻断止血类设备。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为二类,产品分类编码为14-04-01。 本指导原则不包含专用于股动脉止血的止血类设备,也不包括 —1—

— 2 — 无源手动充气止血设备,上述产品可参考本指导原则的适用内容。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的名称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令)、《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产品名称应以体现产品的工作原理、技术结构特征、功能属性为基本准则,例如:电动气压止血仪、电动气压止血带。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电动气压止血仪产品一般由主机和气压止血带组成。主机一般由开关电源、控制电路、显示器、压力传感器、微型气泵、充放气电磁阀、软管连接座、内部可充电电源、外壳和其它相关选配件等组成。气压止血带作为耗材配套使用。若产品选配件中包含移动式支架,应在结构组成中明确。 申报产品的结构框图,相关示例可参见图1。 图1. 电动气压止血仪的结构框图 申报产品的主机组装示意图,

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治疗呼吸机。 治疗呼吸机的使用目的是: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治疗呼吸机是一种为增加或供给患者的通气而设计的自动装置。

治疗呼吸机预期由专业操作者操作,应用于依赖机械通气的患者;治疗呼吸机预期在专业医疗机构内的重症治疗环境中使用或在专业医疗机构内进行患者转运。治疗呼吸的适用人群可以是:成人、儿童、婴幼儿或新生儿。 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治疗呼吸机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通过同品种治疗呼吸机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要求。 其他呼吸治疗设备可参照本指导原则中的要求准备相应资料。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 治疗呼吸机作为生命支持设备,应被视为高风险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开展符合要求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必要的。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考虑进行临床试验: 1.注册申请人为新的申请人,比如其治疗呼吸机产品从未在中国境内上市。 2.拟注册的产品属于申请人的全新产品,或产品包含全新的临床应用功能。例如申请人原来只持有气动电控治疗呼吸机注册证,此次拟申请注册电动电控的治疗呼吸机;再如,产品增加了可自动调节临床治疗参数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治疗呼吸机的呼吸模式多种多样。临床试验时,针对不

电动气压止血仪安全使用

电动气压止血仪安全使用 目的 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压迫止血,为成人或小孩做四肢手术提供电动止血仪止血,机器采用气压方法,在手术时能阻断肢体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操作程序 1. 检查用用物是否齐全。 2. 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开机自检。 3. 检查止血带是否漏气。 4. 设置参数分别设定工作压力和工作时间。按相对应的“↑”“↓”键选定所需手术止血压力,成人上肢压力:40-60kpa,时间60-920min,成年人下肢压力:60-80kPa,时间90~120min。小儿上肢压力:20-40kPa,时间30~45min。小儿下肢压力:40-60kPa,时间45~60min。按相应的“↑”“↓”选择所需的时间,工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 5.放置并固定止血带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松紧适中缚于病人手术肢体的适当部位,一般距离手术部位上方10-15cm以上。 6.连接止血带将止血带的充气导管与仪器的止血带接口紧密连接。 7.泵气抬高肢体45°-60°,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用力缠绕驱血带。 8. 按开始工作键,止血带自动泵气并稳定与工作压力,时间以倒计时显示,患肢血运被阻止,放平肢体。 9.剩下10min、5min时电动止血仪自动报警,提示手术医生。

10.手术毕时,停止止血带止血,先按缓慢放气,待压力降至“0”时,再将时间降至“0”,让后关闭主机开关,再拔掉插头。 注意事项 1. 电动止血仪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使用前检查附件、电线完整性,是否漏气,破损者禁止使用。 2. 使用止血带前,先将止血带内余气驱除干净,用无皱纹保护垫或平整绷带、衬垫保护皮肤。 3. 止血带要清洁完整,大小松紧适宜,不可过宽或过窄。 4. 上止血带部位要正确,上肢止血可选在上臂1/2处,下肢应在大腿中、上1/3处,距离手术部位10-15cm,止血带连接口朝上,避免污染无菌区。 5. 上止血带处的皮肤如果有损伤、水肿等情况,禁止使用止血带。止血带使用的时间无统一标准,通常由病人的年龄、生理状况及肢体的血管供应情况而定,如果手术未完,需继续使用,可放弃恢复肢体血流10-15分钟,再重新充气阻断血流。 6. 及时提醒手术医师,严格控制止血时间,防止止血带充气时间过长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 7.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气囊漏气,应及时更换,否则导致气泵持续工作,影响使用寿命。

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同品种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同品种 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的同品种临床评价,撰写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基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1](下文简称通则)并结合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的特点制定,适用于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的同品种临床评价工作。目前已上市产品最高可闭合7mm血管。 三、基本原则 注册申请人需按国家有关文件的导则要求进行临床评价。注册申请人需本着科学、客观的原则,根据申报产品实际情况确定临床评价路径,提供相应的临床评价资料。 1/ 10

若注册申请人通过同品种的方式开展临床评价,在进行临床评价时可参考通则和本指导原则。针对拟申报产品和同品种产品之间的差异,注册申请人需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资料评价差异性对申报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是否产生不利影响,如体外爆破压力实验和动物实验。 四、同品种临床评价 (一)同品种对比要求 如果采用同品种对比路径进行临床评价,在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同品种比对时,应重点考虑下列因素: 1.基本原理 应对比器械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建议选取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尽可能相同的产品作为对比器械。 2.结构组成 应分别对比主机、换能器和刀头的结构设计。其中刀头应详细对比传动杆、尖端设计、装配方式及各部分的材质,对比应包含图示和尺寸。图示应尽量清晰,以爆炸图或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并标明所有组成部件。 3.性能要求 性能的实现需要主机、换能器和刀头的配合,性能指标应以“一个主机+一个换能器+一个刀头”为单位进行对比。建议对比所有工作模式和能量档位的性能参数,包括标称值和测试值。如果仅选择典型模式和典型档位进行比对,则应详述其典型性依据。 2/ 10

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版完整版

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 临床试验指导原则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北京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6年版) (征求意见稿) 本原则适用于指导北京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方法等效性临床研究,对临床试验机构和参比系统的选择、样本要求、临床实验方案、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等提出了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在完成产品分析性能评估、拟定产品标准后,方可申请该产品的临床评价。临床评价开始前,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及使用目的,确定临床评价的项目和方法,制定合理可靠的临床评价方案。 申请人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合理评价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 临床评价开始前,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特点选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应当具有与申报产品相适应的条件及能力。试验机构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应选择至少两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质认可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临床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应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的要求,并优先考虑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依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等同ISO15189)或《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等同ISO17025)认可的实验室。 (二)实验室应有完善的室内质控程序,并应优先选择连续两年以上室间质量评价相关专业结果合格的实验室。整个实验过程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并有措施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临床评价原则培训资料

说明:关于临床评价资料,应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编制。文本格式及表格见附录。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

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年第14号)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

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

气压止血带

气压止血带 6.1 适应症 6.1.1 创伤止血:四肢手术 6.1.2 创造无血、清晰的术野:膝、踝、肘、腕等关节置换手术。 6.2禁忌症 6.2.1 绑扎止血带部位的皮肤破溃、水肿者。 6.2.2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栓塞、严重动脉硬化、血管性疼痛患者。 6.2.3 血液病患者。 6.3 操作要点 6.3.1 操作前 6.3.1.1评估手术 6.3.1.1.1 与手术医生确认手术是否使用气压止血带。 6.3.1.1.2 根据手术适应症准备气压止血带。有禁忌症者不应使用气压止血带。 6.3.1.1.3 护士应了解相关风险与并发症。 6.3.1.2 评估患者 6.3.1.2.1 皮肤状况:拟使用袖带部位及远端皮肤无破损、肢体感染等。 6.3.1.2.2 肢体周长和形状:选择合适型号止血带袖套,确保袖套可完全覆盖肢体并扣紧。 6.3.1.2.3 既往病史:血管病史,静脉血栓病史,循环异常或周围动脉损伤病史,透析通路、肿瘤病史、有无骨折、体内金属植入物、PICC导管等。 6.3.1.3 检查设备 6.3.1.3.1 检查主机状态:确认整套止血带装置功能正常、清洁、调节的模式、参数符合手术需求。 6.3.1.3.2 检查袖套:外观清洁、衬垫平整、气囊及连接管完好,连接件无破损、漏气;扣和绑带完整。(非无菌性止血带) 6.3.1.3.3 准备止血带主机:放置在患侧止血带部位的上方(头侧)备用、 6.3.2 操作时 6.3.2.1 遵医嘱使用气压止血带。 6.3.2.2 连接电源,开机自检。 6.3.2.3 绑扎止血带 6.3.2.3.1 肌肉丰富位置:一般上肢置于上臂近端1\3处,下肢应置于大腿中上1\3处,距离手术部位10~15cm以上。 6.3.2.3.2 环套保护衬垫:置于使用止血带袖套部位应软、无褶皱、全包裹。 6.3.2.3.3 缠绕止血带:应轻微加压于保护衬垫外肢体肌肉较丰富部位;使用止血带锁扣或绑带缠绕固定止血带外层,松紧适宜。止血带连接管朝头侧。若袖套接近无菌区域,应选择无菌袖套。 6.3.2.4 止血带连接管与主机出气口紧密连接。 6.3.2.5 设置止血带压力参数值及时间参数值:止血带充气压由外科医师或麻醉医生根据患者手术部位、病情、手术时间、收缩压等决定。一般标准设定值:上肢200~250mmhg、时间<60分钟;下肢300~350mmhg、时间<90分钟。如果根据患者血压设定,上肢压力为100~150mmhg。 6.3.2.6 驱血充气:先抬高患侧肢体,驱血带彻底驱血后;缓慢充气,压力达到设定值停止充气,放平肢体。四肢恶性肿瘤手术、开放性创伤禁止驱血。

小儿止血带压力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儿止血带压力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或者受伤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孩子因为在小的时候调皮不听家长们的话,很是容易受伤。发生流血的情况,在大部分的孩子身上都有发生。这个时候用到最多的就是止血带,对于止血也是有着很棒的止血效果的。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的就是对于止血带用到的压力,小孩子和成人是不同的,那么,小儿止血带压力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正确使用止血带 (1)术前要对止血带进行仔细检查,如气囊是否漏气,打气筒是否好用,气压表是否准确。 (2)根据患者年龄、肢体周径、病人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 气压止血带。 (3)放置止血带的部位应正确,止血带要绑于肢体肌肉较丰 富部位,以防损伤神经。上肢者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者应放在大腿根近腹股沟部。 (4)绑止血带时,止血带下要垫一个小单(布),并使接触皮 肤面保持平整。止血带要绑的松紧适宜,通气管要放在肢体近端,

即可防止污染手术野,又便于打气。气压止血带外最好再缠固定带或绷带加压固定,防止充气后滚动。 (5)止血带充气前应先抬高肢体,驱血带驱血彻底后,再将止血带的通气管接于压气表上,缓慢将气打入止血带内。上肢压力成人不超过40.0kPa(300mmHg),小儿不超过 26.7kPa(200mmHg),下肢压力成人不超过80kPa(600mmHg),小儿不超过33.3kPa(250mmHg)。(6)准确记录气压止血带充气时间,上肢以1h,下肢以1.5h为限,时间到时,需提前通知手术医生做好放气准备,如需继续使用,应先放气5~10min后再充气并重新记录时间。 (7)松止血带时,放气要缓慢,以免血压急剧下降引起休克。手术完毕去除止血带后,检查病人皮肤有无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数分钟。 二、气囊止血带的使用误区 1 手术台上捆扎的误区 (1)肱骨及股骨中下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往往需要无菌止血带,由主刀医生在手术台上捆扎,因而致使止血带的松紧度没有保证,充气量也无法确定,造成出血,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气压止血带操作规程

气压止血带操作规程 一、应用范围及特点 1、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广泛运用,能减少手术视野的出血,方便术者的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为病人术后的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减少血资源的应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2、通过对气压止血带气压压力控制,压迫肢体,阻断血流,以达到止血目的。 二、操作规程 1、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带。 2、将止血带松紧适中缚于患者肢体的适当部位。距手术部位至少 15-20cm。 3、连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持续 3 秒。 4、分别设定保险压力、工作压力及工作时间,上肢工作压力不超过 40Kpa,下肢不超过 70Kpa,一般保险压力大于工作压力 5-10Kpa,工作时间上肢不超过60分钟,下肢不超过90分钟。 5、工作时间一到,气泵自停,排气阀自动打开,止血带压力迅速下降,肢体血运回复,若需持续使用止血带,应间隔 10-15 分钟后再工作。 6、手术结束将机器开关关闭,拔除电源,整理备用。 三、注意事项 1、检查:止血带、连接管、连接接头和主机必须是干净的并在

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袖带和连接管有无漏气,连接口功能是否正常。 2、袖带的长度也需个性化,袖带的交叠长度应在 8-15cm。过多的交叠会导致增加压力,引起皮下软组织的扭曲和起皱。交叠过少,可能影响充气效果及造成袖带意外松开和不牢固。 3、止血袖带应放置在肌肉组织最丰富处,以保护神经和血管,上肢手术放在手臂上 1/3 处,下肢手术放在大腿根部。 4、必须环绕肢体放置软垫,并确保软垫不起皱,没有挤压皮肤。 5、止血带必须一次安放到位,如果需要更换位置,止血带必须取下并重新放置。 6、在应用止血带前,应抬高患肢,驱血。 7、应提醒医生止血带的使用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肢体的血管供应情况有关,一般为 60-90min。 8、当需长时间手术时,止血带必须每隔 60min 松开以重灌注,重灌注的时间为 15min 以上,然后止血带重新充气一开始一个新的全过程。 9、手术完毕,应先按“放气”键,使止血带放气减压降到 0,再关闭电源,拆除止血带袖带。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二、基本原则 三、概述 (一)临床试验分期 (二)疫苗临床试验前研究和实验室评价 (三)疫苗特殊性考虑 四、方法学考虑 (一)受试人群 (二)结果判定 (三)诊断方法的验证 (四)病例检测和确定 (五)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 五、统计学考虑 (一)概述 (二)Ⅲ期试验设计要求 (三)效力 (四)安全性 (五)样本量 (六)随访持续时间 六、伦理学考虑 (一)概述 (二)受试者保护 (三)伦理委员审查 七、Ⅰ期临床试验 八、Ⅱ期临床试验 九、Ⅲ期临床试验 十、Ⅳ期临床试验

十一、研究设计 (一)平行组设计 (二)多中心试验 (三)优效性、非劣效性试验 (四)观察队列试验 (五)病例对照试验 十二、桥接试验 附录1:术语定义 附录2:疫苗临床试验方案基本要求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中的疫苗,是指能诱导宿主对感染病原、毒素或其他重要抗原性物质产生特异、主动保护性免疫的异源预防用生物制品。 人用疫苗包括:含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灭活但仍具有免疫原性的微生物灭活疫苗;对人无毒或减毒但保留免疫原性的活微生物,即减毒活疫苗;由生物体或其分泌物提取及重组DNA等技术获得的抗原制备的疫苗。 疫苗的研发主要分为两部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本指导原则仅对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提出总的要求,疫苗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行。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宗旨是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保证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规范可信,结果科学可靠,其一般原则也适用于疫苗。但疫苗因具有其内在和应用特殊性,如来源于活生物体、其组成复杂,用于健康人群且以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因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有特殊的检测方法以保证其批间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 本疫苗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为疫苗临床试验提供总的要求,各类疫苗的临床试验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疫苗的各自特征和疾

止血带使用方法

止血带的正确使用 (1)术前要对止血带进行仔细检查,如气囊是否漏气,打气筒是否好用,气压表是否准确。 (2)根据患者年龄、肢体周径、病人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气压止血带。 (3)放置止血带的部位应正确,止血带要绑于肢体肌肉较丰富部位,以防损伤神经。上肢者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者应放在大腿根近腹股沟部。 (4)绑止血带时,止血带下要垫一个小单(布),并使接触皮肤面保持平整。止血带要绑的松紧适宜,通气管要放在肢体近端,即可防止污染手术野,又便于打气。气压止血带外最好再缠固定带或绷带加压固定,防止充气后滚动。 (5)止血带充气前应先抬高肢体,驱血带驱血彻底后,再将止血带的通气管接于压气表上,缓慢将气打入止血带内。上肢压力成人不超过 40.0kPa(300mmHg),小儿不超过26.7kPa(200mmHg),下肢压力成人不超过80kPa(600mmHg),小儿不超过33.3kPa(250mmHg)。 (6)准确记录气压止血带充气时间,上肢以1h,下肢以1.5h为限,时间到时,需提前通知手术医生做好放气准备,如需继续使用,应先放气5~10min后再充气并重新记录时间。 (7)松止血带时,放气要缓慢,以免血压急剧下降引起休克。手术完毕去除止血带后,检查病人皮肤有无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数分钟。 止血带的使用误区: 1 手术台上捆扎的误区(1)肱骨及股骨中下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往往需要无菌止血带,由主刀医生在手术台上捆扎,因而致使止血带的松紧度没有保证,充气量也无法确定,造成出血,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驱赶血液时,驱血带每周圈间都留有大小不等的距离,形成间断驱血,效果极差;(3)驱血时用力不匀,一绕一缓,不能持续用力,止血效果差;(4)肱骨中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使用小儿无菌止血带止血,因气囊短而窄,达不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反而出血更多。 2 手术前台下捆扎的误区(1)捆扎过松或压力不足,出血多;(2)捆扎过紧或压力过大,易产生并发症;(3)捆扎前缠绕保护肢体的无菌巾未铺平,使其受力不均匀,易产生水泡;(4)止血带使用超过时限,病人疼痛难忍;(5)捆扎位置不当,压迫神经,造成麻痹;(6)充气过后止血带涨开或脱滑,延误时间;(7)通气管与止血仪衔接不紧或中途脱落;(8)多个肢体同时放松止血带,造成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护理方法: 1 使用止血带前,认真检查有否漏气,止血仪是否灵活实用,否则要及时更换。 2 按肢体及年龄,准确选用止血带(大、中、小号).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第三部分 临床试验 (征求意见稿)》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1 第三部分:临床试验 2 (征求意见稿) 3 一、概述 4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 5 临床试验被定义为,为评价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临床性能6 和/或有效性,在一例或多例受试者中开展的系统性的试验或7 研究。 8 (二)临床试验的目的 9 临床试验旨在评价产品在其适用范围或特定适应症下的安10 全性、临床性能和/或有效性。 11 (三)如何开展临床试验 12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开展临床试验13 的相关要求。临床试验必须考虑临床数据收集的科学原则以及14 围绕受试者使用的公认伦理标准。 15 二、范围 16

本文件旨在以下方面提供以下指导: 17 (一)何时需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以论证产品对相关18 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的符合性; 19 (二)关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一般原则。 20 鉴于医疗器械及其风险的广泛多样性,本文件不为特定医21 疗器械的临床试验提供全面的指导。 22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器械,不包括体外诊断器械。本文件致23 力于解决使用临床试验支持上市的相关问题,某些方面可能适24 用于器械上市后研究。 25 三、是否需开展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原则 26 (一)何时需开展临床试验 27 当其他数据来源(如文献或非临床测试)不能论证产品对28 于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的符合性时(包括安全性、临床性能及29 受益/风险的可接受性)时,需要开展临床试验。开展临床试30 验时,获得的数据用于产品临床评价过程且为临床证据的一部31 分。 32

考虑是否需要开展临床试验时,需考虑对于特定器械在其33 适用范围下,是否存在需在临床试验中解决的安全性、临床性34 能和/或有效性的新问题。通常,此类问题更多见于高风险和/ 35 或新器械。 36 新技术要求的临床试验数据,对于成熟技术可能是不需要37 的。在没有识别出新的风险,且适用范围未改变的情形下,对38 于成熟技术,原则上,已有的临床数据(如已发表的文献、临39 床经验报告、上市后报告和不良事件数据等)可能已可充分确40 认其安全性、临床性能和/或有效性。 41 (二)是否需要开展临床试验的主要考虑因素 42 1.识别需临床数据支持的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例如,特43 定的安全性、临床性能、受益/风险的可接受性); 44 2.风险管理活动有助于识别需要的临床数据,以解决现有45 信息(如产品设计,临床前和材料/技术评价,相关标准的符46 合性,标签等)未能完全解决的剩余风险和临床性能方面的问47 题。 48

电子气压止血仪的使用

性质:科室业务学习班时间:2013年11月29日 地点:手术室办公室主持人:邱凤敏 主讲人:邱凤敏 内容:电子气压止血仪的使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止血带有手动充气止血仪和电子气压止血仪。电子气压止血仪是采用电脑数字化控制,带有电子调控的气压止血带。用于肢体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但使用不当,可发生软组织压轧伤、神经、血管、皮肤的损伤等,甚至造成病人伤残.因此,了解止血带的功能、特性,掌握正确的止血带使用方法,提高止血带使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一、结构及配件 电子气压止血仪由主机、气囊止血带、电源线三部分组成.主机面板上有压力显示屏、时间显示屏、充气按键、放气按键、止血带连接口、压力调节按键和时间调节按键,报警静音键、电源开关.主机内主要有压力监测器、压力调节器、空气灌注泵、定时钟、报时钟等.二、工作原理 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设定压力、时间等各种参数,通过高效气压泵快速泵气,充气于止血带,从而压迫肢体,暂时阻断血流流向肢体,阻断血液循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助于手术操作.形成的"无血区"能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使肌腱,神经等微细结构清晰可辨,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 电子气压止血仪的优点:1.当压力到达设定值时,自动停止

泵气;2.能自动调节压力,使压力恒定于设定的工作压力;3.当系统中发生漏气,压力下降时,电脑系统能自动反馈,气泵自动补气到所设定的工作值,达到恒压止血的最佳效果;4.当肢体位置改变引起袖带压力变化时,能随时放气或补气,为止血带提供均衡的压力;5.时间设定好后,能自动计时,工作时间剩余10分钟、5分钟、1分钟时有自动报警提示。 三、应用范围 多用于四肢手术,如: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肢体肿块或囊肿切除;神经、肌腱、血管探查、修复、吻合术;骨移植术;关节镜手术;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手术;截肢术;断肢、断指、断趾再植术等。 四、操作步骤 1、连接电源。 2、打开电源开关,开机自检。 3、检查止血带是否漏气。 4、设置参数分别设定保险压力、工作压力及工作时间.一般工作压力小于保险压力5~10kpa,上肢压力不超过35kpa,下肢不超过75kpa.工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 5、放置并固定止血带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松紧适中缚于病人手术肢体的适当部位。一般距离手术部位上方10~15cm 以上。 6、连接止血带将止血带的充气导管与仪器的止血带接口紧密连接。 7、泵气手术开始,驱血带驱血或抬高患肢后按开始键,止血带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